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性格中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他并不热爱体育运动。这或许和他缺少运动细胞有关,和他没法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观看一场体育比赛有关,和他如果不能赢就不参加的好胜性格有关,也同他不喜欢社交的性格有关。除非有所图,否则默多克是不会主动和人打交道的。他并非是动不动就和朋友聚会的那种人(这也是默多克迫切地想要离开澳大利亚的原因,因为澳大利亚的男人总是没完没了地聚会)。另一方面,和他怪僻的性格显得有些冲突的是,默多克就像一台机器一样,他喜欢简单的解决方法,也喜欢重复自己的老路。
尽管体育节目后来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当年它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它的地位也无足轻重。然而,默多克把这种无足轻重的电视节目变成自己的优势,从而成为电视节目的垄断霸主。
在默多克大举介入体育节目之前,足球在英国只是街头混混们爱看的比赛,足球联赛的转播权谈判也是时断时续、价格不高的小买卖。默多克买下了英国足球的电视转播权,从而把足球变为了一项高端赛事,也把英超联赛打造成世界上观看人数最多、最赚钱的赛事。借助于足球赛事转播的成功,英国天空电视台也成了英国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1993年,默多克从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手中夺得了美国橄榄球大联盟(NFL)的转播权,从而改变了美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利益分配格局,重新创立了他自己的围绕赛事转播权而成立的电视台体系,使得福克斯电视台可以转播美国地方举行的赛事。
尽管默多克在体育赛事的转播上大获成功,但是这和好莱坞并没有任何关系,当时的默多克还住在贝弗利山,他感觉自己还是像一个统治者,而非一个征服者。默多克的员工时常会看到他在大楼里晃悠,想找人一块去吃午饭或晚饭。尽管身家亿万,但他依旧形单影只。
默多克闯过了债务危机,重新赢回了《纽约邮报》,但是他依然很孤单(让好莱坞人士觉得不可思议但还能接受的一点就是,默多克经常和手下的编辑们通电话)。默多克是一个已经接近退休年纪的老板了,旗下有各个领域的媒体公司,其中有多家公司负债累累。更糟糕的是,其实默多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并没有完全理解,媒体行业是一个喜欢扮酷的行当,而默多克却并不喜欢这样做。
那么,默多克又该怎样来改变整个行业的版图呢?使得关注的重心从他不喜欢的扮酷转向扩张、征服、统治。他又该怎样通过不花钱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呢?
不要忘了,默多克是一个魔术大师,这也是身为企业家必须要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你要能够说服别人相信你对未来的规划。
即便默多克没法和流行文化融合,他还是能够把握住商业时代的脉络。他似乎拥有一种超自然的掌控能力,他认为即使是对那些最难打交道的商人而言,传统智慧最后都会占据上风。
默多克认为或者把公司的规模做到足够大,可以控制产品的分销渠道;或者使公司的规模大到可以和那些控制产品分销渠道的老板来讨价还价;更理想的状态是两者兼得。这就是默多克当年的经商理念,也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媒体界的流行观念。
1994年,默多克和约翰·马龙进行了会晤。约翰·马龙是美国有线电视领域最有实力的商人,他引爆了新的分销时代,许诺要提供50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马龙经营的TCI有线电视网因为技术跟不上而且资源有限,最后没有兑现他的诺言)。在默多克看来,马龙经营的业务才是真正的媒体事业,默多克就喜欢分销、影响力、垄断,并用新体系取代旧体系。好莱坞的业务在默多克看来,则是鸡毛蒜皮的琐事。
尽管约翰·马龙很有影响力,但是他也有短视的一面。他打算把TCI有线电视网卖给贝尔大西洋公司,但是这笔交易最终以失败告终。美国联邦政府新出台的规定将给有线电视业带来冲击,因此贝尔大西洋公司想要降低收购价。马龙于是打算退出这笔交易,公司的股价也一落千丈。默多克抓住马龙此刻软弱的时候,建议马龙用很低的价格帮助他建立一个有线体育频道和新闻频道(尽管默多克当时并没有表明自己想要建立一个保守的新闻频道的想法,马龙是媒体界为数不多的支持默多克这一初步想法的人士之一)。也许,建立一个新闻频道的做法只是虚晃一枪,默多克真正想要的是让马龙支持他收购CNN电视台,马龙当时已经持有CNN电视台相当多的股份了。
不过,马龙太精明了,默多克当年太穷了(如果账面上没有钱,是很难控制分销渠道的),或者说这两人的猜忌心都太重了,马龙无法成为默多克的帮手和救星。
这时候,擅长商业诡计的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登场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再度登场了。
多年前,迈克尔·米尔肯帮助默多克设计了一套组合拳,先是拿下了福克斯电影公司,然后拿下了福克斯电视台,最后组建成为福克斯电视网。没过多久,米尔肯因为被控进行欺诈交易被判入狱并且终生不得再从事证券交易。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对投资的敏锐度有所减弱,也没有影响他在业界的声望。虽然被判入狱10年,但是仅仅过了两年,他就被提前释放了,他马上又开始给默多克提供咨询建议。
1994年,米尔肯让默多克和金融家罗纳德·皮尔曼碰了面。和默多克一样,皮尔曼也是少数几个有幸得到迈克尔·米尔肯帮助的企业家之一,如果没有得到米尔肯的帮助,皮尔曼当年可能就已经破产了。皮尔曼是一个喜欢在各种媒体曝光的商人,后来也开始进军媒体业。皮尔曼最有名的交易是在1985年收购了露华浓公司,此外,他还控制着一家名为新世界通讯公司的媒体企业。新世界通讯公司制作了很多电视节目,最有名的当属《两小无猜》(The Wonder Years)。皮尔曼在美国商机诱人的市场拥有15家电视台(分布在亚特兰大、奥斯丁、克利夫兰、达拉斯、底特律、密尔沃基、菲尼克斯和坦帕等城市),这些电视台之前都没有和福克斯建立业务联系。米尔肯提出了一个极好的方案,默多克可以向皮尔曼投资5亿美元,皮尔曼则把旗下的电视台转投到福克斯旗下。
《时代周刊》把这一方案称为“美国新闻传播史60年来最为重要的重组”。这笔交易夯实了福克斯电视台的地位,同时大大削弱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地位,因为原来皮尔曼旗下的电视台大多都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有合作关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后来又在美国橄榄球大联盟转播权大战上输给了福克斯电视台。在这笔交易中,默多克并没有进行一笔收购,因此可以摆脱银行的麻烦。默多克并没有买入新的电视台,因此也可以躲开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审查。这样一来,默多克就把福克斯公司打造为覆盖美国的第四大电视网(1997年,默多克斥资买下了新世界通讯公司旗下的所有电视台;4年之后,在摆脱了监管层的阻挠之后,默多克又买下了克里斯–科拉福特公司旗下的10家电视台,17年前克里斯–科拉福特公司和华纳公司的交易阻止了默多克对华纳公司的收购意图;这样一来,新闻集团就成了美国拥有最多自营电视台的有线电视网,从而使得新闻集团也成了全美国赢利最丰厚的有线电视网)。
当时,商界出现了一股流行趋势,这一趋势甚至让默多克都感到有些吃惊。在20世纪80年代,默多克喜欢媒体兼并和整合的做法常遭人诟病,但是现在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了。1989年,时代集团追随新闻集团的脚步,和华纳公司合并。维康影业的老板萨姆纳·雷德斯通仿效默多克的做法,买下了派拉蒙电影公司。1995年,迪士尼公司也加入了这波兼并狂潮,买下了美国广播公司。默多克理念、默多克式的投机主义已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在面临财务危机的1990年,新闻集团在别人眼中只是几家公司的松散联合体而已,但是这种企业架构马上就成为了代表业界领跑者的流行商业模式。
不过,默多克依然缺钱,至少缺少能够推动他那综合多项地缘政治因素的大买卖。
突然间,默多克开始考虑到技术因素了,或者说考虑技术对做大业务的影响。这一次,娱乐业和信息业将因前所未有的传播方式的技术变革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写到这里,我想我们很有必要来考量一下默多克到底有多聪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到底多有内涵?他真的理解业界的发展趋势吗?他到底懂些什么呢?他是怎样把2和2加到一起的呢?他是怎样做这道算术题的呢?他的分析能力如何?他的理解能力又怎样?
默多克并非我们常说的那种聪明人。他和聪明人作战的一种办法就是把战场清扫干净(哄捧他们或是贬低他们),因为他缺少这些聪明人所具备的优势。默多克没法做到耐心地对问题进行条分缕析,他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且,他并不喜欢信息,至少不喜欢甄别信息。即便他对信息进行了甄别,他也是从二分法的角度来看:这一信息有用还是没用?所有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谣传,这信息是否只有现在才可信?他并不相信也并不欣赏所谓的客观标准或价值。他会避免使用冗长的术语,他是一个分秒必争的急性子,就像动物一样,捕杀到什么猎物就马上吃掉。
默多克崇敬技术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但是他自己可能对技术一无所知。一方面,默多克对于技术创新的态度非常开明,而在另一方面,他对于技术本身却没有了解的欲望。
他知道技术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他至少对这种作用有所了解。例如,他知道卫星也能像有线电视一样让家里的电视机接收到节目信号,如果能够控制卫星,就能够控制电视上的节目内容了。默多克知道这一点,卫星电视也让他在全球的声誉进一步提升。
默多克担心有线电视网的高额成本支出,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进行小规模的卫星业务投资。这种投资方案在当时尽管并不成熟,但是事后来看,却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手笔。然而,默多克实际上看重的只是卫星电视投资的低廉价格和竞争力,他认为别人也会在这一领域进行投资(他要把成本降得更低)。在混沌的20世纪80年代,要让默多克集中注意力关注一件事,倒不如让他去作一项投资。或者说,他之所以进行投资,目的就是让自己集中注意力(他的注意力从来都不会特别集中)。
在默多克看来,如果进行了投资,就可以让局面得到改善。这也是默多克介入星空电视的原因,这也差点导致他破产。这是他能找到的最省钱的投资方式,后来又出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这次的竞争对手是富有的理查德·布兰森、皮尔森和格雷纳达,他们几个人合办了英国卫星广播公司。逐鹿之战已经开始,谁能够占得先机?是上流社会阶层(默多克的竞争对手总是上流社会阶层)?还是默多克?
这种竞争就像是一部喜剧电影,默多克这次依靠的是以色列的NDS公司,它的老板名叫迈克尔·克林杰。1987年,克林杰因为在美国被指控涉嫌商业欺诈和内幕交易而逃到了以色列。NDS公司主要生产加密芯片,借用这种技术,默多克就可以向用户出售他的收费电影。新闻集团虽然早就知道克林杰在畏罪潜逃之中,但还是和NDS公司进行了合作,这也体现了新闻集团随性、爱走偏锋的典型做派。默多克在一次采访中表情冷漠地对我说:“世上总有骗子,世上的很多事都很难说。”实际上,迈克尔·克林杰早就蓄谋想要狠宰新闻集团一刀。新闻集团摆脱了克林杰的3年后,他们发现NDS公司依然通过控制的几家空壳公司在运作。事实证明,NDS公司喜欢入侵其他公司的加密系统。这些导致了新闻集团日后长达20年的诉讼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