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微博以来,有碍于婚姻的琐碎“事件”,在我的博文里头一一得到盘点。小潘晚回家13次,醉酒一次,外出未打招呼8余次,与哥们搓麻将6次。家庭共建方面,家务活基本上由我完成,但个别时间由于工作忙等原因,推迟了洗衣服的时间,致使小潘穿着脏衣服上班。婚姻建设方面,小潘生日请吃饭时,没有买蛋糕,还推说蛋糕贵,不好吃,言外之意说花钱不值得;而在我生日时候,我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小潘买的蛋糕,一边数落小潘不会过日子,只会乱花钱。有些小事情,日常我一开口,小潘就狮子吼,但有了微博,小潘就改掉了好多坏毛病。
婚后,我们约好向着别墅靓车方向努力。我们一丝不苟地打拼几年之后,在北京的郊区买了房,虽没车,但北京的交通实在令人头疼,不过无所谓。当我住进屋子后,发现自己这个令人羡慕的房奴,与幸福有了隔阂,与快乐有了距离。小潘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变成以事业成就伪快乐的房奴。
我决定让他知道钱虽能满足人的诸多虚荣愿望,但我更喜欢看到他快乐的样子,知足常乐嘛!我要从毫无乐趣可言的钱眼里抢回旧日激情。于是,在微博里有了一篇这样的文章:
大多数人每天的时间都被分成了三个“八小时”;睡眠和工作分别占八小时,而第三个是属于自己的,是清醒、放松、舒展、自由的私人时间,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生活品质,主要取决于这段美妙的时间,而亲爱的小潘,一天十多个小时用来工作,虽然钱挣着了,但我们开心吗?快乐吗?这些日子,我一直都闷闷不乐,看着你的体重在不断增加,颈椎痛得你整晚哼唧,我们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呀!老公,把手头上的部分权力移交给手下吧!
小潘看了这篇博文后,给我回帖时好好地反省了一番。不几日,我们周末参加紫竹院的志愿者活动,给公园的游人提供服务。我和小潘的心情非常好,原来“给予”和“帮助”是这样令人愉快。
我觉得,男人的人生中有两道美味的甜点,即爱情和事业。前者有婚书压底,更容易让他有“革命已经成功,同志不需要努力”的懈怠感,而后者对他来说则是需要毕生攀爬的大山。作为太太,与其自哀自怨,不如让他品尝到生活是道口味多多的甜点。保持生活的激情很简单,只要你能勇敢地变成“潘多拉的盒子”,让他永远想不透下一刻盒子里会飞出什么“鬼东西”。
后来有一阵子,小潘回到家后,常对我高谈阔论自己谈判时候的睿智。在我听来,还不如夸夸自己的皮肤保养得法,烧菜手艺比特级厨师更能喧腾起兴趣,听着听着眼皮耷拉下去,不是哈欠连天就是频繁更换电视频道,嘴里不说,心里却想:不就是一次首席洽谈么,我又不是总裁,再吹嘘也不会给你添薪升职。
时过不久,我发现不妙,小潘很识趣、很乖地闭上嘴巴,外面的事不再对我吱声了。他回家就是去网上溜达,寂寞的我差点儿加入痛诉当年遇人不淑的八卦大军。
我马上在微博里将这件事情说了。小潘马上跟帖:“夫妻之间也是有自尊的,你干吗要用淡漠的眼神挑战我的自信和自尊呢?除非你要我变成一个懦夫,回家就向你检讨工作失误,试图将你变成遮风挡雨的大树?”当然,我宁肯要一只骄傲的公鸡,也不要一个懦夫男人。
一天,我事先打探到他将会洽谈成功一个项目。我捧着鲜花隐蔽在写字楼下的车子里,看见他出来时便冲上前去,活像迎接归来的英雄。谁说献花属于男人的专利!女人出其不意献上一把,男人受宠若惊地就被美晕了,想让他不激动都难!除非他被上帝剔掉了兴奋神经。
自那以后,我常在不经意间从沙发上跳起来,捏着他的鼻子:“老实交代,今天又隐瞒了什么战绩?”看他一脸得意,虽然一副向臣民展示实力的皇帝,但眼神里藏不住的却是像极了向往主子赏赐的臣民。
在我的微博里,常有一些小女人琐碎的记忆:情人节时,仍旧没有给我买鲜花,而是买了两只酱猪蹄,还一再说比买鲜花要实惠得多,气得我只吃进去半只猪蹄;上下班拥吻我的次数越来越少,近半年里竟然降为零次;与朋友应酬也太多……
小潘也会跟帖:“你怎么光说我,那你呢?你腰上的肉比恋爱那会儿多了一圈。我妈来时,你从不愿意跟她推心置腹地谈一次话。跟我出门溜达时,有时还穿着睡衣。在哥们面前也不打扮一下……”
我们在不自觉中就进入婚姻检讨阶段,“没事儿,这些都是小事儿,谁能不犯错呢?”,一来二往,我们的“微博交流”越来越多,我有时会回头看看以前的微博,点击率很少,因为只有我俩看,清静啊!
爱情像道甜点,再美好的东西吃多了也腻,当甜蜜的爱情即将被一成不变的惯性演绎成一颗装饰性的摆设时,你说是什么让旧日激情如大江浩荡东去?先别指责男人天性厌旧,也不要声讨女人也喜新的劣根性,一成不变的惯性是婚姻的天敌,任其持续,就是爱情开小差的潜伏期。生活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只要你不断地开发,生活中就会充满着快乐。就像微博,它只是个小小的工具,但运用恰当,它总能出其不意地完成两人交流沟通甚至是谈判的重任。让婚姻与时俱进,这大概就是个范例吧。
7、 农妇农夫的快乐生活
我和小潘的家在北京郊区的农村里,四周有山有水,有广阔的农田。每次从家里出来溜达,我都会习惯性地朝东走,因为村子的东边是大片的菜地,菜地里一年四季鲜蔬不断,红的是西红柿,绿的是黄瓜,紫的是长茄,缠缠绕绕的是豆角,清风一吹,心底里都是一阵快意。家里的菜都是从这里买回去的,所以连带着对这片土地都有了感情,买不买菜都喜欢去看看它们。
那个早春的周末,我像往常一样在周围溜达,突然脚底一滑险些摔倒,定睛一看,几棵番茄苗,还带着湿润的新鲜泥土,一看就知道是菜农们为保壮苗而丢掉的瘦小的苗,它们是那么嫩绿的幼苗。我拿到手里就动了恻隐之心,为什么不把它们种到我家楼前的空地上呢!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小潘时,他未听完便开始摇头:“你是不是闲惯了,这日子过得烦啊。”我一听就觉得委屈,事情是这样的,和小潘结婚有好几年了,我们当初的激情终归于平淡,他也不再如以前那样,为我的新主意叫好,甚至不再照顾我偶尔的娇嗔。周末一到,别管有没有火烧眉毛的事,他都会雷打不动地睡到日上三竿,自称“卧龙一号”。为此,我们没少吵架,但每次的争吵结果均为不了了之。小潘的至理名言是:“睡觉是个宝,人的三分之一时间少不了。再说了,又不是搓麻将打牌喝小酒,还不花钱,有什么理由不让咱睡?”
想想也是,小潘周一到周五都献给了工作,节假日也是经常加班,平时连换煤气这样的活儿都是我包揽的,休息个囫囵的周末也真是怪不容易的。可是日子一长心里就不是滋味了,尤其是每次看到对门的新婚小夫妻手牵手地出门去,自己就会形单影只地站在阳台上发半天的呆,然后愤愤地想:凭什么我不能过我向往的生活!
想到就做,先到杂货铺里买了掘地工具——一把小小的锹。
第一步就是翻地。要知道,土质不松,底肥不足,这种地上是不长东西的。一掘才知,地表上只是施工时为了绿化需要才垫上的薄薄一层新土,有七八厘米,再往下即是砂石层,后来听说这里原来是施工备料场,之下才是生土层。难怪看上去只是稀稀拉拉长着几根草,其他几块地上的草长得也不那么整齐均匀。因此土地改造又成为首要问题。于是先刨整旧地,清走砂石,再运来新土、牛粪,更新土质。就这样边整边种,一个周末的时间,我在楼前开出了一分番茄地。小潘下楼时,看见我的架势,知道我不是随便说说,他也不吭声,但邻居见了他就夸“你媳妇真能干”。他只好笑笑。当我忙碌一个上午后,回到家里,他已做好饭菜,我瞪大眼睛看着他,他在客厅里给了我一个大力拥抱。
“哎,你说你上次做饭是啥时候啊!”我笑眯眯地吃着小潘做的饭菜,还不忘挖苦他一把。小潘使劲儿地冲我做鬼脸,彼此好久没这样开心地说笑了。
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刨地种菜上了瘾。经常去卖菜的菜农婶婶那里软磨硬泡,讨到一把吊瓜种子,用清水一泡,刨刨铲铲在山坡上撒了个遍。小潘看不过去,拿来担子主动去担水,我起初不让他干,他说不行,我拗不过他。后来,一到周末,他也不睡懒觉了。我和小潘一起劳作的样子一时成了一道风景,别人经过时都是一种羡慕的表情。他亲切地称呼我为“农妇”,我看着他穿着工装裤的样子,回道:“你不像‘农夫’吗!”
日子渐渐过去,我们的菜地慢慢有了些起色,也有了些收获,连草也长得稠密了。而且,我惊喜地发现,从我种菜的那天开始,我和小潘再也没有因为他的睡懒觉而吵过架,好像他也不怎么嗜睡了,有空就帮我照顾小菜园。晚上,总是紧紧地搂着我:“整天坐办公室没劲儿,干些体力活儿真舒畅啊!”
经营小菜园就像经营婚姻一样,需要慧心施爱。菜园里的番茄,有一天突然犯了病,叶子从叶尖到叶缘卷了起来,呈暗绿色水浸状,像被开水烫了一样,茎上有黑褐色的病斑,稍凹陷,边缘长出白色霉状物,而且果实上也布满了云纹状病斑。我一下子慌了手脚,又喷药又松土,都不见效。小潘忙里偷闲,帮我找来了有关农作物方面的书,一查,它们居然得了番茄晚役症,于是我们及时整枝打杈,摘除病叶病果。用72%普力克按比例喷洒后,我家的番茄在小潘的支持下终于起死回生。番茄成熟的那天,我和小潘把左邻右舍请来搞了个番茄宴,从番茄炒蛋到番茄蟹肉派,因为纯天然无污染,人人吃得春风满面。对门的新娘子一直赖着不肯回家,缠着我说一定要学会种菜。
楼前的菜地开发得差不多了,我急中生智,决定利用有限的空间——在阳台的瓦盆里种上菜。这种种菜方式讲究的是怡情养性。我首先在瓦盆里试种了欣赏型的小辣椒,育苗、松土、施肥,没多久就结出了小辣椒。小潘不甘落伍,在中央七套农业节目里猛补一把农业课,居然在瓦盆里种出了珍珠紫茄。每次我们在餐桌上吃着彼此种的菜,都会相互会心微笑。有人说:“夫妻搭伴过日子就是你追我赶,看来此言不虚。”
目前,我和小潘“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劳作方式又有了新的进展,在农业频道的耳濡目染下,我们决定引进新的瓜菜品种,比如,南美洲短叶萝卜,播种后40天就可采收,还不糠心;胭脂豆,荚柔嫩、脆、甜,纤维少……小潘对此举双手赞成。他说,创意生活就是享受生活,这让我觉得幸福无比,过日子也有了奔头!
现在,每到周末,我们共同忙活着,日子虽仍和从前一样,但心里的感觉却变了。不管怎样,我努力让自己的内心充盈快乐的因子,为平淡的生活抹上一些亮色,那些亮色会给生活增添几分姿色哦!
我认为婚姻最坚韧的纽带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长。
——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