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品位。(1)打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文化,彰显生命价值。我校把课堂文化与学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努力推动校风、学风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教育和学校文化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心需要,让文化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学生是校园的主人,学习乐园由学生设计,“最喜爱的老师”请学生推选,教学优劣让学生评价……这次学校文化大展示,我们确定的主题是“听,花儿绽放的声音”,展示了每个孩子想对教师说的话。聚焦课堂,彰显课堂文化的活力。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教师学术沙龙、“述说我的教育故事”、“把微笑带进课堂”等一系列活动,提升教师师德境界和专业能力,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创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科技、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文化素养的陶冶,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传统。
三是重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物质文化品位。从硬件建设、校园环境、设施设备到绿化美化,追求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每栋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会“说话”,不仅体现“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而且处处体现出童真童趣,使校园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温馨乐园和精神家园。
四是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文化的品位。我们追求一种文化管理,在健全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其作为促进教师成长规范机制的基础上,强调人文关怀和服务性管理。制度是管人的,思想是管心的;制度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在的。我们追求的是“制度永远指向不了的才是真正成全教师的”这一内在的管理文化。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强大动力,是学校品位的灵魂。我校将继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精心打造一所孩子们喜爱的成长乐园。
德育也要善于转身
(刊发在2010年12月1日《天津教育报》上)
许多事有时看起来很难,甚至令人感到束手无策、走投无路。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改变一下思路,就可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问题就解决了。因此,做事有时要善于转转身,改变一下思路,转换一下角度。德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我校召开的一次德育交流会上,我校一位老教师讲了一个“三败三胜”的故事,给大家很深刻的启迪。
一个周日的早晨,这位老师的小孙子吃过早餐后告诉爷爷,要和另一个同学去小明家玩。整整一上午,大约近12点了,还不见小孙子的踪影,爷爷真的有些着急了。当他匆匆赶到小明家时,看到小明的家长正忙着做饭,准备让三个小朋友一起共进午餐。三个小朋友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别提多高兴了。爷爷见状,连连摇头,一个劲地摆手说:“这哪行,小小年纪就在人家家里吃饭,不行不行!赶紧回家!”无论小明的家长怎样热情挽留,爷爷就是不肯,硬是连拖带拽领着小孙子回家了。路上,爷爷反反复复地讲:“这么小就在外吃请,就在外聚餐聚会,不像话啊!”小孙子不服气:“你们大人可以聚餐,我们为什么不行?”一路上,祖孙俩都气呼呼的,谁也不搭理谁。
下午,这位老师的女儿回来了。她一进门就感到家里的气氛不对,问父亲怎么了。父亲原原本本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女儿笑了:“爸爸,您做错了,您的观念太旧了!”父亲看着女儿,面露疑惑。女儿一边指着父亲的脑袋一边调皮地说:“亏您还是搞教育的呢,怎么到孙子这,您就糊涂啦。这件事您可以说有三败:这第一败呢,就是您自己很生气:第二败是小孙子不买您的账;而人家小明的家长好心好意,花钱受累却换来不欢而散的结果,人家家长多尴尬,小伙伴们更扫兴!此乃第三败。”
父亲听了女儿的话,想了想,觉得甚为有理。女儿见父亲面色由阴转晴,说得就更起劲了,“如果我遇到这件事,我会让三败转为三胜。”“哦,何谓三胜?”父亲饶有兴趣地问道。女儿笑着娓娓道来:“到小明家之后,看人家家长真心实意地请孩子们,不妨诚恳地向人家表示谢意。家长看到您这样明理客气,自然会很高兴,当然就不会尴尬,此乃第一胜;然后您再和三个小朋友说,希望他们玩得快乐、开心,希望他们做真诚的好朋友,三个小朋友肯定特别高兴,特别喜欢像您这样懂得小孩心理的好爷爷,此乃第二胜;最后您再告诉小孙子,这次在小明家,下次请那两个小朋友一起来咱家做客,爷爷请你们吃狗不理,小家伙们不乐坏了才怪呢,此乃第三胜也。综述起来,您自己高兴,小孙子和同学们高兴,同学的家长也高兴,何乐而不为?这就叫做由三败转三胜!父亲大人,您说呢?”
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哈哈大笑:“你说得好!当时我怎么就一根筋呢?三败变三胜,好!看来,我脑筋也得转转啦!”
德育真的需要转变思路,需要转身。
善于转身,一个层次是方法上转身。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生命,他们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个性……而教育是唯一不能重复的事业,也是最具创新性、最具个性化的事业。因此,对每一位学生的教育,不可能用一种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方法。当你用你所熟悉的方法教育某一位学生时,“不灵”会常常发生,那么,“转身”是必须的。
善于转身,另一个层次是理念上转身。
我们成年人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成熟,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正是因为成熟,这些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就蕴含着一定的定势,使我们的思维、行为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僵化、刻板,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故而当遇到一些新的教育现象时,便常常用固有的观念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就会常常碰壁,或者收效甚微,或者适得其反。这时,观念的转身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要求我们需要用新的观念、用孩子们的眼光,切实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转身的根本在于我们的思想要更加贴近时代的实际,贴近孩子心灵的实际,贴近教育规律的实际。这也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转身就是要求我们的德育要适应学生,要有针对性,要有创造性。
转身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智慧。我们没有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灵的仙丹妙药,也不可能手把手地教给每位教师这样的法宝。但是,我们能够提高教师的内涵底蕴,提升他们的智慧,依靠他们的智慧去创造性地工作。
一是多读书,以读书净化教师的心灵,以读书丰厚教师的德行,引导教师去创造性地工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倡导“读书改变命运,读书转变观念,读书增长才干,读书收获智慧”。我们相继开展了“读书银行”“校长心语”“教师心语”等活动,每位教师都建立自己的“读书银行”。坚持数年之后,终于收获了累累果实:读书开启了教师的心智,开阔了教师的胸襟,积淀了教师的文化底蕴,也整体上带动了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是训练教师敏锐的观察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教育存在于日常生活、学习的琐碎事务中。要让我们的老师能在司空见惯的小事上看到教育因素、发现教育问题、捕捉教育细节,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学生。正所谓“常规抓到极致就是创新”。
三是倡导教师注重积累。工作积累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记录,积累应是一种历史的足迹,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自觉的升华。我们提倡和要求教师坚持撰写教育故事和德育工作反思,记载德育工作创新体会,建立博客,大家互相品评、共同受益。量的积累逐步促进了质的升华,改善并加强了德育工作。
四是德育互动,加强交流。我校每年召开一次德育经验交流会,不定期举办德育精选故事沙龙、班级特色展示会等,并已形成传统。近年来,我校又以生活为源头,开展了“这些人、这些事让我感动”“多给孩子5分钟的人生”“天使今天不当差”“让匆忙的脚步慢下来”等真实故事的搜集,精心挑选,编辑成校本德育教材,指导教师善于转身,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用丰富的知识、丰厚的智慧去攻克一道道难题。
学习、观察、积累、交流,促进了教师内涵的提升,促进了教师智慧的丰厚,也提升了学校德育的质量。德育,关键是“育”字,内心的认可永远胜于外在的要求和束缚。
转身,让我们去欣赏德育的另一道美丽的风景,去收获那意想不到的硕果。
绩效工资与教师的精神追求
(2011年1月此文获南开区党建研究会第二届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绩效工资实施以来,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一些教师为了多拿十几元甚至几元津贴争得面红耳赤,一些教师因为工作量多些少些而斤斤计较,一些教师因为所谓“不公平”而弄得几乎反目……本来是为了调动积极性的绩效工资,现在却搞得教师“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儿”了,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反而产生了许多消极因素,还制造了许多矛盾——行政人员与一线教师的矛盾,主科老师与科任老师的矛盾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引起了我深入的思考。
记得我曾做过一次主题为“我们为什么教书”的调查。一位教师不假思索地说:“为什么教书?不就为那份工资吗?”这个答案真的与我所期望的大相径庭。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是钱的问题吗?都是钱惹的祸吗?我多次与教师们交谈,召开各种会议讨论,并经过认真的思考,终于从中领悟到:绩效工资的实施,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也反映出教师的精神追求匮乏。
第一,教师面临着过重的压力。教师工作责任重、精神负担重、社会期望重……教育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社会赋予了教师太多的光环、太多的神圣,家长赋予了教师太多的希望、太多的嘱托。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阳光体育、校园安全、专业化发展、教师评价、教科研等,教育上的这些深刻变化,都给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尽管我们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做了很多努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工作很辛苦,但面对浮躁的社会、多元的文化、多元的家庭、多样的学生,面对信息化的冲击、网络的影响、不良文化的侵袭,面对太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长期博弈,面对各种检查、评比、考核,我们的教师有着太多的不适应和太多的茫然。实施绩效工资是一次工资制度改革,由于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一些制度缺陷,它就像导火索,引燃了部分人心中的不满、委屈和牢骚。
第二,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这些年尽管经过若干次的工资调整、改革、提薪,教师的物质待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物价的上涨、国家的规定,教师的待遇仍然相对较低,特别是国家公务员提薪而教师却多年“岿然不动”,使教师心里很不平衡。
第三,教师因待遇低,其心理承受能力变得脆弱,因此,虽然绩效工资的调整幅度并不大,但也是一个利益格局的调整,势必引起教师内心的巨大波动。
第四,教师缺乏精神追求是实施绩效工资引起巨大波澜的根本原因。教师普遍缺乏远大的精神追求和专业理想,缺乏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应有的高深的立意及其深远意义的理解和追求。
有一段话我非常欣赏——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曾经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因为熟悉的地方已没有了风景。
那么,怎样改变教师精神和心境的“疲惫状态”,唤起教师的精神追求呢?
首先,校长要自觉地创建并维护一种积极的学校文化氛围,让教师能安心工作,让学生能安心学习。
校长最应该为一所学校的氛围负责,就像教师必须对他的课堂负责一样。面对绩效工资引起的教师心理波动,我们做校长的既不能束手无策,也不能向上推诿;既不能把问题复杂化,更不能硬行推进。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背后的实质,认真分析、精心引导、妥善解决。这需要在学校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维护和保持学校的积极文化氛围。校长应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寻求适合学校的举措,解疑释惑,化解矛盾,把消极因素化解到最小,保持和发扬积极因素。
校长要尊重教师。不能只看教师工具性的价值取向,而应该深刻体悟到教师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尊重教师生命生存、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校长要走近教师。要对教师怀有真爱,关心、了解、善待教师,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内心伤痛、家境身世……只有当自己的心与教职工的心融在一起时,校长的工作才会有的放矢,才会真的奏效。
校长要读懂教师。对教师生命成长、发展的需要了如指掌,知其性格与特长,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为教师专业和人生发展规划蓝图、搭建平台。
校长要引领教师。校长是师者之师,要在教师的人生旅途中唤醒教师、激励教师、帮助教师,引导他们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