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教育家颜元曾经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美,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
鼓励式教育法是指以激发、勉励和鼓励为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从而提高孩子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
1.什么是鼓励式教育
美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去实际行动。”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也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以爱心和热情去努力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要学会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用责备和打击的语言或行为去逼迫孩子“听话”,因为在威逼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只能变成怯懦和虚伪的人!
研究发现,每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情,总会迫切地让父母来看看,希望获得父母的赞赏。如果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的需要,忽视从精神方面对孩子进行鼓励,孩子就会很失落。在一次次的失落中,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爱,从而走向消极的一面。因此,当孩子做完事情以后,作为父母,要及时地赞赏孩子,这是孩子的心理需要,也是我们经常提倡的鼓励式教育。
由此可见,鼓励式教育是指以激发、勉励和鼓励为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从而提高孩子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
当然,鼓励式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从教育思想的高度来研究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行动,从孩子需求的层面来研究孩子的真实想法。满足孩子积极的心理需求是激励教育的动因,需求产生动机,动机转化为行为,通过行为实现既定目标。可以这样说,需求是人的行为最浓厚的动力源,我们只有不断地培养、满足孩子积极的心理需求,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一个关于鼓励式教育的伟大的实验,这就是“罗森塔尔实验”,后来人们把由这一实验得出的结论称为伟大的“罗森塔尔效应”。
案例回顾——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为了研究激励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两类老鼠送给不同的训练员进行训练,在训练前把这两类老鼠进行分类,即“聪明”老鼠和“不聪明”老鼠两类。在实验时他把一些“聪明”的老鼠交给一位训练员训练,而把一些“不聪明”的老鼠交给另一位训练员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训练,罗森塔尔把这两类老鼠集中起来,并把它们都放进迷宫里进行测验。结果发现:那些“聪明”的老鼠比“不聪明”的老鼠要灵巧得多。
其实罗森塔尔并没有事先对那些老鼠进行考察,至于老鼠“聪明”与“不聪明”,只是他对训练员随便说的话而已。但是训练员根据他的评价却产生了不同的观念,在训练时也就有了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于是,就出现了训练结果的不同。
后来,罗森塔尔和助手马上将这种实验扩大到学校。他们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首先,他给全校学生做了一次智力测验,之后随便抽出一部分学生,并以赞赏的口吻告诉老师,这些学生是全校智力最高、最聪明的孩子,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接着,根据罗森塔尔的要求,校长又把三位老师叫到办公室,对他们说:
“根据过去对你们的考察,学校认为你们是学校最优秀、最有发展潜力的老师。
为此,我们特别挑选了这批全校智力最高的孩子让你们教,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学校的期望。”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终于出现了。
那些被认为是学校“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个方面表现得都比较优秀。而那些没有被评价的老师和学生,即便是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没有这些孩子取得的成绩好。
专家解析——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罗森塔尔的“权威性预i贝0”发生了作用,由于这一“预测”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即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所教授的学生也是最聪明的,所以,老师们在教课的过程中充满了信心和自豪,工作也是尽职尽责。
当然,也正是这一预测,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又将这一暗示传达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欣赏,也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可见,鼓励、赞美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不仅对他们的学习,也对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发展有较大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取得成功。但一个孩子能不能取得成功,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对待他们,即尽心尽力地去爱他们,鼓励他们,教育他们。
因此,要想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赏识、期望、鼓励和信任。当孩子受到赏识和鼓励以后,就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反之,如果主观上认定自己孩子的创造性、积极主动性和智力水平难以造就,并从语言、行为上批评或暗示孩子“不行”,孩子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即使孩子有很多的聪明才智,也很难发挥出来,从而束缚甚至影响了孩子一生的发展。
专家支招——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都:喜欢被称赞、鼓励,不喜欢被禁止、批评。因此,陈鹤琴主张给孩子积极的鼓励。
他曾经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鼓励孩子呢?我们给出以下妙招:
支招一:对孩子有期望。
从某种程度上讲,父母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正如“罗森塔尔实验”所得出的结果,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这些具有“高智商”、“最聪明”的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在和这些孩子相处时,教师的态度可能也就不一样了,从而使自己的期望对这些孩子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进而产生“实现预言效应”——某种可能实现的事,期望者深信它们最终会成为现实。
支招二:对孩子充满信心和肯定。
通过罗森塔尔的实验,我们可以受到以下启示: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者和操作者,父母应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懂得给孩子以信心的刺激,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肯定,让孩子发挥自身的优势。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类与生俱来拥有的就是崭新的生命,生来就有赢得胜利的内在条件,各有其独特的潜力——才能与先天优势。他们皆可因自己的天赋条件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能力、有觉察能力和有创造能力的人——甚至是强者。”但是,外界的条件和可能性并不能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强者,其中还存在着许多客观因素,尤其是孩子所受到的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更为重要。所以,对孩子充满信心和肯定,将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孩子对自己的肯定。
有人说,对孩子的肯定,无疑是给孩子打的一针“强心剂”,所以,对孩子的评价应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不能对孩子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如果父母经常告诉孩子他某些方面糟糕得很,那么这一“心理定势”迟早会在孩子身上变成事实。正如有些人说的那样:你把孩子想象成什么样的人,那么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支招三: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
当孩子面对同一挑战或竞争条件时,那些充满信心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因而父母需要鼓励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让孩子在面对每一次的挑战时都充满信心。
有这样一个例子:
“妈妈,今天比赛我得了第一名。”彤彤高兴地对妈妈说。
“和谁比赛啊?为什么比赛啊?”妈妈淡淡地问了一句。
“今天上体育课,老师让我们比赛短跑,我是跑得最快的,老师还夸我很有运动天赋呢。”彤彤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哦,这样啊,那语文老师留作业了吗?快点去做你的语文作业吧!”妈妈好像没有听到彤彤说的话。
看到妈妈这种反应,本来兴奋的彤彤顿时觉得非常失望,低着头去书房写作业了。孩子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得了第一名,妈妈却一点都不高兴,也不夸奖她。
事例中的彤彤,因为没有得到妈妈及时的鼓励,心里非常失落。如果妈妈听了彤彤的话显得非常兴奋,对孩子说:“是吗?真了不起,我家宝贝儿就是能干!”那么,孩子必然会情绪高涨,于是,妈妈可以趁机鼓励道:“彤彤,你在学习上也要努力,如果也能得第一,那就更厉害了!”孩子必然会从成就感中激发斗志,这样的鼓励才是积极的鼓励。
日本八佰伴创始人和田加津说:“作为母亲,我改变了过去一见孩子就批评、斥责的做法,经常鼓励、赞许孩子,‘好样的,干得不错!’这应该是每一个父母都懂得的教育规则。”
2.没有鼓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就会使他对某一事情的追求增加不断的动力,甚至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否则,可能会造成他(特别是孩子)对这一事情追求的中断,甚至是永不提及。孩子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别说对孩子进行鼓励式教育,就是父母连鼓励孩子的机会都没有了,更谈不上教育和成功了。
“棍棒之下出英才”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快乐教育,即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鼓励和赞美中不断进步。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胜任感和自卑感受到父母和老师及外界舆论对他们成绩的反应的影响。受到的鼓励和表扬越多,孩子就越自信,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行为就越努力,相反,受到的鼓励越少,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就越低,学习行为也就越消极。所以,对孩子应多进行积极的鼓励,给予足够的肯定,这样才是对孩子有效的、真正的教育。
案例回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洛克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哈洛克选择了许多数学程度相同的学生,将他们分为四组:
在给第一组上课时,每次课前都赞扬作业成绩优良者;对第二组则刚好相反,对他们成绩好的不予赞扬,仅对成绩差者进行严厉批评;
对第三组既不赞扬也不批评,但让他们知道第一组和第二组每天发生的情形;
第四组则被安置在其他地方,不让他们知道其他三组每天的情形,对他们的成绩既不赞扬也不批评。
不久,受赞扬的第一组和受批评的第二组学生的成绩立刻有了显著的进步,改进了35%~40%。而第三组的成绩也有进步,程度却只有一、二组的一半。
然而,如此继续下去,情形却有了显著的变化,受赞扬的第一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了79%,受批评的第二组和不受批评的第三组的学生成绩又退步了,被隔离的第四组的成绩也有轻微的下降,但不明显。
专家解析——
这就是著名的“奖惩混合的比较研究”。这一实验的结论是:当某一个行为带来满意或鼓励的结果时,该行为则保持而增强;反之,如行为结果得不到鼓励,或得到惩罚时,该行为则倾向于不再重复。这说明了肯定意义的赞扬和否定意义的批评对学习产生了不同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哈洛克不仅仅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位很出色的教育家。他的这一实验研究证明了鼓励教育的重大作用,使人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鼓励和赞扬比严厉批评更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及心理的成长。
从短时间来看,对孩子的批评好像与鼓励、赞扬有着同样的效果,但从长时间看,孩子受到鼓励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性名词,即孩子的“成就需要”,也可以解释为孩子对肯定与赞扬的需要,它是促进儿童充分发展潜能的重要动力之一。如果儿童没有这种需要,他们的潜能就难以被充分挖掘,而他们本人也就难以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孩子的“成就需要”,也就是对孩子进行赏识和鼓励教育。对孩子时刻鼓励,时刻赞赏,让孩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孩子产生一种“我是好孩子”的意念,让孩子在这种积极的意念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和潜能。
一个赞赏的微笑,就像阳光照在含苞待放的花蕾上;一个小小的鼓励,就像甘露挥洒在那干涸的土地上。对于一个渴望鼓励和赞扬的孩子来说,一个赞赏的微笑很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转折点。因为没有鼓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专家支招——
父母的评价和鼓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相貌和个性,但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渴望父母的夸奖和鼓励,而如何鼓励孩子已成为很多父母最头疼的问题。
针对孩子的这些渴望心理,为大家介绍四种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一些困惑。
支招一:为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
希望听到父母的喝彩,希望父母因为自己而自豪,这是很多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就是这样,如果你为他喝彩,为他自豪,他就会回报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但如果你经常在别人面前说他笨,说他不如别人,他也会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大家他真的很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