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个体,为了自身与团队的发展,就不能和团队对抗,因为对抗产生对抗,只有包容才能产生包容。只有当你说我们是最棒的时候,别人才会说,不,你才是最棒的!
在一家大型的外贸公司中,领导将霍瑞成、小玉和罗刚分到了一组,让他们对外负责谈下一个项目。
很显然,在这个项目小组里,霍瑞成和罗刚都是骨干,小玉基本上是一个跟从大家工作与学习的小角色,但是,虽然业务能力和谈判经验都不足,小玉的英文还是非常出色的。
他们三个人到了外地,进行了一场艰难的谈判,为了谈价格,他们制订了很多方案,当然,小玉通常就是听霍瑞成和罗刚的争论。他们二人都有着丰富的谈判经验,于是各自有一套见解和看法。有时候,常常为一个问题、一句话争论得面红耳赤。
后来,正式的谈判开始,霍瑞成发现当自己开始实施自己的方案时,罗刚虽然意见相左,但还是能够积极给予支持与配合。于是一致对外,谈判的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
对方当然不甘心被霍瑞成等人牵着鼻子走,于是在最后关头,他们又调整了思路,要求霍瑞成所在的公司满足他们的优惠条件,而且,限期三天之内,一定要给予答复。这个突然的变化让霍瑞成、罗刚和小玉陷入了矛盾之中。
究竟应该怎么办,他们打电话请示领导,可是领导的回复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他们三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团队了,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寻找外援,应该积极根据情况拟订方案,马上实施,因为无论领导有多大的能力,但毕竟不在谈判现场,所以根本就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霍瑞成只能和罗刚、小玉商讨对策,对于这个限期,霍瑞成认为这不过是对方在最后时刻的“困兽一搏”,他对罗刚说:“想一想,如果我们三天之内不答应他们的条件,他们也不可能在三天内寻找到新的谈得比较成熟的合作方。我们如果答应,就会有大量的资金白白地丢失掉。”
罗刚并不这样看,他认为对方只给了三天的时间,要求在三天内决定,就应该先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检查对方的提议。可以在期限截止前,尽早向对方提出缓和的做法。可能的话,还可以依照对方的意愿,再重新订立一个期限,这么做,就可以免于成为对所设定的期限下的牺牲品。
可是霍瑞成并没有按照罗刚的方案执行,他果断地向对方表明态度,谈判只能按照原来的条件实施。令人惊喜的是,对方果然按照霍瑞成的条件签约了。
谈判非常成功,回到公司之后,三个人受到了嘉奖,而且得到了一笔丰厚的奖金,霍瑞成打听到小玉和罗刚的奖金和自己一样多,非常不满意。领导就对他说:“虽然,谈判按照你的方案成功了,但是对于一个团队来说,三个人的功劳是平等的,小玉负责了你们三个人的全部行程安排,而且在你和罗刚两个人之间打圆场,弥合裂痕。而罗刚最后想的方案也是非常稳妥的,给你提供了另外的一种思路。所以,奖金的分配是合理的。”
心理学专家支招
很多人误以为,职场是个人利益的争斗场所,“团队”只是做戏,其实,团队的必要性应该引起每个人的重视。举个例子来说,即使在团队中有人缺少经验,但是他任劳任怨,没有人有权力可以蔑视他的辛勤劳动,况且,一个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下来。
也许很多时候,个人处于集体中会感觉到压抑,实际上良好的团队气氛不会限制个人发展的自由,除非个人过于强调个性,没有一颗谦虚的心,看不到别的成员的帮助与支持。人际关系能力是综合性的概念,它能细小到在面试时你描述一件事情的语气方式,也能扩大到你在团队里的合作性……这些都是一个人长期表现出来的素养。
所以,只有在团队中保持谦虚的心态,才能真正和团队一起做第一。
巴霖效应——轻信,被算计的开始
巴霖效应来自于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他说:“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这种说法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目前风靡的“星座书”,就是这种心理效应的投影,心理学家说有人感觉有些星座书能准确地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于这些词句其实属人之常情,基本上可以适用于大部分人身上,所以人们就会轻信,而且如果星座书里有某一条说得特别准确,更会加强读者对其他各项空泛之论的信任。盲目迷信星座书的指点,不但不会帮助人们,反而会给生活带来麻烦。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努力的女孩,长期在职场得不到提升,可能存在方法方面的原因,可是如果迷信星座书讲的一些道理,像书中讲的金牛座的人桌上不宜摆植物、狮子座的人办公桌上要多放一些银色装饰品,就有可能让她迷失掉正确的判断。
这个女孩认为自己运气不好、业绩难以让人满意是星座的原因,然后,按照书中说的,给领导打申请更换办公桌位置,随后在办公桌上摆放了银色的小饰品,周围同事被弄得莫名其妙。领导也感觉她没有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反而可能会立即辞退了她。
在职场中,巴霖效应是非常常见的,虽然人们常说,应该多听别人的意见,但是每一个人都要注意的一点是,多听,更要多想,不能轻信别人的评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轻信,是被算计的开始。
张跃洋是总经理万总从别的公司高薪挖来的人。
他4年前自某著名大学毕业后,就到了原来的单位从事技术工作,刚开始时的工资是1000元;3个月后,凭借着良好的技术能力增加到3000元,一个偶然的原因,有朋友替他引见了万总。
万总非常看重张跃洋的技术能力,而且张跃洋的年龄也非常有优势,于是万总就以月薪6000元为条件,将张跃洋挖到了自己公司,安排到了主管李震的部门。
张跃洋一来到李震的部门,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张跃洋也在工作中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因为良好的技术能力,同事们也非常佩服他。
可是,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张跃洋非常吃惊,他发现自己工资卡上的工资只有3000元。他以为发错了工资,马上联系了单位的人事部,人事部的人对他说,这是部门领导的意思。
于是,张跃洋找到了李震。李震看到了张跃洋一脸的怒容,就马上安抚他说:“万总没有对你讲公司有试用期吗,员工工资要根据试用期的情况来考核,很多人的离职都是不能接受试用期造成的。的确,对于成熟的员工来说,这点是不合理的,但是公司情况就是如此,试用期长短不一……”
听了李震的话,张跃洋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尤其对于长期从事技术工作的他而言,大脑更是“一根筋”。李震又大吐苦水,说起公司的一些制度要求很严格,经常有员工来找自己申诉,可是他也是爱莫能助。
听完种种,张跃洋立即就给李震打了招呼要离职,也没有等待万总的批示,就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公司。
张跃洋走了之后,李震就找到万总汇报情况,他说:“张跃洋不能接受公司有试用期的规定,上班第一天,我就告诉他有试用期,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发工资的时候可以拿到6000元,所以,这次工资一发下来,他给我发了个短信,就离职了。”
万总听完,也只是叹了口气,待李震离开之后,万总对自己的助理说:“可惜呀,张跃洋这个年轻人,我们给他内定的试用期非常短,只有第一个月是试用期。但是他连这都不能等。我并没有把他当技术人员看待,我是想将来把他培养成主管的。”
助理问:“那李主管呢?”
万总说:“能者上,庸者下。原本认为他到了部门之后,有技术优势,再慢慢熟悉李震的工作,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取代只懂一点技术皮毛的李震。”
此时的李震,在张跃洋离职后,迈着轻松的步伐,回到座位,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
心理学专家支招
有一个说法是,站在壁橱上的孩子,兴奋地跃向父亲张手欲接的怀抱,结果扑空摔地。数次以后,孩子对谁都不再轻信了。这就是犹太家庭对孩子的家教课。犹太商人在商务活动中不为感性所控制,不轻信别人,他们只相信根据客观事实做出的判断,从而能在生意场上纵横捭阖。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有的同事在你面前诋毁公司,或者说另外的同事的坏话,或者……是该积极配合,还是怒目而视?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最应该保持的态度就是不要轻信,
无论对方说什么,都应该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一下,判断别人语言的真实性,不要让自己的心理被别人所操纵,最重要的一个根据就是判断说话人的目的和辨析眼前的客观事实。
当发现对方别有用心地欺骗你的时候,不必与他力争,更不必怒目而视,因为职场中的人,个个都是演员,对方一定会用无辜的表情作为回答。所以最应该做的就是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不轻易被人鼓动,相信自己的判断,只有这样,就不会被算计!
半途效应——他离职了,他升职了
半途效应是对人意志力的一种考核,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当人们追求一个目标做到一半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对自己能否顺利达到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时候的心理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当出现这样的心理时就很容易导致半途而废,也就是半途效应。
产生半途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可能是制定的目标不够合理。目标制定得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第二个是人们在追求这个目标的时候意志薄弱,而且,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人们在职场中也是如此,由于一些突发事件,如没有获得期望的奖励,与同事、上级发生争执,心情不痛快等,很多人就会决意要离开现单位,而全然不顾所付出的代价。但是在这种冲动的情况下离开,很难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往往不得不屈就某处,心情依然非常的郁闷。
对于这些跳槽的人来说,对于半途效应会理解得更深。一个做事半途而废、经常跳槽的人,即使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不久还是会厌倦,于是策划着下一次的跳槽。就这样,自己的工作目标不停地在换,以至于最后自己心灵厌倦,觉得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像大家常说的,跳槽的真相是,总以为山的另一面是什么,辛辛苦苦走过去才发现,山的另一面,还是山。
频繁跳槽还会给新单位带来联想。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总监就谈到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他招聘的时候,看到一个人的简历中,一年内有多次跳槽经历,就会像发现一个污点一样。除非这个人的工作经验很出众,但是,他也仍会去侧面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跳槽,是不是他自己有什么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频繁跳槽会让新单位在接纳自己的时候有所保留,所以,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如何正确地看待,如何坚持走下去是比“跳到那个单位能令你舒服”更有积极意义的问题。
徐立杰和张默琛在一个单位工作多年。
两个人是不错的朋友,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总能互相帮助解决。重要的是,两个人的待遇也完全一样,所以之间也没有什么不平衡,谈到工作待遇的时候,彼此也不会尴尬。
他们在这个单位工作了两年,虽然待遇不高,但是两人都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有一天,徐立杰对张默琛说:“老张,我们都在这工作两年了,为什么不给我们升职呢,总是把好的职位给空降兵。”
张默琛说:“也许,公司就是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吧。”
聊完天,两个人都回到工位上工作了,张默琛心想,既然公司没有升职的机会,那就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吧。而徐立杰却受到了刺激,他决心不在公司浪费自己的才华,于是,他开始四处投简历,准备跳槽。凭借着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果然有很多单位要面试他。于是,徐立杰找到了张默琛,请张默琛在自己不在岗的时候,帮忙接一下领导查岗电话。
张默琛知道徐立杰是要抽时间去面试,有合适的岗位就跳槽,于是他安慰了徐立杰,顺口说了一句:“你现在走,公司也不会挽留你,因为你还是一名普通的员工,你到别的公司也是如此,他们会拿你在这里的业绩,给你定薪水。就在这待着吧,反正工资待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