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大量事必躬亲而效果不佳的例子。在很多家庭里,年轻的爸爸妈妈不让自己的孩子干活,一半是出于疼爱,一半是出于不放心,总愿意把一切家务包揽在自己身上,结果是大人劳累不堪,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诸如此类的处事方法必然占用大量的时间,使更重要的事耽搁下来。
因此,作为时间管理者,要是你希望把时间纳入掌握之中,就不能有亲力亲为的念头。否则你将会失去生活乐趣,繁重的工作会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
5.等待
生活中有许多时间都消磨在等待中了。等待的确是白白浪费时间,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超脱了日常的繁忙而得到的一份额外的时间馈赠。养成随身携带钢笔、明信片和邮票的习惯,当你在医院候诊室等着看病时,就可以利用这一小时的时间给朋友们写信,或带一本书看。你也可以带着一个笔记本,这样,当别人无聊地一遍遍翻着旧杂志的时候,你的一部著作说不定就在这里诞生了呢!
6.犹豫不决
悬而未决的问题缠身往往会影响你的工作,使你在能自由支配的宝贵时间里变得心不在焉。关键不在于你是否有问题要解决,而在于它们是不是你一个月或一年前就已经有的老问题。如果那是长期以来一直没解决的问题,那么它们消耗了你多少时间和精力啊?你至少应该解决一些这类老大难的问题,使自己舒舒服服地生活下去。
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其实完全可以缩小你的选择面,迅速作出决定。干脆、果断至少可以在生活的某一方面使你受益匪浅。
7.不停地看电视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普通家庭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7小时以上。虽然看电视是一种让人们开心解闷的消遣,但是它太耗费我们的时间了。为了避免那些毫无意义的节目,最好的办法是事先看看节目报,挑选那些你感兴趣的节目,而把省下来的时间更有效地加以利用。
8.过于追求完美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往往很难实现真正的高效率,这是因为完美主义的观念会浪费行动的时间,反而让人离完美越来越远。尤其是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凡事都要讲效率、重结果,在时间上不能取胜,“完美”就无从谈起。日本人仓内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
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于是,少庵又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凳也擦拭了多遍,树木也洒过了水,苔藤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
茶师却训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千利休其实是告诫儿子,做事太苛求绝对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少庵多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效果却没有从前好,可见,完美主义确实能够导致时间的浪费。
9.懒惰拖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今日的理想、今日的决断,今日就要去做,一定不要拖延到明日,因为明日还有新的理想与新的决断。
拖延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哪天你把一天的时间记录一下,会惊讶地发现,“拖延”耗掉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占了大约一半以上。不能做好今天的事,就可能无法做大事,也可能永远无法成功。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抱着“必须把握今日去做完它,一点也不可懒惰”的想法去努力才行。
“要做,立刻就去做!”“今日事,今日毕。”这是成功人士的格言,也应成为指导你行动的格言。今天有一篇文章要写是吗?那么,离开电视遥控器,到书房去完成它。今天接到一封朋友的来信是吗?那么,立刻打开它,认真阅读,然后回复,不要等到明天。有时,今天事务的重量,明天承受不起。
做个做事不拖延的人,做个对时间负责的人,记住:不要让明天为今天“买单”。
运用时间的20/80法则
成功指南
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主要目标上,这是提高一个人工作和生活效率的关键。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于是潜心研究这一模式,并于后来提出了著名的20/80法则,即二八法则。
他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归纳出一个简单而让人不可思议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付出的80%的努力,也就是绝大部分的努力,都没有创造收益和效果,或者是没有直接创造收益和效果。而我们80%的收获却仅仅来源于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只带来20%的成果。
20/80法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就是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主要目标上,这是提高一个人工作和生活效率的关键。20/80法则对工作的一个重要启示便是: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应该将时间花在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解决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需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
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学长告诉他千万不要上课,“要尽可能做得快,没有必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全部读完,除非你是为了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在你读书时,应该领悟这本书的精髓,这比读完整本书有价值得多。”这位学长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本书80%的价值,已经在20%的页数中就已经阐明了,所以只要看完整部书的20%就可以了。
理查德·科克很喜欢这种学习方法,而且以后一直沿用它。牛津并没有一个连续的评分系统,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就足以裁定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他发现,如果分析了过去的考试试题,把所学到知识的20%,甚至更少的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准备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试卷中80%的题目。这就是为什么专精于一小部分内容的学生,可以给主考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没有一门精通的学生却不尽如考官之意。这项心得让他并没有终日辛苦地学习,但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理查德·科克到壳牌石油公司工作后,在可怕的炼油厂内服务。他很快就意识到,像他这种既年轻又没有什么经验的人,最好的工作也许是咨询业。所以,他去了费城,并且比较轻松地获取了Wharton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随后加盟一家顶尖的美国咨询公司。上班的第一天,他领到的薪水是壳牌石油公司的4倍。
运用20/80法则,理查德·科克大大地提高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上的效率。20/80法则是一个时间管理上的利器,所以,我们有必要花一点时间去印证20/80法则,几分钟也好,几小时也行,试着找出在时间的分配与所得的成就之间,是否真的有一种不平衡现象:你最有生产力的20%的时间,是不是创造出了80%的价值?你80%的快乐,是不是来自生命中20%的时间?
充分利用闲暇时间
成功指南
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都是十分珍惜和善于驾驭闲暇时间的人。
如果你总感觉学习或工作的时间不够用,那么不妨试试将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闲暇时间也称作零碎时间,是指不构成连续的时间或一个阶段与另一个阶段衔接的空余时间。由于这样的时间不起眼,往往被人们毫不在意地忽略过去。零星时间虽短,但若一日、一月、一年地积累起来,其总量是相当可观的。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短期内也许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但日子久了,一定会有惊人的成效。
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都是十分珍惜和善于驾驭闲暇时间的人。
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榜样。他组织的“奥林匹亚神学院”每晚照例开会,因为与会者都是大忙人,因此只能利用晚上的闲暇时间相聚。开会时,他们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议论科学上的各种问题。后来相继问世的各种科学创见,有不少都产生于这个例会上。据说,他们用过的茶杯和茶壶,已被列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种“独特设备”,它起着永远鼓励科学家们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来沟通学术思想、交流科技成果的作用。
1904年,正当年轻的爱因斯坦潜心于研究的时候,他的儿子出生了。于是,在家里,他常常左手抱儿子,右手作运算。在街上,他也是一边推着婴儿车,一边思考着他的研究课题。妻儿熟睡了,他还到屋外点灯撰写论文。爱因斯坦就是这样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通过日积月累,一年中完成了四篇重要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每天临睡前挤出15分钟看书,假如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那么15分钟就能读4500字。每月按28天计,一个月是126000字,一年的阅读量可以达到1512000字。而书籍的篇幅从60000字到100000字不等,平均起来大约75000字。每天读15分钟,一年就可以读20本书,这个数目是相当可观的,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人均年阅读量。
我们也可以效仿这些成功的伟人,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你可以将外语单词和语法记在小本子上,将本子随身携带,等公交车时拿出来读一读,等人的时候掏出来背一背,日积月累,你的英语水平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将自己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