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当你想象最令你恐惧的场面也不感到脸红心跳时,便可再按由轻到重的顺序进行现场锻炼。若再出现不安和紧张,亦同样让自己做深呼吸放松来对抗,直至不再恐惧、紧张为止。
“做决定”是门大学问
女人们常要做个决定:是嫁自己爱的人,还是嫁爱自己的人?
主妇们常要做个决定:买东西是买“对的”,还是买“贵的”?
学生们常要做个决定:这个学期,重点是放在学习上,还是放在社会实践上?
白领们常要做个决定:是跳槽,还是忍辱偷生继续干下去?
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需要做决定的事了。然而似乎从来没有一本书,没有一个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去做决定。
现在的社会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做决定”这件事,也逐渐开始带给人压力:有些事情看起来实在难以取舍,该怎么办呢?
有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去餐馆吃饭,侍者问他是要坐在窗边、大厅,还是后面。饮料也有诸多选择:矿泉水、发泡矿泉水、啤酒、白酒、红酒、果汁……厚厚一本菜谱里,凉菜、热菜一应俱全,上百道看起来都很美味的菜,让人眼花缭乱。
不一会儿,他原本想好好吃顿大餐的想法就被无数的选择搅黄了。最后侍者又为了个愚蠢的问题来让他做决定时,他怒火中烧,冲侍者喊:我们打一架吧,是在外面、桌子旁,还是去大厅里打?
在你无法做决定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个人,再不妨按照下面的几条方法去试试看。你会发现,就像在一团纷乱的毛线团里找到了源头一样,“做决定”其实没那么难。
首先。你必须明白,选择越多。做决定的难度就越大。
做过选择考试的人都知道,四选一,永远比五选一要容易。社会问题也一样。你要考虑的东西越多,选择起来就越困难。单纯去买本书很容易,只要考虑兴趣就行了。但是如果你还要考虑到价格、品相、书店的位置等等,很有可能你一天都买不了一本书。所以第一点就是,把选择减少。
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噱头,那些其实只是吊人胃口,或是单纯取乐的信息。在做决定时,把这种无用的信息和选择剔除。
其次,从“永久重要”开始。
大家吵闹着去聚餐时,常常因为去哪里吃饭而争执不下。当这种时候,你可以保持沉默,这种决定通常根本没什么重要性。
大部分时候,所有待决定的事情都像小狼崽一样昂着头喊着:我最重要!要警惕了。这时你的选择,如果没有提前做过心理建设的话,多半是错的。
回想起来,或许你不相信,你所做的大多数决定,无论当时看起来多严重,其实都没有什么太长期或重大的影响。甚至很多只有短期的重要性。
所以,第二点就是,提前做好心理建设,想好你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其他的决定,就由它去。
再次,相信直觉。
很多人会把做决定当成一个完全理性的过程,当成一种拿纸笔列出优势劣势的理性游戏。但是,很多时候人企图考虑得越全面,就越容易陷入焦躁不安的困境当中,道理前面已经说过了:太多选择有时候会让人头昏。
其实直觉并非完全不可靠的东西:它是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潜意识里的思考方式和决定原则,来进行判断的。当你用理性完全驱逐了直觉时,做出的决定未必完全正确。
柯林·鲍威尔将军说,他之所以能在军旅生涯里做出许多有效的决定,是因为他掌握了60%的资料后做选择,而不是100%。
最后,善于学习。但不要太多。
在做大决定之前,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多去问问人,尤其是问那些有经验的人。比如说文理分科,常常困扰着中学生。一个年仅十六七的学生,从未出过校门,又怎么能有足够的阅历去判断这个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问题呢?
这时就需要去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去找几个人问问看,可能问过三四个人后,你就会如获至宝地找到想找的人。
但是同样,这时找的人也不要太多,够用就好。问太多人的结果,不会让你成为专家中的专家,只会让你无所适从。
我们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太多的机会和选择,也有太多你要面对的决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多。但是如果你能够按照上述几条法则,每天专心于做少数几个重要决定,同时还不被资讯冲昏头脑,生活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学几招心理困境“脱逃术”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到不同的心理困境,能否坦然面对并走出心理困境,关键是看自己是否能够自救,做一个轻松的人。
这里有三种走出心理困境的自救方法,如果你正面临着困惑,不妨一试:
回避法
当陷人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自救策略是回避法: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这主要是因为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应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转移到其他刺激上,引起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摆脱了心理困境。
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说的正是这一道理。因此,当您在生活中遇到某一心理困境时,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主动回避,不要在导致心理困境的时空中久久驻足,或忧心忡忡、犹豫不决。
比如,家里的事儿使您“勃然火起”或“郁闷不乐”,就赶快上班或出去散心、找知心朋友聊聊天;身患绝症者别去医院看望危重病人;以一种决断态度来“逃避”无望恋情的深深困扰(这里的“逃避”是主动摆脱,不是消极的那一种);自己崇拜的偶像张国荣跳楼自杀了,不要过度地伤痛,要及时地调整心态,把“目标”再投向其他比张国荣还优秀的明星偶像身上……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
以上这些可算作客观回避法。
此外,还可采取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本能的潜抑机制,忘掉或不去想不愉快的经历,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是最简单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在您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动手去干一件您认为非常有意义的事(当然,最好是大家也都支持您干这件事,并能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或鼓励),所谓“一心不可二用”,道理就在这儿。
转视法
当然,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回避的。有的时候,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从某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心理,这时,人便陷人心理困境;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进而豁然开朗地走出心理困境。
有个故事很有哲理性,我国古代的某个朝代有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哟!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下雨,老太太又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啊?于是,又为二儿子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渐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儿子不知如何是好。幸有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雨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这么转个儿一想,您就没愁可发喽。”果然,经智者这么一解释,老太太恍然大悟,从那以后,变愁为欢、心宽体健起来。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看问题,常常会使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为乌有。
自慰法
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那只狐狸便不再感到苦恼了。心理学便借用来,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
不错,在自慰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却有维持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儿:单位里评职称,不能每人一份,您为此而茶饭不思也太不值了,要知道这次评不上还有下次呢;再者说,职称和称职也不完全是一回事,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就不掉价儿,何必为此大伤脑筋而愁坏身体?
恋人无情地分手而去,也好!跟这样无情无义的人果真成婚,说不定还要倒大霉,早跟她(他)“拜拜”,岂不免去后患?
自行车丢了——嗨,这年月,谁还没丢过车子!就当这月奖金没发过,何况“破财免灾”,只要全家平安、健康,那还不是大福大贵吗?自己跟自己说:“想开点儿,没啥大不了的!”
这种自慰法其实就是“精神胜利法”。要知道,在某些时候,精神胜利法不该被瞧扁了。因为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摆在那里,如若能改变,当然该向好处努力;如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那就该宽慰自己,接纳自己!
——承认现实,积极地摆脱心理困境,追求精神胜利,这总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精神恍惚地去面对生活更好吧?
心灵上的减压阀——快乐人生20招
怎样才能减轻心理压力呢?下列20种心理调节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
1.健康地开怀大笑是消除压力的最好方法,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
2.高谈阔论会使血压升高,而沉默有助于降压。
3.轻松的音乐有助于减压,如果你懂得弹钢琴、吉他,或者其他乐器,不妨以此来对付心绪不宁。
4.阅读书报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还可使人增加知识与乐趣。
5.做错了事,要想到谁都有可能犯错误,因而继续正常地工作。
6.在僻静处大声喊叫或放声大哭,是减轻体内压力的一种方法。
7.与人为善,千万别怀恨在心。
8.世上没有尽善尽关,我努力了,能好最好,不好也不是自已的错。
9.学会放松,对工作统筹安排,劳逸结合,自在生活。
10.学会躲避一些不必要的、纷繁复杂的活动,从一些人为制造的杂乱和疲劳中摆脱出来。
11.不要怕承认自己能力有限,学会在适当时候对某些人说“不”。
12.夜深人静时,让自己的心彻底静下来,悄悄地讲一些只给自己听的话,然后酣然而睡。
13.放慢生活节奏,把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安排在日程表中。
14.超然面对人生。淡泊为怀,知足常乐。
15.在非原则问题上不去计较,在细小问题上不去纠缠,对不便回答的问题佯作不懂,对危害自身的问题假装不知,以聪明的“糊涂”舒缓压力。
16.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
17.不妨给久未联系的亲友写封信,不仅可吐露一下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能让对方在收信时得到意外的惊喜。
18.当你无力改变现状时,你应学会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独自对困扰你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找出一个最适当的解决方法。
19.一旦烦躁不安时,请睁大眼睛眺望远方,看看天边会有什么奇特的景象。
20.既然以前的日子都过得去,那么以后的日子也一定会安然度过。多念念“车到山前必有路”之类的格言。
调整心情,高考再升20分!
面对高考,同学们由于应激而产生了一些心理的变化和身体的反应。综合这几年的情况,可以说历年的考生都是这样经历过来的,今年参加考试的同学没有必要夸大这种消极的情绪,师哥师姐都遇到过这种情况,都很好地度过了高考,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
——王极盛
每年6月初,一年一度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如期进行。据有关部门介绍,近几年每年的高考报名人数都在千万左右。为了回答广大学生来信提出的关于高考方面的问题,《青年心理》杂志特别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请他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朋友们提供一些心理调适的建议。
记者:根据我们从学校和同学那里了解到的情况,现在一些考生总会有一句口头语:“我很郁闷,我莫明其妙地烦”,这是什么原因呢?该如何应对?
王极盛:首先有一点需要澄清,在如此重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出现这种状况并非是“不努力”、“不积极”或者“问题很严重”,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教师、家长以及同学都不要很恐惧。
其实,烦躁与否是和每个人的适应能力有关的,并非所有的考生都会觉得烦躁。压力出现以后,同学们由于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应对它,这种压力是否可以被控制住,从而影响了学习节奏,甚至是生活节奏。学习没有效率,题目解不出来,休息也担惊受怕……原本和谐的学习规律被打乱了,自己时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大家更会感到心浮气躁。
处理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规律”。由于在学校上课的时间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回到家以后需要做些什么,什么时间做,做多久,具体到每门科目,这段时间集中复习什么、复习哪些知识点,这些就很关键了。将它们固定下来既有助于合理地分配时间,又能够让自己获得一种规律性的生活,这对身心状况都很有好处。
此外,在复习的时候,也要体现出规律性,我建议大家根据轻重缓急,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比如学校正在集中复习立体几何,那么回到家就可以做一些这个模块的题目,从简单题开始,这样既能够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树立信心。碰到难题,解决了心里会有成就感,不能解决也没有关系,因为高考试卷并非是让考生拿满分的,能做的、该拿的分数拿到了,考试就是成功的!
记者:从历年的成绩分布看,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学生占少数,而中间段,距离一类院校有差距,却不愁上本科的学生有很多。这些考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