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金”和“土钱”
战国秦汉墓葬中,出土了以粗陋材料制作的钱的仿制品,考古工作者称之为“冥钱”。冥钱是真实的钱的替代品,作为慰藉死者,满足死者在阴世的消费需要,使死者维持富足境况的一种象征。
冥钱出现于战国时期,楚墓中发现有仿郢爰的泥版和包金银箔的铅饼。湖南等地发掘的西汉墓中常有陶制的郢称。另外在湖南、广西、上海等地西汉墓中还发现过泥制或陶制的半两钱或五铢钱。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曾经发现了数量颇多的泥质冥钱。发掘者介绍:“有泥郢称和泥半两二种。泥郢称:共三百余块。……正面为三个长方格,格内阳文纵书‘郢称’二字。背面平。泥版模制成后,在字面上涂一层黄粉,再经火烧,以象征金版。简二九五提到的‘土金’,应即指此。泥半两:共计四十篓左右,每篓约盛二千五百枚至三千枚。出土时,这些竹篓都压在西边箱竹笥的底层。在东边箱和南边箱也各出了一大堆(116、307)。这些泥半两,均为模制。……正面有凸起的‘半两’二字,……泥钱模制成后,曾经火烧,但火候不高。简二九七提到的‘土钱’,应即指此。”①
①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10月版,上集第126页。
我们看到,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中土金和土钱的出土数量十分惊人。特别是土钱,姑且不计“在东边箱和南边箱也各出了一大堆”,仅西边箱“共计四十篓左右,每篓约盛二千五百枚至三千枚”,数量也多达10万枚至12万枚。
②原州联合考古队:《北周田弘墓》(原州联合考古队发掘调查报告2),勉诚出版2000年2月版。
汉代以后,墓葬中放置这种冥钱的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在宁夏固原发掘的北周田弘墓的旁侧,发现了一处“冥钱坑”,出土在串连状态下埋葬的泥质冥钱。冥钱用手捏成,干燥成形,非烧制。②
2.瘗钱礼俗
瘗钱,指随葬的钱币。汉武帝时,汉文帝霸陵随葬钱币曾经被盗掘。《汉书·张汤传》记载了这一事件:“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严)青翟朝,与(张)汤约俱谢,至前,(张)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张)汤无与也,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张)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丞相患之。”“瘗钱”,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王先谦《汉书补注》引沈钦韩的解释:“《唐书·王玙传》:汉以来丧葬皆有瘗钱。”《新唐书·王玙传》的原文是:“汉以来,葬丧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
孝文园瘗钱被盗发,丞相严青翟上朝时与御史大夫张汤相约一同谢罪,临至御前,张汤心想丞相有“以四时行园”,即巡查陵园保护的职责,而作为御史大夫于此事没有直接责任,不必要谢罪,于是丞相严青翟独自谢罪,而汉武帝又指令御史大夫张汤处理此事,于是引发了两人的矛盾。
宋人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写道:“汉晋人葬,多瘗钱,往往遭发掘之祸。”这应当是后来纸钱盛行的重要原因。
瘗钱数量较多的汉墓不乏其例。甘肃武威磨咀子23号汉墓出土钱币1199枚。①河南洛阳1035号汉墓出土钱币1137枚,金谷园1号汉墓出土钱币1914枚。②河北
满城2号汉墓出土五铢钱1890枚;1号汉墓出土五铢钱2316枚。③长沙211号汉墓出土五铢钱2000枚。④江苏邗江甘泉2号
汉墓出土五铢钱42公斤。⑤河南陕县刘家渠42号汉墓出土各种钱币6826枚。⑥
①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
②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12月版。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版。
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8月版,第172页。
⑤南京博物院:《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文物》1981年第11期。
⑥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武威雷台汉墓则出土21125枚。①徐州北洞山汉墓的情形比较特殊,墓道和墓道两侧的耳室内出土半两钱共200多公斤,7万多枚。发掘简报记录:“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钱币铸作粗糙,形制不规整,钱体厚薄不匀,钱文不清甚或无字,钱体边缘有大块的铜液流结,有的互相粘连。无磨损痕迹的较多,似为铸成后尚未流通,便用以随葬的。”②从钱文甚至有“无字”的情形看,似乎也不排除专门为随葬所铸造的可能。可见,汉代瘗钱的数量确实多。对于这一民俗现象,有的学者提出“作为财富的象征”的分析。③有的学者指出,“由于两汉时期钱币成为买卖过程中的重要支付手段,生者自然认为死后也存在这种商品买卖行为,一方面冥中可用,一方面达到求富求贵的目的。”④
①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2期。
②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2期。
③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99页。
④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87页。
瘗钱现象在民俗史中消退,与“纸钱”终于盛行有关。正如唐人所说:“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
3.“瘗钱”镇墓的意义
《汉书·张汤传》“盗发孝文园瘗钱”事,王先谦《汉书补注》又有这样的解释:“盖此瘗钱埋墓四隅,《传》称‘盗发’者即是四隅所瘗,不在冢藏中也。”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应当在于镇墓。
“四隅所瘗”情形,在贝作为钱的时代,考古资料中已经有所体现。例如,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的西周墓葬中,M307出土铜器2件,陶器4件,墓主口内含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椁室的四隅各有一堆蛤壳”①。这些“蛤壳”,也许有象征钱币的特殊作用。
①赵永福:《1961-62年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9期。
瞿宣颖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有“冢藏之传说”条,其中有一段引录《三冈识略》的内容:“陕西庆阳府东山有不纜坟,相去数丈,一古墓忽崩裂,中有石室石床,堆古钱数处,散布四角,总计九百九十九枚。形方长几二寸,狭上阔下,上有眼,下有方空。列古篆二,曰‘货布’。其式甚古。考太公九府钱有刀布诸名,制象立名,俱相脗合,岂即此钱耶?土人云以之辟邪最效。”所说“其式甚古”的“货布”,其实是王莽钱。而“堆古钱数处,散布四角,总计九百九十九枚”的情形,有明显的镇墓动机。所谓“以之辟邪最效”,看来首先是说钱形,然而理解为“堆古钱数处,散布四角”的形式“以之辟邪最效”,同样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瘗钱埋墓四隅”的形式,在后世民俗中也有反映。如《异苑》卷四有这样的记载:“徐羡之年少时,尝有一人来,谓曰:‘我是汝祖。’羡之拜,此人曰:‘汝有贵相,而有大厄,宜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可以免灾。过此,位极人臣。’后羡之随亲之县,住在县内,尝暂出,而贼自后破县,县内人无免者,鸡犬亦尽,惟羡之在外获全。”所谓“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与所谓“瘗钱埋墓四隅”,很可能是出于同样的动机,即“可以免灾”。只不过前者在于镇宅,后者在于镇墓。而在中国古代传统意识中,墓,实际上也是地下的宅,死界的“宅”。民俗生活中往往称坟墓为“冢宅”、“幽宅”、“阴宅”、“灵宅”等说法,都是大家所熟悉的。
4.以纸寓钱为鬼事
《新唐书·王玙传》说代替葬丧“瘗钱”的形式,是“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纸钱用以满足死者在阴世的消费需要,往往悬挂墓地或望空抛撒,更通常的做法是在祭祀时焚化。纸钱也用以祭祀鬼神。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说到纸钱发生的历史:“纸钱,今代送葬,为凿纸钱,积钱为山,盛加雕饰,舁以引柩。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宝钱货,遂以钱送死。《汉书》称盗发孝文园瘗钱是也。率易从简,更用纸钱。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金钱,今纸钱则皆烧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为也。”其中说到“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却没有提出证据。袁寿龄《纸钱行》也从封氏之说:“生民以来便有鬼,三代以上原无纸。蔡侯造意为纸钱,从用乃自魏晋始。”
清人顾禄《清嘉录》卷三“纸锭”条回顾纸钱兴起的历史,首先引录《新唐书·王玙传》“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这条材料,然而写作《王屿传》,录文也有个别出入。又说到“宋时纸钱,真作钱样”的情形,值得注意。
有关纸钱,除了唐人张籍《北邙行》诗“寒食家家送纸钱,鸟鸢作窠衔上树”,以及徐凝的《嘉兴寒食》诗“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等句外,又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所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都反映了寒食送纸钱的民俗。而清明时的类似资料,则有薛逢《君不见》诗:“清明纵便天使来,一把纸钱风树杪。”白居易的《答谢家最小偏怜女》诗中“谁知厚俸今无分,枉向秋风吹纸钱”句,也渲染了风中纸钱乱飞的零落凄冷景象。王建的《寒食行》诗,又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句。强调了焚烧纸钱,方可以使亲情关怀和财富保障尽快送达黄泉。
纸钱也普遍用于祭祀神灵。王轈的《祠神歌·送神》写道:“枨枨山响答琵琶,酒湿青莎肉饲鸦。树叶无声神去后,纸钱灰出木绵花。”清人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六引录此诗后写道:“纸钱,一名‘寓钱’。或云始于唐时王玙,至五代周世宗时更盛,有‘泉台上宝’、‘冥游亚宝’之称。今案王轈《送神歌》云‘枨枨山响答琵琶’云云,是隋时已有纸钱,不始于唐也。”张籍的《华山庙》诗也写道:“金天庙下西京道,巫女纷纷走似烟。手把纸钱迎过客,遣求恩福到神前。”又如李贺的《神弦》诗,也说女巫以术召神,能够使“海神山鬼”聚于座中,而“颴风”“纸钱”,可以烘托玄妙气氛:“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鼕鼕。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颴风。相思木帖金舞鸾,攒蛾一耫重一弹。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纸钱在这种“呼星召鬼”的神秘主义仪式中的作用,描述得十分生动具体。白居易的《新乐府》中有《黑潭龙》一首,说到黑潭神龙传说,“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于是,“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神之去兮风亦静,香火灭兮杯盆冷。”也说纸钱是祭龙仪式中的重要陈设。他的《游悟真寺诗》,也有“道南兰谷神,紫伞白纸钱”句,可与“纸钱动兮锦伞摇”对照读。李山甫有两首诗都说到庙前赠纸钱的民俗。如《项羽庙》诗:“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汉江船。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又如《雨后过华岳庙》诗有“墙外素钱飘似雪,殿前阴柏吼如雷”句,“墙外素钱”有解释为“榆荚”、“榆钱”者①,但其实未能排除如《项羽庙》诗是“行人赠纸钱”的可能。章孝标的《诸葛武侯庙》诗也说祭祀用纸钱民俗:“木牛零落阵图残,山姥烧钱古柏寒。”这里说到了烧钱风习。又如吴融的《野庙》诗写道:“日暮鸟归人散尽,野风吹起纸钱灰。”这里所谓纸钱灰,应当也与烧钱有关。
①《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9卷第744页。
在普通农家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礼俗形式。例如,李建勋的《田家三首》中的第二首“木槃擎社酒,瓦鼓送神钱”,是记述村社神祀的诗句。又如他的《迎神》诗记述“迎神”、“拜神”、“传神言”情形,十分详尽逼真。其中所谓“阴风吹纸钱”,是非常有利于营造神秘气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