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我似懂非懂,但妈妈在我心中的形象陡然高大了许多。
二十岁,我开始喜欢上读书,喜欢古诗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绝妙意境;我开始迷恋上青春故事,经常为里面的主人公的凄惨遭遇而感慨不已;我开始憧憬舒婷《致橡树》中的那两棵藤缠树,永远分离,却终身相依。我觉得,那些都是美。
二十二岁,我步入社会,经历了各种失败的求职与他人不以为然的眼神,开始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知晓许多世俗的市侩陋行。我渐渐明白,原来灯火喧嚣、璀璨繁华的城市背后却深藏着丑陋的种种。于是,我恍然懂得妈妈当初的那句话——美与不美是相对的。
二十五岁,我即将和他举行婚礼,所有姐妹都羡慕我嫁了一个好夫君。那日,他指着我的脸蛋调侃着说:“老婆,你看,你鼻子上好多粉刺,来,来,我挤挤。”然后,他边挤边开玩笑地说,“你长得一点都不好看,我啊,昏了头啊。”我故意装作生气,站起欲走,他急忙拥我入怀,向我道歉。我见他真着急了,便笑着问:“既然不漂亮,那干吗还娶我?”他说:“因为你人好,内心善良。”
“内心善良”四个字似乎瞬间击中了我的心,温暖无比的同时,突然想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
我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在电话那头一直埋怨自己给我准备的嫁妆太少,说委屈了我。
听着听着,我突然就泪流满面了。其实,母亲给了我世间最美的嫁妆——让我成了一个不爱慕外在虚荣、真诚与善良的人!
修改点评:
文章修改了一下,全文是紧紧围绕“美”来阐述的,抒发哲理的同时,突出了母亲的形象。最美的嫁妆就是为人善良,结尾处升华主题。这样,文章才具有感染力,不会太平淡。
原文写得有些散,主题不够突出,到后面最关键的地方反而没有力度了。
然后,所有细节材料全是围绕中心阐述的,取舍非常有目的。
例文精选(二)
原文:
韶光已然东逝
上海宝山实验学校七(6)班 王尊
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雪白冬季就这样从一缕春风中淌了过去。而风,遍布大地,灵动,盎然。
这一切似乎是为了我与它的邂逅……
我与生活中的不顺心不期而遇,为了缓解冲动的情绪,就静静地走在一片小树林间。我看见从小被竹竿扶着长大的树木都枝枝节节地向上蹿,慢慢地,慢慢地;却又体现出我的矮小、懦弱,心中不禁一阵愤怒。我猜想,和着风,要是没有竹竿的依靠,它们早就会如多米诺骨牌一般跌倒在地,又如未学会走路的婴儿,没有父母的搀扶,就应声摔在原地。竹竿卑微,却是树的栋梁。
仰望着这群即将参天的小树,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可又无法将心中的情愫表达出来。
时间久了,看得入神了,脖子就渐渐酸了,然而,或许是因为想到了什么,喉咙也上下起伏着。但多美的景也不能止步啊,终是要面对深远的。我便望向前方,远处是一条林荫小道,它背对着我,慢慢后退,一直蜿蜒到我的脚下,原来我站在这使人惬意的小道上,只是还没有前进。我忽然发现,脚边竟是一大片青草地,那些朦胧、羞涩的绿色衬着大地的深褐,悄然探脑,零零星星的,等待着一个繁花锦簇的春天。我想,大地无私,它们却很自私,掩盖大地,争抢了属于大地的春天。
可是,仅仅这些也压抑不住我的情绪,我便继续向前走,走进一片桃花林。淡红色的花苞含着昨夜的露水,在微微的风中摇曳着,体态优美,但它还是站在憔悴花枝被压弯的脊背上。花枝卑微,像是为花苞背上了一种负担,给它营养,为它买来一份心仪已久的虚荣,仅是好看而已,却不知自己(花苞)已是即将凋谢的花儿。那份虚荣是压在花枝身上的一个砝码,永远,也是它一生中没法从花枝上搬下来的砝码。
昏鸦在天空中悲惨地鸣叫着,时间不早了……
目送着这种牺牲才美丽的惨淡,我带着深沉的心情离开了。但这一出去,便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城市的喧嚣总是多嘴的。可是,正因为它,它的喧嚣,才能衬托出这片林的清幽、美丽,不是吗?
突然间,一丝灵动划过沉寂的天空,也划过我的空虚内心。我终于明白,我走在父母的内心世界里,一刻都没有离开过。
仿若是熬过千千万万个黑夜才艰难重获光明;心,那一刻,犹如花蕊中的一滴露,被润湿了。
我懂……
我们是小树,父母则是在小树身边陪它一生的竹竿,不会因雨水的侵蚀而腐烂;坚韧而又执著,只是想让我们好一点,再好一点!
我们是青草,父母则是无私的大地,从不与我们争抢原本是他们的繁花锦簇的春天,只是想让我们舒适一点,再舒适一点!
我们是桃花,父母则是让我们肆意坐在弯曲脊背上的花枝,只是想让我们美一点,再美一点,为自己绽放一片天空,而他们,只留给自己时光中的兵荒马乱。
时光匆匆,什么都掩藏不住自己衰弱的姿态,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月盈则缺,花盛而谢,而我们总不理解父母的卑微之爱,以至多少爱在时光中来不及!
原文点评:文章的叙述思路很乱,左一下右一下,中心不明确,比较散,不统一。有些词句非常优美,但又牵强套用,致使文章的主题散了。文章整体风格不错,清新淡雅,如果把主题拎成一线,便是篇佳作。
修改建议:只抓住亲情的主题来放大,与亲情有关的素材保留,无关的全去掉,哲理升华和突显时再提炼一下,结尾用煽情式,这样便能抓住读者的心。
共鸣,让读者身临其境,那才是文章所应追求的。
有时候,一个写作者,是作者与读者的合体。
修改后升格文:
人生最美的风景
上海宝山实验学校七(6)班 王尊
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
雪白冬季就这样从一缕春风中淌了过去。而风,遍布大地,灵动,盎然。
这些美丽的景色映入眼帘,我却开心不起来,因为近来一直与父母吵架,厌烦他们的唠叨,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囚鸟,失去了翱翔的蔚蓝天空!
为了缓解忧郁的情绪,我静静地在一片小竹林间行走着,遐思中,瞥见一棵被竹竿撑扶着的小树正枝枝节节地努力向上蹿。我在想,要是没有竹竿的撑扶,这么柔弱的树肯定早在风雨中倒下了。如未学会走路的婴儿,没有父母的搀扶,冲撞不了几步,便摔倒了。
竹竿卑微,却是树的栋梁!
这一幕,让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脑子里反复在想,是不是我不该责怪他们?
远处是一条林荫小道,一直安寂地向前延伸着,脚边是一大片青草地,那些朦胧、羞涩的绿色衬着大地的深褐,悄然探脑,零零星星的,等待着一个繁花锦簇的春天。于它们而言,它们是幸福的,因为它们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天空中,有一两只不知名的鸟掠过,然后是离奇的静,静得可以窥视到自己的内心。一阵风的恍惚中,我明白了,父母终是为我好,而我能在他们的期待中努力着,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
是的,如果说我们是小树,父母则是在小树身边陪它一生的竹竿,它不会因雨水的侵蚀而腐烂,坚韧而又执著,一心想让我们好一点,再好一点!
如果说我们是青草,父母则是无私的大地,从不与我们争抢原本属于他们的织锦繁华的春天,一心想让我们舒适一点,再舒适一点。
如果说我们是桃花,父母则是让我们肆意压在弯曲脊背上的花枝,一心想让我们美一点,再美一点,为自己绽放一片天空。
可是,他们却在时光的兵荒马乱中白了头发,弯了腰,老了容颜。
月盈则缺,花盛而谢,在蹉跎岁月之中,年少轻狂的我们总不理解父母的卑微之爱,以至多少爱在时光中来不及。
如果可以,请让我们怀着一颗理解与感恩的心,让这些卑微而又伟大的爱,在我们全力以赴的爱中,慢慢地熬成一朵永不凋谢的花,努力绽放。
那么,人生最美的风景当是如此……
(指导老师:陈晓辉)
修改点评:我们许多人一直在问,或者反复地追求人生最美的风景。可是,人生最美的风景到底是什么呢?是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是爱的包容与理解,是对亲情的无限呢喃与珍惜,爱在爱中被温暖,这便是本文要阐述的主题。文章文字优美,撷取自然风景片段,融合哲理感悟,上升至亲情的主题,给人以感动与温暖,是为佳作。
注:本文修改后发表于《阅读与写作》(高中版)2011年第7期、第8期合期
§§§第二节作文的留白艺术
以前,小学老师告诉我们:作文要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并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来描述,一目了然。写人物——眼睛、鼻子、嘴巴、身材、衣着,恨不得连头发都要写出来,栩栩如生。是吗?
直到现在,还有学生常常犯诸如此类的毛病,写一种美,便会说那是如何美,如何与众不同,生怕别人看不懂。殊不知,写文也如月之盈亏,太过,便难以丰盈了。
一位画家说:“画要有美感,有视觉的冲击力,必须做到浓淡相宜,有密有疏,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留白。留白之笔,才能引出遐想,看似空白,实则蕴涵无穷之美”;中国古典画论又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或妙境”,指的便是借一斑而窥全豹,如《寒江独钓》等画。所以,“留白”是国画里面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一幅成功的国画,它的留白能给读者以“接天莲叶无穷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想象空间和联想境界。
同理,一篇文章,被作者填得满满的,说悲,便是悲痛欲绝,心碎欲裂;说喜,便是欢天喜地,喜上眉梢。过分的描写就是大杀风景的画蛇添足。而就事论事,对周围的东西视而不见,处处都是浓墨重彩,无法使人发挥半点的想象力,这样的文章会令人窒息。古人云:“文章有三等:上等是藏锋不露,读之自有滋味;中等是步骤驰骋,飞沙走石(气势十足);下等是用意庸常,走事造语(即怪词、新词)。”这里上等里面的“藏”,便是指“留白”,即在文章适当之处省略一些东西,这样可以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叙述的内容、文章的内涵变得含蓄起来。
一、故事赏析
宋朝有个王秀才,只不过读了几年书,就自以为饱读诗书,目中无人。有一天,他大言不惭地跟一位陌生人谈论诗书,陌生人对他说:“既然你那么喜欢吟诗作对,何不去拜访欧阳修呢?”“欧阳修何许人也?”王秀才问。陌生人很惊讶地说:“你竟然不知道欧阳修?他是有名的大文豪,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连三岁小孩都认识他,你会不知道?”陌生人摇摇头走了。王秀才很不服气,于是他决定去拜访连三岁小孩都认识的欧阳修。
第二天一早,王秀才就出门了,他走啊走,走到一棵枯死的大树下。王秀才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开口吟道:“路边一古树,两枝大桠杈……”不料下一句却接不下去了,正在为难时,突然有人接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原来欧阳修正好路过,不忍看王秀才为难,便为他接了下联。王秀才高兴地说:“太好了,此诗只应天上有啊!兄台,想必你也喜欢吟诗作对,我正好要去拜访欧阳修,不如我们结伴同行吧!”
一会儿,两人踏上一条河堤,河堤上的鸭群看见有人来了,纷纷跳下水去。王秀才见此情景,诗兴大发:“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他又接不下去了,只好看着欧阳修说:“兄台,该你了。”“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吟罢,两人一起坐船渡河,船上只有他们两人。此时,王秀才又诗兴大发:“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很快接下去说:“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问:你身边有没有王秀才之类的人?
提示:学无止境,永远都不要骄傲自满,要虚怀若谷,即做人需要一些“留白”。
在巴黎的罗浮宫内,有一面空墙,特别吸引人。每到假期,便是人山人海,大多时候,大家都是对着空墙,或默默发呆,或赞口不绝,或略有沉思。
请问,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这面空墙上曾经悬挂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原本《蒙娜丽莎》,被收藏在罗浮宫内,可在1891年的一天,这幅名画遭人偷窃,不翼而飞。于是,从那时候起,这面空墙前竟变得人如织,人如潮。人们久久地看着空墙,感叹着,猜测着,愤怒着,遗憾着。据统计,两年来,在空墙前驻足过的人,竟然超过了过去十二年来观赏名画的所有人。
问1:你觉得为什么名画都不存在了,还会有这么多的人去关注这面墙?
提示:这就是名画背后的故事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悬念和追思、想象与回忆的空间,这种力量远远大过真实之画的功能性。朦胧与悬念的背后,更具吸引力。正如明代人唐志契所说:“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
问2:既然留白的艺术空间如此之美,你能举出生活中关于“留白”的例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维纳斯断臂的“留白”,不但没有终止人们的想象,反而激发了人们对美的创造。维纳斯的断臂给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这种多态的遐想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且使雕像总处在审美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