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羡慕过这样的人吗?他们仿佛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神话,总是能轻易地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他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大家也像着了魔似的,整天围着他转,连意志坚定的你也会不由自主地被他们所吸引。这是怎么回事呢?你可能思考了很久也没有找出答案。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能够洞悉人们的心理,并善于运用一些手段罢了。
欲扬先抑效应:把甜头留到后面
可能大家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场景:当有人说要给你两个消息,一个是好消息,一个是坏消息时。大家往往会选择先听坏的,把好的留在后面。其实这样做的心理动因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更关注好消息,把它带来的正面喜悦情绪最终留在心里,以冲淡坏消息的苦涩。
我们把这种将积极方面放于消极方面之后,以期获得更多关注的现象称为欲扬先抑效应。如果我们能将这个效应成功地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它就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于积极方面的肯定,淡化消极方面带来的影响。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下文中的陈路就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个效应才得到老板夸奖的。
陈路是一家玩具商店的促销员。因为态度认真服务周到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他平均每周都能卖出30件以上的玩具。可是,从前两个月开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玩具市场也变得非常不景气。虽然陈路还能暂时保持自己的记录,但是从这个月起,玩具的买卖就要进入淡季了。现在的金融危机形势很严峻,陈路估计自己这个月无论如何也不能保持原来的记录。
于是,陈路找到了老板。他恳切地对老板说:“老板,现在的市场形势很让人担忧。马上要进入淡季了。我估计从这个月开始,就算是业绩不错的我可能也只能卖到原来业绩的一半。”老板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经心中有数了。
淡季的第一周很快结束了。陈路卖了22个玩具。虽然没有达到平时的水平,但由于老板心中已经有了业绩可能只有原来一半的认识,所以陈路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受到了老板的嘉奖。
这件事显示了欲扬先抑效应的强大力量。本来,金融危机来袭,市场不景气,销售量下滑是一个必然。这是大家可以凭借常识判断出来的。但是,如果陈路不对这一点进行突出强调,老板可能还会按照原先的标准去要求他。
在这件事中,陈路人为地夸大了业绩下滑的程度。凭着自己对玩具买卖市场的了解,他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业绩下滑的大致范围。他之所以夸大了业绩下滑的程度是为了使自己在淡季业绩的下限超过他跟老板所强调的数值。这样,就算他的业绩不佳也不会受到老板的责怪。而陈路最终的业绩比他预计的腰多上7件,所以老板很兴奋,还夸奖了他。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养成把好话留在后面说的好习惯,这可以帮助我们赢得更多的好感,帮助我们赢得更多人的拥护。既然它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它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来呢?
第一,我们要注意尽可能地加大前后两件事情之间的差异度,从而增加我们留在后面的好话的分量。
有句俗话叫做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一个不熟悉的东西出现时,我们更多地会根据相关的宣传来对它进行了解。而当我们对它们不再陌生时就会货比三家,直到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为止。在与他人交往中运用欲扬先抑效应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不伤及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将“抑”的部分的起点降得更低一些。这样,即使“扬”的部分没有变化,二者之间的差别也会变得更大。心理落差的加大会使好话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
第二,我们还要注意理清“抑”和“扬”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欲扬先抑效应之所以会发挥作用,是因为“抑”和“扬”之间的悬殊差异造成了人们心中强烈的心理落差。而心理落差产生的关键就在于二者之间存在着同一层面上的可比性。如果没有可比性做前提,人们的心理落差就不会形成,欲扬先抑效应的作用就无从发挥了。
比如,某个人正在等待自己的面试结果。而你已经知道他落榜了。与此同时,他朝思暮想的姑娘回国了。这时,如果你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当做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去告诉给某人,必定不能达到宽慰他的效果。说不定他还会对你心生怨恨。
本来,某人最希望得到的是工作。结果这个公司没有录取他。如果另一家更好的公司录取他,他就会很高兴,这两者就是同一层面的问题。而这里朝思暮想的姑娘回国与没被公司录取就不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并不具备可比度。毕竟在事业未成之时,多数人并不想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露出软肋。欲扬先抑效应在这里也不能发挥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别人讲自己的好话。欲扬先抑效应也由此应运而生。如果我们可以掌握好所要讲的话之间的差异度,那么他人在听过我们的讲述之后就会更加关注我们的观点。所以,要想成功地掌控他人,不妨先从养成把好话留在后面说的习惯做起。
【心理课堂】
先把手浸在冷水里,再把它放在热水里,我们会觉得水会变得更暖和。欲扬先抑效应也是如此。对比效果越明显,人们的满意度就会越大。为此,我们只要能够能有效地拉大他人前后心理的落差,就可以成功地打开他人的心门,并轻松地驾驭他们。
近因效应:用最新印象优化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不知你是否发现,我们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而对以前发生的事却总是不够清晰。倘若要我们回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我们只记得送别时他挥手的样子。至于之前大家怎样在一起,有多深的兄弟情谊,那些片段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一道远去,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和人类大脑记忆的秘密有关。我们的大脑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最深刻,而之前发生的那些记忆除非是有意记忆,其余的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也正是如此,人们才会深受近因效应的影响。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记忆一系列事物的时候,人们对于末尾部分的记忆更优于对其他部分的记忆。而具体到交往过程中,就是指我们对于他人最新、最近的认识会占据主体地位,从而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同其他心理效应相比,近因效应具备了更多的即时性和新颖性。它可以帮助我们随时优化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最新变化,提供调节做事风格的依据。而下文中的毛军就是一个应用近因效应的高手。
毛军和翠翠是一对恩爱夫妻。因为翠翠是家中的独生女,为了方便照顾父母,毛军和翠翠就在翠翠父母家开始了自己的小日子。虽说毛军家的经济条件也很不错,但是周围的人都认为是毛军入赘到翠翠家了。于是就经常和毛军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问他当上门女婿的滋味如何。毛军为此很生气。有一次,他忍不住就和妻子翠翠抱怨了一番。翠翠感到很伤心,一夜都没有合眼。第二天,身体柔弱的她就病倒了。
这时,毛军意识到坏了,媳妇儿的心思太细腻,自己不应该跟媳妇儿抱怨这事。想到这些之后,毛军马上采取了补救行动。他先给领导打电话请了两天假以便照顾妻子。然后,他又冲到市场上买了一只翠翠最爱吃的白条鸡,亲自下厨。翠翠嫌买来的药苦,毛军马上利落地奉上糖水;翠翠抱怨家里的床单该洗了,毛军马上拖出了自己从来不碰的洗衣机……
看着毛军的一举一动,翠翠的心里感动极了。她觉得毛军真是自己的好老公。自己不应该再生毛军的气了。
故事中的毛军并不是喜欢做家务的男人,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深谙近因效应的强大力量。只要自己在妻子生气的这几天表现好一点儿,妻子很快就会不计前嫌。
开始时,毛军向妻子抱怨,妻子收到了关于毛军带着负面能量的第一轮新信息,伤心得病倒了。而对妻子进行悉心的照顾又形成了关于毛军抱怨发生之后的第二轮新信息。这时,毛军的温馨体贴让翠翠感动不已。由感动生发出的正面能量将之前产生的负面能量覆盖了。毛军就从一个爱抱怨的讨厌鬼变成了一个体贴的好丈夫。翠翠的气也就消了。
既然近因效应如此之妙,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将近因效应发挥得炉火纯青呢?
第一,我们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序,说好最后一句话。
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生活中的我们总喜欢把别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当做他所要表达的重点。这是我们对于近因效应最直接最自然的应用。
晚清名臣曾国藩是以安定国家的功绩被大家广为称颂的。其实,在为官初期,他并不是手握重兵的武将,而是两袖清风访贫问苦的文官。直到太平天国起义之后,他办团练开始才转为武官。担任武官之初,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所以总是打败仗。更悲哀的是还要用奏折把自己打败仗的情形一五一十地报告给皇帝。
于是,曾国藩不得不一边强忍自己战败的痛苦心情,一边给皇帝写奏折。当在奏折的末尾处提到到自己接连失败的窘境时,他痛苦地写到:“臣屡战屡败。”这时,他的师爷在一旁提醒道:“老爷,不是屡战屡败,是屡败屡战。”听到这声提醒,曾国藩猛醒,忙改了过来。奏折呈上去不久,慈禧太后就派人来嘉奖了曾国藩。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正是“屡败屡战”的功劳。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总会把注意力放在接近结尾的地方。所以如果按照曾国藩的原稿“屡战屡败”,就说明曾国藩是个没什么能耐的大草包。而修改稿中的“屡败屡战”,说明曾国藩是个意志坚定的将领,虽然遭遇了多次失败,但是还是不气馁。最后一句话与语序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我们还要注意控制好近因效应发生的情境。
同许多其他的事物一样,近因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即时性和新颖性可以为我们的交往过程带来新鲜血液,也会带来不小的负面效应。
飞鹰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金融行业创业者。入行十年来,他的事业一直都顺风顺水,规模越来越大。朋友们也都以他为荣。而在一次与华尔街的谈判中,飞鹰却意外落败。这时,飞鹰的朋友纷纷猜测:飞鹰怎么了?是不是江郎才尽,把好运气都用完了?慢慢地一些朋友开始疏远飞鹰。
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飞鹰之前一直很优秀,他也有可能出现失误。而疏远飞鹰的朋友正是受到了近因效应的严重影响。他们判断与人交往的依据就是这个人留给他们的最新印象。而这次的意外落败打碎了飞鹰在他们心中保持的完美形象。在他们的想法里,落败就是飞鹰走下坡路的开始。所以他们开始渐渐疏远飞鹰。其实,飞鹰还是飞鹰,并没有丝毫的改变。
所以,我们如果处在飞鹰的境地,就要学会控制好近因效应发生的情境,我们要帮助身边的朋友树立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还要引导大家看到近期所发生的事件中的积极方面。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轻易地为近因效应带来的表象所迷惑,才能对我们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生活中的我们总是喜欢用最近发生的事、最后说过的话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即使知道这样做不免偏颇,但还是乐此不疲。这是人的天性之一,也是人最大的弱点之一。所以,如果我们想要驾驭他人,就要注意不断更新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说好最后一句话,办好最近一件事。
【心理课堂】
人们总是对最新发生的事物十分敏感,即使他们明白这只是某人或某物展现出来的一个侧面,但是还是乐此不疲。为此,我们要时刻注意我们的言行,要把自己最积极向上的一面随时展示给他们。积极向上的形象是吸引他人的最佳武器。
配套效应:利用对方看重的东西,间接实现自己的目的
你会为一件睡袍而改变自己的家居装饰风格吗?也许你会说,我才没那么傻呢!睡袍只是一件衣服,而且流行趋势演变得这么快,我怎么可能会为一件随时会被潮流淘汰的衣服而大动干戈呢?其实,这并非是荒诞之谈。哲学家狄德罗就是因为一件睡袍而把自己的居住环境彻底改变了。
狄德罗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一位朋友来到他的家里做客。为了表达对主人盛情款待的谢意,朋友送给狄德罗一件做工精良、图案精美的睡袍。狄德罗非常高兴,马上就把睡袍套在了身上,并且穿着睡袍在自己的家里走来走去。忽然,他觉得好像有点不对劲,但是又说不出来什么。
这种感觉折腾了狄德罗好几天。狄德罗感觉到很烦躁,于是他又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由于走得太急,他一下子没站稳,跌在了地毯上。狄德罗用手撑了下地,准备起身,突然感到地毯是那么的粗糙可恶,根本与一个穿着如此高雅睡袍的人不相匹配。于是,狄德罗下定决心换地毯。当崭新的地毯铺到地上之后,狄德罗心花怒放,可是随即又发现客厅中的桌子显得又土又矮,根本配不上这名贵的地毯。于是,一张崭新的桌子又进入了狄德罗的家。随后,狄德罗又产生了新的不满。如此折腾了好多次,直到狄德罗找到与高雅的睡袍相匹配的房子才罢手。
这时狄德罗更加生气了,倒不是因为家居装饰不顺心,而是因为“他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让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确实,狄德罗换掉整个家居装饰最初的起因就是一件睡袍。
有这样一种认识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如果我们拥有一件东西,周围的东西就都要与这件东西相匹配。比如穿上西装就要扎上领带蹬上皮鞋;买一个漂亮的狗房子,就一定要养一只名犬;赚了钱就一定要增加消费以便维持自己所在阶层的体面。其实,这些所谓的匹配和狄德罗的睡袍是同样的道理。
当我们得到一件新东西后,为了使它不被我们原有的环境所淹没,我们会围绕这件东西做出一些列的改变,而改变的程度是我们之前始料未及的。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配套效应,也被称为狄德罗效应。它不仅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我们与他人的交往更是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他人看重的东西,就有可能成功地利用他人的配套心理来间接实现我们的希望,并可以不着痕迹地驾驭他人。
卡特先生有一幢漂亮的别墅,为了毫无牵挂地搬到纽约去,他决定卖掉房子。周围的邻居谁能有这个实力买下房子呢?卡特先生早就心中有数,这个买家非凯特夫人不可。可是卡特夫人最近刚买进了一片地产,不大可能再次出资收购卡特的别墅。这该怎么办才好呢?突然,卡特计上心来。
第二天,卡特来到了凯特夫人的家中,诚挚地向凯特夫人道别:“亲爱的夫人,我的好邻居,我要搬到纽约去住了,今后我们就不能经常见面了。这真让人伤感。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意,请您接受我那只漂亮的白色小艇。我深知您对它的喜爱,请您务必收下。”凯特夫人盛情难却,收下了小艇。
因为凯特夫人确实非常喜爱这只小艇,一连几天都乘着小艇出去游玩。但是凯特自己的庄园却没有驳船的地方,只好借卡特的船坞靠岸。卡特看到凯特夫人这样不方便,就允许她随时可以在自己的船坞停船。凯特夫人非常高兴。
没过几天,卡特哭丧着脸来敲凯特夫人的门:“亲爱的夫人,后天我就要搬走了。我的房子准备卖给一个新奥尔良人,他出的价码很令我满意。但是,他不允许您继续在船坞停船了。无论我怎么哀求他,他都不答应。这可怎么办呢?您是那么爱那小艇。如果它成了摆设,您该多么伤心呀。”
卡特的一席话正说到凯特夫人的心里。凯特夫人的经济实力比卡特要雄厚得多,她的庄园也比卡特的别墅富丽堂皇,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停泊靠岸的船坞。一段时间以来,凯特夫人每天驾着小艇出海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如果她的小艇成了摆设,她会异常难过的。不,她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凯特夫人对卡特说:“卡特先生,你的房子需要多少钱呢?我要出比那个新奥尔良人的出价多50%的价码来买下你的房子。我的小艇不能没有那个船坞,而那个船坞也不能没有那座房子。”
最终,凯特夫人买下了卡特的房子,得到了她的船坞。而卡特也带着大笔资金搬到纽约去了。
故事中的卡特就是一个运用“配套效应”的高手。他先是抓住了凯特夫人的弱点——小艇,将小艇送给了卡特夫人。这就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接着后面就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小艇需要一座船坞来停靠,而凯特夫人的庄园并没有船坞。这时,卡特将自己的船坞无条件地借给凯特夫人使用。这样的配套设施让凯特夫人十分满意。这是倒下的第二张多米诺骨牌。
虽然在前两张多米诺骨牌倒下时,卡特并没有见到什么实在的利益,但实际上主动权已经牢牢地掌握在卡特手里。当卡特提出房子的新主人不愿意出借船坞,要打破小艇、船坞、房子之间的配套平衡时,凯特夫人最终出手买下了房子。
配套效应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当然,纯熟地运用配套效应也需一些智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要发掘出他人看重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很多看重的东西,不只有物质利益,还包括名声、信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观察他人时一定要注意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想象来代替实际情况。
其次,我们还要努力构建起我们的目的与他人看重的东西之间的桥梁。
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人看重什么,更要了解围绕他人看重的东西之间会发生哪些横向纵向的联系。这样,我们才可以将我们的目的与这些网络进行比照,才能最终构建起我们的目的与他人关注点二者之间的桥梁。
另外,有些人看重的东西可能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对此我们要密切注意,随时调整我们的策略。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完美的东西。如果缺少其中的某个物件我们就会暴跳如雷。人们心理上的“配套效应”正是如此产生的。正是出于对完美的追求,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掉进追求完美的陷阱中。如果你想影响某一个人,让他为实现你的目标而努力,不妨去找一件他看重的东西吧。
【心理课堂】
每个人都不完美,因此每个人都渴望完美。而配套效应就是我们渴望完美心声的真实写照。为此,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要睁开自己的慧眼,努力去发掘他人看重的东西与我们意愿之间的交汇点。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轻松地让他人为我们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选一效应:给对方两个选择 ,让他无从挑剔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为选择过多而烦恼。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如果对方提供给我们的选择余地很大,我们反而不知该如何是好;如果只能在两个选项中选一个,我们就会迅速做出判定。
赵方约周凯一起出去吃饭。当他们走到一家饭馆门外时,马上就被店内琳琅满目的菜品吸引住了。于是,他们决定在这家店开始他们的饕餮之旅。服务员对他们非常热情:“您两位二楼的雅间请。我去拿一下菜单。请问二位是喝茶还是喝饮料。”赵方想了一下:“还是喝饮料吧。有冰的吗?天气怪热的。”服务员拿来了菜单,并为他们端来了两杯冰饮料。
两人点了六个菜,准备大吃一顿。此时,服务员又问他们:“两位的主食是吃馒头还是吃米饭?”周凯不假思索地说:“米饭吧。”
“那甜点选哪一种呢?是西瓜还是雪梨。”
“雪梨就好。”
服务员拿着点好的菜单走了。赵方和周凯一边吃,一边笑言服务员还挺有意思。40分钟之后,饭桌上的菜被二人风卷残云一般地包圆了。两人抚着饱饱的肚子准备休息之后就结账离开。
这时,他们所要的米饭和甜点端上来了。可是他们的肚子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装下它们了。无奈之下,只好打包带走。随后服务员送上了账单。他们结账离开。
几天之后,他们的另外两个朋友也慕名去那家饭馆吃饭,点的菜和他们那天一模一样。结果朋友的账单却比他们少了五十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朋友只吃了菜,并没有要饮料,主食和饭后甜点。
其实,为赵方和周凯上菜的服务员就是一个运用“二选一”原则的高手。在他为周赵二人服务的时候,服务员用了三次“二选一”。第一次,他问二人是喝茶还是喝饮料。这让二人以为只有这两种选择。二人权衡之后,决定选饮料。其实,他们可以选择喝免费的白开水,还可以选择不喝。后面的两次一次是问主食,一次是问甜点。二人同样可以选择不要。但是,由于服务员用的是“二选一”的提问方式,二人的思考方式就被限制在“一还是二,必须选一个”的怪圈中,没想到还有一条可以两者都不选的第三条路可以走。这样,他们就掉进了商家事先设计好的陷阱当中去了。
这种利用人们的思维局限,以二者择一的方式使他们尽快做出决断的现象,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二选一效应。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能只给对方两个选择,并且将两个选择的结果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就可以成功地驾驭他人了。
下面我们就给大家说说怎样发挥二选一效应的力量。
1.我们可以利用他人的思维定势来设定这两个选择。
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势。它是人们思考问题时的一盏指示灯,既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一定的难题,同时也会给自己制造一些盲点,从而形成了人们思维上的死角。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人思维上的死角,这个思维死角是我们对他人思考发生作用的基础。
如果我们只给他们两个选择,他们会觉得这件事的解决方式只有两种,非A即B,而很少去考虑其他的方法。
2.设定的这两个选择必须在我们的掌控之内。
这与我们的终极目标相关。既然要驾驭他人,我们就要考虑各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并挑选最有把握的作为可供挑选的选项。这样,无论他们选择了哪一个,都能确保我们的终极目标得以实现。
3.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两个选择提出的顺序。
人们在遇到有所选择的时候,更加偏爱以后面的选择作为自己决定的依据。所以,我们在设定两个选项时,不妨将自己希望对方选择的放在后面的位置上。
比如在商店里,当一位顾客买了许多东西正要回家时,如果你问他:
“是否要我帮你送过去呢?还是亲自拿回去呢?”
这时,大多数顾客听了之后,就会回答:
“还是我自己来好了。”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对我们而言最有利的东西。而“二选一效应”破坏了这种向往,给我们带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所以,如果你想驾驭某人,不妨先给他设定一个自己可以全盘掌控的两难选择吧。
【心理课堂】
“二选一”其实是利用人们的思维定势设定的一个陷阱。如果我们匆忙地从二者之间做出抉择,就会落入被他人驾驭的圈套。为此,如果我们想要驾驭他人,就要想方设法扰乱他人的思路,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间走进我们设定的“陷阱”中。
皮格马利翁效应:鼓励可以产生奇迹
经常受到鼓励的人会更加自信,甚至会完成一些自己也认为神奇的事情。而不断受到打击的人则会越来越萎靡不振。如果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能够很好地运用鼓励这个武器,也许奇迹就会发生。
在古希腊的神话里,有一位年轻的国王叫做皮格马利翁,他非常喜欢雕塑。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块精美的象牙。这块象牙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呢?经过思考,皮格马利翁决定按照自己的心意把象牙刻成一个美貌少女的塑像。很快,少女的雕像完工了。她和皮格马利翁心中的女神长得一模一样。皮格马利翁对他的这件作品非常满意,他每天都要对着少女像诉说许多赞美的话,并希望她可以变成真人成为自己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的诚心感动了天神。有一天,一觉醒来之后,他突然间发现自己热爱着的少女活过来了。
是皮格马利翁的热切期望与赞美让少女从雕像变成了真人,这就是正面的鼓励和评价创造的奇迹,我们将这种奇迹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望者能够通过热切的期望和鼓励对被期望者产生一种强烈而积极的心理暗示,而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被期望者努力去达到期望者的预期要求。俗话中所说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最佳体现。
而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帮助我们使他人成为我们期望中的伙伴,并使他们成为我们忠实的信徒。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它呢?
首先,我们要在头脑中画出一幅蓝图,确定我们需要怎样的合作者。
冯伟是一家软件公司的新员工。来到公司三个月了。他还没有做出一款令顾客满意的软件。眼看就要到月底了,公司要在月底对新员工进行一轮考核。冯伟很担心,怕自己会过不了关。
这时,不仅冯伟急得火烧眉毛,冯伟的主管王明也很着急。虽然这三个月来,冯伟并没有做出令客户满意的软件,但是从他设计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思路还是非常新颖的,只是没有掌握好方法。如果冯伟一旦成熟就会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考核就要来了,该怎么办才好呢?王明陷入了沉思中。
经过了两天的苦苦思索,王明终于想出了办法。于是,王明先去找了主管经理。他告诉经理,由于自己这次交给冯伟的案子比较复杂,而且客户要求高,所以必须精益求精。按照预定计划,这个案子要下个月中旬才能完成。如果在本月月底就对冯伟进行考核,似乎对冯伟不够公平,能不能待这个案子完成之后再对冯伟进行考察。经理想了一下,觉得确实如此,就同意了。
然后,王明又找到了冯伟。冯伟还在发愁。看到冯伟还在愁眉不展,王明笑呵呵地问:“怎么啦?在为月底考核的事发愁哪?”冯伟点点头。
王明故意不往下说,而是换一个话题:“这次的案子怎么样?月底能完成吗?”
冯伟一脸苦瓜相,摇摇头。
“这可怎么办呢?”王明使了个小坏,故意问道。
冯伟使劲地揪了揪自己的头发。
王明看到冯伟为难的模样,决定不再逗他了。“不要担心了,我已经跟经理谈过了,你的考核可以等到这件案子完成之后再进行。所以,你就安心地做案子吧。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随后的日子里,冯伟的耳边总是响起王明的声音。
“嗯,这个思路不错。我怎么都没想到呢。”
“这个想法太棒了。绝对的顶尖水平。”
“这个方法很对头。你终于突破了自己,我真为你高兴。”
……
直到案子结束,冯伟也不知道到底听了王明多少这样赞美的话。无论是对这个案子,还是对于自己的业务水平,冯伟都充满了自信。他坚信自己的设计一定能顺利通过,自己也一定会长久地留在公司。果然,冯伟的两个愿望都实现了。这时,一旁的王明笑了。
在这个故事中,主管王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冯伟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而以冯伟当时的情况来看,他所欠缺的不只是方法,还有自信。所以,王明就从指导工作方法和树立信心两方面入手对冯伟进行鼓励,并对冯伟寄予了热切的期望。而冯伟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心态变得积极起来。所以,最后他做到了。
其次,我们还要以充满积极暗示的语言来鼓励他人。
其实,在我们利用他人的评价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积极暗示就已经发挥过作用了。他人评价中包含的那些信息会在潜意识中对我们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如果传达的是积极正面的信息,我们接收到的就是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如果传达的是消极负面的信息,我们接收到的就是消极负面的心理暗示。而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才能使我们自强自信。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善用积极的暗示。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别因自己情绪的波动,以消极负面的语言去诋毁他人。
消极负面的语言会触发人心底里的负面能量。而负面能量的扩散会生成一种消极的情绪。当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如果我们从对方身上感受到消极情绪,马上就会生出反感来。对方的消极情绪很快就会扩散到我们身上来。所以说,在与人交流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成为负面语言的扩音器。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和能够鼓励我们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会带给我们满满的自信和奋斗的力量。所以,如果你想要他人成为你的忠实助手,不妨从现在开始多多地奉上你对他的鼓励吧。
【心理课堂】
阳光的人总是最先被人们需要的。适度的期望和恰当的鼓励就像阳光一样,会在他人心中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人们也会随着阳光的脚步成为阳光的忠实信徒。所以,我们不要吝惜对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在对他人的赞美和鼓励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有一个伟大的奇迹在等着你。
登门槛效应:先得寸,然后再进尺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不会拒绝人们提出的没有什么伤害性的小要求。而其后如果向我们提出小要求的人再次提出较大的要求时,我们竟然也会鬼使神差般地答应。连我们自己也很惊讶,原本我们并没有准备答应别人这类事情啊!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登门槛效应,又称为得寸进尺效应。它是指一旦接受了别人的一个比较小、看起来对自己无害的要求之后,为了保持自己在认知上的一致,并维护在别人心中前后一致的完美形象,很有可能会接受别人提出的更大的要求。这就好像我们在登门槛,只有从低处开始一级一级地向上登,才能更顺利地到达高处。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想要他人帮我们达成某种心愿,不妨先提出一些比较小、看起来无害的要求,然后再逐步提出符合自己最终期望的要求。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心愿的达成,还能有效地对他人施加影响。不过,必须注意提出要求的顺序。
经济大萧条使莱昂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久前,莱昂失业了。现在的他靠到处打短工来维持自己的生计。有一天,他走到了俄勒冈州的一个村子里。当走过一家农户的门前时,他发现女主人正在做饭。偏偏这时候他的肚子叽里咕噜地叫了起来。长途跋涉的莱昂又累又饿。但他明白在目前的状况下他从别人那里获取食物的可能性很小。这该如何是好呢?
忽然,莱昂灵机一动,有了办法。只见他大步走到了农户家门口,恭恭敬敬地给女主人鞠了个躬,然后开口道:“太太,您好。请问您能借给我一口锅吗?我想煮一碗石头汤来喝。它真的是特别地美味。”
“石头汤?”女主人很惊讶,也很好奇。于是她借给了莱昂一口锅。莱昂从村边捡了一块石头洗干净,然后放到了盛满水的锅里。水快开了,莱昂又请求女主人给他一些盐做调味品。女主人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后来,女主人又先后给了他一些菜叶,甚至是一些肉末儿。
时间不长,石头汤就做好了。莱昂把石头捞出来扔掉,然后美美地喝起了汤。
看完莱昂的故事,我们会不禁发出一声感叹:莱昂太聪明了。他很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他直接请求女主人给他一碗汤喝,肯定会遭到拒绝。所以,他调整了一下自己要求的顺序。先是请求锅,再是请求盐。这两点都是非常好做到的,没有什么难度。
但是正是这两个小小的要求在女主人心中建立起了一种责任感。所以,后面的菜叶和肉末也不能被拒绝。可如果莱昂先向女主人提出肉末和菜叶的要求,那么他就根本没有可能有美味的汤喝了。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所提出要求的可操作性,善于根据他人的承受能力进行调整。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每当低一级的需要被满足时,人们自然就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而“登门槛效应”就是针对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这个情况出现的。当我们一下子将最终目标提出来的时候,无论人们是否已经达到这个层次的需求,都会觉得自己的领地被狠狠地侵犯了,心中不由自主地就会生出拒绝的念头。
这时,我们就必须调整我们所提出要求的可操作性了。怎样才能让人们减少心中的戒备呢?只有从那些对他们来说最无害的方面入手才行。如果你是一位服装经营商,不妨先和他们谈谈怎样着装打扮才能让他们看起来更精神;如果你是一位保险推销员,不妨先和他们谈谈怎样健身养生;如果你是一位出版公司的经营者,不妨先和他们谈谈什么样的书最为畅销好读。
只要我们提出的要求看起来对于他人不构成威胁,并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他们就很容易进入登门槛效应的循环。我们也就能够通过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最终达成自己的愿望。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提出我们的要求时坚持适度原则。
登门槛效应是建立在人们想要在他人心中留下完美印象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提出的要求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他们也可能会拒绝我们的要求。适度原则是登门槛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每个人都喜欢被他人尊重和感激。因此,如果人们提出的请求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对我们本身没有什么危害时,我们总是会爽快地答应。而此时,正是“登门槛效应”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机。如果我们想要轻松地影响他人,不妨从与他人相关而又对他们绝对无害的问题开始谈起。
【心理课堂】
古人常说:得寸进尺。登门槛效应就是这样一种得寸进尺的行为。为此,与他人交往时,如果我们想要对方满足我们的某个愿望,一定要注意所提出要求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同时我们还要将“先得寸,后进尺”作为自己秉承的原则。
饥饿疗法:制造“得来不易”感,让对方愈加珍惜
俗话说: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吃东西如此,与他人交往同样如此。当我们与陌生人接触时,往往最先看到的都是他们的优点。此时,我们难掩心中的兴奋,新朋友的出现就像是给我们本来平静的生活加入的一丝活水。
而当这个陌生人逐渐变成我们的老友时,我们会逐渐发现原来他身上的缺点还蛮多的。比如,总是标榜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什么小事都不肯亲自去做啦;喜欢占小便宜啦;把打击别人当成家常便饭啦。这时,我们觉得原来他也不过如此。于是开始等待生活中另一丝活水的到来。当新的“源头活水”到来之后,随着他与我们的逐渐熟悉,又会重复他到来之前发生的故事。这种开始的时候感觉什么都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新鲜感的现象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饥饿效应。它使我们不断地追逐新鲜感,只有保持新鲜的状态,我们才会保持对事物的兴趣。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时,我们需要制造一些“来之不易”的假象,这样他们才会对自己得到的东西倍加珍惜。
前段时间,李文的公司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破产了。曾经风光一时的李文现在很狼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经过两个星期的冷静思考,李文决定借一笔钱重新创业。找谁借好呢?李文脑海里马上显出了好友许攸的脸。
事不宜迟,李文马上来到了许攸家。一见许攸,李文就说明了来意,并用热切的眼神望着许攸,希望他快点答应。而许攸却是不慌不忙,问起了李文以后的打算,并问起了李文今后的规划。见许攸如此不热心,李文只好寒暄了一阵就回家了。
急得火上房的李文又跑了一个星期的银行,银行银根紧缩,如果没有担保人不能贷款。为此,李文第二次找到了许攸。可是许攸还是和上次一样,问李文今后有什么打算,说实在话,李文只想筹集一笔钱去深圳再干老本行。可是,又怕许攸不相信他还有这种创业的气魄,所以,只模模糊糊说要去深圳发展。许攸见李文躲躲闪闪的样子,也就没有多问,但是也没有借钱给李文。
还是筹不到钱。李文都要崩溃了。十天之后,李文再次来到了许攸家。他发誓如果借不到钱他就不走了。这次一见面,他就告诉了许攸自己的打算,让许攸看着办。没想到,许攸却笑了起来,递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存折。这时候,李文愣住了。
为什么这次许攸决定借钱给李文了呢?因为许攸深谙饥饿效应的效用。他明白对于一个破产的人来讲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东山再起,但是至于怎么东山再起却很很少有人计划过。是以好多谋求恢复的破产者并没有创造出自己梦想中的财富,而是将再次筹集的资金打了水漂。基于这一点,许攸在借给李文钱之前总是问他的规划如何。同时,如果许攸轻易就把钱借给了李文,李文会因为这启动资金来得太容易而不加珍惜。所以,许攸才会故意“折磨”李文,直到第三次才借钱给他。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容易得来的东西总是不珍惜,新鲜感一过就抛诸脑后。而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利用饥饿效应,给他人制造一种“来之不易”的感觉,我们就不会在付出真心的同时,收获伤心了。
下面我们就教大家一些利用饥饿效应掌控他人的方法:
第一,我们可以稍稍提高答应他人请求的门槛,为他人印象中比较容易达成的愿望增加一些难度。
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是总有自己力量达不到的死角。这时,我们就要放下高傲去请求他人的帮助。再厉害的人也不能做到万事不求人。而当我们去请求他人帮忙时,心中总带着一种期望,那就是希望他人快点满足我们的愿望。
正是基于以上的事实,所以当他人有求于我们时,我们不妨稍稍抬高一下答应他们请求的门槛。轻易出手只会让双方都陷入泥潭。求助者会因为得来容易而不珍惜得到的,提供求助者会因为求助者的不珍惜而心灰意冷。
不过,我们在稍稍抬高答应他人请求的门槛时,一定要注意高度的把握。虽说拉开弓箭要用力,但是用力过猛就会将弓弦也拉断了。提高答应他人请求的门槛也适用于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度要设定在求助者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第二,我们可以以细水长流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使他人逐步建立起对合作事物的感情。
人们总是对自己付出越多的事物感情越深。一旦涉及到他曾经非常重视的事物,他就会紧张异常。如果非要让他做出决断是否放弃这一事物,他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坚持。这就是人们对来之不易的事物的珍惜心理。
如果我们选择以细水长流的方式与对方合作,那么在合作过程中,他就会逐步建立起对合作事物的感情。这样,他在这个事物上就不会轻言放弃。而我们就可以趁此机会,成为驾驭他们思想的人。
人天性好奇,对于新鲜的东西,我们总会一见钟情,并且想很快拥有。而当新鲜感退去,我们又会对它毫不在意。而“饥饿效应”就是人们这一天性的产物。所以,如果你想有效地驾驭他人,不妨先从提高新鲜的保质期开始做起。
【心理课堂】
新鲜的东西总会引发我们无限的钟爱。而当新鲜变成了常态,我们又会很快厌倦。所以,如果我们想要驾驭他人,就要不断地去发掘能够吸引他们的新鲜事物,并制造陌生化效应。唯有如此,他人才会低下高傲的头颅,主动进入由我们全盘掌控的交际之网。
对比效应:打击,就是用“更好的”去与对方比
生活中的我们还像小孩子一样,喜欢比这比那。当我们去饭馆吃饭时,我们吃着自己碗里的,还会用眼角的余光瞥瞥别人桌上的;当我们去逛街买衣服时,我们买下了自己中意的衣服,还要不断地比较和它同类的其它衣服;当我们决定和自己挚爱的人共度一生时,我们还要不停地拿他和自己朋友的爱人比较。
这种比较贯穿在我们的整个工作和生活中。而且我们对于事物的大部分认知正是从这些比较中得来的。每当我们面临一项新的抉择时,也习惯用比较作为评判标准。
吴波是一家百货店的老板。一次,他进了一批柴鸡蛋,但是个头却比平常卖的那些要小。一位老顾客抱怨道:“吴波,这次进的柴鸡蛋怎么这么小?跟蒜瓣儿似的。”听了老顾客的话之后,吴波心里非常难过。该怎么办呢?顾客不买账,柴鸡蛋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去就要坏了。郁闷的吴波回家了。
吴波的心情不好,老婆也没有唠唠叨叨,只是默默地陪在吴波身边一针一针地织着毛衣。吴波烦闷地眼睛不知往哪儿放。突然间他紧紧盯住了老婆纤细的手指。慢慢地,吴波露出了笑容。
第二天,吴波再去百货店的时候,请老婆一起帮他卖东西。他把一些比鸡蛋小的货物都摆在放鸡蛋的地方旁边。如果有顾客来买鸡蛋,就由老婆来拿。如果有顾客来买那些比鸡蛋还小的货物就由吴波来拿。很快,柴鸡蛋就卖完了。老婆大惑不解,就问吴波:“为什么你卖鸡蛋不好卖,而我来卖就都卖光了呢。”
吴波笑吟吟地看着老婆答道:“这次进的鸡蛋个头比较小。我是个男人,手又很大,本来就小的鸡蛋在我手里就显得更小了。而你是女人,身材苗条,手又小巧玲珑的,小鸡蛋在你手里自然就不会显得那么小了。”老婆一听恍然大悟。
故事中的吴波就是利用了人们爱比较的心理顺利地卖出了自己店里的小鸡蛋。鸡蛋并没有变,只是参照物变了。吴波的手又宽又大,小鸡蛋在他手里,对比之下,鸡蛋就会成为那位顾客口中说的“蒜瓣”。而吴波的妻子的手比较纤细小巧,同鸡蛋放在一起,反差并不明显,所以人们从吴妻手中接过鸡蛋时并没有觉得小。
这种同一事物因为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对比效应。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交往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凸显他人的劣势,可以帮助我们占据绝对的主动地位,驾驭他人。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想发挥对比效应的威力,我们还得掌握一些方法:
首先,我们要从自己的优势项目出发,必须确保自己在将要进行比较的方面有绝对优势。
对比效应出发点的选择是一个相当有学问的技术活。它必须是我们的优势项目,而且也只能是我们的优势项目。如果这个优势是双方共享,哪怕是不分伯仲,对比效应也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确保我们的绝对优势这一点至关重要。
同时,要比较的方面确定了以后,我们还要想尽办法突出自己的特色。因为人们总是能够记住最有特色的人或物。
林丹的兵乓球打得十分出色。这次,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代表本市参加省运会的资格。到了省城的第二天,兵乓球赛就进行了分组抽签仪式。林丹抽到的是第二小组,对手是张浩。之前,林丹与张浩交手五次,从来没有输给过对手,而且距离双方上次交手还不足一个月。林丹对这场小组赛充满了必胜的希望。这时,与林丹同来的爸爸建议林丹在比赛的当天穿上红色的球衣。林丹不明白爸爸的意思,忙问为什么要这样做。
爸爸说:“林丹,这场小组赛的对手从来没有赢过你,说明在比赛中你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对手在和你对阵时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你穿上红色的球衣可以一举三得。第一,红色代表张扬和霸气,它会增加你的气势,在你面前毫无优势可言的对手会被你强大的气势压倒。第二,红色代表喜庆,可以为你带来愉悦的心情。第三,红色很醒目,它可以使你更容易被观众记住。”
林丹觉得爸爸讲得很有道理,就在比赛时穿上了红色的球衣。果然,那天的赛场气氛异常火爆。林丹在场上卷起了一阵红色的旋风。他不仅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对手,还征服了到场的观众。观众简直为这个身穿红色球衣的小子疯狂了。
正如林丹的爸爸所分析的,林丹征服观众的原因不仅在于他拥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还在于林丹身着的红衣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眼球。在观众眼中,红色代表了林丹的绝对优势和勇往直前。所以,林丹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打好心理素质这张牌。当我们去“打击”他人时,他们在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我们有比他们更为强大的优势隐藏在身后。所以,“打击”就是用“最好的”去与对方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最好的东西,所以我们总是在不停地比较。对比效应应运而生。它为我们的比较提供了一个范本。如果我们想要驾驭他人,就不妨应用对比效应去适当地“打击”他们,让他们总是感觉我们背后藏有更为出色的秘密武器。如此一来,他们便会主动向我们靠拢了。
【心理课堂】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比较,而比较恰恰是我们不自信的表现。这种不自信会使他人很容易发现我们的心虚。为此,如果我们想要驾驭他人,就要充分地利用人们这种心虚和不自信心理,对他人进行适当的打击。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对他人进行打击时不要过度。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轻松地驾驭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