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追求文化管理,把制度的管理视为教师成长发展的规范机制。学校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铸造一种学校精神——负责的精神、奋斗的精神、奉献的精神,其实质是学校承担的弘扬文化、培育生命的神圣使命。学校倡导激情管理,以校长的激情、干部的激情激发师生的激情,追求“师生共沐阳光,一起成长”的教育理想。
学校管理强调人文关怀和服务性管理。第一,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由大家制定“优质小组公约”,共同来遵守,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二,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我们通过心语栏、周末聚焦、短信联系、送生日礼物、倾听教师心声等,使干部教师心心相印,牵手前行。第三,管理者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首先,变指令为指导,建立沟通手册;其次,变号召为服务,设立“服务通道”;再者,变鞭策为引领,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印发了教师手册,确立了“培训一研修一反思一成长”的引领教师发展模式。我们制定了教师“十不准”及日常行为规范,提倡为人之师的三种境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最基本的要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逐步消除教育的痕迹:努力做到对生命充满洞察和挚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去发现和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我们还开展了“六星”即为人师表星、班级管理星、教学改革星、科研能力星、活动辅导星、优质服务星的评比活动,现正在酝酿把“健康活力星”纳入评比之中。另外,我们还编辑了《足迹》,力图反映学校实施课改以来的思想理念、工作思路,反映师生成长发展的脚步,记载师生的领悟,记载办学者的思想升华,以丰富学校的文化建设。
良好的课程环境激活了强大的优质教育人力资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一是英语特色。
选定校本“福尼斯”教材,采用“自然拼音”教学方法,轻松做到听音能写,见词能读。高年级能达到较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2006年又进行了新西兰“少年英语”的课程实践。
二是开展英语特色活动。
例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全校性的“争当奥运志愿者”口语竞赛及“小词霸”词汇大赛,以“小鬼当家”为主题开展英语小主持人海选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举办“迎奥运”英语口语竞赛等。我校学生参加天津市及全国历届英语词汇大赛,获得多个团体一等奖;英语艺术节上师生共同编排的英语课本剧,参加天津市口语大赛,取得了小甲组和小乙组双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天津市召开的全国第六届英语教学研讨会上,我校的英语朗诵“paper plane”博得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提高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如语文学科的硬笔书法比赛,语文诵读活动和优秀学生作文广播,数学学科的“小神算”比赛、数学知识竞赛,英语学科的“小词霸”英语词汇竞赛、口语比赛,美术绘画展和音乐合唱比赛以及阳光体育运动等。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全校师生开展诸如绘画、彩泥、歌曲欣赏、书法、棋类、体育等多彩活动,每周二下午请音乐学院教授来校指导民乐演奏。多年来一直坚持过的四个节——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体育节成为师生企盼的节日。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健康快乐成长的乐趣。
四、实施高效教学,提升优质教育的核心发展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创办优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我校始终把落实课改要求的重中之重放在教学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聚焦课堂,体现“多元性”
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课改提供了有利的心理学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我校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不断探索,转变教学方式,提倡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努力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服务。为保证“三维教学目标”这一新课改要求的落实,我们采取“常课规范”“好课引导”“同课异构”等措施,努力使每一位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遵循课改原则施教。同时,我们在严格要求教师充分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实行小组集体备课、大组主题教研的制度。我们要求教师有效选择知识量、合理安排教学密度、科学把握教学节奏,提倡分层教学,合理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努力提高40分钟教学效率。
2.学生为本,体现“生成性”
我们要求全体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切实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学校教室一律改为“学室”,以突出“学生学习的场所”的观念。我们制定了课堂“三五”标准,即“五为”“五突出”“五精心”。“五为”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五突出”是突出重点、难点,突出精讲细练,突出思维训练,突出讲求实效,突出因材施教。“五精心”是精心设计教案,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指导方法,精心运用媒体,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这些措施使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变化和学习态度。
3.改革评价,注重“发展性”
合理汲取多元智力理论,尝试l+x测试和评价,即基础学科与艺术特长相结合,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多元发展。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按上级要求严格控制作业量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作业改革。一是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二是改革作业内容,增强读书、动手、实践、探究性学习的作业;三是改革作业形式,力争形式多样新颖,体现趣味性。如语文的“好词佳句积累本”、数学的“每周一练”、低年级的“写写画画”、外语的“英语小练笔”等。为加强表现性、过程性、综合评价性,建立学生“个人写真集”,把学生的素质报告书,良好习惯培养记录,参加活动的照片、优秀作品、获奖证书等收集起来,记录学生成长足迹。
近年来,我校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努力创办优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仅去年,我校教师52人次、学生252人在市区各项比赛中获奖,学校也相继获“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优秀学校”“艺术优秀学校”“体育群体活动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
通过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越发感受到,优质教育应该是给孩子以良好美德浸润的教育,是给孩子以伟大智慧激发的教育,亦是给孩子以健康体魄和幸福体验的教育。追求和创办优质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努力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追求教育的优质发展。
创造富有生命的课堂
(2006年11月在天津市首届青年校长论坛上获一等奖)
学校科学发展包括许多方面,课程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今天围绕“课堂”这个话题,谈几点认识和想法,愿与大家商榷。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学习如果是自愿的、发自内心的,那它就动力无限,就是快乐幸福的;如果是强迫的、被动的,就肯定是痛苦的、厌烦的甚至是罪恶的。反观课堂教学,发现我们更多地关注了师生互动的开发,确实很少关注到课程背后具有生命活力的内核,不经意间架空了文本,出现了过分追求西方教学模式的偏颇现象。表面上看似热闹的场面,如课件的过分渲染、小组的无效交流、盲目的夸赞等,实质上流于形式,浅层次的互动没有产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也就无从点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堂生活因压抑而沉闷,缺乏应有的内在活力,遗忘了对生命的关注。所以老师累,学生烦,家长苦。我想,作为师生共同生活的重要舞台——课堂,如果背离了教育的初衷,那无疑就是对人性的摧残,对生命的亵渎!课堂对学生而言,是探究知识、发展智能、人性养育的殿堂;对教师而言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所以要一定要改造课堂,而我们所需要的是富有生命的课堂。
二、生命课堂——生命的运动过程
我认为,课堂的核心是人,包括课程、学生、教师三个生命体,生命课堂就是这三个生命体不断交流、碰撞、建构、生成、提升的生命运动过程。
1.课程——承载知识的生命体
课程是承载知识的生命体。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在课程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鲜明主体意识的人。第一,课程背后站着设计者。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所包含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乃至课程的实施,无不渗透着设计者的思想与理念以及设计者对课程的理解与把握。就这个意义而言,学习课程就是在与设计者对话。第二,课程背后站着教材的编者与作者。课程所体现的,是他们关于社会宇宙的认识与思考。就这个意义言,学习课程又是在与教材的编者与作者对话。第三,课程作为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结晶,它背后站着的是整个“人类”。因此,学习课程还是教师和学生与“人类”的对话过程。
如果孤立地看,课程是静态的;但如果将它放到整个人类、宇宙与历史的背景上看,它完全是动态的,和我们教师的动态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动态建构过程是一致的。在这动态过程中,课程必然与教师、学生相互高频率地互动,并作为实现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平台和空间,促使学生与教师在深层次的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所以,作为教学的重要元素,我们不能否认课程是具有生命的。
2.学生——发现探求知识的生命体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探究者。教学成效归根结底要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把外在信息内化到自身的心智结构中并塑造成稳定的身心品质才能实现,因而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主体精神的主动者。他们与课程和教师互动,自主获取、自主探究、自主创造、自主总结并自主建构与生成,以实现自主的发展。这正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内核。
3.教师——传承再造知识的生命体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需要、兴趣、能力等,将课程的知识、能力、方法、精神这些不同层面的内容,科学而有创意地安排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是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而“再造的”,是带有个性烙印的。
可见,课程、教师、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三个重要的生命体,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作用并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富有生命的课堂。
三、创造富有生命的课堂
作为校长,应怎样引领教师创造富有生命的课堂呢?我认为策略有三。
策略之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作为校长,我带头读书并引导教师们共同学习,对于自己读书收获大、感觉对教师成长有益的书籍,我会马上推荐给教师,并在“教师大课堂”交流会上与教师一起分享心得,使学校成为流动的思想之河。
策略之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生命课堂不是神秘、虚无缥缈、高不可攀的,它就在我们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音容笑貌之上、一言一行之中。教师用真诚、理解、平等、尊重、宽容、呵护来消除教师的语言霸权、思想霸权、人格霸权、教室霸权,使学生有思维的权利、发表观点的权利、与人争鸣的权利、受到人格尊重的权利。
策略之三,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这可形象划分为四个方面。(1)你现在在哪里?(即现状分析)(2)你可以到哪里?(发展目标)(3)你怎样到达那里?(实现目标的策略)(4)你为什么要到达那里?(即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以往我们有很好的发现教学法、感悟式教学法,在此基础上还要引领教师探索更加适合自己、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方法是重要的。因为方法是理念和行为的津渡和桥梁。有了先进的理念,有了很好的方法,就能引领教师走向成功的彼岸!
总而言之,校长在课改中要引领教师在课堂上播种,在课程中收获,在实践中体验,在改革中成长。以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而课堂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人文关怀 师德修养 育德能力
(刊发于《德育》杂志2010年第一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就会以其令人景仰的道德风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学习之、效仿之、追随之。一代宗师季羡林寂然仙逝,千人悲痛,万人扼腕,举国肃穆。其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令人折服,其师者风范更是高山仰止!温总理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广大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可见师德修养对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