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小伙子来到一座宏伟庄严的大庙里,幸运的是,庙里的方丈是个得道高僧。小伙子在大师面前一跪不起,苦苦哀求大师给他指一条见佛的道路。大师见小伙子如此执著,长叹了一口气,对他说道:“你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吧。当你在回去的路上敲门投宿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给你开门时是赤着脚的,那个人就是你要找的佛了。”小伙子欣喜若狂,多年的心愿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他告别了大师,踏上回家找佛的道路。
小伙子出来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他走了好几个月,中间有好多次是后半夜才看到路边有亮灯的人家。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敲门,却一次次失望地发现那些给他开门的人没有一个是赤着脚的。小伙子越走越失望,眼看着快要到自己家了,那个赤脚的佛依然没有出现。当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走到自己家门前时,沮丧得连门都不想敲了。他觉得自己是个大傻瓜,世界上哪有什么佛啊!
他又累又饿,无奈地敲了敲家门,“谁呀?”那是母亲苍老的声音。他心头一酸,说:“妈,是我,我回来了。”只听屋里一阵噼啪乱响,不一会儿,母亲衣衫不整地开了家门,母亲眼里含着大滴大滴的泪,哽咽着说:“儿啊,你可回来了,想死我了!”母亲一边说,一边把他拉进屋里。
他赫然发现母亲的脚上没有穿鞋。“妈——”他大哭起来,扑进母亲的怀里。这一刻,他才恍然明白方丈并没有欺骗他。原来,他要找的佛就在家里,母亲就是佛。
问:看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悟?能理解“母亲就是佛”的确切意思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高僧是怎样预测到小伙子的母亲不穿鞋袜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小伙子投宿会遇到不少人,可是,没有一个人会像母亲那么爱他,疼他,当然,开门时也不会少鞋无袜。而只有疼爱他的母亲一心期盼着远走的孩子归来,听到熟悉的声音,哪还顾得上穿鞋套袜呢?这是在外面无法找到的一种爱,这爱比佛更博大。高僧懂得这些,准确地把握了一位母亲的心思,因此才能料事如神。
温馨点醒:小伙子也好,母亲也罢;高僧也好,县官老爷也罢,他们都是文章中的人物,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正确地把握。切记:一言一行要刚好符合人物的特点,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导练分析
1.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解放军战士,在部队里服役;一个是囚犯,在监狱里服刑。母亲经常思念这两个儿子,每天晚上泪流不止。
问:根据这样一个背景,描绘出母亲晚上思念两个孩子的情形。注意把握人物的情感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你(指母亲)进入梦乡,半个梦属于战士,慈祥的脸会微微地舒展;半个梦属于囚徒,愁苦的脸会紧紧地锁着。次日清晨,泪水打湿了枕头,半边泪甘甜,半边泪苦涩。
温馨点醒:结合自己的描绘对比一下,出入点、优劣势在哪儿。当然,答案并非是最好的,但至少是适合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作者正是充分地感受到了母亲枕头上的眼泪的两种滋味——甘甜和苦涩,才赢得了读者的喝彩声。这比笼统地写母亲晚上泪流不止要自然和贴切得多。
2.现代散文家周作人曾写过一篇著名散文《初恋》。文章写了作者十四岁时和一位十三岁的少女之间的懵懂情感。当时,作者寄居在杭州,隔壁一位姓姚的少女常来作者的住处玩,虽然他们之间从未交谈过,但每当这位少女站在作者身边看他写字时,作者“便不自觉地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没有的努力去写作,感到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悦”,产生了朦胧的恋情。后来,作者离开杭州,过了大半年,从别人口中得知这位少女已患霍乱去世了。
问:根据这一背景,如果你是当时的作者,会如何写一段纪念情感或回忆性的话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我那时也觉得很不快乐,想象她那悲惨的死相,但似乎又很安静,仿佛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温馨点醒:如果换作我们来写,一般情况下,肯定是得到死讯后心都要碎了,或五雷轰顶,或泪雨滂沱,一闭上眼睛就是她的身影,等等。似乎只有这样写,才能表现出对她的情谊。
可是,周作人没有这样写,我们不妨再细品一下这段文字——“似乎很安静,仿佛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原来这大半年作者心里一直有一块大石头,即对她的眷恋。尽管他们没有交谈过,但她已然深深地烙印在作者心坎上,思念悠悠。只是两人分隔两地,不能见面,也无法沟通,这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现在,她离开了这个世界,此事也就画上了一个句号,解脱了。尽管这种解脱非常痛苦,无可奈何,但毕竟是解脱,所以,“似乎很是安静”,所以,“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回味隽永。
技巧点拨:如果我们想要写活文中的人物,首先要充分地按照人物的心理特征来写,不能把自己的生活意愿强加在文中人物的身上。在写之前,先要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仿佛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上,然后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出来。在刻画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这样的刻画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与此同时,还要学会勾勒读者心中的情感空间,即不能把话说得太过直白;还要学会运用描写营造氛围,把读者带入其境,让读者自己去遐想,这样,文章才会有很强的感染力。
若你真想仔细揣摩人物情感,娴熟驾驭,这还真需要下点工夫。世间诸事,千姿百态,人物更是芸芸而杂。首先,你文中的人物必须要经过筛选,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哪些是主角,哪些是配角,等等。其次,想想你能否很好地把握所选定的人物的情感特征。若不能,换还是不换?这些问题你都得考虑周到。人物选定了,情感特征把握好了,接下来,你就得考虑如何去表现他们的情感心理特征。是直截了当,还是含蓄温婉呢?这便是文章的行文风格了。好比周作人一样,一个“安静”,一个“放下”,就非常恰当地渲染了人物的情感心理,而不必再累赘地说如何压抑、如何难过了。表现人物的情感特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要以为表现痛苦的形式就只有哭,有时笑也是痛苦。把握好人物的整体情感方向后,更要懂得细微处的刻画。最后才是布局谋篇,先描写什么景物,什么人物该在何时何地出现,然后会发生什么事件,最后将景、事、人、理融为一体,结尾处升华或提炼,或含蓄隐理。
三、例文精选
母爱的疼痛
李兴海
我是一个在标准的三人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虽然是个女孩,可父母依旧很宠我,尤其是父亲。所以,相比之下,我一直惧怕母亲。可母亲又恰好是家里的财政大臣、厨房总监,我也只得在闲暇之时讨好她。
我小时候是个小馋嘴,老爱跟着母亲在厨房里进进出出。特别是周末,父亲休假之时。因为那两天,母亲必然会做上一道父亲最爱吃的青椒火腿。而我总想第一个尝到那种滋味。于是,就这么跟着母亲,站在她的脚边,仰头看着她刀起刀落地切着那些鲜红的火腿。偶尔,她会放一片到我嘴里,自顾切菜的同时还不忘骂我一句“小馋嘴”。我迅速捂着嘴巴,生怕那块肥美的火腿会从我口里掉出来。我大口大口地嚼着,偷偷地乐着。
七岁那年,母亲因为伤寒安躺了将近一个月。于是,那种期盼青椒火腿的心情如同大病后的母亲想见一见阳光一样。
午后的厨房里重现了往日的叮叮当当。我仰头看着母亲,未等她下刀之前,就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吵着嚷着要她先切一片给我。她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照旧进行着自己的工作。我见状,开始不依不饶地揪扯她,硬要她给我一片。结果,在我的揪扯中,母亲的左手被刀锋划了一下,顿时,一些鲜红的液体缓慢地从那个裂开的口子渗透出来。我不知道当时的自己到底是因为惧怕母亲的责打,还是因为初次见到鲜血而猛然大哭起来。
母亲顾不得手上的伤痛,和蔼地看着我,一边用沾满油渍的双手帮我擦拭泪水,一边告诉我要学会勇敢。在她的教导里,我逐渐安静下来。这件事,就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样扎在了我心里,长出母亲的双手,让我在后来的十几年里依靠着它,无畏人生的风险。
二十五年后,不清楚家人是因为迁就我,还是真的喜欢我,他们也爱吃青椒火腿。尤其是女儿,整天跟着我进进出出的。
一次,她硬是要穿着我的拖鞋跟着我。小小的脚控制着那双对于她来说是硕大的拖鞋,敲在地板上,整个屋子里噼啪噼啪作响。
我进厨房炒菜,她跟着过来。“咣!”一个置于茶几上的花瓶应声而碎。我怕她穿着拖鞋摔倒,赶紧拾捡。慌忙中,一块残缺的玻璃划破了我的右手。鲜红的液体一流出来,女儿顿时大哭起来。我笑了,想起当年我和母亲在厨房的那个场景。
于是,我如母亲一般,顾不得自己的伤口,为自己的女儿擦泪。那些泪水如同小溪一般没过我的手指。我安慰着她。
眼泪进入伤口,一阵刺痛从指尖传递而来。可我必须镇定,不能表现出有任何疼痛的征兆。因为我知道,那样的话,女儿也会因此惧怕伤口,并且哭得更加厉害。就这样,我一边忍住疼痛,一边教导着女儿如何勇敢。
厨房内,女儿没有再跟过来。一个人的我,不知怎的,忽然泪流满面起来。
二十五年的人世沧桑,终于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当日母亲的用心良苦,以及那心甘情愿的疼痛。
问:再细读结尾,是不是很有感染力?作者并没有把具体疼痛的原因道出来,但读者都懂。
提示:这就是懂得文章人物的思想情感后,再在结尾部分勾勒出读者的情感空间。
赏析与阅读:文中的“我”扮演着两个角色,一是“女儿”,二是“母亲”。两者的情感心理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淘气任性——“我迅速捂着嘴巴,生怕那块肥美的火腿会从我口里掉出来,大口大口地嚼着,偷偷地乐。”“我仰头看着母亲,未等她下刀,就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吵着嚷着要她先切一片给我。她未如我想的一般,照旧进行着自己的工作。我见状,开始不依不饶地揪扯她,硬要她给我一片。”后者是成熟慈爱——“于是,我如母亲一般,顾不得自己的伤口,为自己的女儿擦泪。那些泪水如同小溪一般没过我的手指。我安慰着她。”“眼泪进入伤口,一阵刺痛从指尖传递而来。可我必须镇定,不能表现出有任何疼痛的征兆。因为我知道,那样的话,女儿也会因此惧怕伤口,并且哭得更加厉害。就这样,我一边忍住疼痛,一边教导着女儿如何勇敢。”全文通过“我”的成长对比,突显出母爱的永恒和伟大,揭晓母亲之所以会“心甘情愿”地疼痛,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对儿女的疼爱之情,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天下母亲对儿女的爱的主题。所以,当你懂得文中人物的情感时,就得根据人物的情感特征来改变行文风格。写“女儿”时,行文欢快活泼,符合人物特点;写“母亲”时,行文厚重沉练,完美地表现了母亲的心声。结尾处提升主题,感悟母爱,与我们前面所说的构思思路相似。
温馨点醒:所以,一个好作者其实就是一个情感载体。她(他)要有少女般的懵懂与青春,有水流般的细腻与忧伤,有诗歌般的风情与浪漫,有农家孩子般的质朴与纯真,还要有哲人般的睿智与深思,更应具备公正的道德与原则。
要想充分准确地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特征,就得在生活中观察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乞丐乞讨时的心理,老师批评学生时的心理,十七岁的花季少年暗恋时的心理等。只有真正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世界,才能完美地演绎出他们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才能赢得读者的掌声。
其实,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写作素材,为什么有的作者就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素材,而有的却用得非常勉强,干枯无力?就是一个原因,没有一颗了解生活的心。风声、雨声、鸟语声;花、草、树、叶;拾荒者、少年、白发老人、小贩等,他们都是生活的风景,每一处、每一幕都是一篇很好的作品。
所以,从今天起,从身边的人物、景物和事物开始观察,去听听雨的声音,感受风的呢喃,品味花的幽香,好好感受身边亲人的爱与温柔,这样,在个人气质和修为提升的同时,你的作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为文先为人,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