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乃至帮助这个世界,最终其实是在帮助自己。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经典原文
菩萨所做功德,皆与一切众生,有所饶益,欢喜无悔。所做福佑,无所希望。
——《维摩诘经》
【智慧解读】
菩萨所做的事,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让众生得到好处,得到快乐。而菩萨所做的这一切,从来没有想到要求回报。
案例
给盲人另一双“眼睛”的金民选
金民选似乎早已忘记了这个世界的模样,他只能伸出手来感受这明媚阳光的温度。1960年,对于金民选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不仅仅因为饥饿充斥了金民选整个4岁的童年,还因为在那年,一次高烧让他视力急剧下降,他成了盲人。
6岁时,金民选进入了南京盲人学校。读中专时,他开始学习针灸。好学的他为了摸准人体300多个穴位,整天围着橡皮人转。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金民选的成绩优异,毕业后被推荐到了北京深造。
1976年,他被分配到了南京市玄武门卫生院工作,这一干,就是27年。多年的临床经验,使他成为了一名医术精湛的中医主治医师。
金民选的创业想法始于一个可怜盲人的求职悲剧。1999年,他的一位盲人校友孤身南下到深圳求职,却不幸车祸身亡。这件事情让当时任江苏省盲人协会负责人的金民选感到深深的遗憾。金民选开始考虑把那些有一技之长的盲人组织起来,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经过一年时间的调查和筹备,金民选创办的手佳盲人按摩保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他创办这家公司的初衷就是为了吸纳广大盲人,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在之后不久,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盲人网站——金陵盲人网。通过网站的专门设置和语音转换系统,盲人朋友可以随意上网“读”新闻、“看”小说。多年来,金民选为残疾人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金民选放弃自在的生活,忙于为残疾人谋求福祉。他常常说:“心中有灯,脚下才会有路。”那盏长明灯,照亮的不仅仅是每一个盲人心里的美丽世界,还照亮了金民选自己的心灵之路。
/禅悟/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地生活在社会中,互相帮助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不要吝啬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去帮别人,也许你的举手之劳正好解决了别人的难题。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但最后你可能会得到无法拒绝的更多的回报。
金民选帮助别人的初衷很简单,他也从不认为自己的付出不值得,只是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人。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的事业悄然地做起来了,他的个人所得也一天天丰富起来了。
原谅是最好的救赎
经典原文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妙法莲华经》
【智慧解读】
诸佛是因为一件大事才现身在这世上的。佛告诉舍利弗说:“诸佛在这世间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只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用从谅解出发、宽怀包容的佛性来感化众生,让众生开悟。”
案例
作家夫人的胸怀
左拉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也是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领袖。他的著作抛弃了“理想的香膏”与“罗曼蒂克的糖汁”,把科学作为基础,保持绝对的客观和中立,真实地记录现实世界的残酷与美好。他一生中写过许多伟大的著作:《苔蕾丝·拉甘》、《卢贡·马卡尔家族》、《鲁尔德》、《罗马》和《巴黎》等等。而作为左拉妻子的亚力山德里娜,一直在丈夫的身后默默地支持他,帮助他。
亚力山德里娜出身低微,认识左拉的时候,她还是个洗衣女。成为左拉夫人后,由于丈夫左拉对于当时阴暗政局的揭发,使得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恐惧与危险之中。作为妻子,亚力山德里娜与左拉同甘共苦,一起承受着“暴风雨”的考验。
然而,在亚力山德里娜时刻为自己的丈夫和家庭警惕敌人迫害的同时,家里的洗衣少女贞娜却同左拉开始了一段人尽皆知的主仆恋,还生了两个孩子。而身为妻子的亚力山德里娜,却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一封好心人士的匿名信才得知真相。
一直尽心尽力为家庭付出的亚力山德里娜彻底崩溃了。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痛苦使这个一向温柔善良的女人变得烦躁不安、患得患失。但是看着那个与她同样贤惠温良的洗衣少女与那可怜的两个孩子,亚力山德里娜仿佛看见了年轻的自己。在她18岁时,曾因少不更事生下过一个私生子,惊慌失措之中她把自己的亲生骨肉送给了医院收养。那个与丈夫通奸的洗衣女正在重蹈着自己的覆辙。她无法忘记把孩子送走后,自己独自徘徊街头的经历——阳光仿佛军刀一般插进她的心,悔恨与不安一直缠绕着她。
善良的亚力山德里娜不忍心看着这个同样可悲的女孩经历同样的悔恨。她看得出来,左拉就像当初爱着她一样爱着那个洗衣少女——贞娜。在极度痛苦的挣扎之后,亚力山德里娜——这个伟大的女人选择了忍让:她接受了丈夫的情人以及她的孩子。
之后,她依旧处处维护着左拉,跟着丈夫赴汤蹈火。不仅如此,她还不计前嫌地像保护绵羊般保护毫无政治意识的贞娜和她的两个孩子。这位如石头般坚强,又如棉花般柔软的女人,为左拉所做的一切,远远超过一个妻子所做的。她对贞娜的宽容,让这个洗衣少女感动。并且,亚力山德里娜对待贞娜的孩子如同对待自己孩子一般疼爱有加。每当她抱起这两个孩子时,都会想到自己那个被抛弃的孩子。是的,她知道,这两个孩子绝不能像她的孩子一样没有母亲,没有家庭。她收起了嫉妒与痛苦,爱这个家庭,爱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包括她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
或许,亚力山德里娜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一个爱她的丈夫,但是,她对贞娜与那两个孩子的宽容与爱护,帮助自己找回了当年丢弃的孩子和赎罪之心。
/禅悟/
心的界限很大,只要你愿意,它不但可以容下所有的美好与光明,也可以容下所有的丑陋和阴暗。而当它大到可以容下相互仇恨的双方时,仇恨便会消失不见。届时,它就是整个世界。
正如亚力山德里娜一生的立场所显现的,真正的慈悲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当你连敌人也原谅了的时候,全世界的爱都会对你有所回报。这是对自己最好的救赎。
他人的需求即自己的需求
经典原文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华严经》
【智慧解读】
对于有病痛苦难的人,去做好医生帮助他;对于迷路的人,为他指明方向;在黑夜里,制造出光明;对于贫穷的人,教他们挖掘隐藏着的宝藏。菩萨就是这样,把众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平等地帮助一切众生。
案例
宗庆后和孩子们的微笑
宗庆后的青春岁月是在困苦而单调的日子中悄然流逝的。在“唯出身论”的年代,宗庆后“旧官僚后代”的出身让他尝尽了人生的艰辛。但这不仅练就了他敦厚坚韧的性格,更让他懂得体恤被生活所累的人们。
出生于杭州的宗庆后,中学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主动来到条件艰苦的舟山盐场接受锻炼。一年后,他又辗转到了绍兴茶场,一呆就是15年。之后,他顶替母亲回到杭州做了一所小学的校工。简朴枯燥的日子,他就这样凑合着过了整整八年。
1987年,他和两位退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在送货的过程中,宗庆后接触到很多孩子。闲来他喜欢和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呆在一起,他喜欢看他们一本正经地幻想、讨论理想与未来,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他安慰。少年时被扔弃的愿望,他希望通过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得以实现。
然而正是此时,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尽管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们却普遍面临这样的问题,即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这也是家长们烦恼的一件事。不光家长,宗庆后也为之焦虑。很多时候,他已经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他不希望他们出现哪怕一丁点的差错。
如果世界上每个角落的孩子都能健健康康地成长,那么宗庆后毫不怀疑这将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到处都将充满欢声笑语。宗庆后不在乎有没有人理解一个年逾半百的中年人面对他人生几乎是最后一个梦想时的心情,他只想帮助这些孩子,为这个世界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
宗庆后思来想去,决定在市场上推广儿童营养液。不久,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开发生产以中医“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解决小孩子不愿吃饭问题的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之后,娃哈哈又相继推出了其他诸如纯净水、有机饮料等产品,很快就成为了全国的知名品牌。
宗庆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初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如今也成了著名的娃哈哈集团。谁能想到,这样的成功,其实是来自一个校工想要改善儿童营养吸收状况的单纯愿望呢?
/禅悟/
有时,你并没有关心自己的需求,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别人,向世上的不幸之人伸出援助之手。你以为这只是在做自己的分内之事。然而往往令人意外的是,有一天你也会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回馈。
宗庆后的需要很少,他只是希望看见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为了这个很小的心愿,他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之后他发现,对他微笑的,是整个世界。
帮助别人也就是实现人生价值
经典原文
或复尘刹分身,随机化导,应病与药,如佛弘慈,于念念中,圆满普贤所有行愿,具文殊智。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或者是能够在如微尘的刹土之中普遍分身,随着众生具体的根器、机遇而给予教化引导;根据其具体所患病症而给予相应的良药,就如同诸佛的弘大慈悲一般;能于连续起念的刹那中,圆满普贤菩萨所发的一切宏愿,就能具足文殊菩萨的种种智慧。
案例
激励大师卡耐基
戴尔·卡耐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也是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他一生致力于人性问题的研究,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折,开创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成人教育方式。卡耐基影响了千千万万人的思想和心态,激发了他们对生命的无限热忱与信心,让他们勇敢地面对与搏击现实中的困难,追求自己美好的人生。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卡耐基自己的人生经历。小学的时候,因为搞恶作剧,他差一点被学校开除。他那双又宽又大的耳朵也是同学们嘲弄的对象。他还无来由担心很多事情,但后来他发现,曾经使他非常担心的那些事情,99%都没有发生。
一个如此没有自信、几乎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忧虑缠绕的小伙子,最终成为了给别人自信、让人们乐观的心理激励大师,这中间需要经历多少磨砺,就可想而知了。
1904年,卡耐基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密苏里州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但卡耐基负担不起市镇上的生活费用,就住在家里,每天骑马到学校去上课。后来他虽然得到全额奖学金,但还必须四处打工,来添补生活费。
一个偶然的机会,卡耐基发现,学院辩论会及演说赛非常吸引人,优胜者的名字不但广为人知,而且还被视为学院的英雄人物。但卡耐基没有演说的天赋,参加了12次比赛,屡战屡败。三十年后,卡耐基谈及第一次演说失败时,还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是的,虽然我没有找出旧猎枪和与之相类似的致命东西来,但当时我的确想到过自杀……我那时才认识到自己是很差劲的……”经历失败后,卡耐基发奋振作,重新挑战自我。
1906年,戴尔·卡耐基的演说《童年的记忆》获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说家奖。这是他第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份讲稿至今还存在华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的校志里。这次获胜,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非同小可的影响。
1908年,卡耐基仍旧很贫穷,但与四年前进入师范学院时已有天壤之别了。他成了全院的风云人物,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赛中大出风头。全院的师生对他刮目相看。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走出学院,去扩大自己演讲的影响了。
他在后来的回忆中不无自豪地说:“我虽然经历了12次失败,但最后终于赢得了辩论比赛。更为激励我的是,我训练出来的男学生赢了公众演说赛,女学生也获得了朗读比赛的冠军。从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我该走怎样的路了……”
/禅悟/
当我们问到很多人的人生理想时,大多数人都说要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到底做哪些事才算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答案众说纷纭,但有一样却总是被人遗忘,那就是帮助别人。
卡耐基一生的事业,就是到处去演讲,或者把自己的思想写在书里,为的是帮助别人、鼓励别人。但是,谁会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