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保持战略的稳定性——治大国若烹小鲜
原文60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之归焉。
凡是做过鱼的人,都会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不要将鱼在锅里翻来覆去,因为鱼,特别是小鱼的肉质是非常鲜嫩的,如果,烹鱼者,把鱼在锅里一折腾,那么,小鱼非破碎不可,因此也就得不到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了。
老子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如同烹制一条小鲜鱼一样,要小心翼翼,保持相对稳定。治理国家靠行动,保持国家靠稳定,老子在这里又给我们提出了一条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在这里,老子强调的是稳定性,那么,一个国家什么是最应该稳定的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有人也许认为,稳定政权是首要的,有人认为稳定民心是首要的,但实际上,老子所强调的稳定,是一种国家战略的稳定性,因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治理的总的纲要,如果没有稳定的战略,并且指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那么,无论是政权还是百姓,都会因为没有目标,而变得惶惶不可终日,那又怎么谈得上安定的局面呢?
制定战略的正确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些管理者,对于战略的制定没有稳定性,今天一个战略,明天又一个战略,事实上,战略的稳定性是战略的根本属性之一,如果战略失去了稳定性,那么,任何的决策都不是战略,经常改变战略,也就说明,管理者本身没有所谓的战略,而方向发生了问题,就是必然的了。
企业没有稳定的战略,不但会“出轨”,也会“出鬼”,因为,企业的发展失去了“道”的指引,企业就不能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进,因此,还会横生出许多预想不到的危机。在南方,老百姓往往把出了意外的祸事称为“出了鬼了”。在老子看来,鬼就是那些“非道”的东西,会对国家和百姓造成伤害的事物,它的破坏力也是非常强大的,但是,这些“鬼”显示破坏力的时候,往往是企业失去了“正道”的时候,“正道”失去了,当然“歪门邪道”也就猖獗起来。好像一个行为不端正不健康的人,就容易受到鬼魅的侵害,相反,如果一个人心怀坦白,行为适当,疾病就不容易找上身来,老百姓把这样的人叫做“人叫不动,鬼叫飞跑”,事实上,人的大多数疾病都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行为不当。
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如果能坚守正道,那么,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不是那些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不存在了,而是因为,企业有了正确的战略指引,而不会再去走这样的弯路了。老子说:“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不是那些歪门邪道的事物的破坏力不够强大,而是因为人一旦“得道”,那么“鬼”就不能影响到他了,所以,一个圣人,因为是“得道”的人,所以,他不会受到“邪道”的影响,而做出伤害百姓的事情,这样,圣人不伤害百姓,而百姓也会拥护圣人的统治,因此,就能实现太平盛世了。
企业管理者,如果能够坚持正确的战略方针,就不会受到不良的事物的干扰,就能实现对企业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时刻注重员工的利益,这样的管理者就能赢得威信,管理者既是“道”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德”的拥有者,这样,企业就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九、现代的战略是每一个人的事——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原文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对一件不理解的事物,作出判断,进而采取适宜的行动,是很困难的事。难怪老子发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感叹,老子的言论的确是不难理解的,也是不难做到的,但是为什么天下的人不能认识“道”的重要,也不能按照“道”的规律去行事呢?
美国竞争战略之父麦克尔·波特在了解了中国企业界之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所发现的是大多数的公司实际上没有战略,他们一般没有战略,一个公司常常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实施一些先进的经验,也许他们试图经常寻找一些先进经验,这是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也是如此,在这样的国家,其他公司有很多的东西要去学习,要学习其他的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经验。”
战略是建立在一种哲学之上,因此可以说,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哲学,也就没有战略。企业就会“言无宗,事无君”,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说话办事都不会形成一个宗旨,而是随意性的头痛医头的做事。
老子认为,那些对于战略不能了解的人,是因为无知,事实上,这只是对于战略问题不够重视的一种情况,那就是,由于无知进而无可知,本来就不明白战略的意义,因此也不会产生去学习战略,了解战略,更不用说去制定战略和按照战略的规律去规划管理行为了。这样的管理者多存在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中,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限制,以及他们最迫切的需l球:是如何生存下来,因而无暇顾及长远的目标,这可也可以说是一种忽视战略的理由。
对于战略的不理解,更多是对于一个已经拥有战略的规模性企业,也普遍地存在。原因在于,人在企业内部的分工和位置不一样,而对于战略问题的关注的程度,大大不同。在这样的企业中,也许老板是最关心企业发展战略的人,而员工对于这个问题相对冷漠得多。有管理者认为,战略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是员工该关心的事情,员工只要完成任务就算尽到职责了。但是,有些企业却认为,既然员工是企业这艘巨轮上的水手,他就应该而且有权利知道,这艘巨轮航行的方向。
从企业发展的规模上看,在社会分工还没有达到高度细化的阶段,也就是手工作坊的阶段,工作者对于战略的问题是十分了解的,因为,企业规模小,老板既是老板同时又是工人,而且,由于规模的限制,战略也不会有很高的长远性。但是,随着大规模企业的建立,管理者发现,要想使每一个员工了解战略问题,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因此,就形成一种把人看作是一个更高级的智慧机器,这样的情况在工业社会的初级阶段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信息沟通和交流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世界从产品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发展,因此,企业界就掀起了一场人本管理的高潮,那就是以尊重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立场出发,突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便普遍地形成了,事实上,企业文化也是一种企业的哲学,而企业的战略,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可以这样说,一个企业的总的战略与这个企业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环境,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因此,现代企业,决不是过去那种孤家寡人的企业,而是一个充分显示人的价值的和谐的社会单元,因此,企业的战略问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每一个员工了解,这样企业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机体,企业再也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组织,而是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单元。
老子所说的话,在当时的社会是针对知识阶层所说的,也就是统治阶层。春秋时代的天下,可以说是由众多的小国组成的,这些小国,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组成的大型组织机构。而反观现代社会,一些超级规模的企业不论是从人数上和规模上相当于甚至超过当时的小国的实力,因此,大企业的责任势必向社会化转变,因此,老子所说的,对于当代的管理者来说,他的可借鉴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十、管理者也是战略执行者——圣人为而不持
原文77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在人道与天道相违背的时候,要服从“天道”,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而已。老子说:天道的运转,如同张弓射箭,举得太高就压低一些,太低了就抬高一些,多余了就减少一些,不足的就补充一些。而人道则不是这样,本来已经贫乏的地方却要减少它,本来就富足的地方却还在补充它。所以,老子得出结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与天道相违背的,只有那些真正有道”的人,才会按照天道去做事。在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百姓的生活是贫困的,因此,只有那些有道的君主,才会周济天下的人民。
管理者之所以,能够为天下人办事,而不居功自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管理者认为自己只是“替天行道”的人,并非个人的功劳,因此,他们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的谦虚的精神,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贤明的君主往往是谦虚的人,而那些无道的暴君往往刚愎白用。史记》中记载:纣王是一个聪敏而勇力过人的君王。但是,他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对于臣下的批评建议,拒不采纳,并且以诡辩为自己的过错做掩饰。认为自己的才能和声望是天下没有人可以相比的,生活腐化,好酒贪色,为了镇压那些对自己不满的人,纣王制造了残忍的炮烙之法。从此以后,纣王愈发淫乱不止。大臣微子数次上谏未果,于是与太师、少师商议离开这个残暴的昏君,大臣比干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行进谏纣王。纣王发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随即命令“剖比干,观其心”。大臣箕子由于害怕,假装发疯,纣王就把他关押起来。后来,商殷的太师拿着国家的祭器投奔周王,周武王于是率诸侯伐纣,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赴火而死。昏君正是因为无道,因此,才落得国破身死的境地。
而唐太宗则是治世的明君。他之所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于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而如果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
管理者应该敢于主动否定自己,只有在不断的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个人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因为只有认真剖析了自己过去每个工作失误的前因后果,才能使自己对问题的本质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防患于未然。
管理者自己否定自己,尤其是在老板、同事和下属面前,很多人都不愿意面对,然而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个微小的错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当因为一点失误导致企业破产了,这时面子还会在吗?你将怎样去面对你的管理者、同事和家人?
事实上,许多企业管理者总是在不断肯定过去成就的基础上再想法提高自己,结果就是掩盖了其真实的能力和素质,产生骄傲情绪,使自己陷入固步自封的自满心态之中。过于肯定自己的成绩会使自己在过去所犯的错误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得不到清醒的认识,从而使决策缺乏客观依据。因此,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常常是一个带队的人,而所做的工作同员工一样,是依据企业的战略而具体的执行,从这个角度上说,领导的工作与员工的工作是一致的,并不应该把自己的位置凌驾于员工之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