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李如松又自东坡退向开城。柳成龙等一班大臣苦苦恳求,大军一退,贼寇气焰又起,朝鲜远近惊惧,临津以北也不可保。请天军留驻一段时间观察动静再撤。
李如松再也没有法子,只得假装答应。柳成龙前脚一走,李如松后脚就跨上战马,立即退回开城。明军各部也渐次撤去,只留下副总兵查大受、游击将军毋承宣率一千人守护临津江渡口。柳成龙急忙派人追赶,更请进兵。李如松烦了,随便应答,天气晴了,路面干了,自当会进兵的。
傍晚,李如松叫张世爵唤来柳成龙等人,好言劝慰。恰在这时,四处流言说日军加藤清正准备绕出阳德孟山,偷袭平壤城。李如松就借机说:“平壤是根本之地,如果平壤失陷,我军便归路断绝,不可不救。”又下令明军各部退向平壤,只留下游击将军王必迪守开城。
柳成龙急忙派从事官辛庆晋,飞马去见李如松,陈告明军不可撤去的五个理由:
先王坟墓,皆在畿甸,沦于贼薮,神人望切,不忍弃去,一也;京畿以南遗民,日望王师,忽闻王师退去,无复固志,相率而归贼,二也;我国境土,尺寸不可容易弃之,三也;将士虽力弱,方欲倚仗天兵,共图进取,一闻撤退之令,必皆怨愤离散,四也;一退而贼乘其后,则虽临津以北不可全,五也。
李如松虽觉有理,但是去意已决,只得默默不语,引军而去。
朝鲜国王李昖也派遣左议政尹斗寿苦求李如松不要撤兵,李如松不应。尹斗寿行号卧泣,涕泗交颐,泪下如珠,甚是可怜,李如松不禁为之动容。朝鲜人遂赠给尹斗寿一个“泣阁老”的称号。
李如松不顾朝鲜大臣的泣血谏阻,短短几天,就从王京前沿后撤四百多里,直到平壤城。明军大踏步前进,又大踏步后退,其变幻之速,令世人咋舌难信,也备受朝鲜人的讥讽指责。
朝鲜君臣本来为平壤奏捷而欢欣鼓舞,料想明军会挟平壤大胜之威,尽速光复王京。不料,李如松马失碧蹄,局势一夜之间发生巨变,朝鲜君臣大失所望。
由于久遭日本人践踏蹂躏,朝鲜已残破不堪。君臣上下急于图存复国的急切心情,世人无不同情理解。但是,长期戎马的李如松,头脑比任何人都清醒。李如松并不是过惯了荒淫糜烂宫廷生活的李昖,也不是只会玩弄笔墨的柳成龙、李德馨之类的文臣儒生。他深知,此时明军的处境异常危险。
明军出师时有四万四千余人,但真正入朝的只有三万六千人①,其中平壤一战减员近三千人,碧蹄馆又损伤一千五百人,加上其他方面,不下五千人,至此,能投入战斗的明军总数三万多一点。而战马方面损失更为严重。入朝之初,明军有战马二万六千七百匹,其后因为马疫及战死等原因,马匹减少高达一万二千多匹,几近五成。李如松所部以辽东骑兵最为精锐,而战马的大量死亡,使得明军战斗力急速下降。
反观日军方面,第一次侵朝战争,丰臣秀吉共动员近三十万人,其中渡海投入朝鲜战场的有步兵九个军共十九万余人,水师九千二百人。自釜山登陆,日军所遇朝鲜军队抵抗甚弱,损耗不大。平壤战役虽歼灭日军一万多人,碧蹄馆损失几千,除去加藤清正在咸镜道的大量战斗伤亡及冻死冻伤,日军陆军总数至少也在十四五万以上。而集结在王京的也不少于五六万,对明军形成压倒性优势。
再看后勤补给方面,明军到开城时,粮草已尽。“惟从水路括粟及茭草于江华,又船运忠清全罗道粮草,稍稍而至,随到随尽,势愈急。”(《朝鲜李朝宣祖实录》)
明军军粮补给,除过江自带一点儿以外,其余全部依赖朝鲜国筹措,而朝鲜经过倭乱洗劫,早已民困国乏。从民间征集一点儿余粮,远远不能满足三万明军的最基本消耗。
朝鲜工曹正郎徐渻曾经这样描述明军撤退到平壤后的缺粮惨状:
……天兵,皆极瘦瘠……而倒损者,又不知其几。天兵之屠马者,分肉者,持肉而往来者,触目皆是。而谷草不敷,天兵腰刀刈草于山野,十数里之地,担者、负者、戴者,陆续道路,所见极为惨恻。(《朝鲜李朝宣祖实录》)
对于这么一支疲羸瘦弱、严重缺粮、战马大量死亡、数量又远不如敌人的军队,防守尚成问题,进攻更不堪说了。所幸的是,日本人被平壤之战与碧蹄之战中的明军英勇表现所吓倒,没有主动发起进攻。要不然明军能否安然回到明朝,不得而知。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名将,李如松并不畏惧日本人。他从来就没有畏惧过任何敌人,无论在宁夏,在朝鲜,还是之后的辽西战场,他总是冲锋陷阵在前,引兵撤退断后。他把战功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关心、体恤部下。攻进平壤城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酹阵亡将卒,身自痛哭,慰问孤寡”。
碧蹄遇伏后,他为失去贴身侍卫李有升而痛哭一整夜。李如松最怕的就是让他把几万部众陷入死地,面临覆没之危。
只怕应该怕的,不怕不应该怕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最伟大的人,也是最能忍辱的人!
于是,宁可被朝鲜人所讥讽、咒骂,为国内奸臣所构陷,他也要把三万明军安然撤到平壤,以缩短后勤补给线,等待国内援军。
《孙子兵法》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多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纸上谈兵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懂得运用的却寥寥无几。
这也并非李如松独断专行,明军战将李如柏、张世爵,谋臣郑文彬、赵如梅等,都主张撤兵。
李如松撤兵的决定是正确的、及时的。不过,后撤的步伐太快,退出的空间太大,结果明军士气一落千丈,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完全丧失进取心。
明军撤离之后,盘踞在王京地区的日军又猖獗起来,四处寻求战机。日军对明军有所忌惮,但很鄙视朝鲜人,总认为朝鲜人不是对手,一触即溃。不料,在二月二十二日的幸州保卫战中,朝鲜巡察使权慄竟把不可一世的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壬辰战争之中,朝鲜军队所取得的三次大捷之一——幸州大捷。
幸州之战,日本人留下尸首一百四十多具,弓箭、盔甲、刀、铳等兵器共七百二十七件。权慄下令把日军的遗尸聚成四堆,放火焚烧,臭气冲天,熏到十里之外。
李如松率军撤到平山宝山驿时,听到幸州大捷,对自己仓促决定退师感到无比后悔,痛骂李如柏:“都是因为你,才耽误大事,使得我军至今不能建功立业!”
3.史上兵力最悬殊的求和
平壤、碧蹄战后,朝鲜半岛的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日军虽然为数众多,却惮于平壤之败,不敢主动进攻明军。而明军处于劣势,李如松戒于碧蹄失利,更是丧失进攻的原动力,一味避战、撤军。因此,两军都采取守势。由战场上的直接对抗,演变为两国最高决策层的意志较量。
明神宗是绝对的抗战派领袖。年轻气盛的明神宗一心要维护天朝与属国之间的宗藩关系,扬播华夏神威于四海,给子孙后代留下万世英名。所以,明神宗对援朝抗日不遗余力。
明神宗主要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拨发银、白金,抚恤战殁人员,添加军饷。
二月,明神宗发皇家库银三千两,抚恤朝鲜国内有功死难的将士家属,又应宋应昌的请求,拨白金二十万两,充做东征军费。
第二件事,向朝鲜增派援军。
明神宗下旨继续增兵朝鲜,命统领川贵汉土官兵参将刘给廷率蜀兵五千人,参将许国忠领南兵一千人,驰赴朝鲜。
刘给廷,本名龚给廷,字子绶,号省吾,江西南昌府洪都县人,明朝都督龚显之子。龚显幼时流落四川,被卫使刘岷收留。龚显为报刘岷的大恩,就改姓刘。
刘给廷因父荫任指挥使。万历元年(1573),随刘显征讨九丝(今叙永境)。蛮人叛乱,俘虏酋长阿大。万历十年(1582)冬,缅甸进犯永昌、腾越。次年春,刘给廷受封游击将军,守卫腾冲。刘给廷先降服与缅甸相勾结的岳凤叛军,后破缅甸军,因功授副总兵。不久部下掳掠兵变,刘给廷被降职。
此次刘给廷率领的五千西南兵,在朝鲜战争中最为奇特,堪称一支联合国部队。
刘给廷久据大西南,颇有国际号召力。这支国际纵队里,成分来源异常复杂,有来自外国的雇佣军,还有本国的少数民族武装。具体说来,这支队伍来自的地区有:暹罗、都蛮、小西天竺、六番、得楞国、苗子、西番三塞、缅国、播州、镗钯①等。
更有一些是从殖民印度的葡萄牙人那儿买来的黑人奴隶。这些特种兵个个具备奇异神通。除此之外,刘给廷还有动物部队,训练猴子,用来作战:其中有海鬼数十名。其种出南番,面色深黑如鬼,能潜行海底。又有长人,形体几二丈,不堪骑马,乘车而来。又以猕猴服弓矢、骑马前导,亦能入贼中解马缰。
由于刘给廷的蜀兵长期在大西南征战,其对手多有来自西南各少数民族,甚至缅甸等国,所以具备丰富的战斗经验。再加上配备了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外国特种部队,刘给廷部在明军中最为精锐。
许国忠带来的一千南方炮兵部队,头扎白色套巾,身穿半臂披袄。个个专于火箭、大炮、枪刀用法,远远胜过日本人。
第三件事,慰劳、犒赏明军将士。精神上鼓励,物质上更要奖励。
二月二十九日,明神宗颁旨慰劳东征朝鲜的明军将士:
……朕深嘉尔等之功,所望克日荡平,大加升赏。……尔等尚亦宜体朕远怀,勉图报称,垂功名于竹帛,流福阴于子孙。钦哉!故谕。
三月初一,明神宗下旨录征倭功劳,赏赐李如松、杨元、李如梅等大量金币。初三,明神宗还在北京城的郊外宗庙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向大明帝国的列祖列宗宣告征讨日本不断取得胜捷。
最后一件事,明神宗责令兵部极力筹措粮援,以免贻误征讨大业:
……所有合用粮草,户部一面发银,或从山东海道召商,高价籴买;或就近输运。务使东征四五万人,可够半年之用。……务使饷可资兵,兵不糜饷,早平大寇。……故谕。
当明神宗踌躇满志,下定决心与日本人周旋到底的时候,日本人却是哀歌绵绵,士气日益衰竭。
此时的丰臣秀吉暮气沉沉。自明军参战之后,朝鲜前线败报不断,弃城失地,损兵折将。丰臣秀吉盼得两眼发昏,却连连盼来几记闷棍。狠下心来,决定孤注一掷,准备渡海亲征。
宇喜多秀家及诸将大吃一惊,联名给丰臣秀吉写信劝止:“大军准备西攻,但是漕运艰难,路程遥远,军粮不继。臣等商议先平定庆尚、全罗二道,确保海路要道无恙。如果急于攻城,白白牺牲士卒,不如等二道平定,海路畅通无阻,粮运无滞,而后太阁旌旗北渡,易如反掌。现在臣等屯聚王京,如果明军胆敢来攻,臣等一击灭之,并非难事。”
丰臣秀吉迫不及待,连连催促出兵。侵朝诸将无可奈何,只得勉强出战。但要往哪儿进攻呢?明军坚守开城,日本人想都不敢想去碰。于是,军监和诸将商议,决定派遣刚刚抵达朝鲜的加藤光泰、细川忠兴、长谷川秀一等七人率两万日军进攻晋州。晋州有朝鲜金时敏的两万守军。七人名位相牟,互不相服,进攻晋州过程中,日军混乱无序,被金时敏打得大败。从此,再也不敢出兵。
军监们又商议了一阵,说:“如果再这样一天一天虚度,肯定会遭到太阁的斥责、惩罚。不如告以实情,请求增援。”于是又书信一封,告诉丰臣秀吉:“明军超过二十万,他们熟悉朝鲜地理形势,而且数量不断增加。我军兵少,寡不敌众,连一个晋州也拿不下。虽然占有黄海、忠清、全罗、庆尚四道,但是敌人据险啸聚,梗塞道路。如能多派援兵,广筑城堡,压镇诸道,再寻机与李如松决一死战。先扫荡朝鲜半岛,而后直入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