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赵桓对蔡攸的态度,不光是因为蔡攸的不孝问题,而更主要的还是显肃皇后的挑拨离间。
爱之深深,恨之切切,显肃对蔡攸的爱是无私的,是刻骨铭心的,要不是蔡攸的急于一时,也就不至于被懿肃发现,显肃就不会性腺散失,卵巢微缩,更不会生下胎中带病的赵柽,显肃成为只有帝姬,没有皇子的的大宋皇后,而蔡攸更残,他不但萎缩,还断去了****。成为一个没有****的无用汉子。
可是近年来蔡攸的官运不仅亨通顺遂,还娶了个貌美如花,似如仙女般的胭脂姑娘。婚后不久,胭脂姑娘就为蔡家添上了一个大胖小子。
蔡攸能够仕途顺畅、娶妻生子,显肃着实也为蔡攸高兴了一番,可是蔡攸笃新怠旧,像似没有他和显肃过去发生的一切。两人偶尔见面,不是毕恭毕敬、就是彬彬有礼,更让显肃难受的还是蔡攸的妻子,说什么别叫她胭脂,要唤她李枚,胭脂是稚嫩的表现,代表了过去,李枚是成熟的体现,展示着未来。太骄横、太高傲,她根本就没有把显肃的皇后身份放在了眼里。而站在一旁的蔡攸也不顾旧情,不是批评妻子清高自傲的言行举止,而是帮她释解了其中原因,说什么,“胭脂是妻子的乳名,现在的她,为人妻,为人母,倘若再提乳名,确有不妥之处。”
显肃知道蔡攸夫妻是不愿意别人提及李枚在女肆那段时间的事情,胭脂是李枚在女肆时的艺名,先前的她还和王黼大人的关系不清不楚。
这蔡攸不仅在感情上喜新忘旧,政治上也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他同情宋江,借宋江之死,打压父亲蔡京,与国师王道仙沆瀣一气,试图掌控着大宋朝廷,王道仙、宋江、懿肃贵妃,三人有那不解情缘,若是蔡攸掌控了朝廷,势必会与国师联手,动摇赵桓的太子地位,达到懿肃贵妃生前所希望的目的。这个懿肃为何会有如此的魅力?就是仙鹤之后,也会有人不顾生死地为其目标奋勇前进?
显恭皇后——王氏,在临死之前将赵桓委托给了显肃,希望郑氏能将赵桓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并要徽宗许诺郑氏为后,看着就要断气的王皇后,宋徽宗只好点头应许,可是他的眼眶里却饱含着无限酸楚的汪汪泪水。赵桓从小没有了母亲,是显肃一手带大的皇子,在显肃的心里,赵桓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赵桓是为大宋朝的皇太子,显肃的心里宽慰了许多,显恭皇后——王氏的未了心愿,终于实现了,可是她不能麻痹大意,放松警惕,因为在徽宗的内心里,始终想把赵楷是为大宋的皇太子,自己要亲眼看到赵桓登上大宋皇位,方能在九泉之下,去面见自己的显恭姐姐。
显恭皇后——王氏(1084—1108),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的元配皇后,其父为德州刺史王藻。王氏于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嫁给了端王赵佶,封为顺国夫人。赵佶即位后被立为皇后,生下了赵桓。
王皇后性格恭谨节俭,贵妃郑氏和王氏争宠,王皇后均能待之以平。后来被太监邓应保诽谤其行为不检。赵佶偷偷地派刑部侍郎周鼎去询问调查,结果毫无实情。此事使得王氏终日郁郁寡欢。大观二年(1108年),王氏忧愁离世,时年25岁。
王皇后去世后,徽宗的心里无比难受,总是觉得对不住她,好想狠狠地惩处邓应保,无奈郑氏跪地求情,含泪倾言:“皇后去世,显肃就不难过吗?在皇宫里,谁不知道我们姐妹的关系最为要好?处罚了邓应保,皇后就能活过来吗?现在知道的人不多,皇上只是暗地里调查,万一事情弄大,被向太后等人知道,指不定还会出现什么事端?到时候,这桩事情就会成为新、旧党派用来相互攻讦的最好话题。”
徽宗登基大位不久,权利还掌握在向太后的手里,显肃说得对,这样的事不宜扩大,若是追究下去,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邓应保照样留在皇上的身边,他知道自己的小命是显肃给的,此后的邓应保,人在御书房,心在“永宁宫”。
德州刺史王藻的女儿如何会当上皇后?太监邓应保为何要诬陷、诽谤王皇后?究其原因,还须慢慢道来:
王藻,生有一儿,一女。宋神宗时期,王藻积极响应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将德洲变成为实行改革、变法后成效最为显著的地方。赵顼得知,十分高兴,欲树典型。在宰相王安石的带领下,携向皇后及诸多的文职官员前往德洲参观临摹。
见神宗和大臣们皆在忙乎,向皇后就留在刺史府里和王藻的妻子拉起了家常,还见到文文静静的王藻女儿,向皇后十分喜欢,萌发要她进宫的想法,她想到了十一皇子——赵佶,赵佶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但是要胜过自己亲生的儿子。人家皇子是一天一次地向皇后请安,而他每天至少两次且花样尽出,逗得向皇后心里乐开了花,他时常陪着向皇后踢球、赏花、写字、画画,就连赵佶自己的亲生母亲陈氏也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回宫后,向皇后将此事告知了宋神宗,赵顼一听,非常高兴,当即拍板,应诺了此事。
其实赵佶在第一眼里就不太喜欢这个王家的女子,只是碍于向皇后的面子,他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了亲生母亲——陈氏,“王氏面带焦虑、愁容满面且不善言辞,不是孩儿喜欢的姑娘。”陈氏叹曰:“佶儿还是将就吧,这姑娘既是是皇后看中的,又是皇上首肯的,孩儿是大宋的皇子,日后要纳多少妾,皆不存在任何问题。犯不着为了脾气不投,而显露在脸,惹得父皇、皇后心中不悦。”
宋神宗励精图治,欲灭西夏,可惜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饮恨而殁,享年三十八岁。其子宋哲宗亲政后,竭尽所能地完成父亲遗志,可他年岁不高,24岁便撒手人寰。
早在神宗生病时期,高太后就当众夸赞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阅览。大臣们齐声称贺,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了赵佣,宣读神宗的诏书,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数日后,神宗去世,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祐。从此,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掌握大权长达8年之久。
高太后被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极为盲目和固执。神宗时代,高太后就是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她曾与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新法败坏了祖宗家法,害苦了天下的百姓。
高太后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司马光在神宗变法时隐居洛阳长达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复出,称他为“司马相公”,而许多赋闲在家的反变法官员也很钦佩他,这些人便是司马光执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以神宗母亲高太后的名义来变更神宗朝代的政治措施),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废除新法之彻底,不能不说他带进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个人情绪的影响。然而,高太后却不仅一味地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进行到底,并起用了大批反对派官员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又将支持变法的官员吕惠卿、章惇和蔡卞、蔡京等人逐出了朝廷,从而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时,一再展示她那性本好静,垂帘听政只是出于无奈的表面现象,但她却丝毫没有放松手中的权力。在高太后垂帘时期,军国大事皆由她为首的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哲宗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朝堂上,哲宗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着高太后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转身向哲宗禀报,以致哲宗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自己所处的窘况说道:“当时的朕只能看见朝中官员的臀部和背部。”到了哲宗17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这便是哲宗亲政之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