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工业的时候,环境局一直是参与其中的,包括工业区的选址。新加坡大的发展蓝图由城市重建局提出,然后政府做规划,选择恰当的地址做工业区。每当这个时候,环境局就要介入,因为发展工业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环境局的参与可以将污染降到最低。环境局提出要求,建筑商和发展商必须按照标准来做。环境局要保证将空气污染指数维持在50以内,就要和陆路管理局合作,共同控制汽车尾气。环境先行,充分沟通,是他们最大的特点。
新加坡国家园林局局长黄南每两个月要参加一次“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的例会,这个委员会成立于1973年。例会由城市重建局牵头,每隔两个月,包括城市重建局、建屋发展局、交通部和水资源部的人都会定期碰面,大家看如何合作来实现花园城市的概念。
有时,部门之间也会发生冲突。曾有一次,建设局的人要在自然保护区附近建一座高架桥,开始园林局坚决反对,但是造这座桥也对当地交通有非常大的贡献。后来两部门沟通之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桥还是要造,不过桥的中间用来种树。这样,既满足了交通需要,也没有影响美观和绿化。
新加坡许多区域公园设有水道,而且两岸都有6米宽的保留地,不可建造任何设施,这是方便公用事业局维修水道时车辆的进入。但是园林局认为新加坡土地很少,这样做很浪费,就和水道局商量,把水道沿岸保留地交给园林局发展成公园串联网络。园林局把6米宽水道旁的保留地,分成2米宽的种植地段及4米宽的跑道或自行车道,预计将在2015年把全长160千米的串联网络完成,也就是所谓的绿色走道。完成之后,新加坡将从原来的“园在城中”升级为“城在园中”,让人们在花园中工作、居住和休闲。
启示三:规划要看到百年后
新加坡政府部门在实施项目的时候矛盾很少,追根溯源,是因为有着很好的规划体系。新加坡目前的基本城市格局,在四五十年前就已经确定下来了。而提到城市规划,就不得不提在新加坡家喻户晓的城市规划师刘太格,他为新加坡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因,直到今天,人们还是在他确定的大框架下进行微调。
刘太格曾在美国耶鲁大学进修城市规划学,随后进入贝聿铭建筑事务所工作,有着建筑和规划的双重经验。新加坡建国后,当时的建屋发展局局长力邀他回国参与家乡的规划,他欣然答应。那个时候的新加坡就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有能力的规划大师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
在刘太格服务的20年期间,建屋发展局建造了超过50万个住宅单位,新加坡公共住宅的规划概念从大型的组屋区演变为今日配备齐全的新镇。刘太格在建屋发展局工作时,每做一个新镇的规划,都会将周边城区的规划也一并做出,作为政府的参考。1989年,新加坡政府改组规划局,他担任首任局长与总规划师。他用4年的时间,重新调整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方案,完成了被誉为具有前瞻性的、能引导新加坡迈向世界卓越城市的指导图--新加坡概念图。具体有2000年、2010年和X年三个阶段的形态发展构架,可见其考虑的长远性。
现在,新加坡对未来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套非常严密的流程。最重要的是战略性规划,通常周期为四五十年,每10年进行一次调整。有时还会有中期检验,即成立讨论组,综合考虑如何平衡各种用地的需求。之后通过大规模展示听取公众意见。在大的战略性规划下,还有具体的规划,一般在10年之内。规划局会成立几个专项小组,提供关于城市规划以及保护历史遗产等方面的想法,然后政府再进行土地招标,将规划变为现实。而在整个过程中,政府会始终坚持几个基本的方向:保护环境,建立多个商业中心,“让工作离家更近”,提高人们使用公共交通的比例等。
“做城市规划,要从远到近。先做一个百年规划,在百年的范围里做50年的规划就有依据了。然后再做20年的、10年的。如果你不知道2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怎么画10年的规划图呢?所以我经常说,规划跟生孩子是一样的,刚出生的孩子很小,但是他体内的基因其实已经确定了,他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已经注定了。”刘太格说。
1959年,新当选的新加坡政府上台,从英国政府手中接过接力棒时,看到的是一个污秽不堪、令人心痛的景象。市中心到处是贫民窟,1/4的居民挤在岛上1%的地区里。常常是50多个人挤在一个两三层楼的商铺房间内,或是住在临时搭设在肮脏的下水道中的小屋里。失业频繁使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传染病比如肺结核四处蔓延,犯罪行为极其猖獗。用刘太格刚回到新加坡时看到的情景形容便是“下雨天,街上便是粪水横流”。你是否会把这样一幅图画与如今的新加坡联系起来?那么,既然新加坡可以经历这样一个丑小鸭向白天鹅蜕变的过程,还有什么城市改造是不可能的呢?
鹿特丹:从与水抗争到临水而居
《飞屋环游记》里有飞上天的房子,而荷兰鹿特丹将拥有浮在水面上的房子。
能想象吗?清晨当你一觉醒来推开窗户,四面都是大海。这并不是在船上的短期度假,而是每天实实在在的生活。你需要划船到对面小岛的超市买菜,或者到另一个小岛的工厂上班。这是鹿特丹政府为市民勾画的未来生活图景,2009年,一个小型水上移动社区在鹿特丹建成。
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荷兰有一句谚语说:“上帝创造了地球,但是荷兰人创造了荷兰。”荷兰有很大一部分国土面积是近50年来填海填出来的。目前,荷兰依然有2/3的人口生活在海平面以下。
荷兰人自古就与水打交道。早期,农民们建造土墩作为周期性洪水避难所,后来又逐渐把它们连接成堤防,保护整片地区。到中世纪,僧侣们把沼泽分割成块,然后把水排干,于是为水泵提供动力的风车成了荷兰的标志。几百年来荷兰修筑的拦海堤坝长达1800千米,增加土地面积60多万公顷。
1953年,一场洪水席卷了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那场风暴没过堤坝,夺走了1800条生命。荷兰人决定保护自己的家园,建造一座巨大无比的坚固的堤坝。于是,举世闻名的马仕朗防风暴大坝应运而生。这项工程耗资75亿美元,于1997年竣工,集大坝、堤岸和闸门于一体,设计的目的是要永久结束该国洪水肆虐的历史。
马仕朗防风暴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移动式堤坝,它的主体是一个可移动的闸门以及两个横架梁,每个长度都相当于一座埃菲尔铁塔。这样一个巨人,在每次风暴来临的时候,便张开双臂,保护着城市居民的安全。
虽然马仕朗防风暴大坝像一个伟大的父亲一样守护着荷兰人民,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父亲”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再高的堤坝也有不再发挥作用的一天。这一切都迫使荷兰人必须改变思路,这不是发展问题,而首先是生存问题。聪明的荷兰人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地下水库与水上房屋
鹿特丹属于克林顿气候行动计划的成员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介入到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也是荷兰第一个建立气候环境保护署的城市。2007年,为了应对气候危机,由气候环境保护署牵头,联合了商业组织、学院等机构,鹿特丹展开了一项气候行动计划。
与其他很多地方一样,鹿特丹政府最初所想到的计划,无非就是如何减少气候的负面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在工业、交通以及建筑各个方面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他们制定了宏伟的目标,整个鹿特丹城市在2025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1990年要减半。这是计划最初的重要部分。
到了2008年,官员们决定加入一个与自身城市特点更为相关的拯救型计划,即如何抵御海平面上升给城市带来的威胁。虽然没有谁确切知道,还有多少年这座美丽城市就要被海水淹没,但是拯救城市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而且这种行动必须要比单纯建造堤坝更加有效和富有智慧。
鹿特丹提出了一个新理念,将水资源的管理纳入到每一个城市规划中,并且使之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于是,在一些水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一些富有创意和建设性的方案开???浮出水面。
首先是设计新型堤坝,这种堤坝从外形上看与传统的并无两样,只是里面涵盖了商业和办公空间,平时正常使用,当洪水来临时则发挥抵御的作用。鹿特丹把这种思路渗透在所有新的城市规划中。比如把城市中心的地下车库设计得更深一些,在车库的入口坡道下装有水箱,通常情况下,这就是一座正常的车库,而当洪水来袭时,这里便可以作为临时的储水装置。市中心的公园和广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设计的时候就得加入抵御洪水的功能,平时是供市民娱乐的公共设施,而到了强降雨天,这里就变成一座临时的水库。
鹿特丹还计划在水上另造一座新城,把工业区移到这座新城上。为了更加适应未来的水上生活,城市中一些特定区域的房屋被设计成水面上升之后能够浮动的房屋。这种浮动房屋并不是真的像船一样在水上漂流,而是固定在某一个位置,可以随着水位而上下移动。这一切都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积极方案。不过现在鹿特丹有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关于标准的建立。这种浮动的房屋究竟是按照房屋的标准建造,还是按照船的标准建造?成了人们争论的新话题。
“作为一个最低点在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我们已经学会将水视作一种机遇,而不是威胁。”鹿特丹市气候环境保护署署长宝拉·范霍文(Paula Verhoeven)这样说。
将水视作机遇,鹿特丹很早就采取了规划和行动,而更重要的是,政府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可以获益。范霍文说:“鹿特丹在土地和水相互作用方面的专长不仅造就了鹿特丹的宜居环境,同时创造了区域性的经济机遇。在荷兰,很多人都对鹿特丹气候防护项目很感兴趣。可再生能源公司、污水处理公司等纷纷参与进来。一些开发商和建筑师也在努力建造更节能的建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有人计算,在荷兰,投资10亿美元在节能建筑上,可以创造6000个工作岗位;而投资10亿美元在一个新能源工厂上,可以创造1800个工作岗位。”
鹿特丹在尝试如何将城市规划与水治理很好地融合起来的同时,还把这种经验作为技术输出,推广到有着相似挑战的三角洲城市,比如上海,把应对气候变化变成商业机会。
生态小城:未来理想生活的试验田
零碳城马斯达尔:阿拉伯的桃花源
还记得阿拉丁的故事吗?聪明的阿拉丁从法师那里抢回了神灯,把被法师移走的城堡和公主从非洲夺了回来。而今天,在阿拉伯的领地上,同样神奇的事情正在上演。不出6年,一座现代城堡就将在阿布扎比拔地而起。马斯达尔城,全球首座零碳城,阿拉伯世界的新骄傲。
如果你有幸成为这个城堡5万居民中的一员,你每天的生活将是这样的:清早起床,喝一杯由淡化海水冲的咖啡,先到集市逛一圈,然后步行200米到办公室去上班。虽然街上温度可能达到50度以上,可是你却一点也感觉不到热,因为城市上空树影斑驳,而这些并不是真正的树木,是由一种特殊材料制成的滤网。
你的办公大楼完全是依靠太阳能供应能源的绿建筑,你从来不知道“空调”是什么东西,因为在城市中心有几个“风塔”,它们利用自然的空气流动自动调节温度。你也没见过“小汽车”,在城里,要么是乘坐半空中的轨道电车,要么是骑一辆自行车沿密布的河道以及花园穿梭。出城的话,这里有一条轻轨直通阿布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