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和香港一起回归
长虹最红
对1996年和1997年的上海股民来说,那两年肯定不是太阳最红,而是“长虹最红”。
沪市的四川长虹,1996~1997年是它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有人把1996年的绩优股行情干脆叫做“长虹行情”。1996年伴随降息,市盈率才2倍多的四川长虹价值被发现,股价从7元多一直涨到了1997年的60多元,中间还有过两次10送6的除权,令长线投资者大获其利,由此也带动了青岛海尔、春兰股份等一批绩优股进行价值回归。
为什么四川长虹能让市盈率降到2倍?这和其掌门人倪润峰有直接关系。
长虹原本是1958年建立起来的一个地处四川绵阳的军用雷达小厂,倪润峰是厂子里从事机载火控雷达的工程师。41岁那年,他当上了这个小厂的厂长,于是这家小厂开始了其腾飞的奇迹,净资产从4000万膨胀到180亿,跃居全球第二大彩电生产基地。倪润峰成功的关键就是建立起长虹、郑百文和建设银行郑州分行的“铁三角”关系。销售商郑百文从长虹进货不付现金,由建设银行郑州分行向长虹开具6个月的承兑汇票,当郑百文卖出长虹彩电后,向建设银行郑州分行还款。这样一个“铁三角”关系,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之上。
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值城市居民由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升级阶段,长虹抓住了这个发展机遇,迅速占领了市场。那时每股税后利润上1元的几乎没有,长虹居然超过2元,不炒它炒谁?
然而长虹终究不是“不落的太阳”。1998年,郑百文出事。郑百文的销售渠道占有长虹30%的营业额,同时城市居民的电视换代进入尾声。长虹受到双重打击,倪润峰不得不重新整合长虹的销售网络,调整战略,把战略重点转移到农村,红太阳的广告遍布山间田野。那时的农村有能力买彩电的人毕竟不多,长虹“农村战略”失败了,其销售额迅速萎缩,长虹变成了“短红”。
在“农村战略”成效不大的情况下,倪润峰却想得更远,他想把长虹打造成世界性企业。2001年他到美国考察,并开始实施海外战略。他找到一家叫APEX的美国华人公司进行合作,长虹提供产品,APEX为其开拓海外销售。一时间长虹彩电的海外销量大增,这使得四川省连续7个月外贸出口居全国第一,而长虹的工业产值占到了整个四川省的1/9。
2001年12月,国务院领导为此发专电向长虹表示祝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再创出口佳绩。一时间,各种荣誉向倪润峰袭来,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等,绵阳市政府一次性奖励他120万元,他被公认为中国的彩电大王。
称王者总免不了有些霸气。“倪润峰当家让人受不了,但长虹没有他不行。”这是长虹职工对倪润峰的看法。为什么受不了?因为他性格独断、固执,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才使得长虹一往无前。
2002年5月23日,倪润峰首次向外透露想让国有股从长虹中退出,使长虹成为民营企业的想法。不到一个月,绵阳市就公布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期权激励试行办法》,明眼人自然能看出,这是配合倪润峰清退国有股的第一步。当时的绵阳市委书记黄学玖担任过长虹的副厂长,是倪润峰的老搭档。那会儿长虹的国有股占到53.6%,国有股太大,不利于长虹的发展,想法有道理,但高管领导并不一定认可。或许倪润峰不想再当国有企业的老总,不想当国家的“打工仔”,真的有称“王”的念头。
这时长虹的裂口被撕开了。长虹原来在国内的销售用的是“铁三角”,就算郑百文出事,还有建设银行。这当然有一个诚信问题。倪润峰过分相信这个诚信了。海外的销售没有了“三角”,只有APEX公司。卖了东西,钱拖着不给。世界市场可没那么好玩,谁跟你讲诚信?2001年海外销售大增,而长虹的主营收入却减少了12亿元。为什么?因为应收款增加了10.6亿元。到2003年,应收款高达42.2亿元,使得长虹的经营性现金流成为-29.7亿元。长虹由红翻绿了。更糟糕的是,海外销量大增收到的不是钱,而是起诉。2003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裁定长虹倾销成立,倾销幅度为45.8%,长虹彻底失去了美国市场,只保留了俄罗斯、印尼和中亚的一些市场,彩电出口从85万台骤降到13万台。至此,长虹拉阴线只是时间问题了。
2004年12月底,长虹公司发布了预亏26亿的公告。公告中说,到2004年9月30日,长虹总资产为208.86亿,负债总计75.50亿。在长虹45亿应收款中,近40亿是APEX公司欠下的。2004年10月,APEX公司董事长,美籍华人季龙粉被中国警方掌控。2004年7月8日,四川省委派人到长虹宣布,因年龄原因免去倪润峰在长虹的所有职务,改任省政府顾问。此时倪润峰年已六十,是该退休了。“王”的头衔是空的,“打工”嫌你太老,如此免职有些凄凉,“顾问”那是安慰。2004年12月31日,绵阳市委书记、原长虹的副经理、倪润峰的老搭档黄学玖,因交通肇事,被免去绵阳市委书记职务。
至此长虹的红色已经褪尽,在股市里常常泛着绿色。
然而在1996年和1997年,长虹不仅制造了自身的辉煌,也制造了股市的辉煌。在1996年春节以后,长虹带领着上海股市走出了3年的熊市。四川长虹从7元起步,至1996年的12月达到了27元多,在1997年里更是突破了60元。深市的领头羊深发展更是涨幅惊人,在1996年到1997年5月的飙升中,从6元多起步涨到了49元,中间还有一次10送10和一次10送5,复权价高达150元左右。
那时人们望着长虹和深发展心里暖洋洋的,谁会想到长虹高位接盘的股民上了世纪之套呢。对于套牢的股民来说,那根长长的“长红”,是他们流的血呀!
“十二道金牌”和重新盖盖子
为了摆脱熊市,1996年春节后管理层就对着股市吹暖风了。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从4月1日起停办新的保值储蓄业务。国务院对证监会提出的口号是:“稳步发展,适当加快。”没有了监管和规范,股民们放心大胆地做多。但对于没有涨跌幅限制,两市相加才300多只股票的中国股市来说,一旦涨起来就如鸿毛般上升。这倒不能责备中国的股民缺乏理性,因为市场太小,而老百姓又没有别的投资渠道。
拿1996年相对较弱的沪市为例,以四川长虹和青岛海尔领涨的第一波上升,从512点攻至694点,以“上证30指数”股领涨的第二波行情,上证指数攻至894点,而以石化、马钢为首的三线股再度拉升,把指数攻至1038点,不到半年,上证指数就已翻番。
比上升速度更快的是股民被激发出来的投资热情,股市攻克千点大关时,股民中有人喊出了“消灭10元以下股票”的口号,甚至还有“套不怕,不怕套,怕不套”之类的豪言壮语。到1996年12月9日,沪市的平均市盈率达44倍,而深市已到55倍。任凭当时股民的热情全面爆发出来,管理层有理由担心1990年深圳“聚宝盆效应”又将出现。倘若全国人民扛着全部家当投奔沪深股市,小小的股市势必面临灭顶之灾。
于是才吹了两个多月的暖风,突变风向,管理层开始对股市吹起了冷风。当时国务院证券委发布《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股市对此漠然不理;证监会旋即公布1997年度40亿元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希望分流股市资金,但资金“乐股不疲”,对债券根本没兴趣;证监会通知开始正式受理各地剩余的32家历史遗留企业的上市申请,股市不但毫不心悸,反而欣喜若狂,仿佛又增加了炒作的对象和题材。1996年5月1日,证监会公布50亿元新增股额度,开市后股价不跌反涨,大展来一个吃一个、来一对炒一双的势头。
面对股市的迅速升温,中国证券市场的“八字方针”又被提上议事日程。1996年5月8日,全国证券期货监督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的宗旨是:总结经验,加强监督,促进发展。会上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证券委主任周正庆指出,要认真贯彻“法制、监督、自律、规范”的方针,保证证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证监会主席周道炯在会上作了题为《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提高监管水平》的工作报告,强调1996年我国证券市场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紧密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认真贯彻‘法制、监督、自律、规范’的方针,加大监督力度,规范市场行为,积极稳妥地发展证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11月13~14日,证监会在厦门召开全国证券期货监管授权工作会议。在授权地方证券管理部门责权的同时,再次强调了“法制、监督、自律、规范”的八字方针。明眼人应该可以看出中国股市最高管理层的良苦用意,股市涨得太快了,要慢牛而不是狂牛。从4月1日到12月9??,仅8个月,深圳成分指数涨幅340%;上证指数的涨幅120%。在11月份,深市连拉9阳,毫不回调,若再让疯牛狂奔不止,牛市势必马上夭折。
从10月起,最高管理层连下十二条被视为“利空”的禁令,即被后来的股民和专家们称为“十二道金牌”的规定,企图绊倒“怒特来奔”的牛蹄子。这“十二道金牌”是:(1)《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若干问题的通知》;(2)《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3)《关于坚决制止股票发行中透支行为的通知》;(4)《关于防范动作风险、保障经营安全的通知》;(5)《关于严禁操纵信用交易的通知》;(6)《证券经营机构证券自营业务管理办法》;(7)《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的通知》;(8)《关于严禁操纵市场行为的通知》;(9)《关于加强证券市场稽查工作,严厉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通知》;(10)《关于加强风险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通知》;(11)《关于禁止股票发行中不当行为的通知》;(12)《关于对股票和基金交易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的通知》。
这“十二道金牌”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道,即1996年12月13日证监会发出的《关于对股票和基金交易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的通知》。“涨跌停板制度”,一只关住疯牛的“笼子”,在1990年中国股市第一次出现“疯牛病”时动用的法宝,这次再次启用。
中国的股民应该记住1996年12月13日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标志着股票动辄当天翻番或腰斩的日子真正结束了,也可以说中国股市动荡的时期宣告结束。虽然涨跌停板制度并不能阻止疯牛狂奔,但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恐怕很难在以后的股市里出现了。最后一次见到这种场面是在1996年的10月17日,当时东北电以7.31元开盘后,狂飙至17.01元,虽然最后收在14.99元,可当日涨幅还是超过了100%。正是因为有了涨跌停板,才使得东北电在1996年12月中旬的暴跌中避免了一天之内被腰斩的命运,而是用七八个跌停板,把价位从12元打到5.55元,要是在一天之内从12元泻至5元附近,保不住心脏不好的股民会当场晕死过去。
然而“十二道金牌”未能绊住狂牛的蹄子,依然向前挺进。到12月初,上海股市已扬升并创下了三年来的新高1258点,看来没有霹雳手段,是无法使牛市的涨势趋缓了。
一纸雄文震天下
1996年12月16日,星期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当天,全国各大媒体都在显要位置转载了此文。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股市为何暴涨;第二,有暴涨必有暴跌;第三,坚持“八字方针”;第四,抑制过度投机。评论员文章给1996年股市定性道:“中国股市今年快速上涨,有其合理的经济依据,即全球股市普遍上扬和国内经济形式明显好转。但是,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在分析了股市暴涨的原因后,文章还对市场中流行的传闻予以驳斥,一些老股民记忆犹新,尚能背诵:“他们众口一词,说明年香港要回归,十五大要召开,政府一定要把经济搞好,绝对不会让股市掉下来。这种对股市的估计是十分糊涂的看法。政府要把经济搞好是真,但绝对不会在股市暴跌时去托市,也托不起市。投资者对此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在这段话之后,文章举例说,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暴涨,连出租车司机和擦皮鞋的都加入股民大军,最后导致美国经济崩溃。
文章的宗旨很明确,政府希望看到“漫漫牛市,其修远兮”,而不愿看到上蹿下跳的震荡,也就是说,为了股民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把股市的泡沫挤干净。“经济泡沫”一词被用于中国的经济,首次出现于1995年10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论述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要防止产生泡沫经济。”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时总书记的高瞻远瞩,正是由于中国在1995年关注、防止了经济的“泡沫”,1996年底挤干股市的“泡沫”,才使得中国在1997年避免了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然而在1996年12月,中国有不少股民并不能领悟挤去股市“泡沫”的深远意义。大家把《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视为巨大“利空”,再加上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证券委那天还公布了1996年新股额度为100亿元,以及沪深股市这一天开始实行10%的涨跌限幅交易制度,所以一纸雄文发表的当天,惊恐万状的股民们奋勇争先,夺路奔逃。
开盘后仅4分钟,沪市281只股票除去4只停牌外,有151只股票被无情地封杀在10%的跌停板上,其余126只在跌幅9.7%~9.9%的几近跌停板处苦苦挣扎;而深市217只股票,除两只停牌外,有126只封杀跌停板,其余89只也在几近跌停板的跌幅9.94%~9.99%处垂死挣扎。更让股民们喘不过气来的是两市的指标股,上海石化和深发展在跌停板处单挂着5亿股和3000万股的巨大卖单。当日沪深两市指数跌停,成交金额分别为13.24亿元和7.35亿元,较上一交易日萎缩九成以上,成交量萎缩是因为只有跌停卖盘,抛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