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44岁的我所见到的最为纷杂的一年,这也不奇怪,在浩瀚的信息中,不断涌现出“百年”不遇,“百年”期盼的词句来。对我来说,最亲密的一个“百年”,就是“MBA百年”了。1908年初创于哈佛的MBA项目至今正好百年,也许,哈佛的MBA项目初创者没有料到,MBA经过百年的发展会有如此宏大的规模,但MBA确实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进程。1991年,MBA在我国的九所院校首次设立,而我就是当年的首批学员。我先在天津大学读的MBA,而后,我又上了北大的EDP,清华的EMBA,这都是后话,关键的一点是要讲的,那就是在我国2008年的“MBA百年”庆典中,我被评选获得“中国MBA成就奖”。
在获奖的理由中是这???讲的:栾润峰,独创了一门管理思想体系,并自己实践,还创造性地固化出一套管理工具--利用互联网的软件,使广大管理者方便地解决管理问题。
2008年,对广大管理者而言,最难避开的“百年”应该是,格林斯潘所说的,由美国产生,并已经波及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它百年不遇。如果说在这之前,我们手捧MBA书本,读着海外的MBA案例还是津津有味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的管理者们就有点困惑了。
谁是吾师!其实,谁是吾师是一个老话题,只是今天连原来拿来做幌子的招牌都不好用,这就彻底地麻烦了。
在“中国MBA成就奖”的授奖大会上,我们私下交流时,有人谈到股票,北大纵横的王璞说,你先别说,你说说你自己有没有炒股,你不炒股,说股票,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也许是点到实质了,以自己的设想,让别人试验,这多少有点不仁。古人说得好:切肤之痛。你不切肤,哪能知道那个“痛”。
看看今天,每个周末,我们的管理者带着一周的疲倦与烦恼,走进一个个殿堂。北大、清华等学府及培训机构的课堂里挤满了正襟危坐的管理者,讲台上,教授们正滔滔不绝地传授着解惑之道。这些“道”听起来很是令人振奋,但往往是:听起来激动,回去后无法动。我记得有一次,北大的一位教授在讲台上坦言:你们千万别全听我的,别自废武功,论管理我听你们的还差不多,无论怎么说你们还管了一帮人,而我,连几个人的教研组都管不好。这正是今天的写照:
案例是修正的。
管理学院连自己的几十位教授也没管好。
管理学的专家教授自己从未管过人。
管理软件公司自己不用管理软件。
……
我们的管理者该如何是好?
以上的讲法,并不是鼓励管理者不去听课,也并不是说,没有去听管理课程的管理者应该欣慰自己没有上当。信息化管理中早就有这么一句话,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不用ERP是等死,使用ERP是找死。这两个死是不一样的,等死的死是一定死,而找死的死是可能让你清楚了死的路数后,你能不死。
对今天的管理者而言,市场是一把刀,不存在你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路数,你必须勇敢地去寻找适合你企业的管理之道,否则,市场之刀会随时砍向你。寻找适合我们企业的,能确实解决我们管理问题的管理之道是我们所不能回避的。
我作为管理者也烦,烦的原因是原来我们还能自我安慰的西方案例,在当前金融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爆发后,已经失去了它作为案例的正当性。不要说有这场危机,即使没有这场危机,我对这样的教案来指导我们也产生了怀疑。
到过西方,看过他们的案例,清楚他们做案例的方法,我产生了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他们太理性了,管理由实验而出,太奇妙了。
新建一个超市,会去请一家咨询公司,咨询公司派上一群从没有做过超市的MBA,带上教科书及相机,每天记录并进而依据所有消费者来的消费路径,调整货物的摆放,这就行了。你说这西方人也是,怎么总是一个习性,一种走法。后来产生了如下的笑话:
一天,一个农民赶着一群羊在草原上走。
迎面碰到一个人对他说:“我可以告诉你,你的羊群有几只羊。”
他用卫星定位技术和新的网络技术将信息发到总部的数据库……片刻后,他告诉农民共有1460只羊。
农民点头称对。随后,他要求农民给他一只羊作为报酬,农民答应了。
不过农民说:“如果我能说出你是哪家公司的,您能否把羊还给我?”那人点头。
农民说:“你是麦肯锡公司的。”
那人很惊讶地问农民是怎么知道的。
农民说:“有3个理由足以让我知道你是麦肯锡的:【1】我没有请你,你就自己找上门来;【2】你告诉了我一个早已知道的东西,还要向我收费;【3】一看就知道你一点都不懂我们这一行,你抱的根本不是羊,而是只牧羊犬。”
对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我们个个是人精,精灵精灵的,我们每一个人是聪明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领导,我们很少重复昨天的故事,我们会每天走不同的道。学这样的案例来管理聪明人,那无异于画地为牢,不可取。
思考之二:我认为,管理学是基本学科之上的,而不能随意按照学科去切分。
管理是管人的,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管理时,没有很好地区分管理的技能部分与管理的本质部分,以技能取代本质,这就如同为人看病,西医只是就事论事,而不能治本。管理学是宏观的,整体的,管理的技能只能是辅助。
思考之三:管理的本质是管人,管人的根本在于管人心,人心所向才是我们管理者所欣慰的。
要想做到人心所向,取悦于我们中国人,则必须了解中国人的人心。中国人更感性而非理性,用理性的方式不一定能打动我们中国人。中国人认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工作绩效。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绩效就是管理。只会做人,不会做事,是一团和气,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相反,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于零。因此,要先会做人,然后会做事,这就是管理。抓住中国人人性的特点,选拔人、用好人,是管理的重中之重。
简要概括就是“不一定”。中国人的个性就是不一定,中国人的事情有变动性,抓住这两句话管理就比较容易掌握住精神。中国人满脑子都是“不一定”,中国人最喜欢说的也是“不一定”。同样一个中国人,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不一定。中国人说一定的时候,结果也常常不一定。中国人的应变能力最强,弹性最大,适应力也最好。中国人最爱,也最擅长变来变去。中国人的基本性格,就是“不一定”。
我想,以上的这三点思考,是最让管理者对于管理无所适从的。必须用了解中国人人性的,基于实践的,以理论辅助的整体框架来帮助中国的管理者解惑。具体地说,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原则是“人伦”,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的把握。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去鼓励人与物的配合,则易犯偏重物而约束人的错误。所以,必须正确把握人性,正确运用人性,才能充分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都是管理中国人的高手,其成功就在于能够在洞悉中国人性的基础上,用有中国特色的办法来管理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