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分众看来,郎教授的担忧事实上应该从更广阔和发展的视野来看,分众所坚持的“分受众精准传播”理念一直没有变,相反是在打造生活圈媒体、数字媒体的前进中不断深入和完善。事实上,卖场视频、户外LED、商旅视频网等等产品仅仅是分众传媒数字化业务板块中的几个业务形态或业务分支,只是户外视频业务的一些补充和完善,称不上多元化,也谈不上多元化的危机。分众的多元化是在“数字化媒体”这个大的战略框架下实施的,数字化户外、互联网、手机无线各种媒体之间是关联的、互为助益的,它们有机整合后会为广告主提供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实际上,从分众的财报上可以看到,分众多元化后的业绩都在强劲增长,是“1+1>2”的多元化增长。
有“名门癖女”之称的洪晃撰文指出:“在罗马的小巷里,我们感受到米开朗基罗;在柏林的大道旁,我们体会到包豪斯;而在上海的马路上,我们深深地陷入江南春。”事实上,虽然对于分众广告的受众们来说,能够在无聊的时间欣赏到动态的广告或许是件值得庆幸的事。然而有人认为,那些不了解人们的需求、不考虑人们接触媒体的时机与方式的粗线条广告也是一种骚扰。分众则不断将粗线条变细、再变细。
对于分众的广告客户来说,以精准取胜、以量实现全覆盖,确实会加深消费者关于产品的感官视觉印象。尼古拉斯·阿伯克龙在其《电视与社会》中提醒的话,或许值得分众思考:“广告画面做得好,不等于能带来销售成功,时间长了还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广告只是一种营销的手段,重要的还是要懂得策略,能够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根据信息反馈调整战术。”分众恰恰在广告创意和内容之外寻找到一条以精准渠道取胜的通路。
数字电视广告:数字新媒体的下一站?
“电视广告一直是分众思考的问题。”2007年7月26日,“2007艾瑞新营销年会”上,江南春发表主题为“整合营销下的价值实现”的演讲,对分众打造的围绕消费者生活形态无时无刻不在的形态进行了提炼。
在江南春看来,新的媒介环境就是围绕消费者展开的屏幕的世界,而分众定义为数字化媒体集团是符合全球数字化媒体浪潮改革的。他将数字化媒体的特点归结为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加精准、互动性强和自由的时空性。数字化媒体的这些特征和优势,促使江南春和分众相信数字电视广告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电视广告以前只能在晚上,现在它可以无处不在,可以出现在公寓电梯里,可以出现在你的手机里,也可以出现在互联网上,时空的限制已经被打破,任何的时间、空间都可能成为媒体的天下,这使媒体业态发生很多改变,中国广告主思维模型在改变,所以这在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其实,数字化媒体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数字新媒体,被归纳为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产业,主要是指由数字电视、移动视频、网络流媒体、手机媒体、楼宇、高清电视等汇成的“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在这个意义上,惠普公司前任CEO卡莉女士曾把眼前这场新媒体革命称为“数字化的文艺复兴”(Digital Renaissance)。
早在2001年,广告界行家吴征在其《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一文中,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新媒体的概念:第一,它是一种以个人行为指向的分众媒体而非大众媒体,传播模式是窄播而非广播;第二,它是一种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具有充分互动性的媒体;第三,它是一种复合媒体(多媒体),新媒体的内容呈现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在文本、视频和音频之间任意转换或兼而有之;第四,它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全球化媒体,全球的网络市场消除了国与国的界限,家庭甚至个人与跨国公司一样有机会拓展全球市场,信息以最低的成本让无数的人共享。
“新媒体的根本特点是‘颠覆性创造’。”新媒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媒体整合的过程,从AOL并购时代华纳,到华纳的CEO就任雅虎的CEO,都证明了这一点。“旧”和“新”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新”和“旧”的整合。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新的整合方式,而不是单纯取决于新的技术。新媒体不是“新新事物”(the new new thing),而是“陈旧的新生事物”(the old new thing)。经营新媒体的智慧来自于妥协和包容,而不是激进和排斥。在新媒体产业中,“随波逐流”可能要比“激流勇进”更见成效。
“一个媒体公司收入增加,来源于1个小时广告接触中有多少眼球,在这1小时所占比例多少决定你市场份额。”这种“眼球理论”也给了江南春启示:媒介资源过剩的时代,企业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忠诚度”,比建立“品牌忠诚度”更加富有挑战。在这个意义上,无干扰、无防范、无竞争的“无聊时间”,是企业进行“暴力营销”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机会。此外,他还提炼出另外三个加权因素,那就是媒体的表现力、与消费者互动的能力、时空。而在这种思路下,分众追求数字化的技术,不断提高互动效果,并试图围绕时空的每个点对受众进行广告的全面、不间断的无缝化传播。
面对《上海证卷报》记者,江南春曾表示分众现在的成功和所有的一切都仅仅是另外一个起点,其完善的手机传媒网络平台开拓了,网络金字塔铸就了,而数字电视广告可能是下一步,数字化媒体就是江南春及分众的重点命题和新的创意。在被动转型和主动突破之间,江南春总是选择后者,“天黑时才想起开灯就已经晚了”。当人们还不习惯将分众看做网络公司时,江南春已经开始盘算广电领域的机会。在数字电视里面做广告,是江南春抢占“屏幕”的最后一站。当分众广告随时随处遍布在户外液晶屏、电脑屏、手机屏和电视屏的时候,《连线》杂志在2005年提出的“anytime,anywhere,anyscreen”的全球趋势将在分众这里成为现实。
凭借对电梯里的“无聊”原理,分众发现了楼宇视频的蓝海,对高端市场进行了一次惬意按摩。“广告主不是把钱分配给不同媒体种类,而是分配在目标受众不同生活形态、不同目标轨迹点上。”江南春相信,未来人们对受众的全新理解将会导致很大的营销理念差别。而如今,如何从媒体业态到受众业态,围绕受众这个中心做更多的跟踪和覆盖,分众的下一个创意将演绎又一个神话。
资料链接 生活接触点媒体的崛起:江南春2006年3月在“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上的演讲
分众传媒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公司,2003年开始做楼宇电视,发展到楼宇、卖场电视和电梯公寓海报三个业务主群。我们为什么最初会选择做楼宇电视?我常思考,如果电视属于家庭,一个人有8小时在家里,那么就会有16个小时去往家里以外的其他地方,为什么在那里没有电视广告存在?如果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夜晚的、属于家庭的传统的电视广告市场,也许就存在一个属于白天的家庭以外的许多地点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电视广告市场。为什么叫分众传媒?我很小的时候看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他说未来市场的发展有三个方向,一个就是分众化,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碎片化,人们越来越多地走向这三个方向,所以人们未来对媒体的接触点也是越来越多元化。
近几年比较大的改变一个是广告主的思路在改变,原来的广告主是以媒体本位主义导向来思考问题的,什么叫以媒体为中心思考问题?举例来说,他们原来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我有1亿的预算有多少应该投放在电视上?有多少在户外?有多少放在报纸上?有多少放在杂志上?但是2000年以后,很多广告主的思维模式是以目标受众为思考对象,他会思考:“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这些目标受众的生活形态是什么样的?在这些生活形态当中什么是他的生活接触点?在这些接触点上什么是他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沟通渠道和沟通内容在哪里?是什么?”如果以受众为本位思考,一个人一星期没有去过徐家汇很正常,但一个人如果一星期没回过家、一星期没有去过写字楼、一星期没去过卖场超市,这可能就会影响到他的基本生活了,这些众多的生活接触点可能是比徐家汇、外滩等场所人们出入更加频繁的接触点,能够在这些地方形成一个有效的广告传播网络结构无疑是有很大价值的。分众传媒这几年的发展就是做了很多与人们的生活接触点有关的事情,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进一步的有效覆盖,那就是通过户外LED、手机等媒体覆盖人们去往这些接触点的移动过程,形成一个生活圈媒体,依据目标受众的信息需求特征传播定向广告系,使这种媒体成为人们获取所需商品信息、生活资讯的有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