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想着:施粥场只能解一时之困,而非长久之计。如果要想彻底解决问题,那必须要让难民们不管有饭吃、还要有事干,夜幕下的凤凰楼富丽堂皇,优雅舒适的包厢里都充满了欢声笑语。萧潇雨心里牵挂着那些难民,不免觉得心里很烦闷,出了酒楼她又来到后面院子透透气。
萧潇雨一边走,也就是自己能养活自己。
汴京城是京城。所以,荒地和闲置地肯定不如其它地方多。安置这么多的难民,而且还要保证人人有事干,那可不是动动嘴巴那么容易哦!
汴京城虽是相对富裕,但大部分费用都花在军费上,因为汴京城内共有驻军十万多人,所以,花费极大。
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禁军是中央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戊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
第一种: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
第二种: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
第三种: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
前3种虽任务,但都是职业兵或者是属于民兵性质的。而只有禁军才是北宋的中央军、就是正规军,也称“上军”。“上军”是国家武装的主力安史之乱前这些武装的费用大部分由朝廷支付。
随着军队地方化的完成,军队成为由当地人组成的驻守于当地并由当地赋税供养的地方军队。
在汴京十万多人的军队成为巨大的销钱机器,所以,汴京的税收大部分都是用在这上面的,而税收主要以农税为主,因此给农民造成了极重的生活负担。
宋军兵器以弓弩为主,弓弩兵在宋军中占六成以上。
宋朝为制造弓弩,设有专门的机构,官营的兵器工场规模也颇大。北宋前期,弓弩院,造箭院各有有工匠一千多人,平均一人一日可造弓一张,或造箭三十枝。但在腐败的官僚管理下,弓弩质量较差,随意抽取三张弓检查的话,或许没有一张弓令人满意。这也是因为宋朝的兵器工厂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而金朝的兵器工厂制造的兵器上都刻有监造官的姓名,如有质量问题,即可捉拿查办,所以质量较有保证。
宋朝的钱币收入3682万余贯,指出3317万余贯,其中军费944万余贯;绸、绢等纺织品收入874万余匹,支出723万余匹,而军费却达742万余匹;粮食收入2694万余石,支出3047万余石,其中军费为2317万余石;草收入2939万余束,支出2952万余束,其中军费为2498万余束。一年所用,养兵之费用大概占了六、七成。养兵之费占财政收入六分之五。
宋代的生产和维修武器装备的费用虽然不一定列入军费,却不可忽略不计。当时军器价值也是相当昂贵的。北宋时,陕西一带,一枝弩,钱1贯500文,1张弓,钱700-800文。南宋初,1副全装甲价值38贯200文,1副马甲40贯100文,1张弓2贯800文,1把提刀3贯300文,1枝弓箭,74文,1枝弩箭65文,造弓10000张,需要牛筋6745斤,牛角11000只。如果要装备数十万乃至百万大军,其庞大的军器费用是十分惊人的。
由上速情况可以看出战用装备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
萧潇雨仔细盘算后深感兵器之贵。她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开设几家铁器铺把那些有体力、有技术的年轻难民们,集中安置起来,这样不仅能解决难民的生活问题,还可以增加收入,等保证了质量也提高了产量的时候,就可以将制作武器当成生意来做,岂不是件完美的事情。
但是开办铁匠铺需要的又是资金,而眼下最缺的就是钱。
“哎!”萧潇雨感叹着。
今晚没有月光,夜风吹着树梢微微地晃动着。院子里一片漆黑,只有几个红灯笼挂在青石小道的两侧,灯笼里发出微弱的光照亮着脚下的路。
萧潇雨一边走,一边想着心事,走着走着,无意间看见前面有个黑影躲到了一棵大的古树后面。是谁?为什么鬼鬼祟祟地躲到树后面去了?萧潇雨心里好奇,不禁尾随而去。
萧潇雨蹑手蹑脚地走到大古树的后面,她一边从地上捡起一块鹅卵石,一边大声喊道:“是谁?快出来,再不出来,我就喊人了。”
树后的人迟疑了片刻,走了出来。
借着微弱的光,她看清楚了,此人是宗碧。
“怎么是你?宗碧。”萧潇雨诧异地问道。
“是我。”宗碧说。
“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进酒楼?”萧潇雨又问道。
“你……我……”宗碧支吾着。
“你怎么了?”萧潇雨问。
“好长时间没有看到你了,所以,只想偷偷看你一眼。”宗碧说道。就为了偷偷看一眼?宗碧的这个理由有点牵强。
“既然来都来了,那就到酒楼里面坐会儿吧,喝了酒再走吧。”萧潇雨盛情地邀请道。
“不去了,下次吧,哦,对了,忘了把这个给你。”宗碧说完,把手里的东西递给了萧潇雨。
接过了宗碧递过来的一张纸,借着微微的光,萧潇雨看了一下,原来是一张1000两黄金的银票。
“这是做什么。”萧潇雨不解地问道。
“你不是正在搭建施粥场和搭建难民临时住所吗?想必银子一定不够吧。这银子不是给你的,而是救助难民用的。就算上我一份吧。”宗碧说。
“你哪来那么多钱?”萧潇雨问。
“那你就别管了,反正这钱不是偷的,更不是抢的,你放心拿着就是。”宗碧说。
“可是……”萧潇雨还想再说些什么。
“别可是了,拿着吧。知道你不肯收,所以,原本想偷偷的放下就走,忽然,看见你走出来,所以,这才躲起来的。”宗碧说道。
“我该怎么感谢你呢?”宗碧继续说道。
“上次不是已经送了一块玉给我。你看我一直都带在身上。”宗碧一边说,一边拿起腰上系着的这块玉配。
萧潇雨的脸微微有点发烫。
“那下次什么时候再见面?”萧潇雨问道。
“等我办完了事情,我就来找你。”
“我得走了。”说完,宗碧急匆匆地离开了……
话说完颜宗碧率领着30万大军,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离潞安州仅剩200余里的宋金交界的边境安营扎寨。
就在这个时候,金军得到了密报,密报上详细的描述了宋朝的全国多地发生了洪灾的事情。完颜宗碧觉得机会来了,连老天都在帮他。所以,在还未打仗前,完颜宗碧决定到大宋一探虚实。正好,也就借着这个机会来看看萧潇雨。
所以,就出现了上一章中的情节。
上一章说到萧潇雨想开办铁匠铺,因为没有银子,所以正在犯愁,就在这个时候,完颜宗碧送来了1000两黄金的银票。
有了银子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萧潇雨就开始筹划铁匠铺的事情了,她先把铁匠铺分成三种:
一、主要经营铁制的农具。满足当地的农业需要。例如:锸、锄、镢、镰、犁等。
二、开设战用装备的专卖店。集中一些技艺高超的铁匠,打造出质量最好的战用装备。例如:锋利无比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还有脚、手铐等。
三、钢铁制品、生活用品。例如:切菜用的菜刀、不锈钢锅、炒勺、剪刀、水果刀等等。
四、制造新品种的军用装备: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
萧潇雨理好思路后,去找了一位卖武器的官商,这人名叫段学义。这个段学义也是凤凰楼的常客。
萧潇雨把自己想跟他一起合作,扩大官营铁匠铺生产规模的计划说了出来。
段学义想了想说道:“现在朝廷和官府设立的铁匠铺共有5个,主要生产军队的刀、剑、箭等兵器,还能生产床弩、云梯等大型武器。军中所需目前看来基本够了。”
听段学义话中的意思,萧潇雨明白了,段学义对扩大生产没有兴趣。萧潇雨心想:“根本不是军需够不够的问题,或许是因为没有太大的利益作为强大的驱动力吧。”
不过,军用武器是属于违禁品的,毫无疑问是不能买卖的,如果多生产武器,那么除了加重负担外,确实也没有什么好处。
萧潇雨决定把打造武器的铁匠铺发展成专业基地,争取朝廷的订单,同时可用官方的渠道向其它军队卖武器,所以,这也就她为什么要找段学义的理由了。
萧潇雨道:“事在人为,可以利用规模,利用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成本降低以后,可用较低的价格卖给其他各军只要价钱足够低,那么完全可以取代其它军队的自给自足。成为专供武器装备的铁匠铺,到时银两滚滚而来。到了那时,段大人难道还怕挣不到钱嘛!”
萧潇雨给段学义画了好大好大一张饼,而这样的宏伟蓝图,段学义却听得一头雾水,不知萧潇雨在说些什么。萧潇雨看到段学义的表情,知道自己是在对牛弹琴,于是,也就不和他多说了。她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段大人,要不这样吧,扩大官营铁匠铺需要很多劳工,所以,这劳工就到难民当中去挑吧。我们就先从增加人员开始合作吧。”
虽然段学义对萧潇雨扩大规模的想法不能理解,但是他知道眼前的这位凤凰楼的女掌柜,以后会成为九皇子的妃子。还听说她和太子殿下的关系也不错。所以,就冲着这些……他也得跟萧潇雨合作一回。
所以,段学义很快从难民当中挑选了近100多名身材壮硕,膀大腰粗的男子,官营铁匠铺打铁,因此,把5个官营铁匠铺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同时,段学义也按照萧潇雨的要求,每天给难民不低于20文的工钱,再管一餐午饭。
这一来意味着有100多个家庭暂时不会被饿死了。但是,这对于成千上万食不果腹的难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啊。大部分难民仍需靠粥棚来救济。
扩大了官营铁匠铺的规模后,萧潇雨也为她个人名义开设的铁匠铺选好了地方,她在郊区买下了一块地,她又在难民中找了一些人进行基础工程,同时,在汴京城广招铁匠。
只等购置的原材料一到,就可以正式开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