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洼才能盈满,凋敝反得新生,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痴迷。其实能在危难中保全自己的人,全都懂得这个道理。要知道,以退为进,以忍为攻,这才是为政求事的最妙法则。宋代苏洵曾说:"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战国时有一位忍辱负重的杰出军事家,他的一生坎坷不平,甚至连真实姓名都没留下,只因其曾遭陷害受过膑刑,故史书上称他为孙膑。孙膑少年时便下定决心学习兵法,并做出一番大事业。成年后,他出外游学,到深山里拜精通兵法的隐士鬼谷子先生为师,勤奋地学习兵法阵式。鬼谷子把《孙子兵法》教给孙膑,不到3天孙膑便能熟练掌握,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鬼谷子兴奋地说:"这一下,大军事家孙武后继有人了!"孙膑还有个同学叫庞涓,十分忌妒孙膑的才能,但是他表面上却装作和孙膑要好,相约以后一旦得志,要彼此不相忘。后来,庞涓先行下山,在魏国做了将军。他派人邀孙膑下山共同辅佐魏王。孙膑到来之后,他先是虚情假意地热烈欢迎,并委之以客卿的官职,孙膑自然对不忘旧日同窗之情的庞涓感激万分。然而半年之后,庞涓玩弄阴谋手段,捏造罪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并对他施以膑刑,脸上也刺上了字,目的在于从精神上折磨孙膑。对庞涓所做的一切,孙膑开始毫不知情,后来当他知道使自己成为一个废人的元凶就是庞涓时,便下定决心要报仇雪恨。为了蒙骗监视他的人,孙膑甚至装疯卖傻,以粪便为食,与牲畜做伴。不久,齐国使者来到魏国,暗中探访孙膑,并把他藏入车中带回齐国。在一次王公贵族的赛马活动中,大将田忌将足智多谋的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在齐威王面前,孙膑畅谈兵法,受到齐威王的赏识,被任命为齐国军师。从此,孙膑开始在战国风云齐聚的军事舞台上大显身手。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孙膑与田忌商量,提出了"围魏救赵"的作战计划,不但解了邯郸危急,并且在次年的桂陵之战中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在这场战役中,魏军几乎全军覆灭,庞涓和仅剩的少数兵士仓皇逃脱。桂陵之战后13年,魏王又派庞涓率兵攻韩。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攻魏救韩。孙膑冷静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根据魏军悍勇轻敌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提出退兵减灶的作战方针,诱敌深入。魏军果然中计,一路穷追猛赶,齐军也一味退却,最后在山高路窄、树多林密的马陵道设下埋伏。同时,孙膑还命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树皮刮去并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并吩咐士兵说:"夜里发现红光,就一齐放箭!"天黑之后,庞涓率兵马不停蹄地追到马陵道。忽然看见路边的白色树干上隐隐约约有几个大字。庞涓疑心特重,便命人点火观看,但没看完就连叫"不好"。但为时已晚,齐军乱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四面被围,箭如雨下,既无法抵抗,又无路可逃。庞涓自己也身负重伤,眼见败局已定,绝无挽回的余地,只好拔剑自刎,这一站齐军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在这一站中孙膑从此名扬天下。孙膑的确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深知"忍"字秘诀的人。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朋友"的诬陷,他仍能忍隐不发,潜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不但需要一份惊人的耐力,同时也需要有一种卓越的审视力和观察力。
忍耐和愤怒是造福和招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如果不能学会忍,就会很容易的招来灾祸。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遇到诸多不顺心、不如意的事,甚至还会被冤枉、被欺负,在此关头是忍还是怒,很可能决定了你的祸福。有一大部分的人,为了一些小利益或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与他人发生口角之争,以至大吵大闹,进而大打出手,结果往往造成的是两败俱伤。更有甚者,有的人为了物质利益发生争执,闹出了人命案子,打死的一方肯
定阴魂不散,而另一方则要"杀人偿命"。由此可见,忍是多么的重要。虽然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忍也有个原则,例如国家的利益受到了损失,国家的荣誉受到了侮辱,这时坚决不能忍,反而要挺身而出并加以捍卫。说白了,忍让,实际上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它能够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那些不必要的争吵。一般来说,社交过程中如果产生什么矛盾的话,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如能主动地"让三分",多找自己的原因,便能让矛盾云消雾散,两个人也能和好如初。据说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便因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希望张英出面干预。宰相到底是见识不凡,看罢来信便写上一首打油诗来劝导张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马上将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也深感惭愧,就把墙也让后三尺。因此,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便形成了六尺宽的巷子,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其实,忍让是一种美德。朋友的误解、亲人的错怪、流言制造的是非、讹传导致的轻信……此时恼怒不仅不会春风化雨,反而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只有一时的忍让才能帮助你恢复应有的形象,才能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但忍让并不表示你要变的懦弱可欺,恰恰相反,它需要你具备自信和坚忍的品格。"忍"字,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坚韧和顽强。晋朝朱伺在《晋书·朱伺传》中说:"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这里的"忍",正是顽强的精神的体现。其二是抑制。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曾写下过"忍志常须作座铭"。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们顽强、坚忍的宝贵品格吗?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对面走来了一位曾经对他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他站在歌德面前大声嚷道:"我从来不给蠢驴让路!"歌德回答道:"而我正相反!"边说,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的消除了自己的恼和怒,避免了
一场无谓的争吵。从某种意义上讲,既为自己摆脱了尴尬难堪的局面,
顺势下台,又显示出了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5.4做好自己才能交到知己
有这样一句古话:"多一个冤家多一堵墙。"中国人在识人方面一向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尤其是那些正人君子。所谓"君子之交不出恶声",即在这个世界上,与人交往时需要诚意待人。一个有修养的人无论持何种理由,也不会口出恶声,诽谤对方。因为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迈不开步子,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种种不应有的麻烦。要避免树敌,你就要首先养成这么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绝不要轻易去指责别人。指责是对人自尊心的一种非常大的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站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记下你的一箭之仇,日后寻机报复。其次,哪怕他人有明显的谬误,你也不要直接纠正,否则他会觉得你故意要显示你的高明,要拂他的面子。在生活中一定要记住,凡是非原则的争论,要多给对方以取胜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树敌太多,而且也可以使对方的某种"报复"得到满足。但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你也得尽量含蓄地进行示意。假如由于你的过失而伤害了别人,你要及时的向人道歉,这样的举动可以彻底消除对方的敌意。说不定还会让你们会相处得更好。"不打不相识"这一民谚富含了这一哲理,既然得罪了别人,与其等待别人的报复,远不如主动上前致意,以便尽释前嫌。为了避免树敌,还有一点儿需要你去注意,这就是与人争吵时并不需要非占上风不可。实际上,在争吵中没有胜利者。即使口头胜利,但与此同时,你又树立了一个潜在的敌人。争吵总有一定原因,总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想使问题得到解决,就绝不要采取争吵的方式。争吵除了会使人结怨树敌,在朋友面前破坏自己温文尔雅的形象外,起不到没有丝毫的作用。说他人坏话,诽谤他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对方终究会有所耳闻。现实中有些人择友过于随便,只要在一起饮酒作乐,就觉得是好朋友,这种酒肉朋友往往是靠不住的。一旦遇事翻脸,便立即口出恶语,互相谩骂不休。这实在是幼稚而又无知的一种行为。要知道,
道人之短者,除了对自己名声不利外,是捞不到任何好处的。所以,
交友时一定要慎重,绝交了也不要恶语谤人,否则谁还敢接近你呢?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国家。有一次,中山国君设宴款待国内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其中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叫司马子期的人怀恨在心,便到楚国劝楚王攻
打中山国。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国易如反掌。于是中山被攻破,国王也逃亡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是他的儿子。臣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矣。"
给予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中山国君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发怒。但自尊心受到的损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虽然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强敌。中山国王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当然,有的时候一个人即使为协调人际关系作出了很多努力,事实上仍然不能完全免除与别人发生冲突。人们之间发生交往,难免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矛盾,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发生矛盾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点:首先是观点不同,这是人们之间发生矛盾的最主要的原因。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由于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人们之间便相互产生隔阂,进而导致双方互存偏见,相互攻击,最终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其次是趣味相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趣味和爱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甲所崇尚的东西乙未必就崇尚,乙所追求的东西甲可能嗤之以鼻。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志趣完全相同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趣不同
的人往往是难以建立密切的联系的。再次就是感情不和。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后院起火",一个人是很难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投入到事业上的。一个在事业上建立了辉煌成就的人,必定离不开家庭的全力支持。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愿意作出巨大牺牲的女人;反之亦然。还有个性抵触的原因,性格、气质不同以至相反的人,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冲突。例如,一个急性子人,会看不惯一个慢性子人做任何事都磨磨蹭蹭;一个慢性子人,又会抱怨一个急性子人干什么都风风火火,总之,这两种人往往不能相互理解和谅解,结果便产生了很矛盾。最后,产生误会和发生纠纷也是原因之一。人和人相处,即使不想发生摩擦,但仍然难以避免产生一些误会,有些误会甚至还是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生活中有些冲突都是隐性的,但是也有不少矛盾是会激化的。例如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甚至两个陌生人之间,都往往会因一点儿小矛盾而发生显性的冲突,轻则产生口角,重则拳脚相加,以至发展成不共戴天之仇。
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诸如狭隘自私、敏感多疑等诸多人性的弱点造成的。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问题,加之平时疏于同别人沟通,因而出现矛盾后,总认为自己手中的才是真理所在,而别人的简介都是错的。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应该说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肯定会对各自的事业产生深远而又消极的影响。一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的人,必须想方设法地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冲突,消除各种各样矛盾,为自己赢得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要学会防止同别人产生冲突的方法,首先你要胸怀宽广,凡事讲大局、讲风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要知道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别人不可能完全同我们有一样的志趣,我们也不能像要求自己那样要求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也有着各不同的长处和短处。
其次还要注意调查研究,努力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减少或完
全消除和他人之间的隔阂。冤家宜解不宜结,即使有了矛盾,也应开
诚布公,想方设法寻求理解和沟通,就事论事,不要把矛盾扩大,要
勇于作自我批评,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别人的理解。
最后要学会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记住水至清则无鱼,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宽容的对待别人的过错,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包括自己在内谁都会有缺点,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要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就像希望别人也原谅自己的过失一样。除非是涉及原则性的问题要搞清楚是非曲直之外,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不能抓住不放,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有意装糊涂。绝不应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本来没有多大的事,却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论出个一二三来,那就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了。
如果你一面提出自己的主张,一面又对所有不同的意见进行抨击,那就太不明智了,这近似于强迫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因为辩论而伤害别人的自尊,结怨于人,既不利己,也不利人,这实在是不可取。总之,化解矛盾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人生就是一面镜子,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想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就要首先敞开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