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没有第二次机会
“首因效应”,在心理学上也叫“第一印象”效应。讲的是平时在人们的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关于首因效应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就是向四组参与人员描述同一个人的生活,在对第一组的介绍中,把这个人描述成一个性格非常活跃的人;在对第二组的介绍中,把这个人描述成一个严肃的人;在对第三组的介绍中,采用了另外的方法,就是先描述这个人性格的开朗,再说他的内敛。在对第四组的介绍中,恰恰相反。
实验过程就是要求四组人对这个人做出评价,第一组大部分人的评价是热情、外向。第二组大部分人的评价是内向。第三组大部分人的评价还是开朗。第四组大部分人的评价是内向。这个实验最准确的结论就是人们的“先入为主”。
生活中,也的确如此,虽然,人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凭自己的理解对别人形成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对后续交往保留了持久的作用,所以,第一印象,没有第二次机会。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也有人认为是前两秒,就是说一瞬间的工夫,人们就已经对一个人看得八九不离十了。有时候,几秒钟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尤其在职场求职面试的关键时刻。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
孙昭阳在银行工作了两年的时间,有一次,在一次保险培训师的内训课上,他了解到国内保险行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也有更多的挑战,就产生了转行的念头。
放弃工作稳定、较受尊重的银行工作,去从事并不稳定、认可度不高的保险工作,孙昭阳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下定决心之后便立即投入到保险推广工作中。可是,辛辛苦苦地跑了两个月之后,没有任何成果,孙昭阳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他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这样的经验,那就是他还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有的理财师在银行里从事理财推广工作,人们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像对待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一样反感,因为银行属于国家单位,人们对理财师有一种信任感,这个第一印象对人们形成了良好的影响。
于是,孙昭阳决定从营造第一印象入手,因为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跑保是一份学历低、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从事保险工作的业务员本身就沉在社会底层,还有的同事告诉孙昭阳,当给顾客介绍一些收益很高的理财险种的时候,有的顾客就会反问业务员——“既然这份保险这么好,为什么你自己不买,而且你的衣服都穿旧了”。
这给了孙昭阳很大的刺激和启发,他有了自己的行动方案,那就是立即办理了一张高档健身房的健身卡,定期去健身。每周无论业务怎样,或者心情如何,他都会定期去健身。
有一次,他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客户,那就是经常来健身的佟千峰,佟千峰在外企工作,收入不菲,所以办了这里的健身卡,而且,性格开朗好交朋友。孙昭阳在和佟千峰接触和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了佟千峰从不理财,虽然收入很多,但是却成了“月光族”,总是存不下钱。
佟千峰对注重生活品质的孙昭阳也非常有好感,第一次认识孙昭阳的时候,他就因为孙昭阳手腕上的那块名表而对他有了深刻印象,终于有一次,他问孙昭阳从事什么工作,孙昭阳平静地告诉他自己是理财师,出于对孙昭阳的良好印象,佟千峰非但没有排斥,还认真地咨询了理财保险。
终于,在看似随意的聊天中,孙昭阳按照自己的规划给佟千峰提供了适合他的保险。这种化主动销售为被动销售的情况,让佟千峰不但买了一笔业务很大的保险,还非常感激孙昭阳。随后,佟千峰还把类似险种介绍给了自己的几个朋友,为孙昭阳带来了很多客户,让孙昭阳成功地打开了保险业务的销售局面。
心理学专家支招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有人说,形象力就是推销力,一个气质品味特别好的人,就很容易在第一时间打动别人,而且容易赢得信任。
这给职场人士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注意自己的形象。那么怎样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要知道一个穿着高档的人,很容易因为随地吐痰一个小小的细节,而破坏自己的形象。职场形象是一个人的全部角色。像产品一样,虽然每个人都被包装得各不相同,但都应该发挥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所以,魔鬼躲在细节里,细节躲在习惯里,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懂得为自己的形象负责。同时要注意积极展示和推销自己,如果不推广自己的形象,就会有更多积极展示和推销自己的人冲在职场前面,挡住你前进的道路。
超限效应——你是“办公室唐僧”吗?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当一个正常人接受某种刺激过多或者时间过长的时候,会很自然地产生逃避的倾向,这是人类出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心理,这种心理反应就叫做“超限效应”。
《大话西游》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种心理的理解,还记得这段台词吗——
喂喂喂!
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
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怎么又……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花草也是不对的!
这就是慈悲的唐僧,他的絮絮叨叨,真让人想用板砖拍死他!事实上,“办公室唐僧”还是存在的,你有没有感觉在你的生活中,有的人总为一点小事和你纠结,唠唠叨叨,告诉你上班的时候不要上QQ,写完文件要及时保存,平时和同事说话一定要注意话语方式……
这时,你的心里就有小火苗开始燃烧。他说得再对,你也因为他翻来覆去总说这几句话,而最终对这个心怀好意的人产生反感。
还有个关于马克·吐温的故事,讲的也是这样的一种反应。那是马克·吐温去听牧师演讲时,开始听讲的10分钟,他被牧师精彩的演讲打动了,打算捐款,可是10分钟过去了,牧师还没讲完,马克·吐温感觉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后来,在牧师终于结束漫长的演讲,开始募捐的时候,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超时限反应,牧师的絮叨甚至有能力把一个好人的善意变成仇恨,由此可见,这个心理学反应对于人们在工作或者是生活中的沟通都是非常有启发的。重复、冗长地讲解一件事情,会使人从最初的接受到不耐烦,最后产生反感、讨厌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就很容易“好心办坏事”,引发“无名火”。
关于这一点,我要讲王晓露的亲身感受。
王晓露在一家大型的企业里做前台,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一个角色。前台能接触整个公司里所有部门的人,也能观察到很多问题。
拿A和B部门来说,晓露就能感觉到气氛截然不同。A部门整天热热闹闹,大家一起交流工作中的问题,气氛非常和谐,B部门正好相反,办公室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沉闷,大家也不爱交流。
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两个部门的领导和各位读者的想象是非常不一样的,通常大家都会认为气氛活跃的部门,领导也非常活跃,但是事实恰恰相反,A部门的领导简直可以用沉默寡言来形容。B部门的领导性格就非常活跃,他爱说爱笑,可是为什么员工会如此刻板呢?
这个问题就是王晓露解答的,那是有一次她负责带维修工修理B部门的电脑,当她刚带着人走进办公室的时候,B领导就从办公室里走了出来,和维修工进行交流,开始的时候维修工非常耐心地听着,可是B领导讲了20分钟电脑的重要性,还没有让维修工正式进入维修工作。
晓露和维修工都有些不耐烦了,而且,晓露听到了正在办公的青青把手中的文件重重地扔在了桌子上,这时,好脾气的B领导对青青的这种行为没有丝毫的在意,他接着给维修工讲电脑的情况。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谁也没惹着青青,青青就爆发了她的“无名火”,她突然站起来,对着晓露和维修工喊道:“你们究竟修不修电脑了!”她的爆发让大家非常的吃惊,但是晓露没有丝毫责怪她,因为晓露已经懂得问题出在哪里了。
B领导的语言行为已经超越了人们正常所能接受的程度,而且让人产生了逆反心理,他就像那位“喋喋不休”的“唐僧”,反复去告诉别人已经知道的问题,而对于修电脑来说,介绍再多的情况也不如让维修人员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
平时就是因为B领导的叮嘱过于频繁,反而在员工中形成了不好的效果,大家由于B领导言语过多,逐渐地对他的话失去了耐性,B领导失去了威信不说,还引发了办公室里的无名火,让大家心烦意乱,态度恶劣。
心理学专家支招
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无论我们在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主题清晰。只有密切关注别人的反应,考虑其接收情况,才不会啰唆不止,超出时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别人改进工作、降低错误、提高效率。
交流思想也是这样,喋喋不休是一种对别人最痛苦的折磨,不论谈论什么样的事情,对别人陈述事情的时候,必须把握住别人的心理,言简意赅,做“有效沟通”,而且不要强迫别人在瞬间必须和自己达成共识。
遭遇别人误会的时候,也不必解释太多,如果你的道理在10分钟以内,已经得到别人的认可了,建议到此为止,多一句都有可能引起别人的再度怀疑。刻板效应——从小细节看透别人的真实性格
刻板效应其实是人们惯有的一种错觉,由于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于是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对某一类人或者一类事情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比如说看到中年人,自然会觉得他们稳重,接触青年人就会觉得他们毕竟还是不成熟。
刻板效应在工作的安排上其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会选择一些温柔娇小的女性,而不太容易选择男性,这就是一种刻板效应的反应,人们的感觉中,女性力量单薄,很少能构成力量上的威胁,敲门的时候就不会引起人的警惕心理;男性就不同,当男性敲门的时候,人们会非常警觉,更不用说进屋去做调查访问了。
但是同样,在刻板印象形成的时候,有很多“例外”也容易在刻板效应中被人们忽视。人是有灵性的个体,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就会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现在很少有人面试的时候穿着不得体了,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教人们怎么进行面试服装的搭配,但是一个风度翩翩各方面都非常完美的人,却很有可能被脚上皱巴巴的袜子所出卖。同样,聪明的人也懂得从一些小细节看透别人的真实性格和意图。
李主管要招聘一名设计总监。
这是一个需要极度认真的工作,对于设计人员来说,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招聘快要结束的时候,李主管决定在艾晓心和王德两个应聘者之间选择。
艾晓心是一个俊美可爱的女孩,王德是一个粗线条的北方男性。李主管对于艾晓心比较满意,最后一轮面试开始了。
艾晓心走进办公室,她把手套摘下来放在沙发旁的小桌子上,向李主管打了个招呼,然后安安静静地坐在对面,等待这李主管的提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艾晓心的表现相当良好,她有着良好的业务能力,发挥得也非常好。面试结束,李主管和艾晓心握手的时候,内心更加倾向于艾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