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宜
相遇新娇的文字,会蓦然让你心动。虽然散文的书家不少。
散文的文体,说起来相对自由,仿若它门槛儿不高,人人都可把握似的。可若孔子所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般总是要有对文采讲究的文章,才可视作散文。但散文的概念到底宽泛些,曾有理论家还将散文定性为:不需讲究对偶韵律的散句行文的“散体文”,都可视之为散文。散文的范围之宽,倒也促成了它更广的适用性。也因之,散文的命数,便似大于诗歌,长于小说。
新娇书写的散文特点,以传统的散文流派看,应该有别于理性的议论式散文,而属于灵性的写作。灵性的书写文字,自然叙事是更见灵动飘逸,意境更显空灵,文字也更趋精美。而从正宗的散文创作看,新娇的文字,叙事和抒情兼而有之,不专叙事向小说靠近,也不独抒情,而类若散文诗。其实在现代社会,尤其网络写作的兴起,散文的创作,似形成更恣意的生发状态,或许,它回到文字最本原的状态,因情而书,有感而发。其文体大致随书写者的步态和眼光所涉,形成了文字的自然结构,当然还有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余剩的文字高下,便见出的更多是书写者心灵质地的如何。
蕙质兰心如新娇,人生的履历不算长,曾走过的段段旅途,未因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迁移而消逝,更多的是用心去体味,用灵魂去丈量,是于内心发酵、充盈的情愫或感知,一点点倾诉宣泄,付诸了文字,便也有七十万字的文字写作,加之此书,也已有四本随笔集问世。
新娇的书写,涉笔广泛,不乏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思索,也总会有一个“情”字浸润其间,行文总可以触摸到“我”的“心”。或若对尘世的阅览,于心灵的触抚中碰撞出文化的思索。一如出行遭遇外在的事物:寂静的夜,河流的岔道,山的面貌,驶过的货车,一一与心对应,回响,方思接千载:山地的旷古,现代工业的聒噪,幼时的乡情,乡村文化的失落与流逝……
文字的灵润,源于内心的丰富和充沛。新娇行文中饱蘸有灵魂气味儿和汁液的文字,便似生了枝叶生动,着了锦绣魅人。类若:月亮像一本书“加了薄膜的包装”,让人“愿意去抚摸”,“想象其中文字的美妙”;“角落里的梦幻”被“粉碎”;“瞬间拥有的快乐,是因为心灵呼吸到了自由”。
或写了流离羁旅中的自省。类如,梦想在前面照耀,放弃安逸,转入了疲惫的旅途,每回面对困惑,便会有相关对生命和人生的严肃思考。文中这样的文字,我尤喜爱:离开原来单位的安逸,是“因为它的一点鸡肋再也喂养不了我的身体和尊严”。
或是写对生命点滴开悟的记录。比如,相关“文竹”的一个典型生活智慧的个案。你不由感叹聪颖如新娇,会有那般通透的悟性。一如她知文竹之枯萎,若知自己和儿子的肌肤之秋燥,加水,自制泔水喂养,换盆调沙,给文竹以肺部呼吸;牵绳扯线,给文竹以肢体生长,文竹被喂养得着魔力似的蓬勃壮硕。人与物相通,其实也事事皆通,开悟的书写者,其文字也养人益人。
新娇不只读书较丰,也阅人不少。因其职业的关系。阅人,如文学的前辈、大家、书家、炙手可热的新锐、父亲的故交、亲人、朋友……而他人的生活,他人存在的经验方式,在新娇这里,又化为自己对生命的体悟。是彼此有心灵的感应,才会有对生命密码的解读,又化入新娇灵性的文字,将其远播,为更多的读者相识相知。
一部书,便也仿若一个立体的个体,站你面前了。跟新娇接触虽不算多,《莽原》刊发她文字的时候,也未见过她本人,后来在相关文学的会议上,和作为媒体人的她才见面多一些,却一如其文字的灵性和清雅的品质,相识的新娇也质朴若兰,更还有虽年轻却因聪慧显出的淡定。
相遇新娇的文字,不只欣赏她文字的美好,感知更深的还是,她的因文字而丰富和灵润起来的生命。在不由感恩文字会带给生命光亮的同时,也想对身边的朋友说,也快快加入类若新娇的阵列,拾掇起你荒芜的笔吧。
2012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