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赢政如何打败吕不韦,揽回大权,并最终统一六国实现旷古伟业,则是后话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吕不韦就不会有后来的秦庄襄王,更不会有后来的始皇帝。如果这样,中国的历史还会是现在这个模样吗?纵观中外历史,个人的谋划起到了极为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强大的马其顿帝国就是在其领袖人物亚历山大帝死后马上就分崩离析的。如果没有秦始皇的雄韬伟略,会有日后如此强大的大秦帝国吗?历史不容假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吕不韦的惊天大策划成就了日后的大秦帝国,也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所以,人生需要策划,它是一个人对未来的预期。
赢,从人生设计策划开始
大至国际、国家,小至项目、产品都需要策划,然而,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也许就是这一切的出发点——对每一个有志气的人,就是他成功的起始点。
第一,根据个人喜好和特长等进行策划。
法国著名作家、包法利夫朋的作者福楼拜,小时候是个“笨儿子”,说话较晚,上学后也老是写不好字,还害怕考试。他的父亲对儿子期望很大,一会儿要他学医,一会儿要他学法律,甚至寸步不离左右地看管他读书。结果呢?有一天福楼拜终于发作癔病病倒了。
为了这场病。他父亲对他的前途丧失信心,十脆放任不管了。谁知道这种放任却恰恰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福楼拜摆脱了束缚之后,终于发挥自己的真正才能,他闭门不出阅读大量文学名著,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成功者都是能把握自己的事业、生活,主动创造事业成功所需环境的人。伽利略从小就喜欢物理学,但他的父亲不同意,一定要他当医生,因为父亲认为,当医生才能成为有钱人,才是“成龙”之道。
伽利略不得不遵令学医,但他在大学里却坚持自己自学物理。有一次在大礼堂里听课,他出神地盯。着礼堂里的吊灯,发现吊灯的轻微摆动有一种周期现象,结果发现了“摆的周期性”定律。
如果伽利略不执着于自己的追求,不坚持开辟自己的道路,也许,世界上将多了一个庸医,而少了一个天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米开朗琪罗也是曾经违抗父母愿望的人物,他父亲是佛罗伦萨的警察局长,一定要儿子进入实业界当一个银行家。米开朗琪罗则坚决反抗,一定要学绘画,因为这是他自幼的愿望。为此,他曾一度被送到农村去寄养,但寄养的那一家的墙上,竟然被他画满了素描;而农村的石匠则教他学会了用锤子与凿子——雕塑的基本功。
一位美国职业战略学家将“借助台阶”列为从业成功的关键技能,他指利用环境及他人之力,我们可以达到本来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和位置,就像撑杆跳高运动员一样,依靠杆子,使其身体达到一个高度,并借助杆子的弹力,跃过横杆。
人们在求职时往往讳言自己“跳”过几次“糟”,其实,正常的职业变动不应当是一个人的遗憾,而相反是对人的一种锻炼。终身婚配式的职业环境是与开放的社会系统不协调的。在美国,全国劳工从事现有职业的平均时间只有4.2年,英国制造业的职工每年变动30%至40%,而法国全部劳力中每年有20%人改变工种……第二,根据环境机遇进行策划。
机遇是社会环境为我们确定人生事业目标形象的又一影响层次。
在人生旅途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导致了伟大而深刻的发现,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使有的人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从而名垂青史,甚至一次意外的邂逅,竞影响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涯,对他的事业起着转机作用……这样的事例真是举不胜举。因此,认识机遇,看准机遇,抓住机遇,根据不同机遇对自己的事业进行策划,是人生成功的一大秘诀。
1974年普通的一天,日本一家报纸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
“关西地区和年居民搬家开支达400多亿日元,其中大限市就达150亿日元。”
这条消息引起了一位妇女的注意。夺田千代乃和她的丈夫夺田寿男当时正处于失业的困境,为今后的生计发愁。
为什么不在这方面试一试呢?既然客观的搬家需求如此之大,成立一个搬家行业不也是可行的吗?
这对夫妇成立了一个搬家专业公司。夺田千代乃了解到日本的电话号码是以日语字母为序,就把公司取名为“阿托搬家中心”,使它在公司电话号码簿中名列首位。
她成功了,这家公司后来越办越大,9年中营业额增加了347倍。
机遇像一匹骏马,看你能否骑上,骑上后又能否驾驭。能不能预见机遇的到来,能否在机遇到来时及时抓住它,取决于敏锐的感觉和先见之明——预测。当然,更重要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个青年人最初职业是在冷饮店里当服务员,每天端盘子、装冰淇淋、抹桌子,周而复始,十分枯燥乏味。他不喜欢这样子,但又身不由己。
于是,他自己来变通了——就从手上端的冰淇淋开始吧。他研究冰淇淋怎么做,用什么材料,不久竟然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后来又考人大学攻读“食品应用学”。
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说过:“在人类所犯的愚蠢的错误中,最常见的一个就是他们常常忘记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应该做和暂时不应该做的事应该“放弃”,或暂时放弃,实在是人生事业选择中的一个重要法则。
策划,与其说是一种设计,一种安排,一种选择,或是一种决定,不如说是一张改变现状的蓝图。
这就是说,一个人能够享受到成功快乐的人生,必须在奋斗过程中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这需要首先定出正确的目标,然后做有效的行动。
因此,人生成功的步骤可以归纳为3点:
(1)确定想要的是什么
一个人的成功只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度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与人比赛,每个父母都灌输类似的价值观给下一代。一般的情况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读书的阶段,然后步入社会,找份工作,有所表现,冀望升级、收入丰厚和出人头地。但是如果内心未曾培育出足够的自我价值做出有效的支持,则表面一如常人,而内心之疲乏、恐惧与彷徨,无法驱使他做到口中所说的目标,其痛苦难以言表。
意识层次追求的目标,往往与潜意识所追求的目标不同。若此,这个人不会全力以赴地实现目标,而只会有敷衍式的行为;同时,心中老是不能安定,会有很多逃避式的行为。
因此,一个良好和有效的目标,必须是意识和潜意识都同时支持的。
(2)清楚知道现在的行为模式能否得到它
勤力、努力、尽力,在我们的文化中都是美德,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都受到过这样的灌输和教育:工作中,甚至整个生活里面,我们必须不断地勤力、努力和尽力。这个心态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要我们同时要记住“正确的做法”至少是同样重要的。知道做法是否正确很容易:有没有效果?是否每天都更接近想得到的东西?是否每天都多一分成功快乐?所有做法都只可以由有没有效果来决定其正确性。
如果只是勤力、努力和尽力而不顾效果,我们付出的精神时间和其他的资源只会白白地浪费了。这正是当今社会很多人的写照:每天的工作都重复着同样的行为而没有更大的效果,让人感到十分疲倦。但越来越不满意所得到的,感到距离目标越来越远。
所有的飞机、船、汽车,甚至太空船,在前进时都在不断地修正其方向以确保能达到目标。人生也是一样,要达到目标需要不断地去修正前进的方向。所以,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正在做的行为能否使我们得到心中想要的东西。
(3)找出更有效的行为模式去增加效果
不少人坚持某个做法,虽然这一做法已经无法达到目标,而他们的解释不外乎是:“未曾到终点,怎样知道这样做有没有效果。”这说法之中的终点二字,恐怕指的是人生终结,果真如此,则这些人注定一生失败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有效果可见,即使暂时看不到,也应该可以预见,更应该每天都感受到多一分成功的快乐。
如果已经证明是无效的,那就要放弃。因为无效的做法,比不做还不如。不做起码可以省下精力、时间、资源。更可以好好地思考、研究和学习,以找出新的突破。任何新的做法都比无效的方法多一份机会。
也许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做一次新的设计策划。
8.策划家时代,靠知识与智力制胜
马克·麦高梅说:“任何高层次复杂的竞争,几乎都是脑力的竞争,我们可称之为‘商业心灵竞赛’。”
在“击鼓传花”式的“经济泡沫”纷纷瓦解之时,中国的南方却创造了一个“碧桂园神话”。
碧桂园是房地产进入调整期后广东罕见的成功个案,这个神话的谜底就是:依靠高明的策划大师来转动生产力的魔方,整合多种资源,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从没有市场到创造出一个市场来。
这就是智力的价值,知识的力量。
21世纪,知识财富将超越金钱与权力,而占据主要的支配地位,享有显赫的尊严。
对此,江泽民总书记曾有断言:“今后世界的竞争,最主要的是知识力量的竞争。”
一个策划家时代正在到来。它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长袖善舞、经世致用的广阔天地。“企划”、“智业”、“外脑”、“创意”、“第四产业”,一个一个策划家的代名词,如今正以日渐增高的频率,出现在中国的大小媒体上。
(1)策划的历史渊源——春秋战国纵横家
策划,并非现代才出现的新概念,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策划”,在古籍中又作“策画”。“策”,在古代是一种赶马用的棍子,一端有尖刺,能用来刺激马身,催马奔驰。由此引伸出“策动”、“策应”、“策士”;“策”字的另一解为筹,是一种计算的工具,由此又引申出“筹策”、“计策”、“策划”等等。
古之策划,指筹谋、计划,也指一种谋略之术,有“上策”、“中策”、“下策”之分。
最早的谋略大家应首推被民间称作姜太公的吕尚。馒记》记载:
周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载与俱归,立为师”。西伯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周文王崩,武王即位。太公又佐武王伐纣成功。“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奠定了周王朝的基业。
稍后的一个杰出的策划大师是春秋后期越国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勒兵”欲伐越报仇,因而要抢先伐吴的时候,范蠡极力劝阻。可是勾践不听,招致大败,而当勾践被吴王围困于会稽山上,请降不得许,“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的时候,范蠡又与大夫文种定计使勾践得救,并随勾践赴吴为人质3年。归国后,他佐勾践卧薪尝胆,“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据《史己》记载:战国时的兵家孙膑逃到齐国以后,齐将田忌以贵客相待。田忌几次和齐诸公子赛马而不能取胜。孙膑看他们的马相差不远,都有上、中、下三等就给田忌出主意:以他的下马对别人的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与国王和诸公子赌以千金。结果三战两胜,得了国王千金。由此孙膑受到齐王的重用,做了军师,指挥齐军屡破敌军。终以军次“逐日减灶”之计迫使魏将庞涓兵败自刎,报了庞涓因妒忌而断其两足之仇。
中国历史上策士英雄大展身手,纵横捭阖,声名显赫,争奇斗智的年代,最为光彩的算是战国了。
那也是一个策划家的时代
据《史记》与微国策》等古籍记载,中国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你争我夺,互相征伐,后来又出现了“七雄”争霸,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斗争激烈,错综复杂。基于形势需要,读书人中出现了一个专门做说客和为人出谋划策的所谓“策士”、“谋士”阶层,谋略之学也发展到了奇妙精微的程度。他们穿梭奔走于各国之间,巧言饰辩,诈为权变,运筹策谋,就可左右局势的发展,决定一国的安危存亡。
《钱国身勘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奇谋妙计,“千金市骨”是其中之一。
燕昭王想招慕贤能之士,大臣郭隗对他说:“古时有位国君,以千金求千里马,历三年都得不到。一位内侍进言:‘让我去为您找吧。’国村把这事委托他。他三个月就找到了千里马,但马死了,他花了五百金去买下它的骨头,回来呈交国君。国君火冒三丈:‘我要的是生马,怎么找来死马,还花了五百金?’内侍回答说:‘死马尚且用五百金去买,何况生马呢?天下人都知道您真心想买马,马很快就会来了!”果然,不到一年,就有3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这位不知名的内侍,其实是一位策划高手,他以五百金买回一堆马骨头,却令国王在一年之内得到了3匹千里马。郭隗也是一个策士,他引用这个典故,则是为燕昭王献计“厚币而招贤”的。燕王果然依其所言,在易水之旁,筑起一座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西方贤士,号为“招贤台”。后人于是用“千金骏骨”、“燕骏”、“黄金骏”、“燕台骏”等来比喻求才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