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鹿野苑,富楼那与他的朋友们远远地看到佛陀便一齐向他跪拜,说:“我们是雪山上的修行者,苦于领悟不到解脱之道。请您大发慈悲,度化我们,允许我们跟您修行无边佛法,使我们最终获得解脱。”
佛陀说:“就如你们所愿,我收你们做弟子。”富楼那等人又乞求佛陀授予他们戒法,然后每个人都用心领悟,独自打坐静修,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们的心灵长时间地处于虚空状态中,但又保持正直之心,秉持正念,坚信正法,一切言行都是为了获得正法,他们断绝了各种欲望,见到所有的法相。他们以清净无我之心,努力想修行各种神通,短刚间内就能获得。他们在修行中断除了各种烦恼,顺利地证得了正法。在佛法的教化下,他们勤奋修行,达到很高的境界,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不再承受后世的果报。他们也凭借着自己的善心获得大解脱,全都成为有高尚德行的圣人,可以说法度化世人,将福泽带给尘世的众生。佛陀观察他们的修行,对他们取得的成就也非常满意,放心地将一部分传法的重任交给他们。佛陀常对比丘说:“富楼那辩才无尽,善于讲说佛法正义,在你们能够说法的人当中是排第一位的。”
迷惘中的那罗陀
阿般提国有一位十分富有的婆罗门,姓大迦旃延,他学识渊博,精通婆罗门的各种典籍,曾给郁阇延城城主严炽王做老师。他有两个儿子,二儿子名叫那罗陀,自幼聪明好学,于是做父亲的就将韦陀论典和各种咒术都教给他。过了一段时间,那罗陀就对父亲说:“韦陀的各种论典我都已经学会了,您不用再教我了。您可以召集学习韦陀经的有识之士,我来为他们解释韦陀论典及各种技能。”父亲看到儿子这样自信,惊讶之余很是高兴,就为他集合众人,召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让那罗陀来当众解释韦陀论典。韦陀罗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以雄辩的口才,深入浅出地将论典解释得清清楚楚,受到了在座众人的赞赏。
这以后,那罗陀更加受父亲的宠爱了。那罗陀的兄长看见弟弟这么受欢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自思量:“那罗陀这么年轻怎么会通晓这么多典籍?一定是父亲暗中教那罗陀而不教我。他现在不仅拥有父亲的疼爱,在亲友中还备受青睐,而我一无所有。我许多年来坚持日日苦读,但是精通的典籍还没有他的一半多。我的口才也不好,还不能把自己掌握的论典条理清晰地讲出来,每次与父亲、那罗陀讨论,总是被那罗陀那滔滔不绝的论述打败。我是兄长,但他却一点面子也不给我,害得我颜面扫地。父亲也偏疼那罗陀,总是对我摇头叹气。”兄长心中的怨恨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日增加,而那罗陀却浑然不觉。渐渐地,那罗陀的兄长滋生邪恶念头,想要设法加害弟弟,认为弟弟死去了,就再也没有人可以威胁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了。
那罗陀懵然不知,从来不曾体察过兄长的心情,沉浸在自己博学多才带来的赞美声中忘乎所以。幸好身边的仆人无意中听到那罗陀兄长密谋加害的计划,及时告知那罗陀,他才逃过兄长的算计。那罗陀的父亲知道了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也无计可施,既不能因为二儿子的优秀就将长子放逐,也不能任由长子加害二儿子,那罗陀的聪明乖巧又使他舍不得他离家。但是为了那罗陀的安全,父亲最后还是狠下心,送二儿子离开家,到阿私陀仙人那里去。临别前,父亲叮咛那罗陀:
“虽然我很疼爱你,但是我不能使我们的家族分裂,不能将你兄长逐出家门。再说,我这几年偏疼你,也的确对他有所亏欠。为了保证你的安全,现在我送你到阿私陀仙人那里去。这位仙人知识渊博,通晓天下一切学问,是得道的高人。你要虚心向他学习,勤学苦修,将来才能寻得正道,不要辜负我对你的一番教诲。”于是,那罗陀泪水涟涟,依依不舍地辞别了父亲,离开家去阿私陀仙人那里修行了。
在频陀山阿私陀仙人那里,那罗陀度过了许多个春秋。他寄情于各种典籍,悉心钻研,跟随仙人勤奋修行。在阿私陀仙人的指引下,他获得四禅境界,具备了五种神通。附近的饱学之士都来拜会他,奉上许多的供养,不久他便名声大振。这时,阿私陀仙人已经很老了,虽然他有无边的智慧,也能够透过凡尘看清世事的真面目,但是他还是摆脱不了生死的轮回,逃不脱死亡的命运。在一个冬天的清晨,他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从此那罗陀一个人在频陀山修行,再没有什么进展。
他常常站在寂静的山林边思念父亲,怀念阿私陀仙人,看日升日落,听山风穿林而过。他想起自己以前在家里是多么的荣耀,在父亲身边享有一切幸福,现在却只因为兄长的嫉恨而有家归不得,虽然时常有人来拜访、辩论,但是大多数时间却是一个人独处深山,苦中度日。阿私陀仙人在时,时刻督促那罗陀的修行,他的谆谆教导,温暖着那罗陀的心灵。现在仙人也离开了,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寒冷和黑暗。正念渐渐离那罗陀而去,他自恃学问高深,才思敏捷,不把其他的道法放在心上,渴望回到以前熟悉的婆罗门世界,贪图世间的利益供养,不相信世间还有佛、法、僧这三宝。世人眼中的那罗陀仙人——著名的阿私陀仙人的弟子,已经停下了追寻真理的脚步。
仙人求度
一天,伊罗钵龙王来到频陀山寻访那罗陀仙人。伊罗钵龙王虽然属于畜生道的生灵,但是他具有很高的法力,也经常与修道的人辩论,他也一直渴望能有位大智慧的觉者来解决天下所有的难题,将一切生灵从迷惘痛苦中解救出来。他恭恭敬敬地对那罗陀说:“仙人,您是举世闻名的阿私陀仙人的弟子,我遇到了难题,希望您能给我指点。”那罗陀说:“您有什么问题就说出来吧。我将尽我所能帮助您。”龙王说道:“几天前,我到商佉龙王那里去,遇见了金齐夜叉王。听金齐夜叉王说,附近这座城以前有一个偈颂,只有佛陀觉者才能解开其中真正的含义。偈颂是这样说的:‘在于何自在?染着名为染。彼云何清净?
云何得痴名?痴人何故迷?云何名智人?何会别离已,名日尽因缘?’我不懂这个偈颂的含义,问过很多学识渊博的修行者,但是谁也不能理解,反而生出更多的疑惑,所以我今天特来向仙人求教,望仙人您能指点迷津。”那罗陀反复念着这几句偈子,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龙王叹息说:“连您这样精通众多典籍的仙人也不能通晓这几句简短的偈子,看来要向真正的佛陀请教才能明白啊。”说完向那罗陀告辞而去。那罗陀根本没有注意到龙王离去,他还沉浸在偈颂所提到的困惑中:“在什么地方才能得到大自在?什么是污秽,什么是清净?怎样才能不妄执于事物?人为什么会心性暗昧,迷于事理?愚痴之人被什么所迷惑?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智者?经历了怎样的相会与别离才算是因缘已尽?”那罗陀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决定去问问龙王口中提到的佛陀。
佛陀正在鹿野苑与五位阿罗汉讲说佛法,他的法眼观照到那罗陀仙人到来,于是就停止讲说,对比丘们说:“有位正处于迷惘中的仙人到来。我们要好好迎接他。”那罗陀来到佛陀面前,跪拜顶礼,将心中的疑惑和自身的烦恼说出来,请求佛陀解惑。佛陀平静地对那罗陀说:
“要得自在,就要用自己的心去对照、观察,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世人没有理解诸法的智慧,处于愚痴的境地,自然会被世事迷惑,烦恼由此而生。其实,人我皆空,世事皆空,万法皆空,生死皆空,倘若能进入空灵无我的境界,就会超脱生死轮回,悟得正法了。”佛陀又进一步将佛法的种种教义详细地讲给那罗陀听。
那罗陀听了佛法,顿时开悟。他心中感到重生的欢喜,再次拜倒在佛陀脚下,流着泪说道:“今日听到您所讲的佛法,我才彻底明白了世间痛苦的根源所在。我以前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现在终于有光明来指引我。请您收我做您的弟子,我愿一生都跟随您,勤奋修习无边佛法。”
佛陀爽朗地回答:“欢迎你啊!如你所愿,就跟随着我,按照佛法的教义修行吧。”从此那罗陀也成为佛陀的弟子,按照他的种族本姓,被称作大迦旃延。
耶舍得度
一天夜里,佛陀正在向众位阿罗汉讲授佛法教义,忽然听到恒河边一个人大声地呼喊:“太痛苦!太痛苦啦!”众人寻声望去,看见月光下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奔跑,一边跑一边还发狂般地呼喊。佛陀向那个人召唤道:“到这儿来,我这里有脱离痛苦之法。”那人听了,渐渐停下了脚步,回过身来看到树林边有一群人正在望着他,其中一人全身释放着光明,使人感到温暖、充满希望。于是他向佛陀跑来,脚上的鞋子掉了也顾不得捡。
原来这位在河边狂奔的青年叫做耶舍,是迦尸城一位颇有名望的长者的儿子。他家里有许多财宝,房屋众多,有宽阔精美的庭院,有众多奴隶仆人服侍,每天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夜夜笙歌,天天欢宴。但是生长在这种环境里的耶合,仍然聪明善良,性格直率,爱憎分明。他自幼学习婆罗门各种典籍,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又英俊潇洒,是姑娘们爱慕的对象,是亲友们赞不绝口的好青年,也是父亲的骄傲。因此,他的父亲对他有求必应,为他提供了极为舒适的享乐生活。今天他像平时一样与朋友玩耍,傍晚时与自己的诸多妻妾饮酒作乐,入夜后沉沉睡去。朦胧的月光照在窗棱上,在光滑的地板上印下斑驳的痕迹。耶舍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一个人躺在卧室的床上,又圆又大的月亮是这样的近.似乎在注视着他。耶合心中忽然感到惶恐,起身去欢宴的大厅找寻自己的妻妾。在大厅里,他看到刚刚与他一起寻欢作乐的众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有的披头散发,有的涎水直流,有的咬牙切齿不知在梦中喃喃咒骂着谁。耶舍大吃一惊,往日的痴情爱恋、爱欲缠绵都不见了,只剩下憎恨和恐怖,这哪里是欢乐的殿堂,分明是死尸遍布的坟场,惨白的月光底下是一具具臭皮囊。耶合走出大厅,来到花园里,他摇摇晃晃被刚才的情景震得浑身发抖,抬头却又看见自己最宠爱的舞姬正和一个男子调情。耶合心中涌起悲凉的潮水,自己的爱是多么的苍白,心爱女子的笑靥下原来是虚情假意,是滋生谎言的温床。在现实的打击下,耶合感到无比的痛苦,他发狂一般冲出家门,沿着恒河奔走呼号。直到来到佛陀的身边,他才平静下来。
耶舍拜伏在佛陀的脚下,百感交集,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一一讲出来。他无限敬仰地对佛陀说:“大彻大悟的佛陀,请您大发慈悲,救救我吧。我并不是仅仅因为今晚受到打击才离开家,长期以来我就感受到难以言喻的痛苦。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身边有众多的人服侍,但是锦衣玉食并不等于幸福,生活再美妙也有结束的一天。
无论一个人如何优秀,也会变老,终将难逃一死。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我心里的恐惧,每个人都醉生梦死,在怨恨和嫉妒中你争我夺,死亡的利剑就在头顶悬着,而我们浑浑噩噩什么也不能改变。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无比的痛苦。请佛陀您为我指点迷津,将我从无边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吧。”
乔陈如无限敬仰地对佛陀说“您刚才正给我们讲解无常、苦、空、无我,马上就有一个现实的例子摆在眼前了。”
耶舍一听,马上央求道:“什么是无常、苦、空、无我?我的痛苦如何才能解脱?请求佛陀您帮助我。”
“耶舍,”佛陀缓缓地开口道,“你平日善于观察,敏于思考,所以才能在凡尘俗世中领悟世人皆深陷于其中的痛苦。现在我为你说法,你仔细听好。”
耶合静静地跪在佛陀脚下,一双渴求的眼睛望着佛陀,全神贯注聆听着佛陀讲的一字一句。
“色、受、想、行、识,是物质聚集在生命体和物质世界的五种因素,即为五蕴。色,即色蕴,是物质积聚之意,各种物质合成、积聚才有生命体。受,即受蕴,指生命体各种感官所领悟、接纳的苦(恶感)、乐(快感)和不苦不乐等感觉、情绪、感受。想,即想蕴,一切想象、联想、概念、思维等等都是想蕴。行,即行蕴,包括一切有目的的行为、运动、生灭变化等等。识,即识蕴,意识、思量及信息的储藏都包含其中。大家想一想,这五蕴是恒常不变的呢,还是时时刻刻变化无常的呢?”佛陀停下来,宽和的目光掠过几位阿罗汉,停在急速思考着的耶舍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