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先投机商业转而投机政治的经历,成了后来效尤者的榜样。汉高祖刘邦年轻时不务正业,经常被其父亲刘太公批评,劝他向他二哥学习,好好务农,置点家业。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在未央宫大宴群臣,特意将他父亲也叫去,当着群臣的面羞辱刘太公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当年你常常说我是市井无赖,在谋生治产业方面不如老二。你看看我如今挣下的产业,和老二相比,谁挣得多?”于是“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在群臣的哄笑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刘太公的尴尬状。
当然,刘邦的所作所为与吕不韦的投机截然不同。刘邦之言,说明投机政治所带来的回报与投机商业的收益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吕不韦对政治人物进行风险投资取得辉煌成功,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说他是空前绝后、震古烁今的风险投资家,似不为过。
吕不韦的实践,给了后世的精明商人以丰富的启迪。在封建专制时代,历来都是官商勾结,亦官亦商,当官与发财是紧密联系到一起的。
有个贪官说出了一句一针见血的话:“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发了财想做官,做了官想发财,其实都是为了发更大的财。做了官,不仅有了社会地位和护身符,而且更有了发大财、发横财的基础和条件,可以得到单纯经商所得不到的收益。
吕不韦由商而官的投机行为,为的是发横财。其实,横财与横祸是紧密相连的。对此他可能认识不深。
成了一国之相,有了花不完的钱,吕不韦便开始考虑做点能流芳百世的事业了。于是,他由经商转入他的经国生涯。
吕不韦由经商而经国,令古今中外的商人们自叹弗如。后世的商人们或有意或无意地都在向这位经国巨贾学习,但很少有人能有吕不韦这样的野心,更很少有人能遇到像吕不韦所把握的那种绝好机会。
在专制社会里,商人们学吕不韦,在政界人物身上投资,多是为了结交一些政界的朋友,以便让他们给自己撑起保护伞,帮助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
结交政界人物,以财物进行贿赂固然必不可少,但最佳方法还是像吕不韦那样,寻找目前还比较失意但将来比较有发展前途的人进行长线投资。这种投资是一种雪中送炭般的感情投资,一旦此人将来发迹,那么,收益将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的风险投资。
《吕氏春秋》中有这么一句话:“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显矣,圉士得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给别人衣服穿要在人家挨冻的时候,给别人东西吃要在人家挨饿的时候。饥寒,对于人来说是大祸患,在这时候救助人,才是仁义之举。人在事业上遇到挫折,比挨饿受冻还要严重,所以说,贤明的君主要怜惜穷困之人,给他们以出路。如果这样做,那么,君主才能得到爱才之名,也才能得到国家的栋梁之材。
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跟后来的《资治通鉴》一样,主要是写给国君看的,意在教育国君如何治理国家。其实这段话,不仅对国君是至理良言,对任何一个人都有教益。
《吕氏春秋》中的这段话一言以蔽之:要雪中送炭。
在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别人,这才称得上是“义”。
从商人的角度来讲,“雪中送炭”,是对暂时处于穷困之中的人才的一种投资,既帮助别人摆脱眼前的困境,也为将来得到别人的回报埋下了伏笔。这是一种投资小收益大的投资。
用股市上的一个常用词来说,这叫“逢低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