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平啊,你还年轻,少参加这事。复杂啊!”
李小平站着,望了望外面的雨。李长友叹了口气,让他去喊李大梅来吃饭。至于王月红,等会儿将饭和菜压在锅里,她很少有正点吃饭的。李小平到了李大梅门前,敲了下门,说:“姐,吃饭了。”
李小平吃到第二碗的时候,李大梅才进了客厅,李长友瞥了她一眼,也没说话,只是给她盛了碗饭。李大梅坐下来,低着头,一粒一粒地捡着饭吃。李长友说:“吃菜啊!怎么了,大梅?”
“没事。”李大梅道。
李长友也不好再问,对于孩子,他一贯的方法是尊重他们。而且,在家庭中,他本身就长期处于从属者的地位,对孩子的管理,根本就不可能到位。两个孩子从小就是王月红管。李长友管了,不服。他看着李大梅慢慢地吃了一碗饭,又低着头,回房间去了。
晚上,李小平到文化馆高玄那里校新一期的《一切》的稿子。路上,碰见妈妈王月红和一个差不多五十岁的男人一道,共撑着一把伞,正从文化馆边的巷子里出来。他老远看见了,先是一愣。接着,他闪到了边上,看着他们两个人走过巷口,往广场方向走去。那个男人的背影厚实,穿件咖啡色的外套,个子大概有一米七五。王月红如同一只小鸟,贴在男人的身上。伞罩着他们的脸,却将他们相依偎的身形,呈现在了青桐街上。
路灯昏黄,这让李小平暂时感到心里好受些了。街道上行人也少,而且下雨,应该不会有更多的人看见这雨中伞下的一幕吧?
李小平带着这种心情,到高玄的房间里校稿子。高玄不在,出去了,说是食品厂那边有个文学女青年,约他去看一篇小说。李小平校了三篇,脑子里挨个走着的,不是打印出来的文字,而是刚才雨中的那把伞……
不到九点,李小平离开了文化馆。
雨已经停了。
和平路上,一片安静。雨后,空气清新,甚至有一些乡野的气息。也难怪,小小的青桐城的四周,都是田野。这广大无边的雨,一定把那田野上的气息携带过来了。八十年代,三万人口的小城,其实与乡村血肉相连。城边是田,田中是城。整个小镇,除了商业,机关和学校,总共只有四座工厂。工业化的气息,在这个小镇里还仅仅是慢慢游荡的一缕幽灵。四座工厂里的工人,加起来也才一千人。包括他们的家属,也超不过五千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化和小商业化城镇,安安静静地卧在龙眠山脚下。那份宁静!十五年后,李小平再回头一看,城市已经扩大了将近十倍。没有哪一个角落,能让人安静地坐一会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