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一切附加值之后,才会发现自己通常所需求的其实都不是源自本性的;而“需求”本身也往往被放大成占有欲的满足。
自己最想要的,才是最好的
经典原文
一切欲妙如盐水,如何享受越增贪,于何能生贪心物,顿时舍是佛子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
【智慧解读】
世间的这些诱人的欲想,好像是盐水,不能解渴,反而越喝越渴。世间的这些圆满也是这样,越享受越增长了人的贪心。一个修行人,就要把能使人生起贪心的事物,无论是什么,顿时舍去。
案例
敢于放弃的木村拓哉
他是日剧天王、人气天王、广告天王,他主演的电视剧平均收视率在日剧排行榜上领跑前五位,他是日本天王组合SMAP中的一员。
除了表演,他还会画画、唱歌、烹饪、摄影、剑道、魔术等等,他还会在节目中搞笑扮丑。一旦他出演某部电视剧,其中他使用的道具都会成为全日本疯狂追逐的商品。他就是日本的万人迷——木村拓哉。
拥有如此多头衔的木村拓哉是忙碌的、操劳的。每日的工作堆积如山,而他还不得不在观众面前表现出自己最迷人、最快乐的一面。他恨不得有无数个分身,以应付世俗的凡事。
尽管他的事务所努力把他打造成一个全民崇拜的偶像,可他却像一个叛逆的孩子一样不断地打破禁忌。他留长头发,因为厌倦了继续当个装饰品般的偶像;他借着上电视的机会,不断说出一些奇怪的、出格的话;他甚至多次反驳事务所对他的安排,他急于摆脱自己的偶像身份。对他来说,全方位艺人才是他的目标。
木村拓哉喜欢对事物进行思考。有时他问自己,这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吗?在事务所的安排下,他很满意吗?出名后的他,曾几度遭遇情绪的打击,身体受不了不说,还失眠、压抑、酗酒。
毫无疑问,一旦艺人成为公司包装的对象,那么个人自由基本上是无稽之谈。木村拓哉渴望重新主宰自己的人生。名气、财富、荣誉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想要简简单单、安安静静的生活:有一个忠实妻子的陪伴,还有一对儿女来爱护;在黄昏的时候,一家人可以踏着夕阳在海边慢慢地散步、交谈或者放声大笑。当然,这些天方夜谭般的想法绝对不是事务所能容忍的,他们需要的是一部赚钱的机器,而不是会独立思考的人。
但有时候,生活是如此简单,只要你最终有了驾驭它的力量的时候。2000年,木村拓哉打破行业常规,不顾事务所和影迷的反对,毅然公开宣布了自己结婚的事实。这对全日本的娱乐业简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木村拓哉在乎吗?——或者他在乎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更普通,而不是整天被一堆虚妄的头衔所吞噬。当他宣布的时候,表情凝重而释然,充满希望。他相信,这是自己对生活的回馈。
/禅悟/
我们在人生中会拥有很多东西,其中可能会有别人很羡慕很想要的。只是,别人想要的,是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呢?每个人本心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在一个小孩子眼里,一颗钻石并不比一颗玻璃珠贵重,因为他喜欢的只是闪闪的石头,而不是其他的附加值。
当木村拓哉宣布自己结婚的时候,或许有很多人为他惋惜,觉得他自悔前程。是的,他所放弃的名气、财富和荣誉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可是他觉得放弃是值得的,因为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对他来说,最好的东西不是这些代价不菲的虚无,而是简单温馨的家庭生活。
心安才是快乐的根源
经典原文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圆觉经》
【智慧解读】
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空的,能够感受到的荣耀,只是我们感觉虚构出来的罢了。所以不要妄想能抓住一切,而应该随着自己的本心诚实地活着。
案例
君特·格拉斯的悔恨
君特·格拉斯,这位曾经创作过《铁皮鼓》、《狗年月》等伟大著作并且夺得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在78岁高龄时,带着悔恨首次承认自己曾经效力于臭名昭著的党卫军。这一新闻震惊了德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坛。
当君特·格拉斯把埋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公布于众时,遭到了各方的猛烈批评。而媒体更是对君特·格拉斯自曝的目的颇有微词,认为他这一行为是为了给自己的自传《给洋葱剥皮》所做的炒作。
四面八方的批评,老人一一接受了。曾经因为少不更事而无比想脱离家庭的格拉斯,走进了军队。参加党卫军的这一经历一直困扰着格拉斯的生活,但胆怯与虚荣使得他将这一秘密埋藏了半个多世纪。或许这时为自己曾经的行为道歉,晚了一些。但是这对于早已一只脚迈入棺材的格拉斯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他说:“这段经历给了我沉重的压力。这些年来,我对这件事保持沉默促使我创作了自传。我最终还是决定把这段经历说出来……这是我一生的污点,我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我对我过去的年少无知而感到抱歉。”
有许多人批评格拉斯这份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忏悔书,带给德国文坛的仅仅是一片哀叹:如果他早一些承认这段历史,可能所有人都会原谅他。但是现在,从道德角度来看,人们已对他从前所说的一切产生了怀疑。
或许,名誉、声望曾经也使格拉斯产生过将秘密带到棺材里的想法,但是当他逐渐走向人生的尽头时,他慢慢明白了这些外在的名誉、权势能带给他的仅仅是虚假的光芒,而真正能使他温暖的,是那颗良心。
格拉斯认为,能够在一片指责中悄然死去,才是上天给他最好的恩赐。如今,这位老人的生活一直被舆论所包围,可是格拉斯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因为他那颗曾经装满了虚荣、欲望、名利的心,空了。
/禅悟/
名誉和声望恰如一把悬在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毁誉的关键,就在一根名叫“诚实度”的马鬃上。而在这把剑不幸落下的时候,人才会发现自己想要的,不过是内心的平静。
在78岁高龄的时候,格拉斯终于想通了这一点,为时未晚。至少,他在余下的岁月中再也不用怕被别人发现自己的过去而夜不能寐了。
幸福是回归本真
经典原文
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圆觉经》
【智慧解读】
既然心性本为虚幻,针对心性的“出离”之名相也就是虚幻的,依旧需要除去,因而进入“以离遣离”的层次。到最后,连要“除去虚妄、除去远离”的名相也消失掉,达到“离无所离”的境界。到这时,一切虚幻无明才算是清除完了,圆满的自性才能显现出来。
案例
“我是山人”的幸福生活
天府镇距重庆北碚城约10公里,四面都是山。这里产煤,放眼望去,街道和房屋被蒙上了一层灰色。街上时常有煤车经过,荡起黑色的尘土。
小镇上有一位神秘的老人,他住在镇上一幢破旧的楼房里。楼房不大,很简陋:一间小小的客厅,摆放着一台21寸彩电、一把木椅,还有一张书桌,上面摆放着一些剧本书稿和一本《于丹论语心得》。
这位神秘的老人同妻子在小镇上开了一家面馆,面馆连名字都没有。他们卖的面不贵:一碗2两小面,2块;加臊的面,3块;面汤随叫随加。面馆里还有一只小狗,叫Lucky。
老人爱练武术,面馆生意闲时,他就跑到山里练功。镇上的人认为他是“武林高手”,他们也爱看他练功、扎马步、打太极,姿势都很优美。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余积廉,不会说重庆话,但喜欢听,很少与周围的居民聊天,但会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老人说,他不想让别人过多地知道他的过去。老人是香港人,他的回乡证上写着:余积廉,生于1940年,职业是导演。
小镇上的人没见过拍戏,不知道导演具体做什么,隐约觉得是个“大官”。余积廉没有“大官”的样子,镇上人穿什么,他就穿什么,不讲究,不挑剔。偶尔他无意间说些洋文,山里人听不懂。人们用重庆话问他,余积廉同样也听不懂。两人相视笑笑,也算默契。
余积廉看过灯红酒绿,也风光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是香港唯益电影公司的总经理、独立制片人、知名动作片导演,导演过《决战天门》、《少林达摩》等电影。
小镇上的人不知道几万港币可以换多少人民币,可以买多少粮食和家用。但在以前,那不过是余积廉曾经的一顿饭钱。在香港做生意,不像在镇上开面馆,要过夜生活。一晚上辗转几家夜总会,余积廉觉得累,身子累,心也累。开面馆也累,可一天忙完,余积廉可以踏实地躺在床上和老婆数数小票,睡得好,一觉到天亮。
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不好做,一家接一家电影公司倒闭,余积廉也亏了不少,压力很大,日夜难眠。1997年,香港回归,余积廉也“回归”了,陪老家是重庆天府镇的妻子回到了这片土地。经历了香港电影业的衰败期,余积廉只想和妻子过简单朴素的日子,不问世事。这是他以前电影中经常有的情节,如今梦想成真。余积廉不是大侠,妻子也不是侠女,两人的“回归”不是为行走电影“江湖”作准备,而要实实在在地生活。
余积廉给自己起了个别名:我是山人,并刻了个名章,盖在他画的山水上。
/禅悟/
繁华奢靡固然诱人,然而其代价也不菲。这种日子过久了,总会心生虚幻之感,觉得自己没有在脚踏实地地生活——那是凌驾于人的基本需求上的。
事实是,真实的生活是不需要浮华的。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余积廉明白:海参鱼翅固然美味,却无比昂贵;然而人真正需要的其实只是一碗小面,加一点臊子,幸福唾手可得。
放弃的梦想也许并不是真正的梦想
经典原文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圆觉经》
【智慧解读】
如果一切末法时代的众生,能够舍弃一切贪欲和憎恨痴爱之心,除去了世间烦恼根,就可以永断生死轮回,证得声闻、缘觉乘等小乘圣果——但至此还未越过理障,还需要悟后起修,精勤向道,去求得佛的大圆觉境界,否则这至多算是“自了汉”,不算是入了菩萨道。
案例
放弃“梦想”的李开复
李开复,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谁能想到,上大学前,他的目标并不是计算机,而是法律,数学也只是被他当作“后备”的专业。
上大学之前,李开复一直怀揣着他的“哈佛梦”,一是因为哈佛大学笼罩着“世界名校”的光环,二是因为哈佛的法律和数学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但在1979年的4月,一封来自哈佛大学的拒绝信打破了他的梦想。
好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李开复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所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最后,他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在大一的时候,李开复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课程上,接触了很多东西,他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
李开复也想过在哥大圆他的法律梦,可是他却发现自己其实对法律毫无兴趣。姐姐建议他转数学系,但随即他发现,自己的数学天分在真正的天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而且自己也理解不到数学的美。就这样,李开复与他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
幸运的是,李开复终于找到了他真正的兴趣所在,那就是计算机。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李开复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大二时,他从政治科学专业转到了计算机科学专业。
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李开复所转的专业,但事实证明,他选对了。
/禅悟/
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我以为的梦想是不是我真正的梦想?也许有的时候,我们追求的并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它们身上虚妄的附加值。李开复也被哈佛的光环吸引过,也被自己的数学“天才”蒙蔽过,但是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以他能果断地放弃原本不是梦想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