相传努尔哈赤在早年曾受雇在一个总兵府当差。有一天,总兵府家的厨师生病卧床不起,府中无人做饭,几个侍女急得团团转,到处找不到厨师。不得已,她们只好自己上厨做菜。她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共做出了七道菜,而总兵府有严格规定,每次吃饭必须有八道菜。这最后一道菜她们怎么也做不出来了。
努尔哈赤见状,便自告奋勇帮她们做。不一会,一盘香喷喷的菜端到桌上,努尔哈赤说这道菜叫“黄金肉”。总兵吃后连连点头,称赞不已,说这道菜做得最好,色香味俱全。总兵令人叫来做菜的努尔哈赤,当面对他进行嘉奖。从那时起,这道佳肴就开始流传。此后,清朝的每个皇帝都很器重此菜,几乎每天都要备上此菜。
就连慈禧太后也非常喜爱这道菜,并常常对她周围的人说,“这道菜是先祖所赐,我们不能忘记,要代代相传。”
袁崇焕之死--一代忠臣蒙受千古奇冤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天启二年,袁崇焕任职兵部主事。
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清兵铁骑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先后大败十万明军,无一败仗。与此同时,朝中由魏忠贤当权,残杀异己,政治非常黑暗。不久,明军在广宁覆没,朝野镇惊。
袁崇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奔赴边疆的。袁崇焕到位后,立刻加固城墙,整顿军纪,不久大敌就来临了。袁崇焕以宁远守兵约一万,大败清兵十三万,打破了清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
过了一年多,清军再次进攻宁远,结果又一次惨败而回。从此,清军一听到袁军,就心怯了。但是,这样一个抗清大将,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在第二次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只升官一级,而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而升官。不久,他又被魏忠贤弹劾,攻击他在第二次宁远大战中没有去救锦州,袁崇焕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死后,袁崇焕被重新召回,这时,在位的皇帝是朱由检,年号崇祯。
崇祯是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但同时他也是个疑心极重,刚愎自用的人。对朝中的大多数大臣都很不信任。崇祯二年十月,清兵大举从西路入犯,直逼北京,兵十余万,袁崇焕得到消息后,立刻兵分两路来援,一路上,每战每捷,真到北京城下,明清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了八个小时,最终获得胜利。
清军退出北京后,崇祯皇帝立刻逮捕袁崇焕,说他不出兵追击敌人(当时袁崇焕的兵力九千,清兵十余万,若战,明军必败。)并将他定刑为凌迟。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因听信清军就是袁崇焕引来的,都骂袁是汉奸,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就扑上去咬他的肉了,就这样,一代忠臣蒙受了千古奇冤。
袁崇焕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这也是他一生忠心为国的写照: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趣味连接:乾隆为袁崇焕平反
袁崇焕是满清的死敌,但是乾隆决定大胆而又巧妙地为袁崇焕平反。乾隆在为袁崇焕平反的诏书上是这样写的:“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这样的平反诏书,明眼人一看便可看出,忠心耿耿为明朝抗敌的袁崇焕,是被明朝的昏君杀害的。换句话说,袁之死和皇太极无关。而乾隆作为清朝的英明君主,对袁崇焕的死是怀着恻隐之心深表怜悯的。只有大清的君主如此英明,才会为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平反。乾隆藉为袁崇焕平反来收买汉族民心的用心,真是昭然若揭。
当时在民间还流传这样一种传说:说乾隆原是汉人的儿子,他几下江南,就是为了弄清自己身世寻找生父。当年清廷对这种传言也不严加查究。看来这样的传言极有可能是满清的统治者有意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炮制出来的。
游历天下的徐霞客--具有传奇色彩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汉族,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是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探险家。
徐霞客22岁便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更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有一点非常难得,那就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可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他的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我们展现了他广阔范围的考察记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徐霞客对地理学的贡献很多,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徐霞客不仅在地理学上颇有建树,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造诣很深。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这一点儿也不过分。读他的游记,使人感到的是一种真与美的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让你瞬间感知。雨、雾、晴、晦的千变万化,山、水、树、岩的千姿百态,再现在徐霞客的笔端,仿佛使我们也随着徐霞客的足迹,跋涉奇峰峻岩、急流险滩,置身于祖国的秀丽山河之中,让我们队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充满自豪之情。
趣味连接:徐霞客小故事
有一次,徐霞客在湖南茶陵考察,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他决定看看,但是传说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不是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
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价雇个当地人当向导,以便进洞考察。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可是,徐霞客偏不信邪,他带着仆人举起火把进洞。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惊呼道:“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
闯王进京--攻陷大明都城的农民起义军
作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的闯王李自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以致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是他的闯王形象一直深入人心。
李自成从小便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下了一屁股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称“新顺王”。3月,李自成杀了农民领袖罗汝才。4月杀叛将袁时中。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
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继续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最后,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
至此,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完成了他作为朱家子孙的使命,他至死也没有向叛军低头,只是洪武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年打下江山和自己子孙丢掉江山的情形是如此的相似。
趣味连接:李自成“坐朝廷”
崇祯元年正月元日,李自成招集了其党二十余人,在黄龙岭喝酒吃肉。不久李自成便酩酊大醉,手举骰子,戏向众人说道:“人言我当为天子,若得了六颗全红,便是真主。”说毕,将骰子向盆中一掷,结果真是一色全红。众人一看大惊,一齐下座跪拜,高呼“万岁”,声震山谷。
而此时正值崇祯皇帝驾御太和宝殿,受百官朝贺,忽闻有大声发自西北,声如雷吼,殿宇震动,两班的文武一个个心惊胆战。崇祯帝大惊,急召钦天监上殿,问此怪声代表什么征兆。钦天监回奏:“此名鼓妖,主西北方有极大变乱”。崇祯听了,甚为不悦,立刻传旨退朝。
吴三桂开关借兵--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字长伯,祖籍辽东,江苏高邮人。父亲吴襄做过锦州总兵。吴三桂以武举承父荫,起初任都督指挥,后累官至辽东总兵,参加过松山之战,兵败退守宁远。他一直在关外领兵,但家属留在京城。
李自成农民军进攻北京时,明廷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希望他迅速撤兵入关,进京勤王。吴三桂带部队火速赶来,半路上听到北京已被李自成攻破,马上退还山海关。李自成攻克北京,即派人招降吴三桂,吴不从。李自成便胁迫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写信劝降,吴三桂接到这封信,身不由己,只得表示投降,即日率军来京。行至滦州,从北京家中逃出来的家丁向他报告:吴襄被农民军抓去,家产被抄没,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将领刘宗敏抢去了。吴三桂顿时勃然大怒,咬牙切齿,发誓要荡平李贼,报仇雪恨。当即回师山海关,打出“复明”的口号,派兵攻打农民军。
李自成听说吴三桂变卦,非常气愤,无奈刘宗敏、李过等大将都互相推诿,不肯带兵出征。李自成只得亲自率大军二十万前去征讨,从三面包围山海关。这次,他把吴襄也带了去,又遣使去吴三桂军营劝降。吴三桂扣下使者,决意要与农民军拼战到底。这时,清军为了夺取中原,已由多尔衮率领,从沈阳启程,日夜兼程向山海关进发。吴三桂被农民军包围,形势危急,便致书多尔衮,表示愿意开关引导,企图借清军为自己解围。然而时过多日,迟迟不见清军前来救援。他一次次派遣使者前往清营。但多尔衮总是按兵不动,采取观望的态度。
农民军不断发起猛攻,势不可挡,不久吴三桂就不行了,最后不得已只得亲赴清营,剃发称臣,拜见多尔衮,接着便开关迎降。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先命吴三桂与农民军接战,清军则养精蓄锐,见机行事。待到双方都杀得人疲马乏时,突然冲入,对农民军进行夹击,杀得农民军大败。李自成在败逃途中即斩杀了吴三桂的父亲,返回北京后,又怒杀吴全家三十四人,随后于二十九日深夜撤离北京,领兵西去。清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势如破竹,很快占领北京。
趣味连接:冲冠一怒为红颜
当吴三桂准备率兵投降李自成时,走至永平沙河驿时,遇到从京城逃出的家人,吴三桂问:“我家里人好吗?”家人说:“被闯王抄了。”吴三桂说:“没关系,我到后就会归还。”又问:“我父亲好吗?”答:“被拘捕了。”吴三桂说:“我到后就会释放。”又问“陈夫人(指陈圆圆)还好吗?”答:“被闯王(一说为刘宗敏)带走了。”此时,吴三桂勃然大怒,大声喝斥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随后,掉头打回山海关,以明朝大臣的身份,向昔日的宿敌清军递去了请兵书,希望多尔衮借兵出击李自成。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也就是说吴三桂为了一个苏州名妓陈圆圆,投靠了清军,背弃了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