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十世修同船,百世修同床,也不过是念心偶动,既非真理也不是必然,来时认真对待,去时不强加挽留,随缘即是惜缘。
尊重生命本质的无常
经典原文
有缘则合,无缘则离,我之夫妇,亦复如是,去住进止,非我之力,随其本行,不能得留。
——《佛说五无反复经》
【智慧解读】
有缘的话就在一起,无缘的话就离开吧。我们夫妇俩也是如此,起行住宿,前进停止,相聚别离,都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事情,不如顺着命运轨迹的变化去接受这样的无常之态。
案例
西蒙娜·波伏娃和萨特的爱情
西蒙娜·波伏娃和萨特相识于法国的一次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萨特哲学会考第一名,西蒙获第二名。怀着对彼此的好奇心,由朋友穿针引线,萨特和波伏娃决定见面。起初,波伏娃担心萨特是一个精通哲学的无赖,又或者呆板的老书虫。她谨慎地打发妹妹代替自己去与萨特见面。妹妹回来后对这个学校里的风云人物赞不绝口。但波伏娃想,至少得除以三分之二夸大其词的赞誉,才能还原萨特的形象。但不管怎样,她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见见他。
第二天,她穿着一条朴素干净的裙子,头上缠着一条在后来成为她个人标志的头巾,站在一扇门前。她知道萨特就坐在里面等待自己的到来,她知道自己将会表现得大方、聪慧——她并不怀疑自己的优秀,哪怕这次考试她屈居萨特之后。她唯一不知道的是,从此萨特的一生再也无法离开她了。
他们迅速结合在一起。某个午后,他们一起看完电影,萨特对波伏娃说道:“我们签个为期两年的协议吧。”他继续向波伏娃解释:“我们不必结婚,但又是亲密的生活伴侣。在真诚相爱的同时,我们又能保持各自爱情的独立自由。”他希望她明白,他们之间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但是,如果他们能同时体验一下其他的风流韵事,那也是件乐事。
波伏娃后来回忆说:“我们两人的观点一致……我们毫不怀疑地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自由是我们唯一遵循的原则。”再后来,萨特不得不参加为期18个月的服役,他们将协议的期限改为了一辈子。
这个协议他们坚持了一辈子。
波伏娃知道,这是难得的缘分。在她走过来的一生,萨特不断变幻着之于她的角色:良师、爱人、朋友、战士……可是她放弃了唯一一次作为妻子的要求——萨特在服役期间为了将她带在身边,不得不出此下策。对萨特,她几乎产生了世界上所有存在的感情,但她不想强求他。
后来他们有了各自的爱人,他们更多的是像永不分离的朋友。在萨特去世后,波伏娃要求自己和他单独呆一会儿,不管是多久,她需要他俩单独相处的时间。等众人散去,她伏在萨特的尸体上,安静地睡着了——同萨特一起睡着。直到第二天早晨,人们上楼来叫醒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始至终,这两个人都是在一起的。
/禅悟/
无常是人生的常态,活泼泼的每个当下是这常态的片段和单元。接受并全身心投入这样的常态,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缘分的珍惜。“自由”便是对这样的一种人生状态地描述,它所诉求的,是完整的个人人格意义上的幸福。
西蒙娜·波伏娃或萨特所言且坚持了一生的“自由”,便是这种在体察生命本相的行为中对缘分的珍惜。
真正的爱像水一样不求回报
经典原文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智慧解读】
佛再次对须菩提说:“佛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所以是一个大的境界。像我这样永恒存在的人,做一切的善事才修到那样的大境界。真正行善、付出爱的人,就像我这样不会把它到处宣扬,这才是真正的善和爱。”
案例
勃拉姆斯与克拉拉
勃拉姆斯第一次见到克拉拉的时候,克拉拉已经过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身为舒曼的妻子,她优雅,高贵,拥有成熟和知性的气质,举手投足间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从第一天向舒曼讨教钢琴起,克拉拉这种迷人的魅力就深深地俘获了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的心。
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的贫民窟,少年时代为生活所迫而混迹于酒吧,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无从学习礼仪。他待人接物粗疏直率,不拘礼节,脾气近乎乖戾。
然而,每当他在舒曼和克拉拉的面前时,却像换了一个人一般,他拘谨、克制、讲礼貌——尤其在当他面对克拉拉时。这个女人无论在知性、教养和气质上都要比他优越。即使在他成熟和成名以后,只要他站在克拉拉面前,就处处感觉到她比自己优越。
后来,舒曼精神失常。勃拉姆斯一直陪伴在克拉拉的身边,为她分忧解难。当时的克拉拉正怀着第七个孩子,这样可怕的打击使她悲恸欲绝。
勃拉姆斯成了这位不幸的妻子和母亲唯一可信赖依靠的朋友。她的苦难感召了他的勇气和同情,这个木讷的、有点粗俗的年轻人变得情感细腻、无微不至,他全心全意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们。
当克拉拉外出表演时,他就在家里看管孩子。他甚至代替克拉拉去看望呆在精神病院的舒曼,把他的一切情况忠实地告诉她。
事实上,他并不是没有期待过这份可遇不可求的爱情,他时常都在幻想克拉拉抛却世俗偏见和自己结合在一起。但他知道,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他始终尊重她。勃拉姆斯始终没有让自己爱欲的浪涛漫过理智的大坝。
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勃拉姆斯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爱,和克拉拉相濡以沫、患难与共。他们的感情也愈加真挚,直到舒曼去世。
克拉拉承受不了舒曼离世的打击,而勃拉姆斯也不能继续呆在她的身边。他知道自己的爱情在道义上是不被允许的。理智压制住了勃拉姆斯的感情,他选择了离开。
离开克拉拉的勃拉姆斯将所有精力都用在创作上。后来,勃拉姆斯在音乐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音乐家对克拉拉的记忆则永远停留在那天早上,他第一次看见她样子的时候。他把这种思念全部用音乐表现出来,他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禅悟/
真爱如水,在水上划过的船桨会让水面荡起一阵涟漪,但水终将平复。真正的付出,就像水一样是不讲回报的:你来的时候我随着你的动作起舞,你去的时候我自己渐渐平静,我甚至不愿意有人看见我曾经的付出——其时,付出已不是付出,是爱的愉悦。
勃拉姆斯具有一泓清水般的品格。从参与到退出,到后来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家,他的爱是没有变的,改变的只是这种爱的表现形式罢了。而他的伟大,显然不仅仅来自他的音乐成就。
生活在当下即达到永恒
经典原文
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净名经》
【智慧解读】
只要心中清净,处处都是道场;只要心中清净,处处都是净土。佛法的开悟只源于心的清净。淡然而不计较,瞬间也可以是永恒。
案例
博尔赫斯和儿玉的爱情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情感生活并不如他的写作事业那么顺畅。年轻时,他曾爱恋过一个又一个女子,后来都无疾而终。他长期独身,直到晚年双目失明,还要由更加年迈的母亲来照顾,并以口授方式继续进行创作。68岁时,他和孀居的埃尔萨·阿斯泰特·米连结婚,这段迟来的婚姻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想中的幸福,3年后他们匆匆离异。
母亲去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在日内瓦结了婚。1986年6月14日,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终因肝癌医治无效,在日内瓦逝世。这个一辈子活在宇宙与迷宫中的男人最终安静地在儿玉的怀中死去。
认识年近花甲的博尔赫斯时,玛利亚·儿玉仅仅十二岁。那时他在慢慢变老,而她在慢慢长大。由于父亲的熏陶,儿玉发现了诗歌的美。而正是诗歌的美将她和博尔赫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