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古代称为“江”,又称“大江”,它流经青海、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在上海市入东海,流域内共有742个市县,总人口近4亿,流域总面积180余万平方千米。
我国有关长江源头的探索经历很长。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禹贡》,其中有“岷山导江”之语,意思是说长江发源于岷山脚下。这当然不够确切,但那时岷山和中原地区天隔地阻,能得出这种认识已经是很不简单了。
明崇祯九年(1636年),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4年的云贵之行,得出金沙江是正源的结论,虽然他并未探索到源头,但却为探索源头指明了方向。
清朝初年,对于长江源头开始有了官方组织的实地考察活动,大体摸出了江源地区的水流脉络,绘制出了在当时来说很具水准的地图。稍后有专著如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谈到金沙江的上源通天河是长江的上源。但对于长江最上游众多支流的细节却长期模糊不清,而这恰恰是决定长江源头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长江源头的说法才趋于一致。1976年,国家曾组织专家考察长江源头地区。考察得出的结论是长江源头五大河流中,沱沱河最长,约375千米,当曲河长357千米,并据此确定发源于格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为长江源头。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长江长度就是20多年前测定的。那次测定的结果表明长江的长度超过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三大河流,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
一般确定大河源头的标准,除“河源唯远”外,还有“水量唯大”和对应于河流主方向等标准,因此有一些人,包括地理学、测绘学的研究人员,对于把沱沱河作为长江正源持保留看法。因为当曲河的水流量是沱沱河的5-6倍,流域面积是沱沱河的1.8倍。
2000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刘少创对长江长度重新测量后发现,长江长度为6211.3千米,比公认的6300千米短了80多千米。
同时,刘少创还测量出了长江各分段的长度:当曲河360.8千米、沱沱河357.6千米、通天河787.7千米、金沙江2322.2千米、宜宾以下2740.6千米。
据此,刘少创提出长江源头新说,他认为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的当曲河是长江的源头。
以往人们通常使用航空影像地形图来进行河流长度的测算。当年参与考察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石铭鼎说,长江源头水流散乱,哪里才是正源在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而且,当年他们使用近百幅比例尺为1:100000的地形图在老式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测量时起点、终点定在哪里以及选用地图的比例尺大小都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而那时北京经常停电,有时也会影响计算的结果。
刘少创领导的课题小组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来测量长江长度的。课题小组利用由美国地球资源卫星拍摄分辨率达到30米的近40幅覆盖长江干流的卫星影像,根据最近陆地资源卫星影像获得的遥感数据和过去的地形数据,沿河道的中心线,对长江正向量测了三遍,又反向量测了三遍,经计算机多次运算和几何纠正,测算长江源头地区5条河流的长度后得出结果当曲河长360.8千米,比沱沱河还要长3.2千米。当曲河源头位置在东经94°35’54”,北纬32°43’54”,海拔5042米。从这里算起长江最长。2000年9至10月,刘少创赴长江源区,对沱沱河和当曲河进行实地考察,验证了上述结论。
那么,长江又“短”在哪里呢?
计算表明,长江源头长度差异仅3千米。长度“缩水”的部分主要不在源头,而是在长江的中下游。刘少创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长江河道的主泓线经常会发生变化,有的地方会有截弯取直,影响到测量的准确性,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测量技术的改进和起止点选择上的不同。
国家重要地理数据的更新是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珠穆朗玛峰高度为例,我国在1966年、1975年、1992年、1998年和1999年先后5次对珠峰高度进行了测量,每次除了能够得到新的数据,也同时推动了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的发展。遗憾的是,对于和我们生活更为密切的长江的长度数据,却未能根据环境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更新。刘少创希望这次对长江长度的测量能够弥补这一遗憾,但他提出的长江源头新说,经媒体公布后立刻引起了地学界新一轮的争论,并且至今还没有得到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的认可。
2、 中国的百慕大——黑竹沟之谜
在四川盆地西南的小凉山北坡,有个叫黑竹沟的地方,被人们称之为“魔沟”、“中国的百慕大”。这里古木参天,箭竹丛生,一道清泉奔泻而出,一切都那么宁静祥和,但是这里发生的一桩桩奇事却令人大惑不解。
传说,在黑竹沟前一个叫关门石的峡口,一声人语或犬吠,都会惊动山神摩朗吐出阵阵毒雾,把闯进峡谷的人畜卷走。1955年6月,解放军测绘兵某部的两名战士,取道黑竹沟运粮,结果神秘地失踪了。部队出动两个排搜索寻找,仍一无所获。
1977年7月,四川省林业厅森林勘探设计一大队来到黑竹沟勘测,宿营于关门石附近。技术员老陈和助手小李主动承担了闯关门石的任务。第二天,他俩背起测绘包,一人捏着两个馒头便朝关门石内走去。可是到深夜,依然不见他俩回归。从次日开始,寻找失踪者的队伍四处出动,川南林业局与邻近的峨边县联合组成100余人的队伍也赶来帮助寻找。人们踏遍青山,找遍幽谷,除两张包馒头用过的纸外,再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1986年7月,川南林业局和峨边县再次联合组成二类森林资源调查队进入黑竹沟。因有前车之鉴,调查队做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除必需品之外还装备了武器和通信联络设备。由于森林面积大,调查队入沟后仍然只好分组定点作业。副队长任怀带领的小组一行7人,一直推进到关门石前约2千米处。这次,他们请来了两名彝族猎手做向导。
当关门石出现在眼前时,两位猎手不想再往前走。大家好说歹说,队员郭盛富自告奋勇打头阵,他俩才勉强继续前行。及至峡口,他俩便死活不肯再跨前一步。副队长任怀不忍心再勉强他们。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好容易才达成一个折中的协议:先将他俩带来的两只猎犬放进沟去试探一下。第一只灵活得像猴一样的猎犬,一纵身就消失在峡谷深处。可半小时过去了,猎犬杳如黄鹤。第二只黑毛犬前往寻找伙伴,结果也神秘地消失在茫茫峡谷之中。两位彝族同胞急了,忘了沟中不能“打啊啊”(高声吆喝)的祖训,大声呼唤他们的爱犬。顿时,遮天盖地的茫茫大雾不知从何处神话般地涌出,9个人尽管近在咫尺,彼此却根本无法看见。副队长任怀只好一再传话:“切勿乱走!”大约五六分种过后,浓雾又奇迹般地消退了。玉宇澄清,依然是古木参天,箭竹婆娑。队员们如同做了一场噩梦。面对可怕的险象,为确保安全,队员们只好返回。
黑竹沟至今仍笼罩在神秘之中,或许只有消失在其间的人才知道它的谜底,但却永远不能告诉我们了。
3、 神农架之谜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中国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地区,亿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使其变成了高山,成为“华中屋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神农架成为动植物的避难所和栖息地,而且,这里许多奇妙的未解之谜,更是给神农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谜之一:动物白化现象
我国许多城市的动物园里都养有白熊。从外表看,它们实在没有什么区别,若注意到产地栏的记载,就会发现其中的大不同。原来多数白熊都属引进的北极熊,唯独武汉动物园里的白熊标记着“神农架”三个字,是地道的“国产货”。关于神农架白熊是否真是白熊的问题,科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争议,至今余波未了。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神农架山林里捕到第一只白熊,送到武汉动物园,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依照常理,白熊只能生活在北极圈内、北冰洋地区,神农架属中纬度地区,是亚热带向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怎么可能出现白熊呢?
20世纪70年代,在两次大规模的“鄂西北奇异动物科学考察”过程中,科学工作者竟陆续见到、捕到了神奇的白蛇、白獐、白麂、白龟、白金丝猴、白苏门羚、白鹳、白皮鹭、白冠长尾雉--当地百姓还曾目睹过白“野人”、白蟾蜍等,几乎所有的动物物种都有白的。
在古代传说中,白色动物一直被视为修行千载、始悟仙道的精灵或神物。《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的曾帮助轩辕黄帝立下赫赫战功的“罴”即为白熊,《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也是白蛇修成人身的。
通体白色的动物在当今世界上已为数寥寥了,非洲白狮、白人猿,印度白鹿,中国台湾白猴等无不被人视为珍宝。在我国珍稀动物名录里,诸如白鹳、白冠长尾雉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神农架被称为“白色动物之乡”的确当之无愧,而神农架所有白色动物均享受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待遇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人们至今还是不清楚,为什么只有在神农架才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动物白化现象。
谜之二:山溪之间的潮汐
潮汐是由月球对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海水涨落现象。谁能相信,这海边特有的自然现象竟也能出现在神农架的山溪间呢?流经红花乡茅湖村境内林区的潮水河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观察潮水河奇观最理想的地方当数横卧于上游的一座小桥。桥不知建于何时,虽历经修补,却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模样,桥墩用石头垒砌,桥身由树干架成,高丈余。平时看来,这座桥似乎架得多余。因为只有汩汩流水从桥下淌过,行人完全可以凭“石步子”安全过往。唯有到涨潮的时候才能够认识到桥的必要,那时候水位陡升,波涛翻腾,一下子便漫上桥头,需半个多钟头才会慢慢消退。溪水从观音岩上的一个岩洞中涌出,滚坡直下,最初为一挂瀑布,降至谷底才形成一条小溪。细观瀑流,时粗时细,一昼夜三变,因而引起溪水三起三落。涨潮时波澜翻滚,汹涌澎湃,落潮时水位锐减,露出岸边卵石。这与海边潮汐又不尽相同。
民间将潮水河潮汐的起因解释为犀牛翻身。传说潮水河的源头是一处深渊,有一头巨大的神犀终年睡在水里修炼,神犀有个习惯,每昼夜要翻三次身,每当它翻身时就会激起渊水外溢,因而造成了河水涨潮。此说是否可视为对间歇泉的神话解释呢?地质工作者曾探察过潮水河的源头,发现观音岩上的岩洞内通地下河,地下河的源头远在海拔2060米的“一碗水”,“一碗水”又是一处间歇泉,因此认为潮汐为间歇泉所致。但“一碗水”究竟有多大蓄水量?间歇泉是怎么形成的?间歇泉有能量使下游的溪水如潮水般定时暴起暴跌吗?潮水河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现象。譬如,它来潮时的水色因时节而不同。若逢干旱时节,水色混浊,像暴起的山洪;若逢淫雨时节,则碧波荡漾,如奔腾的清流。为什么如此泾渭分明呢?再譬如,它左右各有一条水溪,水色也因时节而异,不过恰与潮水河色相反,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谁能解答呢?
谜之三:真假虚实的动物故事
神农架动物世界奇闻特别多。1986年12月4日的《江汉早报》上赫然登着一则报道,题曰“神农架巨型水怪之谜”,称新华乡农民发现3只巨型水怪,“栖息在深水潭中,皮肤呈灰白色,头部像大蟾蜍,两只圆眼比饭碗还大,嘴巴张开有4尺多长,两前肢生有五趾--浮出水面时嘴里喷出几丈高的水柱,接着冒青烟”。
与水怪传闻大致相似的还有关于棺材兽、独角兽和驴头狼等动物的传闻。《神农架报》称棺材兽是自然保护区科考队员黎国华最早在神农顶东南坡发现的,是一种“长方形怪兽,头大,颈短,尾巴细长能自由摆动,时而还能搭到背脊骨上,全身麻灰色毛--向山下疾奔,碰得树枝噼呖啪啦地脆断,四蹄带起的石头轰隆隆地滚动”。《神农架之野》里说独角兽“头跟马脑壳一样,体像大型苏门羚,四肢比苏门羚还长,后腿略长,尾巴又长又细,末梢有须--前额正中生着一只黑色的弯角,像牛角,长有40厘米,从前额弯向脑后,呈半回形弧弓。后颈部长有鬃毛,类似于马鬃”。
在谜一般的神农架,还生活着一种驴头狼身的怪兽,当地群众称其为“驴头狼”。据目击者说,驴头狼“四条腿比较细长,尾巴又粗又长,除了腹部有少量白毛外,全身是灰毛。头部跟毛驴一样,而身子又跟大灰狼一样,好比是一头大灰狼被截去狼头换上了驴头,身躯比狼大得多”。长着四只像狼那样的利爪,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当地不少人都见过它的踪迹,在20世纪60年代,有的猎手还打到过这种怪兽,可惜尸体没有保留。
这些传闻似乎荒诞可笑,但又是如此地言之凿凿,有鼻子有眼,我们能断定它们不存在吗?
谜之四:盛夏结冰川的洞穴
一般岩洞内都是冬暖夏凉,但这也仅是相对暖和而言,凉倒也罢了,可是隆冬热风扑面来,犹如置身于暖气房,盛夏冰川林立,好像钻进了广寒宫,这样的现象就很奇怪了。
神农架就有这样一个奇洞,名叫“冰洞”。冰洞山高耸在宋洛河西侧,主峰海拔2400多米,顶部呈棱台状,正中内陷,形成一个倒扣的漏斗形天坑。天坑约10米深,7米宽,20米长,原来曾盛着半池清水,大概是周围林木被砍伐殆尽的原因,水位渐跌,以至于到今天完全枯竭了。冰洞口便显露在石体上,仅有一人多高,宽也不过4米左右。在洞口处站不上1分钟,就能强烈地感到这里气候与外界截然不同。
冰洞的主洞道不长,支岔却很多,门洞稍微宽展些,越向前越狭窄,可容游人通行者不足1000米。洞内有一条暗河,基本沿主洞道而流,水量不大,却可闻潺潺之声。究竟洞深几许,尚属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