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到县城不过二十余里,在易铭时代,不屑这样傻傻的憨走,只需坐上汽车,多则二十分钟,便可赶到。举凡有点快车精神的,油门踩到底,就是十来分钟也不是难事。
这一路上是乡间的那种窄窄的小便道,来往路过的人不多,在易铭那个时代,这进县城的早就是柏油路了。而眼下这路上,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就连马走在上面也很费劲,简直连独轮车也难以通行。所以这一行百来号人,三里一停、五里一歇,穿林越溪、爬坡上坎足足走了小半天,也才到一半。本来抓紧赶路再过一会可到,只是有赵龙甲带着一帮文臣武将、士绅名流中途迎接。
当然,有了李千秋耳际的提醒,易铭毫不慌乱,心里有底。他佯装激动不已和他这些将军们、士兵们、官员们一一见面,还拥抱了不少哥们弟兄。他本来是想和他们一一握个手,但伸出手去了,人家也不懂,只好作罢。见了那么多熟悉的生面孔,易铭只记下了几个人的名字。
其中有吴能奇,因为他是琦玉的哥哥,易铭得知吴能奇是从遵义专程来接易铭。按照事先安排,这一行人将在县城短暂停留,之后赶往遵义,因为遵义目前是这支割据势力的“首府”。
易铭知道吴能奇这家伙是自己手下武将,让易铭看了一眼就记住他的原因在于:这个吴能奇毕竟和吴琦玉一个妈生的,所以长得如同琦玉般的暴丑。易铭见他瘦瘦的、长长的马脸没有一丝血色,高个儿,蓬头垢面一般,及其不讲究个人形象。他笑的时候照样露出一副烂牙,这种后果,肯定没有刷牙的习惯造成的,这让易铭恶心不已。由于他脸上肉少,笑的时候就满是夸张的皱纹。总体说来,易铭就感觉他像影视剧中典型的奸佞小人特有的嘴脸,易铭打内心里不喜欢他。
另一个是李马丁,也是易铭麾下重要将领,长得人高马大,刚猛异常,就连和易铭拥抱也火急火燎的,跪下磕头也嘭嘭响,简单率直、虎虎生风,堪比猛张飞。
易铭印象深刻的还有杨遵、杨义,这两个是怡晴的哥哥,长相都一般,只穿得一身戎装,倒有几分威武的模样。易铭就突发奇想,心道:要是以后娶了怡晴,这两个可是大舅子,只是怡晴女孩子家也还漂亮,这两个哥哥不知何故长得太过寻常。
见过众人,又补充了不少酒水干饭,数百人又往县城赶。
县城就是湄潭了,她建县于欧洲文艺复兴分界之年,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始,建县至此只有区区四五十年。当年建县之初,以关外四牌地置县,于苦竹坝而城之。县城东有湄江流转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再转至西南,有湄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始称湄潭。
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厚,在易铭生活的年代,已有“茶城、酒乡、粮仓、烟县”之称,是云贵闻名的“小江南”。在易铭眼里,这里简直是中国第一宜居的县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拔适中,植被茂盛,有高山峡谷,又有森林平坝,从这个意义上,这县城也堪称中国最具魅力县城。
湄潭置县四百余年来,文化的发展曾出现了三个高峰期。一是明末清初,一批不愿仕清的文人学士来湄潭隐居,或著书立说,或开馆授徒,开湄邑文化教育传播之先河。
二是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东方剑桥”的、拥有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苏步青等名流的浙江大学西迁,在湄潭办学七年,培养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等一大批世界知名学者,对湄潭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倡导和推动作用。
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湄潭作者以其独特的风格出版了数部中长篇小说、诗集和众多的散文及戏剧、漫画作品,湄潭更被冠以“漫画之乡”的美誉。
湄潭置县之前,记载极少,当时境内皆苗民,明末平播战争,当地苗民或被杀,或逃亡,后来汉民移入,特别是一帮南明旧臣来湄隐居,文化才得以兴盛。这批神秘人物中,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朝的各级官吏。如一品光禄大夫、大学士相国范旷;当过贵州巡抚又出家为僧,自称大错和尚的钱邦芑;大学士兼兵部、礼部尚书程精一;进士李之华,郎中郑之光,威武将军曹仲,提督黎佐清,知州胡钦华等……。
这批大员皆是南明重臣,这些大人物来到置县不久的湄潭,当然有极大的影响,他们或开馆授徒,或著书立说,留下了大量诗文,开湄邑教育文化传播之先河。
以后,狮山书院、湄水书院建立,学风日盛。有如此一说:“湄水桥边、半鸣弦之室;狮山城畔,皆读书之灯。”还有:“夏则诵而冬则宏,生徒祁祁讲舍;春以椒而秋以桂,学者侃侃文坛”。
明末至清朝三百年间,湄潭出了六位进士,近百名举人,比及江浙文兴之地,或许不算什么,但这比及周围各县,则算是不错的了。
话说易铭和李千秋两个打马并肩而行走在前面,李千秋一路向易铭解说此时湄潭的情况,李千秋策马扬鞭,侃侃而谈,易铭多数时间,只得乖乖当听众。
李千秋说这之前的湄潭其实还很少产茶,只部分地方零星种植,近年来茶叶、烟草倒是因为李千秋的缘故种了不少,只是茶树尚未进入丰产,而烟草则早就推而广之了。至于酒,就只是有几家小作坊,不成规模。易铭听了,不由得一阵唏嘘感叹。
县城慢慢近了,易铭发现玉屏山上似乎修有军事堡垒,就好奇问李千秋,李千秋解释说因军事需要,这几年在县城修了两道城墙和玉屏山堡垒。自玉屏山由东向西再转西南是内城墙,沿城西梨树坳一线的高地又筑有外城墙。内城又分为两部分,东玉屏山依山高筑石墙,那里面用于驻军,县衙毗邻文庙,顺玉屏山山势而建。另一部分就是以苦竹坝围成的市镇,也是县城中心所在。
易铭见象山眼下均是层层叠叠的森林,山上山下,一行茶树都没有,不像易铭的时代,那儿皆是漫山遍野的茶园,所以不得不相信李千秋生所说。
易铭又看见玉屏山上各处竟然布置了火炮阵地若干,上边有不少军士人头晃动,旌旗猎猎、迎风飘扬,自是一番居高临下,坚不可摧的样子。易铭感叹李千秋、赵龙甲之流肯定为之煞费苦心。
此时县城驻守的是李马丁本部兵马,据说约有两千人。
易铭一行从玉屏山南侧小道进了南门,早有县城军民列队迎进城内。易铭见这县城也未免小了点,南北一眼就看穿!街道狭窄,铺有青石板,打马前行,马蹄声清脆作响。两旁住房都是木质结构,建筑低矮破旧,只好在还算热闹。
县衙坐东而向西,在前面是一个不大的广场,看样子是最近才拆迁建成的,此时早已被男女老幼军民夹杂挤满了,见易铭一行到来,顿时人声鼎沸,群情激动。易铭在县衙前下了马,接着在赵龙甲组织下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不出意外,那上千人又给易铭跪倒一片,易铭招呼这浩荡大众起身后,准备来一番演讲的,但李千秋、赵龙甲根本未作安排。李千秋耳际传来声音说:“这些老百姓都在看你呢!你不想说几句?”
易铭想想,憋了一会,脑子里一片空白,话不知从何说起。李千秋见状,只得作罢。
这时那赵龙甲叫过李马丁,吩咐让这围观群众散去,只见李马丁走下县衙台阶,招呼他那些兵丁,粗暴地驱散人群。李马丁大嘴一张,吼道:“看什么?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散了,都给老子散了……。”
他大呼小叫,冲下台阶,人群避之不及,四散奔逃,因相互踩踏,顿时秩序大乱。易铭见了,心里生气,暗想:这他妈什么军队,张牙舞爪的欺负老百姓。
一行本想陪易铭进县衙,只见易铭停下了,对着脸红脖子粗的李马丁道:“李将军,有你这样对待老百姓的吗?”那李马丁听了,无话可答,回头怔怔的看着易铭,一脸的惶惑,他这样对待老百姓,可能已形成习惯,而哪里知道这种方式欠妥。
易铭见不少百姓关注自己,知道这些人无非就是凑个热闹,顺便看看自己长的何等尊荣而已。
他这时决定按照李千秋的意思,讲几句话,以便拉近距离。易铭无非是想在百姓中树立亲民的良好形象,顺便打压打压李马丁立立威风,他还准备把这几句话讲的轻松随意一些。
易铭走到台阶正中央,大声道:“各位父老乡亲,感谢你们来看我啊!我就是李易铭,如假包换。怎么样?和你们一样,一个脑袋两只手,两只脚走路,没有三头六臂的,和你们没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呀?”易铭讲着,那万千群众未曾料到他如此随和,就连连点头、笑声四起,现场气氛热烈不少。
易铭见李马丁对自己刚才对待群众的态度有些不解和惊讶,知道这家伙长期以来习惯了骑在人民头上拉屎,就李马丁那种恶劣的群众态度,他以为要惩戒一下才行。同时,易铭想检验一下自己在老百姓和李马丁心目中,究竟是个什么程度的权威。他一念至此,就指着李马丁,对下面说道:“这个李马丁李将军,刚才大呼小叫、张牙舞爪的,像个什么话?这些都是我们的父老兄弟,我们的衣食父母和根本,你们说,他这样是不是不妥呀?”人群却意外很安静,只有几个胆子大一点的,在那儿点头小声答:“是!”
易铭未曾料到群众反应,如此冷漠,他只好对李马丁说道:“你马上道个歉,给父老兄弟赔个不是。”
李马丁慌了神,但他丝毫未作犹豫,只见他大声回答道:“主公,卑职该死,父老乡亲们,李马丁给各位赔礼了。”说完“扑通”跪在地上,纹丝不动。
易铭见了,惊异自己原来权威这么大,他本想让李马丁起来,但想想觉得还是让他跪一跪的好。旁边众人特别是易铭身边的,如赵龙甲、吴能奇、杨遵、杨义及那些所谓当地士绅等,口里叫了几声“主公!”见易铭不言语,其中几个想去扶李马丁,抬头看了看李千秋,见他一言不发,只好悻悻退下,可怜这李马丁只好就在那儿跪着。
易铭不理他,他随众人走进这几百年前的县衙,李千秋在一旁解释说原来的县衙要小的多,现在看到的有很多都是近年才扩建的。新建了谯楼和仪门,正堂及院落原来就有,三堂院落是后来恢复的,整个建筑群靠山而建,呈阶梯状分布。将到山顶处还布设了后花园,向南则是廨舍。易铭见红墙绿瓦、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好不气派。又见靠北一带直抵江边一大片地域,是工厂、兵营、民居等杂七杂八相间的低矮建筑,而在易铭的时代里,这里却是学校和闹市,最是繁华热闹。
琦玉此时走过来和赵龙甲耳语了一会,赵龙甲看了看李千秋,李千秋颔首示意,赵龙甲心领神会,吩咐琦玉告退,她自是回当地女营去了。
易铭在李千秋、赵龙甲、李马丁、吴能奇、杨遵、杨义等及当地士绅的陪同下,参观了这三百多年前的县衙。进了大堂,只见大堂卷棚的匾额上,赫然书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还有一块匾额悬挂着,上书“明镜高悬”,毛笔大字均遒劲有力,刚劲十足。这大堂面阔五间,木制构件上绘有花鸟彩绘,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易铭不懂之中寓意。见有楹联为:“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觉得还有那么点意思。
一行人过了大堂,进了二堂,和大堂一样,均为五间七架,屋面兰瓦兽脊,梁栋檐桷、青碧绘饰。在二堂屏门上方有金字大匾“清慎勤”。易铭无心而发,说:“好!”,众皆跟着点头称是。
时有陪同易铭一行进衙的老夫子,存心要为难一下易铭,就迈步上前,拱手礼毕,说道:“主公,在下听人说主公才高思敏,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无一不晓。主公是否可赐一楹联,高挂于堂上,以示训诫,我等当奉为圭臬。”
易铭听了,心惊不已:这个酸溜溜的是来叫板的了。
他转身看了看跟在自己身后的李千秋,见他闭着眼,什么也不说。易铭没有主意,心想:肯定是李千秋在他们面前吹嘘过自己,我不过就说了个“好”!就引来这家伙给我出难题,要是这关过不了,以后还怎么混得下去,这不跟丰哥那些亲戚一样吗,狗眼看人低。
易铭半晌没有说话,一行人都站着,似乎在等着看他的笑话。易铭实际上是在脑子里想对策,他越不说,越见那夫子似有轻视之意。此时旁边赵龙甲引荐说:“主公,这位是当今大儒范旷范老先生。”
那夫子听赵龙甲介绍完了,又上前打着哈哈。
易铭对这夫子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算是领教了。易铭心想:这龟儿子酸溜溜的,看样子得好好杀杀他的傲气。
好在易铭原先还看过一本名人楹联,那里面有不少精辟的,他此刻记起了一副。于是他故作风雅,佯装酝酿一番,信心满满道:“这一县之中枢,庄重肃穆,平常对子,难登大雅之堂。我看题这句吧!上联为:“养天地正气,”下联为:“法古今完人。”怎样?”其实这对联应是******先生所撰,孙中山手书又题赠于蒋的名句,易铭拿出来,是感觉此联不错,且一度是他座右铭。
那夫子听了大惊,眼睛放光,周遭也有不少文人听了,惊叹的语气竟轰然作响。那夫子摇头晃脑,沉吟数遍,大声对众人叹道:“主公所题,气势磅礴,非寻常人方能有如此气度胸襟。老夫觉得此言似曾相识,有文天祥正气歌的影子。实在是高!实在是妙!……。”
看样子这范老夫子于这群人中,自是翘楚,所以他称赞连连,导致这一行人中,不管懂与不懂,均起哄称奇。
易铭正内心得意,不料耳边传来李千秋话说道:“这帮酸儒不好对付,你可得小心,后世文章拿出来本无不可,但要小心,不要把前人已经面世的文章拿出来说成是你的,以免出丑。”易铭看了李千秋一眼,很是惭愧,又深为感激,自个儿点了点头。
易铭得意洋洋,被这帮人簇拥着又进了三堂,三堂匾额上书“清如镜水”。左右的楹联分别写着:“今古今古今今古,古今古今古古今”这副颇具哲理和警示意义的对联。一行又评头论足,流连一番,就过了三堂。
向上进到后花园,那夫子又说道:“主公风雅,在下佩服,这后花园是日常居住消遣之地,可惜历任县令,没有留下好的文墨,在下看这里缺少几幅对联。就有个不情之请,烦请主公赐予些则个……。”
易铭听罢,又看了范旷一眼,心说:没完没了了是吧!看样子我不抄袭些后世名人的大作,侵犯一下人家的知识产权,你这家伙是不会服气的。
于是易铭脑子想了想,就有了答案。他信心满满对那夫子及众人说道:“这个容易,诸位看这两句如何:“清言宣至理”、“雅意发高文”。”
众皆大声说好!妙!高啊!那夫子念了一遍:“清言宣至理,雅意发高文。”回味再三,叹道:“主公果然发的高文,在下佩服!在下佩服!”
易铭又走到书房门前,说:“我看这里可以书一幅楹联。”他见众人有些急切期待的眼神,心里不似先前那样慌乱,于是有条不紊说道:“这里可用这一幅:“上联:“能清心则荣辱不惊,自古修身须淡泊。”见那夫子及众人尚在细细品味。易铭又说:“下联:“不审势即进退皆误,从来处世要超然。横批:歧路无为。”
此联一出,众人这下如炸了锅,交口称赞,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接着此联,易铭摇头晃脑,再题一联,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然,这是两百多年后林则徐所撰。
只有易铭和李千秋两个心中有数,易铭无非是剽窃了后人大作,却紧要关头用在了此处。
李千秋见众人对易铭钦佩不已,于是走上前大声对一干人等说道:“主公诗词上追唐宋,亦是一绝,大家要不要一听为快呀?”
易铭见李千秋这样一说,群情骚动,全都不由自主拍起掌来,他心里就暗骂李千秋多事。好在读书期间,易铭就喜好背诵些诗词,他深知可不能犯糊涂把有明以前的那些经典弄出来,否则这洋相就出大了。
自清以来,诗词虽不及唐宋,但也有不错的,在此之中,易铭最喜爱龚自珍。于是,他心里说了句:对不起了龚先生,从现在起到以后,你的诗就变成我的,都是我的原创了!你以后生出来长大了,要作诗扬名立万,得另觅他路、重作构思才是。
易铭所作诗如下:“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又作:“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龚诗《己亥杂诗》中的两篇,他们不会知道,这两首诗在易铭的时代,也是几乎人人皆知的名篇。虽然易铭这样做不太地道,但不管怎样,大凡好的作品是放诸天下都会有共鸣的。易铭吟诗过后,随行的不少老夫子均啧啧叹奇,越发对他敬重了。易铭看见李千秋也竖起大拇指,表情怪怪的,但还是相当赞许。以至于易铭想:以后可要多多的给他们吟诗作赋,让他们在自己面前永远低头认输、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