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走过,一个又一个风流人物来了又去,但历史的脚步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止。
公元316年,由匈奴建立的汉国大将刘曜攻下了晋国的都城长安,晋帝出降,西晋灭亡。
西晋灭亡后,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接受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被拥护为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也就是晋元帝,历史上称之为东晋。
由于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直相互排挤。丞相王导在南北氏族之间奔波,极力劝说各族和好,为此,王导做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促进了晋国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稍微的安定。公元339年,为稳定东晋做出重大贡献的王导病逝。
在王导辅政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也就是公元330年,东晋有的一个名为江播的将领去世,江播的家人们正在给他举行葬礼,结果一个少年只身潜入江播府,杀死江播的三个儿子,逃走的仆人跑去报了官。
这个少年就是桓温。桓温,字符子,出生于公元312年,是桓彝的儿子,史书记载,桓温相貌伟岸,有奇骨,面有七星。
桓彝是江东望族的一个首领,曾经在石勒破西晋洛阳城杀死大将王弥后南下攻司马睿的时候,桓彝带兵阻止石勒的军队,为晋朝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了东晋朝廷的封赏。在苏峻之乱时,桓彝受朝廷的命令去讨伐苏峻,结果被韩晃困于泾县内,死守一年后不幸被俘。桓彝宁死不降,被韩晃的部将江播杀害,那是公元327年,桓温当时只有十五岁,在父亲部将的帮助下得以逃脱,从此身不离剑,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父报仇。
事情过去没几天,桓温的母亲得了重病,医生告诉桓温,这需要吃羊肉来医治,但他们家里穷,没钱买羊肉吃,桓温不得不流着泪把亲弟弟桓冲卖给了一个卖羊的老板,老板看桓冲虽说年龄还小,但是体格健壮,收下之后应该能赚钱,就收下了桓冲,给桓温一小块羊肉。桓温通过这样的骨肉分离才弄到了一点点羊肉,值得庆幸的是桓温的母亲得救了。这种痛彻心肺的经历使得幼小的桓温深深体验到了人世间的艰难和心酸无奈,也让他对父亲的仇人江播恨之入骨。于是,十五岁的桓温白天拼命挣钱养家,照顾多病的母亲和其他的几个弟弟,夜里,就一个人躲在园子里,苦练武功,发誓一定要手刃杀父仇人江播,为父亲报仇。在一边辛勤挣钱养家一边刻苦习武的日子里,桓温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光阴。
朝廷接到了告桓温的状子,当时的晋国,皇帝幼小,褚太后临朝,褚太后正准备下令全国通缉桓温时,不料,有人来报说是桓温来自首了。
大将军庾翼说道:“桓温是当今世上的英雄,杀害江播虽然有罪,但也是出于一片孝心,如今桓温自知犯错,前来认罪,可见桓温知错能改。如今我们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朝廷应当对桓温委以重任。此人必能立下匡世之勋。”
褚太后听了点头认可,这样,朝廷不仅没有追究桓温的杀人罪行,为了表扬桓温的孝义,把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许配给桓温为妻,同时封桓温为驸马都尉。
从此,桓温的名声在东晋传开了。
桓温自幼胸怀大志,得到朝廷的赏识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桓温接连升官,公元333年,褚太后任命桓温为安西将军,都督六州军事。
桓温一上任就打算建功立业,一统天下,扬名立万。于此同时,桓温也派很多人到处寻找自己的弟弟桓冲。
有一天,桓温把自己要统一天下的想法告诉江夏相袁乔,袁乔对桓温说:“其他的小国暂时不考虑,如今天下三分,北面有胡赵,西面有蜀汉。蜀国虽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但从军事和经济实力方面看,蜀国都要比赵国要弱很多。所以你如果想要一统天下,第一步应当先攻蜀国。”
参军袁宏说道:“综合来看,蜀国是比赵国弱一些,所以应当先攻赵国,赵国灭亡后,蜀国不攻自破。”
桓温想:“蜀国会不会不攻自破,要看看蜀国有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于是,桓温派大量的密探进入蜀国,打探军情并查看蜀国君的品行。不久,桓冲被桓温的人找到,兄弟二人一见如故,桓温发现这个桓冲比其他几个弟弟更聪明,心中甚是喜欢,凭借自己在朝廷的威信,为桓冲举荐了个官,桓冲过了那么久的苦日子,知道下层人民的不幸,做官后勤俭节约,衣服都是穿旧的,对于自己的职务也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转眼,又是几年过去了。
公元343年,蜀国的皇帝李寿因病去世,太子李势登基做了皇帝。李势做了皇帝之后,按道理说应当先立太子。遗憾的是李势没有儿子,于是他的弟弟李广将军就请求立自己为皇太弟。李势听到李广这样说很不高兴,不但不答应,而且要废黜李广。大臣们替李广求情,李势却认为李广和大臣勾结一起谋反,于是李势将李广以及劝谏的大臣一起杀了,下令后大臣们没有再敢求情的了。
公元345年,蜀国内部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老百姓纷纷响应,很快达到几万人,起义军一直攻到了成都,将成都包围了起来。李势亲自带兵拒战,终于打败了起义军,但是自己的军队也是损失惨重,精疲力尽。
桓温的探子向桓温报告了这个消息,桓温很高兴,说道:“虽然李势平定了农民起义,但是蜀国的饥民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因为战争更加地严重。”
袁乔说道:“正是这样,依我估计,蜀国共有十多万人外出流浪,这将成为蜀国的大患,此时正是我们攻打蜀国的最佳时期。”
桓温便打算进攻蜀国,在朝上说道:“李势做皇帝以后,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赏罚不明,广征徭役,增加赋税,大兴土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且蜀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这说明上天在惩罚他们,我们伐蜀是替天行道,请陛下下旨出兵伐蜀。”
袁宏看了看桓温,想说:“前面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最后一点倒是无稽之谈。”但是因为自己也认为应当立刻伐蜀,于是并没有说出反对的话。
桓温看了看袁宏,心中很是不满,心想:“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我一手提拔了他,他却总是对我指指点点的,早晚有一天我会收拾他的。”
桓冲也说道:“据边关来报,赵国的石虎现在去攻打凉州了,我们此时攻打蜀国没有后顾之忧,这正是上天赐给我们灭蜀的大好时机。”
于是朝廷应允,同意桓温攻打蜀国。
公元346年冬,朝廷以桓温为大都督,袁乔为前锋,向蜀国进军。
桓温自己带着大将参军孙盛、顾恺之等人,率步骑一万,袁乔以两千水军为前锋,从三峡向西进军。
三峡地势险峻,道路难行,桓温小心翼翼,许多地方都是险象环生,要么树木茂密,要么山高陡峭,如果有埋伏,必定会全军覆没。为了不至于损兵折将,桓温每到一处,先派哨探仔细探路,确认没有埋伏才敢让军队前进,这样,桓温的军队每日行军不到二十里。
桓温叹道:“这个地方实在是险要之极,李势随便在哪个地方埋伏一支军队,我们便无法入蜀,甚至丧生于此。当年曹魏灭蜀,就是因为蜀关皆废,多年以后,没想到当年的历史又要在蜀地重演啊。”
袁乔笑道:“桓将军何必如此谨慎,当年诸葛亮就是因为过于谨慎才没有用魏延的计,失去灭曹魏的大好时机。”
袁乔刚刚说完这句话,桓温忽见觉得前面一股杀气冲天而起,隐约有鼓角之声,好像有伏兵。桓温说道:“大家小心,前面可能有伏兵,后撤。”
桓温急把大军退到地势开阔处的安全地带后,才排兵列阵,准备与敌军交战。这时,桓温责问自己的探哨道:“前面杀气如此之重,你们为何没有查出伏兵?知不知道这样会害死很多人的?来人,给我就地正法。”
探子很委屈地说道:“大都督,我们的确已经很仔细地查看了,真的是没有发现什么伏兵啊。”
桓温还是不太相信,说道:“好吧,那现在先放过你们,等我再派人查出来问题再处置你们。来人,换几个人再探,如果发现有伏兵,我就将你们几个斩首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