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下半年,英国试探着向摩根了解其对奥地利进行贷款的态度。1922年,奥地利财政部长金博克博士请求巴黎摩根—哈耶斯公司摩根财团在法国的分号。提供贷款。这下拉蒙特可犯了难,摩根毕竟是协约国的融资银行,是英、法等国家的财务代理人,在奥地利民众中口碑极差。杰克遇刺受伤后,奥地利国内还曾经燃放烟花爆竹,举行盛大的仪式进行庆祝。如果摩根现在为奥地利融资,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尽管英国、奥地利等国家态度积极,尽管拉蒙特意识到中欧的重建是欧洲战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的前提和保证,但太多的不确定性使得摩根迟迟没敢付诸行动。这时候,国际联盟出马了(虽然国联影响力有限,可还是干了几件正事)。国联牵头组织了一大笔奥地利贷款,以金币支付,在多国发行,由奥地利关税和烟草专卖为担保。国联的参与和认可,无形中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时机成熟了,拉蒙特不再犹豫了,该出手时就出手。JP摩根公司和库恩—洛布公司联合发行了2500万美元的债券。有了奥地利的先例,德国也开始蠢蠢欲动。1922年初,德国请求减少赔款金额,理由是负担太重。英国不置可否,但同情多于反对。
可法国态度坚决:打死也不成,看看我们满是弹坑的土地,被德国鬼子打得像月球表面似的(一战主战场主要是集中在法国境内),砸碎骨头也得赔给我。德国一见此路不通,就转头琢磨其他赖账的道道——通货膨胀。日耳曼民族的智商,高,实在是高啊。政府开始加班加点地印钞票,印报纸的机器都用上了,30多家造纸厂日夜开工,货币供应量猛增,物价飞涨。1922年1月时,200马克还能换回1美元,可到了1923年底,背上一麻袋40亿马克的钱才能换回1美元。每天,德国街头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百米接力赛:妻子站在工厂大门口,等丈夫冲出来把工资一交到手里就像听到发令枪响一样,健步如飞,冲向商店。因为迟到一分钟,商品的价格就可能有天渊之别(最疯狂时,德国商品价格每小时就能翻上一番)。恶性通胀,有效降低了德国战争赔款的价值。协约国就这样被玩弄于股掌之上。气急败坏的法国占领了鲁尔区,士兵将一文不值的德国纸币撕得粉碎,四处抛洒,以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可愤怒归愤怒,通胀还在继续,德法关系还在恶化,协约国还是没有拿到真金白银,对抗和暴力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暴力和利益之间,摩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即使这样会令杰克的人格又分裂一次。这是银行家的本能。他们知道,稳定是真正的“硬道理”。没有稳定的政局,所有的贷款、发行的债券,不过是打狗的肉包子——有去无回。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诺曼警告本杰明·斯特朗,鲁尔区的沦陷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世界大战,这也是摩根所担心的。拉蒙特对杰克说:“德国是欧洲经济的核心。德国的复兴,是欧洲再现繁荣局面的关键,这是华盛顿那些当官的所达成的共识。美国不能抛弃德国,我们的过剩产能需要德国来吸收,我们需要与德国进行贸易,我们的企业也需要德国的先进技术。”“看来是时候作出改变了。”杰克说道,眼神中掠过一丝的无奈。随后,杰克接受了国务卿兼商务部部长赫伯特·胡佛的邀请,以私人身份加入在巴黎召开的全球银行家委员会会议,该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为德国提供国际贷款。“摩根永远不要和德国做生意。”杰克亲手撕毁了曾经的旦旦誓言。更加讽刺的是,此时杰克还在要求布卡卢门撒尔加紧对华尔街德籍犹太银行家的监视和调查。出席委员会会议的杰克,在巴黎受到了媒体的围追堵截、狂轰滥炸。
《纽约先驱报》报道说:“自威尔逊总统参加巴黎和会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美国人能像杰克·摩根参加这次国际银行家会议那样,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因为杰克·摩根,他象征着欧洲重建的信心和力量。”媒体面前、聚光灯下,杰克在公众场合收起了他仇视德国的嘴脸,风度翩翩,言谈得体。在谈及法国占领鲁尔区一事时,他甚至“义正词严”地表示,协约国不应通过赔款拿走德国所有的收入,从而剥夺它重生的希望。可私下里,他仍是那个满嘴“德国丘八”(“丘、八”两个字即为“兵”字,这是杰克在一战时对德国士兵的蔑称)、视德国为人间撒旦的杰克。他对鲁尔区陷落的真正态度在他私人信件中展露无疑:“法国只是在用德国人唯一能够听懂的语言,来对他们讲话……对待德国,需要的是皮鞭,而不是会谈。
”摩根的两位代理人——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欧文·扬、芝加哥银行家查尔斯·盖茨·道斯将军——以美国私人代表的身份参加。经过几轮磋商,1924年初的会议取得了突破。“道斯计划”浮出水面。仔细看看,“道斯计划”和当年的“戴维森计划”有几分神似。计划的核心是通过一个总代理来统辖德国的经济、管理战争赔款的支付。当然,这一历史重任还是落在了摩根的肩上。“道斯计划”对德国不利的地方很明显。根据计划,德国将被置于国际托管之下,德国的铁路、中央银行等都被“抵押”给了协约国(这也成为后来纳粹宣传攻势中的一大“把柄”)。可德国还是接受了“道斯计划”,因为他们看到了重振经济的希望:从法国手中收回鲁尔区,更重要的是,德国将有可能得到来自纽约和欧洲的贷款。偿还赔款的巨大压力,使得各国银行对德国的偿贷能力信心不足。一战后,国际金融界纷纷与德国划清界限,敬而远之。
蒙塔古·诺曼直言不讳,要想做成对德贷款,只有通过英格兰银行和摩根财团了。休斯私下也找到杰克,敦促摩根参与对德贷款。“如果‘道斯计划’因为摩根的缺席而流产的话,那将是一场‘灾难’。”这是来自官方的声音,可听上去更像是胁迫。摩根银行在德国没有未偿贷款(因为仇视和世仇,摩根家族根本就没有对德贷款,自然就没有什么未偿贷款了),杰克本无意愿参与,但在国内和英法等国的政治压力下,摩根屈从了。11亿美元的债券在纽约发行,另外一半则在伦敦等欧洲国家的首府发售。纽约市场发行情况出奇的好,债券受到热烈追捧,最终超额认购。这笔数量可观的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浇得德国是透心凉、心飞扬。很快,德国的失业率急剧下降,经济一举扭转了战后的颓势,进入了长期上升的通道。
欧洲经济展开了希望之旅,支撑人们美好憧憬的,是一个像DNA双螺旋结构一样完美的“模型”:美国为德国融资——德国用美国的贷款归还协约国赔款——协约国再把德国赔款交还给美国,以偿还战争债务——美国再为德国提供资金。就这样,大家各取所需,其乐融融。可是,欢歌笑语背后,是德国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经济的复兴,夯实了德国的工业基础;贷款的源源不绝,送来了希特勒用于军备的大笔资金。生意人摩根看重的是贷款的偿还和不菲的佣金,政客看重的是赔款的支付和经济的持续繁荣,他们被眼前的浮华所蒙蔽。绿油油的钞票只是带给这个世界片刻的安宁,埋首暗处的德国那阴冷的目光,已经投射到它那些不共戴天的宿敌身上。一位摩根合伙人此刻显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冷静与深刻:“‘道斯计划’危机重重,协约国希望敌人复兴,可复兴后的德国难道会永远任人宰割下去吗?一旦恢复元气的德国战车再次启动,遭殃的又会是哪些国家呢?”他没有想到,也绝不会想到,德国战车将要碾过的是整个世界。这位合伙人叫拉塞尔·莱芬韦尔,可惜他当时只是摩根银行的常驻经济学家,还不是后来摩根财团新一代掌门人的身份。位低而言轻,他的疑虑很快就淹没在了德国经济总代理人选的争论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