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出身卑微,但他却志向高远,能高瞻远瞩,很早就看清了社会潮流和民心所向,能识大局、懂大理,因而也能顺应民心,勇于任事。
刘邦深刻地了解了几百年的诸侯战争,特别是“苦秦苛法”给人们带来的沉痛灾难,更懂得“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道理,从而毅然加入了“诛暴秦,伐无道”的农民起义的行列,大胆地“斩蛇起义”,并对人民“诸所过,毋得掠虏”,使得“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破秦以后,他连投降的秦王子婴(秦始皇的孙子,继秦二世为王)也不杀害,并与咸阳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刘邦的这些措施,不但深得民心,而且由于秦朝官吏都能“案堵如故”,故而也得到旧官吏的拥护。“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并“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刘邦的这一用人策略一下子就调动了绝大多数秦朝官民的积极性,化阻力为助力,增强了自己的力量,也提高了自己的威望。
刘邦在率军攻破秦国首都咸阳之后,十分羡慕秦朝富丽堂皇的皇家宫阙和成群的美女爱姬,然而经张良、樊哙劝说后,他立即回军霸上。鸿门宴之前,按楚义帝先约,刘邦先入关,应当为关中王。但面对项羽40万大兵压境,只有10万兵的刘邦为了将来一统天下之大计,听从张良劝说,暂时委曲求全,忍辱去汉中为王。后来,刘邦贵为皇帝,连小卒娄敬的迁都和和亲建议他都一一采纳,这说明刘邦是个从善如流的一代明君。
在刘邦的军中,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地位如何,一律都以才录用,而且不求全责备。刘邦本人就曾说:“爵位的授予以功劳的大小为先后,官职的安排以个人能力为次序。”从他所用人的身份上就能看出他用人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原来是沛县县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之人;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并且是一个甘受胯下之辱的“懦夫”。
其他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做吹鼓手的,曹参是个狱椽,张苍为秦国的御史,樊哙是个杀狗的屠夫,娄敬为一介车夫,灌婴是个小商贩,还有陈平、夏侯婴等人皆为白徒,然而他们却各有所长,刘邦一向“英雄不问出身”,大胆地任用他们,结果他们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并且忠心耿耿地为刘邦效劳,形成了以刘邦为首领的中坚力量,对刘邦统一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刘邦从不偏听偏信,更不会轻易怀疑所用之人。陈平在弃楚投汉之后,刘邦观其有才,便大胆任用,封其为都尉,兼任典护军,出入和自己同坐一辆车子。这件事后来引起部下诸将的不满,纷纷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说陈平“虽美而未必有真才实学”,还说陈平有“收金”(受贿)、“盗嫂”(与其嫂子私通)、“反叛”行为,是一个无信无义的人。刘邦却没有轻信这些话,而是亲自调查事实真相,此后更加信任和重用陈平,并将他又升为护军中尉,监督全军将领。
当刘邦和项羽正处于胶着状态时,陈平要到项羽的军营中实施反间计。刘邦为了支持陈平的工作,一次拨黄金(实际是黄铜)4万斤给陈平,让陈平自己决定如何使用,并且不问出入(账目)。由此可以想见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刘邦的信任使陈平十分感动,他曾六出奇计,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在对韩信的使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提拔。韩信最早曾在项羽的营中,项羽不予重用,才又投靠刘邦,结果还是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十分了得,汉王要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住这样的军事天才,于是就来了个“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一定要重用韩信。刘邦了解了韩信的潜能后,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他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下令,众将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因此而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后便一统天下。
刘邦对待部下可以说做到了充分信任,坦诚相见。张良、韩信、陈平等人,如果有什么事情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从不隐瞒军机,从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大王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说大王你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良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
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之所以能够及时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就是由于刘邦能够如实相告,绝不隐瞒什么。
项羽和刘邦的用人之道基本相反,是“其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所任用的人不是项氏家族就是其妻妾的亲人),致使“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之用”。所以,原来他手下的能人部下如陈平、韩信、彭越、叔孙通等皆陆续转而投靠刘邦了。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登上皇位,定国号为汉。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
宴席上,刘邦问群臣:“列侯诸将,大家不要隐讳于我,都要直言真情。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掉天下?”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侮辱人,项羽仁厚而爱人。然而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每攻占一个地方,陛下就将它封给有功的将帅,并能与天下人同利。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便加以杀害,贤能之人对项羽怀疑而不能相信。诸将战胜而不酬功,得地而不予封赏,项羽因此而失天下。”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草使军饷不绝于粮道,我不如萧何;若论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这才是我之所以得天下的道理。项羽有一个范增,但他不能用,这就是项羽被我所擒的道理。”
刘邦把韩信从楚王降封为淮阴侯之后,刘邦问韩信:“你说,像我这样的才能,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陛下带兵不过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
韩信回答:“我带兵是多多益善。”
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为什么被我所擒?”
韩信说:“陛下不善带兵,但善于控制大将,这就是我被陛下所擒的原因。”
刘邦听后哈哈大笑,默认了韩信的说法。
◎故事感悟
刘邦,一个识字不多、没有什么学问和特殊才能的农民,之所以能够从布衣起家,手提三尺剑斩蛇起义,两年诛灭暴秦,五年挫败项羽,一统天下,建立了延续400多年的大汉王朝(前后汉合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会用人、用能人,懂得用人之道和用人的技巧。如当时的萧何、张良、韩信、陈平之流,他们都有经天纬地之才,都是汉初的杰出人才,而他们皆能忠心耿耿地为刘邦所用,这说明刘邦能知人善任,集中能人的聪明才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为国家统一事业服务。
◎史海撷英
陈平计封韩信灭项羽
公元前203年11月,韩信在齐地取得节节胜利,军威大振。而刘邦此时正屯兵广武与楚军相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韩信便乘机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闻讯后勃然大怒,大骂韩信:“我被困在这里这么久了,天天盼着他来帮助我,如今不但不来相助,反而要自立为王!”刚骂到这里,忽然觉得脚被人踢了一下,连忙住口。
原来,陈平、张良此刻正坐在他的身边。二人深知韩信的文武全才,又手握重兵,并且远在齐地,如果他要称王,刘邦根本没有能力阻止他。这件事倘若处置不当,一旦激其兵变,韩信自立为王,就会与楚、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到那时天下大事胜败就更难预料了。所以陈平听了刘邦骂韩信后,马上踢了他一下。刘邦也很精明,连忙改口说:“大丈夫既已平定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何必做什么假王!”于是就封韩信为齐王,从而稳住了韩信这支重要的力量,避免了汉军的分裂。
韩信对刘邦的封赏感恩戴德,最终引领大军攻打楚军,取得了垓下之战的胜利,迫使项羽乌江自刎,为刘邦建立汉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苑拾萃
赠新平少年
(唐)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叱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曹操的三道求贤令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郭嘉(170—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38岁,谥贞侯。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被孙刘联军大败于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几乎全军覆没。曹操脱险后仰天大哭,边哭边说:“若郭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这位郭奉孝,名嘉,是曹操的得力谋士,不幸在赤壁大战前病死。
赤壁大战后,曹操更感到人才的重要。建安十五年(210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月挂中天,万籁俱寂,曹操在军帐中踱来踱去,思绪翻滚。他想起了那些在赤壁大战中战死的文臣武将,心头隐隐作痛,不由得感慨万端:人才啊,人才,我的事业太需要人才了。他又吟诵起了前不久写的诗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几句话是说,像月夜里乌鹊找不到可靠的归宿一样,当世的人才都在寻找依托,但是哪儿是他们的托身之所呢?就像山从不满足于自己的雄伟,水也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深度一样,明主得到的贤才越多,事业就越兴旺发达。昔日的周公,一听说有贤才来访,即便正吃着饭,也要把饭吐出来马上接见,于是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
曹操决心像周公那样,广招贤才,完成统一大业。他铺开纸笔,满怀激情,挥笔写下了第一道求贤令。他说:“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值用人之际。民间还有没有穿着粗布衣裳、才能出众,却还像姜太公那样在渭水河边垂钓的贤才呢?还有没有像陈平那样因蒙受‘盗嫂受金’的坏名声,而得不到保举的谋士呢?各级官吏一定要明察细访,向我推荐,我一定会量才录用的。”
命令一出,各级官吏纷纷把民间的贤士向曹操推荐。一时间,曹操手下人才云集,文有谋臣,武有猛将,曹军慢慢恢复了元气。
建安十九年(214年)冬,曹操又下了第二道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令中指出:“对那些有这样那样缺点的贤能之士,也要予以推荐使用。”并强调说:“人有某些缺点在所难免,不能因为一个人有某种缺点就埋没他的才能。选官的人员只有明白这一点,才不会埋没人才。”
又过了三年,六十多岁的曹操依然求贤若渴,又颁发了第三道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令中说:“对那些出身寒微但确实勇猛无畏,能舍生忘死与敌拼杀的人,对那些屈居下僚但本领高强的人,对那些虽然有过不光彩的名声,但确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级官吏也要大胆推荐,不要把他们遗漏掉。”
由于曹操有“周公吐哺”的谦逊,有破除门阀观念的胆量,有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决断,他先后下达的三道求贤令使他手下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局面。这些人才在曹操的统一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故事感悟
曹操是汉末乱世中的杰出英雄,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一再要求别人向他推荐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不管这些人的出身、地位、贫富,甚至是个人品行。虽然曹操的这种做法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却表现了他敢于打破常规的务实精神和求贤若渴的愿望,并最终选拔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海撷英
郭嘉劝曹操惜贤
建安元年(196年),吕布率兵攻打刘备,刘备战败逃走,归降了曹操。曹操宽厚地对待刘备,让刘备领豫州牧。有人建议曹操诛杀刘备以防后患,曹操便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分析说:“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广推诚信以招俊杰,还害怕俊杰不来。刘备有英雄的名气,因困厄投向您,您若杀他,就会落下害贤的恶名。如此,智士将要投向别人,您还如何定天下呢?”曹操含笑说:“君说得对。”于是给刘备增兵增粮,派其到沛(今江苏沛县)收集散兵以对付吕布。
◎文苑拾萃
观沧海
(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礼贤胜官渡
◎天下之通道五,所以行之一,曰勉。——扬雄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许攸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中投奔曹操,后随曹操平定冀州。曹操攻克冀州后,许攸自恃功劳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居功自傲,数次故意讥讽曹操,终被曹操杀害。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该战役爆发于公元200年,是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键性一战。在战斗中,曹操歼灭了袁军的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争的胜利固然与曹操指挥有方有关,但曹操礼貌待人,善于听从高人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