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二十二日,在美国人的支持下,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三千侵入台湾。
我们都知道,台湾曾是明朝的最后一个据点,早在康熙年间就被清廷收归版图。可在后面一百多年里,不知他们在干什么,对台湾的经营极不得力,到日本人入侵的时候,台湾仍然偏僻荒远,要兵无兵要防无防,人家几千兵马都登陆了,清廷却迟迟未得到消息。等后来知道了,赶紧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军赴台与日军对垒,物资军火也源源而来。
此时的日本羽翼未丰,想侵夺大清国的土地他们还没这个本事——别说对抗大清国,他们连岛上的高山族人都对付不了,先后被干掉了上千人。实在顶不住了,只好任命大久保利通为全权大臣到北京谈判,最终双方签订《北京专条》,清廷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给了五十万两银子的抚恤,日本兵随即退出台湾。
此次日本侵台,中国方面虽然得知太晚,失了先手,可后来反应还算迅速,手段比较强硬,在军事上压倒了日本,成功赶走了侵略者,却也做了一定的妥协。究其原因,一是经过长年内战,中国国力衰弱,尚未恢复元气,不想和日本缠斗;二是清朝自康熙年间收复台湾后,一直没用心经营过,致使台湾仍是一片蛮荒,在那座海岛上清军力不从心;三是在海军方面几乎一片空白。
清廷之所以不想和日本缠斗的另一个原因,是此时在新疆地区,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迅速逼近。
同治三年(1864),陕甘地区的回民起义蔓延到新疆,但很快演变成了当地教派、民族之间的互相攻杀,新疆陷入一片混乱。同治三年末,浩罕的阿古柏趁机侵入新疆,逐步占领了南疆的全部和北疆的部分地区,成立了一个“哲德莎尔”汗国。
同治十年(1871),沙俄也出兵抢占了新疆伊犁,并控制了北起塔城、额敏河,南至晶河、库尔喀尔乌苏的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
眼看形势越来越危急,新疆很可能被从中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开始讨论是否出兵收复新疆的问题。
但在这个问题上李鸿章的表现却着实令人惊讶。他认为海防比塞防重要,以眼下的财力、物力,同时筹备海防和供应西北粮饷实在不够用。加上英国、俄国已经勾结起来,一定会阻挠清廷收复新疆。而且新疆偏远荒凉,也不值得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收复。
当然,李鸿章此次的建议完全是错的,甚至可以说是不理智的,很快就被朝廷否定。之后左宗棠率军进入新疆,经过三年苦战,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部领土。不久,把伊犁及其周边地区也从俄国人手里夺了回来。
在是否应该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李鸿章的态度十分怪异,而更怪异的是,朝廷中支持他的人还有很多,甚至李鸿章自己也说,他的主张是从恩师曾国藩那里拿来的。
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当时中国第一流的聪明脑袋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一方面,塞防和海防孰重孰轻,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中国已经被列强打败了好几次,每一次敌人都是从海上杀来,大海,成了中国人面对的最恐怖的噩梦,甚至连常胜军的指挥官戈登在回英国之前都曾对李鸿章说过:只要大清国的首都还在北京,中国就无法和列强正面较量。这话所指的就是来自海上的危险。
所以加强海防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这一点无可非议。
但只为加强海防,就可以放弃新疆吗?
还不止于此。新疆遥远偏僻,地广人稀,如果出动大军远征新疆,这支部队的一粮一饷、一枪一弹都需要从内地筹措,所花费的金钱将是非常惊人的。同时孤军远征,在遥远而陌生的地区与强劲的对手交锋,打败仗的概率也比较大。
但只因为花费巨大,可能战败,就可以放弃新疆吗?
最后不得不说,还有一个问题隐藏在所有问题的后面。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人已经很难理解,可在当时,它却有广大的市场,能得到很多人的共识。
大清国的社会架构是很奇特的。一方面,满人是统治者,汉人是被统治者,在这上面虽然没人挑明,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可另一方面,满人也罢汉人也罢,都置身于儒家文化圈之内。正是儒家文化,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满汉之分。在儒学这个巨大的穹窿下,满人、汉人都被同化成了一种人,那就是“读书人”。
儒,就像一根无形的铁链,把所有读书人的心紧紧捆扎在一起,既统一了他们的思想,僵化了他们的头脑,又为这些读书人培养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在这些看同样的书、想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的儒生看来,“非儒”地区是蛮荒的、不开化的,对这些地区,儒生们是漠视的、疏远的,是缺乏认同感的。
新疆,正是一个这样的“非儒”地区。所以,这个地区在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一大群儒生眼里是疏离的、是不重要的、是可有可无的。
此时此刻,“李鸿章们”所表现出的这种怪异的思想,用两个字就可以形容:狭隘。
正如每个人都有其宽大的一面一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狭隘的一面。可是在这个决定历史进程的重要时刻,李鸿章和他的“腐儒”朋友们内心深处丑陋的狭隘观念集体暴露出来,几乎给整个国家、子孙后代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今天,“儒生”和“科举”早已腐烂在历史的泥潭深处,“李鸿章们”的狭隘思想也已经在中国文化圈中绝迹了,以至于我们看到一百多年前这些人的做法时,会感到愕然不解。
“不解”是好事,说明我们和这些前人相比,已经大大地进步了。
这时候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死了。
活了十九岁,在位十三年,处理政事一年,除了修圆明园瞎折腾,什么也没干,然后就死了。
早年的咸丰皇帝总共就生了俩儿子,另一个三岁夭折,就养大一个载淳。现在载淳一死,皇位没人承继了,只好在皇室宗亲里挑选,把醇亲王
和慈禧太后亲妹妹生的儿子载湉抱来扶上皇位,年号“光绪”。
换皇帝在朝廷里是件大事,可是跟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关系不大。谁当皇帝属于高层的事,他管不着,也不想管。此时的李鸿章一心想着找机会弄到银子,兴办海防。
5.蚊子船
危机,危机,整个大清国内忧外患,到处充满了危机。
可是有危险的地方往往也存在机遇。李鸿章就抓住日本入侵台湾这个危机办了两件事。一是奏请向日本派出公使;二是请朝廷拨出银两大办海防。
以前英法联军从大沽口杀进北京,现在小小的日本也敢从海上侵夺台湾,这都是因为大清国没有海防,没有海军。再不大办海防,怎么得了!
很快,恭亲王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了一道《海防亟宜切筹将紧要应办事宜撮叙数条请饬详议折》,请求尽快兴建海军。慈禧批准此折,命李鸿章、沈葆桢商议南洋、北洋海防事宜。正丁忧在家守志的丁日昌也上奏提出了《海洋水师章程》。由此,购买舰船组建现代化海军的计划终于开始实施。
光绪元年(1875)三月,赫德跑到天津来见李鸿章,一见面就掏出一大沓图纸放在桌上:“中堂,听说朝廷要建立新式海军,这是英国最新研究出来的‘根驳炮舰’,排水一千三百吨,每艘舰上装备一门八十吨重的大炮,不管对方战舰的铁甲有多厚,保证一炮洞穿!不知中堂有没有兴趣?”
好家伙!这个赫德真厉害,他怎么知道大清国要建立海军?
赫德这个英国佬儿可不简单,手眼通天,在中国就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早在头一年他就打听到清廷要购买军舰,立刻跟英国方面联系,询问相关资料。这次他不是从上海来天津,而是从北京来的。
在见李鸿章之前,赫德已经把他手里的军舰在恭亲王面前兜售过一次了,可恭亲王对兵舰的事一窍不通。好在这位王爷人不糊涂,没有不懂装懂,而是让赫德到天津来找李鸿章商议此事。
身为大清国的“总税务司”,赫德对中国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完全明戏。眼下中国人在财政方面有多少底,大概能拿出多少钱,可能喜欢什么类型的舰艇,他全琢磨透了,现在放在桌面上的这个东西,保证李鸿章一看见马上动心。
这种“根驳炮舰”又短又宽,样子有些古怪,前甲板上装着一门吓人的巨炮,整艘舰由两台锅炉推动,看样子和平常所见的火轮、炮舰都不太一样。
李鸿章皱着眉头一张张细看图样,赫德在一边口沫横飞地讲解:“别看这艘舰小,可是特别灵活,转舵一周只需要两分四十五秒,比一般的战舰灵巧得多。只要买上一批这样的船,就可以在大海上和各国的铁甲战舰正面较量了。”
赫德说的这些话李鸿章大半没听进去,他的眼睛始终盯着炮舰前甲板上那门巨炮。忽然问赫德:“我听说洋人谈到火炮都习惯说口径多少,而不是用全炮的重量来算,这门炮口径是多少?”
想不到李鸿章竟问出这么一句来,赫德大吃一惊,脸上不由得变了颜色。李鸿章立刻看了出来,追着问大炮的口径,赫德混不过去,只好回答火炮口径是十六吋。
说真的,对于火炮口径之类的问题李鸿章也是一知半解。可他已经看出赫德的神色不对,干脆莽撞一句,问赫德:“这么大口径的炮怎么没听说过?”
赫德犹豫半天才说,这门巨炮是当今世界上最大口径的火炮了。
听到这儿,李鸿章找出赫德话里的毛病来了。“最新式”的“根驳炮船”,世界上“最大口径”的火炮……
要真是这么新、这么好,英国人会随便就卖给大清国吗?
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会是英国佬儿造出来骗冤大头的吧?
见李鸿章起了疑心,赫德强作镇定,又从身上拿出一堆图纸来,也全是“根驳炮舰”,有四百四十吨的,三百二十吨的,还有二百六十吨的,放在桌上让李鸿章挑。
看着一桌子纸片儿,李鸿章肚里暗暗骂街。
滑头!他刚才拿出来的很可能是这几种炮舰里最大、最贵、最不实用的一种,李鸿章要是不逼着问,这小子还不肯把好东西掏出来,弄不好中国人又要上这帮洋人的当。
现在李鸿章对赫德已经没法信任了,可是只要东西好,炮舰还是要买的。就让赫德把图样放在这儿,看看再说。
赫德走后,李鸿章立刻四处打听,很快弄清了这种炮舰的真实情况。
“根驳炮舰”事实上只能算一种小炮艇,但因为这个小铁壳船上安了一门巨型火炮,所以又得了个别名叫“蚊子船”,意思是别看它小,被它叮一口可不得了。这种小炮舰的威力完全倚仗前甲板上的那门巨炮,由于船小炮大,航速又低,至多只有九海里左右,只能在近海作战,最好的战法是泊于海口浅水处,用舰上的巨炮远距离和对手交火,尤其是在海防薄弱的海口,只要派出几艘这种炮舰组成阵势就可以阻击敌方来犯的舰队,所以又有个名字叫做“水炮台”。
另外李鸿章还打听到这种蚊子船价钱不贵,十多万两银子就能买一艘。
对于中国这个海岸线漫长而海防又极其薄弱的国家,买一批“水炮台”充实海防倒也是件好事。
可问题是赫德这家伙果然耍了滑头。他首先推荐给李鸿章的是几款蚊子船里最大的一种。因为舰上安装的那门十六吋大炮实在太大,所以这种一千三百吨的蚊子船是所有型号中最危险也最不实用的,连英国人自己都从没试验过,只是造出来唬人,然后销到国外,专门卖给那些四六不懂的冤大头。
李鸿章当然不打算当冤大头。经过仔细算计,最后决定先购买四百四十吨、装备十二吋半口径火炮的蚊子船两艘,三百二十吨、装备十一吋口径火炮的蚊子船两艘。
商议妥当,李鸿章又把赫德找来,开始讨价还价。
早年赫德还是代理总税务司的时候就跟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打交道,深知这个人不好糊弄,这次的花招又被人家识破,所以再见李鸿章时赫德显得非常老实。双方很快商定,中国购买蚊子船四艘,四百四十吨的每艘折合白银十一万一千三百二十二两,三百二十吨的每艘折合白银七万六千六百五十九两。购舰经费从江汉、九江、江海、浙海、粤海五口的海关关税内提取。
有了早年“阿思本舰队”的前车之鉴,李鸿章这次把跟英国人订的合同搞得非常仔细,厚厚的一大本,什么都想到了。事情办到这会儿,赫德也知道跟李鸿章耍花招没什么意思了,所以俯首帖耳,李鸿章说什么他都点头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