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奥尔梅克石像之谜
奥尔梅克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是在阿斯特克帝国崛起之前的1500年,这个古老的文明就已经消失了。但是仍然留下了很多关于奥尔梅克人的美丽动人的传说,人们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橡皮人”——根据传说,他们居住在墨西哥湾沿岸的橡胶生产基地。
传说中的奥尔梅克人的家乡,正是科泽科克斯河注入墨西哥湾的地方。“科泽科克斯”这个地名的意思就是“蛇神出没的地方”。相传远古时代,奎札科特尔和他的门徒就是在这个地方登陆墨西哥的——他们搭乘“船身光亮有如蛇皮一般”的船舶,从地球的另一端渡海而来。也就是在这里,奎札科特尔登上一艘“蛇筏子”扬帆而去,从此离开了中美洲。
就在科泽科克斯西边,从圣地亚哥·图斯特拉镇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25千米,穿过葱翠的原野,便是崔斯萨波特古城,科泽科克斯的南边和东边则是圣罗伦佐城和拉文达城,在这些地方,无数的典型奥尔梅克人雕刻品相继出土。有些雕刻的是庞大的头颅,重达30吨,其他的是巨型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两个相貌完全不同的种族——都不是美洲印第安人——相会的情景。制作这些杰出艺术品的工匠,肯定是属于一个精致的、高度组织化的、繁荣富裕的、科技上相当发达的文明。
令研究者们困惑的是,除了艺术品之外,这个文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让后人探寻它们的根源和性质,以及它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样子的代表意义。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奥尔梅克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带着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的、高度文明的文化,突然出现在了中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巨大人头像中,最大的一尊是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不久雕制完成的,也就是公元前100年左右制作的,它重达30多吨,大约高1.8米,圆周5.4米。它们呈现的大多是非洲男子的头部——戴着紧密的头盔,绑着长长的颚带,耳朵穿洞,鼻孔宽阔,鼻梁两旁显露出一道道很深的沟纹,嘴巴肥厚下垂,下巴紧贴着地面,有的两只大眼睛冷冷地睁着,宛如两颗杏仁,有的则是安详地闭着双眼。在那顶古怪的头盔底下,两道浓密的眉毛高高翘起,显出一脸怒气。看上去总会感觉有一种阴郁、深沉的凝重气息。
奥尔梅克人留下的5座非同一般庞大的雕像,描绘的是面貌具有明显黑人特征的男子。当然,2000年前的美洲并没有非洲黑人,直到白种人征服了美洲之后,黑人才被抓来当奴隶。然而,考古学家发现的人类化石却显示,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移居美洲的许多种族中,就有非洲黑人。
这一尊尊人头像,都是用整块的巨大玄武岩雕成,竖立在粗糙的石板叠成的基座上。尽管体积十分庞大,雕工却显得十分细致老练,五官的比例均匀完美。
在清除了周围的泥土之后,它立刻呈现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严肃的气概。和一般的非洲土著的雕刻品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是写实的雕刻方法。五官的线条简洁而且有力度,表现出黑人身上所独有的面貌特征。
显然,奥尔梅克人曾经建立了相当辉煌灿烂的雕刻文明,进行过大规模的工程计划。他们发展了高超的技艺,有能力雕琢和处理巨大的石块(他们遗留下的人头像,有些用一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重达20吨以上)。不可思议的是,尽管研究者一再地努力挖掘,却始终没有在墨西哥找到任何的证据和迹象可以证明奥尔梅克文化曾经有过“发展阶段”。这个最擅长雕刻巨大黑人头像的民族,仿佛从石头里蹦出来,突然出现在了墨西哥。有趣的是,这些让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5尊巨大的、显露黑人五官特征的人头雕像,被刻意埋藏在地下,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排列着。
那么这些巨型的人头像雕刻品,代表什么意思呢?有人推测是奥尔梅克人自己的自画像,有人认为那不是他们制作的,而是出于另一个更加古老的、已经被遗忘的民族之手。
正统学界一贯主张,公元1492年之前,美洲一直处于孤立的状况之中,跟西方世界没有接触。思想比较前卫的学者,拒绝接受这种教条式的观念。他们认为,奥尔梅克雕像所描绘的那些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人物,可能就是古代活跃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他们就已经驾驶船舶,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横越大西洋,抵达美洲。
提出这个观点的考古学家进一步指出:奥尔梅克雕像所描绘的那些黑人,具体地讲,是腓尼基人的“奴隶”,他们是在非洲西海岸捕捉到这些黑人,然后千里迢迢地将他们带到了美洲。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纵横四海的腓尼基人,在古代世界的许多地区留下了他们的独有的手工艺品,却没有在发现的奥尔梅克人聚居地留下属于他们的任何东西。事实上,就艺术风格来讲,这些强劲有力的作品似乎并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类型。不论是在美洲还是在全世界,这些艺术品都没有先例。
奥尔梅克文化究竟从何形成,又是如何衰亡?这是个连历史学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刻在石头上的日历以及历史,就更加难以解释了。总之,奥尔梅克文化隐含着诸多未知数,对它的了解和研究才刚刚开始而已,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不知还要经历多少年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找到它的谜底。
4、 马尔他岛的巨石之谜
地中海上的马尔他岛,位于利比亚与西西里岛之间。1902年,在这里的首府瓦莱塔的一条不引人注意的小路上,发生了一件引起世人轰动的大事。有人盖房时在地下发现一处洞穴,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这里埋藏着一座史前建筑。
这座建筑由上下交错、多层重叠的多层房间组成,里边有一些进出洞口和奇妙的小房间,旁边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壁孔。
中央大厅耸立着直接由巨大的石料凿成的大圆柱和小支柱,支撑着半圆形屋顶。整个建筑线条清晰,棱角分明,甚至那些粗大的石架也不例外,没有发现用石头镶嵌补漏的地方。天衣无缝的石板上耸立着巨大的独石柱。整个建筑共分3层,最深处达12米。
这些不可思议的史前地下建筑的设计者是谁?在石器时代,他们为什么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建造这座巨大的地下建筑?人们百思不解。
11年后,在该岛的塔尔申村,人们又一次发现了巨大的石制建筑。经过考古学家们挖掘和鉴定,认为这是一座石器时代的庙宇的废墟,也是欧洲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
这座约在5000多年前建造的庙宇,占地达8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精巧,雄伟壮观,好多个祭坛上都刻有精美的螺纹雕刻。站在这座神庙的废墟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宏伟的主门,通往厅堂及走廊错综的迷宫。
之后,在马尔他岛上的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亚、哈尔萨夫里尼,考古学家们也发现了精心设计的巨石建筑遗迹。
哈加琴姆的庙宇用大石块建造,也是最复杂的石器时代遗迹之一。有些“石桌”至今仍未肯定其用途。石桌位于通往神殿门洞内的两侧,神殿里曾发现多尊母神的小石像。
穆那德利亚的庙宇,俯瞰地中海,扇形的底层设计是马尔他岛上巨石建筑的特征,这座庙宇大约建于4500年前,有些石块因峭壁的掩遮而保存得相当完整。
最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蒙娜亚德拉”神庙,这座庙宇又被称为“太阳神”庙。一个名叫保罗·麦克列夫的马尔他绘图员仔细地测量了这座神庙后发现,这座神庙实际上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太阳钟。根据太阳光线投射在神庙内的祭坛和石柱上的位置,可以准确地显示夏至、冬至及其他一年中的主要节令。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从太阳光线与祭坛的关系推测,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这座神庙是公元前10205年建成的,离现在已经整整1.2万年了。这座神庙的存在,又一次打乱了人们的正常思维方式。
1.2 万年以前,神庙的建造者们居然能有那么高深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能够周密地计算出太阳光线的位置,设计出那么精确的太阳钟和日历柱。这一切该怎么解释呢?
马尔他岛的面积很小,仅246平方千米。但在这样一个小岛上,却发现了30多处巨石神庙的遗址。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些巨石建筑的建造者们在天文学、数学、历法、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有些巨石建筑甚至可以作为推测判断节令的历法标志,而且还可用作观察天体的视向线,甚至能当作一台巨型计算机,准确地预测日食和月食。
石器时代的马尔他岛居民真有这么高的智慧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为什么他们在其他领域却没有相应的发展?是什么因素激发了他们建造巨石建筑的疯狂热情?而这些知识又为什么莫名其妙地中断了?这一切至今仍没有人能够回答。巨石无言地耸立着,把一切高深莫测的疑问保持在一片沉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