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蓝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在这首诗中,朱熹表达了对陆氏风度的赞扬以及对他为学的一番忠告,充分表现了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对后学的赏识和提点,可谓有礼有节。
后来,朱熹在庐山脚下重修了“白鹿洞书院”。他不但自己亲自讲学,还热情邀请陆九渊前来为学生讲学。而“论敌”陆九渊便欣然前去讲学,他深刻细致地剖析当时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使许多身受其害的学生很受教育,有的竟痛哭流涕,悔恨莫及。而朱熹对他讲的课非常赞赏,还将陆九渊的治学警句镌刻在石碑上,立于“白鹿洞书院”门口。
◎故事感悟
有时候,人需要有一面镜子来审视自己。这面镜子可能是你的敌人,但也许是你的朋友。朱熹与陆九渊虽是论敌,观点不同,但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友谊。在激烈的辩论中,两人的学术研究不仅更进一步,友谊也日益加深!
◎史海撷英
程朱理学的发展
程朱理学也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
程朱理学由北宋的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到南宋朱熹时基本完成。从广义上讲,程朱理学也包括由朱熹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其整个程朱信奉者的思想。而由于朱熹是这一派别的最大代表,因此该学派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代到明清时期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方志敏托胡逸民传书
◎顺利时结交朋友,逆境中考验朋友。——格言
胡逸民(1890—?),浙江省永康人,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清举事,是国民党的元老。胡逸民曾担任过国民革命军军事法官,历任江西高等法院院长、中央清党审判委员会主席和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徐州军人监狱、汉口军人监狱的监狱长等职。1945年,胡逸民被蒋介石冠以“汉奸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所属第三十八军军长孔从周将军将其营救出狱.胡逸民与陈铭枢等积极配合中共秘密组织安定人心,迎接解放军进城。新中国成立后,胡逸民携爱女赴香港定居。
胡逸民是国民政府的显要人物,他历任国民革命军军事法官、审判厅厅长、高等法院院长,“四一二”政变前后,又任国民党中央清党审判委员会主席。胡逸民一生为蒋介石营造过徐州军人监狱、南京中央监狱及汉口军人监狱,并先后担任(兼任)这三个监狱的监狱长。
胡逸民曾在1917年投奔孙中山,为民主革命效力。1929年因“清党”出纰漏,被蒋介石第一次打入牢狱。他与方志敏同囚于南昌北营场军法处看守所是他第三次入狱。
1935年2月的一天,任共产党闽浙赣三省主席的方志敏同志被捕入狱。他面容黑瘦,脚拖重镣,一步一顿,举足艰难,然而神色从容镇定,气宇轩昂,使胡逸民敬仰不已。胡逸民打通了看守所所长,几次来到方志敏囚室与之交谈。经过交谈与相互了解,他们坦诚相见。他们从个人的身世经历,到对社会及狱中的观感,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广。胡逸民为方志敏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所打动,便说出了“上边”让他劝方志敏投降的意图。方志敏听后,激动地说:“劝我投降,哼,天大的笑话!”他指着自己的誓言给胡逸民看: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信仰的是主义,
乃是宇宙的真理。
为着共产主义牺牲。
为着苏维埃流血。
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胡逸民眼睛湿润了,他心头一热,脱口而出:“老方,你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
国民党把方志敏看成是特殊“猎物”,对他寄予特殊企望。为了放长线钓“大鱼”,他们把耐心推到极限,决定让方志敏搬进单人优待号。这一对特殊的囚友囚室在斜对面,他们的来往更密切了。
方志敏感到他余下的时间不多了,便不顾自己的身体,利用敌人让他写“交代”而提供的条件,痛苦地思索,孜孜不倦地写作。3月初,他写完了数万字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3月下旬写好了《我们临刑以前的话》;4月,写完了《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5月,他结束了《可爱的中国》、《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清贫》、《给某夫妇的信》;6月,他写了《狱中纪实》、《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记胡海、娄梦侠、谢名仁三同志的死》。
素有“火炉”之称的南昌盛夏闷热难当,方志敏仍在奋笔疾书。7月初,方志敏告诉胡逸民:“这场戏看样子就要收场了。我们的交谈很可能就是诀别……”方志敏的话深沉得像自言自语,而坐在一旁的胡逸民听得却句句如锤,字字如针,敲得心弦颤抖,刺得钻心疼痛。方志敏拿出一包东西,郑重地交给胡逸民:“你要保证把它藏妥。日后出狱,可把这些文稿交给鲁迅、宋庆龄,他们会转交给共产党组织的……”
谁知这一对囚友吐露肺腑、交付重托之夜,就是他们的永别之时。
1935年秋,胡逸民终于出狱。他没有忘记烈士的重托,拿出方志敏的绝笔,按照上面的记号,冒险赴上海实践自己的诺言。十里洋场,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共产党组织呢?胡逸民焦虑踌躇。后来终于通过上海救国会章乃器先生的夫人胡子婴的帮助,又经过章秋阳、宋庆龄、冯雪峰、潘汉年、谢澹如送到了党组织的手里,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可爱的中国》一书就是这批文稿。若干年后,当胡逸民得知烈士遗稿传送全部过程时,他那久久悬系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1981年秋,在南昌市西郊,梅岭脚下,一位年逾九旬的老者,从山下一步步地踏上157级台阶,来到方志敏墓前。“志敏啊,志敏!我的囚友,我的知己!我没忘记你的教诲,没忘记你的重托……”老人操着浓重的浙南乡音,泣不成声,喃喃地重复着这几句话。
◎故事感悟
狱中的相互了解,使胡逸民对方志敏敬佩不已,这对特殊的囚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胡逸民最终不负重托,将方志敏留给世人的最后文字带到了党组织手里。这份真挚的友情让人感动、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宁汉合流
1927年,在南京有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在武汉有汪精卫控制的“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另外,上海和其他各地也都有一些军阀把持的地方政权,但主要是以南京和武汉、蒋介石和汪精卫政权为主。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在反共问题上已没有分歧,武汉便渐有妥协趋势。而南京的蒋介石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处境也渐渐开始显得不利,因而不得不以退为进宣布下野。蒋介石的下台,促使南京和武汉方面迅速靠拢。8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合并。由于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故而这一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同窗好友,各为其主◎要想成功,你需要的是朋友;要想非常成功,你需
要的是敌人。——格言
陈赓(1903—1961年),籍贯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陈赓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陈赓和宋希濂都是湖南湘乡人,都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陈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宋希濂曾是国民党的“鹰犬将军”。他们走的虽然是不同的道路,但他们之间却有着深厚的个人友情。
宋希濂,字荫国,1907年生于湖南省湘乡溪口,1921年考入长沙长郡中学,与同学曾三共同创办了《雷声》墙报,所刊文章洋溢着爱国热情。
1924年,宋希濂与其他考入陆军讲武堂的湖南考生一道辗转来到广州,路上结识了陈赓。在去广州的路上,两人结伴而行。陈赓丰富的阅历、幽默豪爽的性格,很快就在这些老乡中有了威望,因此与李默庵一道被推为众人之首。当时陆军军官学校正在招生,陈赓非常高兴,拉着宋希濂一同报了名。进入黄浦军校后,两人共同参加了第一、二次东征及平定商团和杨希闵、刘震寰叛变等革命战争。
1926年2月的一天,陈赓前去走访驻兵潮州的宋希濂,两人畅谈了两个多小时。当时的陈赓早已是共产党员了,他希望宋希濂也参加共产党,宋希濂表示同意。宋希濂接受了第一师二团团长之职,受共产党员金佛庄的直接领导。但后来由于中山舰事件的发生,陈赓由党秘密派往苏联远东红军学习保卫工作,两人失掉了联系,宋希濂却逐渐向蒋介石靠拢。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宋希濂便与陈赓分道扬镳了。
1936年西安事变后,宋希濂与陈赓相见。那时,两人都已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了,一个是红军师长,一个是国民党师长。两人久别重逢,共叙往事。陈赓风趣地说:“十年内战,干戈相见,现在又走到一起来了!这该给日本鬼子记上一功啊!”他们谈笑风生,分析当时的局势,互相勉励,要在抗日的战场上奋勇杀敌。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陈赓在敌后战场,宋希濂在正面战场,率军浴血奋战,打了许多漂亮仗,威震敌胆,他俩均成为赫赫有名的抗日将领。
1949年12月,四川解放前夕,当时任国民党华中“剿总”副总司令、伪川湘鄂绥靖公署中将主任的宋希濂,在四川峨边大渡河畔的沙坪被解放军俘虏,关押在重庆磁器口白公馆。当时任云南军区司令员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陈赓,特地从云南来看望宋希濂等人。这使宋希濂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陈赓不忘旧日的友情,身居高位还能来看狱中的老同学、老朋友;惭愧的是,自己当年未能跟随陈赓去为穷人打天下,反而追随蒋介石与人民为敌,终至成了一个历史的罪人。
陈赓见到宋希濂立刻笑容满面地迎上去同宋握手,仍像过去那样爽朗地笑着说:“你好啊!我们又好久没见面了,看见你身体这样好,我很高兴!”宋希濂激动地说:“惭愧得很,没想到你还会来看我。”两人共进午餐,畅谈了6个多小时。他们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陈赓勉励宋希濂好好改造,亲切地嘱咐他不要有任何思想负担,这使宋希濂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