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是华夏历史名人,是秦始皇的大将军,祖孙三代都为秦国效力,战功卓著。他奉命完成了北逐匈奴、筑长城、修直道三项艰巨的军事工程,对维护秦疆域完整、百姓的安宁及反击匈奴贡献巨大。在他三十几年的生涯中,有十一年与戍边军民紧紧相依,在宁夏兵沟浑怀障驻守,宁夏成为蒙恬的第二故乡。他为促进当时宁夏地区的农业发展,利用黄河青铜峡段水位落差,兴修水利,开渠灌溉;他也为开辟西北边疆、开辟宁夏奠定了基础。他是维护祖国统一、开发建设宁夏的第一人,也是宁夏历史名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显赫的名人,如果不是作者冯增秀同志长期驻守在宁夏兵沟,在沙漠里将蒙恬这个人物挖掘出来,并加以修复还原,恐怕历史与人们会将这段历史与这个人物一同淹没在久远的历史长河里,无人问津。宁夏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同志曾评价这部书,说犹如宁夏文化长河里一朵美丽的浪花,追逐着宁夏文化大时代的潮流,欢腾跳跃,顺流而来。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蒙恬和秦汉历史,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多年来,冯增秀同志奔走在宁夏的黄沙中,一直执著地在挖掘秦汉历史。2001年以前,兵沟及附近的秦汉墓还一片荒芜,冯增秀同志就以富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极大的热情,历经千辛万苦,承担了投资风险,对兵沟与秦汉墓进行了投资开发,无怨无悔。如今兵沟旅游区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宁夏又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他本人也成为宁夏兵沟文化旅游公司的总经理。2008年,宁夏党委宣传部提出了宁夏九大主流文化,其中边塞军旅文化正是指开边大将蒙恬,并将其列入近年来文学创作的重点工程之一,这大大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从那时起作者开始着手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
《开边大将蒙恬》以章回体小说形式,用了四十九章的笔墨,围绕秦大将军蒙恬以河为塞、北逐匈奴、开边戍边的历史线索,用现代人的视角尽述蒙恬一生的沉浮,展示了一幅秦朝时期中国北方的历史画卷。由于两位作者不是专业作家,为了更好地完成本书的创作,使漫射于字里行间的历史故事及对人性分析与渲染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角与口味,作者跑遍了蒙恬生前所有活动过的地方,包括山东、陕西等地,奔波于书店,在网上查找资料……倾其所有精力专心写作。书中蒙恬的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饱满,并通过塑造蒙恬形象,也体现出当时秦国赏识人才,善于用才、招贤取士等一些好的用人制度,为蒙恬能施展才能做了环境铺垫。小说中故事情节紧凑,可读性强,同时作者在小说中也为我们再现了历史上匈奴国的气候、环境与生活等。“那里气候湿润、水草丰美、土地广袤”,“匈奴人学种小麦、青稞、高粱”,“那里人马熙攘、牲畜肥壮、骏马游弋”,描绘了一幅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画卷。
作者虽不是专业作家,但第一次用五十多万字,通过相应的故事把历史生动形象地串联起来,每个章回里,作者先用一段文字简要概括故事情节,再用三到五个小标题点题串联,故事情节的取舍、尺度的把握,都很得体。小说中不时地还有当时花儿说唱的表现以及文言诗赋等,如在第十四章节《秦匈对决勇士壮哉,碧血兰花京师传捷》第四个小故事“碧血兰花”里,蒙恬在马兰花大草原上与姬凤仪对话时,姬凤仪说:“也许这遍地马兰花正是为这场战争而盛开的!”蒙恬幽幽地吟声有韵而赋诗一首:“魂兮归来!金戈铁马兮略北地,依山傍水兮,草色何处肥?……”这与北方诗歌《离骚》等形式相符,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非常强。这也缘于作者热爱秦汉历史,非常执著于研究挖掘秦汉历史文化,始终觉得自己与蒙恬在心灵上有一种契合,带着一种崇敬、敦厚的信念,把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的英雄而短暂的一生展示给后人,为宁夏人研究历史填补了空白,送上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