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我在杭州图书馆为高考做准备时,偷闲阅读了一些朋友推荐的介绍吸血鬼的书籍。尽管阅读大厅里坐满了人,诡异和恐惧仍然让我汗毛直竖、后背发凉。不过这种恐惧就像高三男生的爱情一样,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三年后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和语言系的同乡坐在南开大学的马蹄湖旁,评论着湖畔小路上走过的漂亮女同学,手里的复习提纲早被抛到了脑后。凉风拂面、月色朦胧,醉人的荷香让我们忆起家乡的“埠头云锦晚凉天”,只是少了几杵净慈寺清越悠扬的晚钟。
在湖畔,我结识了历史系读研的一个天津男生,他的名字叫十一,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哥们。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上海一家公司当了人力资源干部,十一读完研究生被分到天津市历史研究院工作,E-mail变成相互间最好的联系方式。
2011年8月的一天,久未联系的十一在E-mail上发给我十数篇他的日记,并嘱咐我尽量不要对外人讲起。此后十一音信全无,谁也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去做什么事情。
阅读了十一的日记,七年前在杭州图书馆感受过的恐惧再次强烈的侵蚀着我的思维,并且久久不肯离去。奇怪的是,这种自身体验带来的更加真实的恐惧,并没有让我感到丝毫的厌恶、惶惑,莫名其妙的兴奋和震撼让我全身暴起一层鸡皮疙瘩。
能够有这样的朋友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很少有人能够像他一样,面对一个陌生世界,坦然接受上天加诸的宿命,如同行走于未知黑夜的旅人,为了看到黎明的一线曙光,义无反顾的探索下去。我被他的勇气和胆量所折服,而他和他的朋友们的前途安危,又无时不刻牵动着我的神经。这种极端矛盾的心态让我渐渐变得思绪不宁、寝食难安。
终于,在一位当编辑的朋友劝说下,我决定把十一的日记稍加改动写成小说发表在网上,以便平复内心的悸动和惆怅。
我期盼某一天早上打开电脑后,第一眼就看到十一的E-mail:“净琉璃你个SB,******怎么不守信用……”
即便是这样,我也会高兴的跳起来。
净琉璃2011年8月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