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学习老子的精神,老子是崇敬大自然的,但是,老子并不否认“私”的存在,也就是说,他并不否认人的精神的存在,事实上。老子主张自然的精神和个人的精神相融合,这样才是最佳的状态,天地是自然的,而人生于自然之中,又存在独立的精神,所以,在与自然相融合的过程中,人的作用是能动的,也就是说人是“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就是以大自然的无私,来成全人的目的。
战略的目的,终归是人的目的,管理者只有凭借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来成就战略的目的,而这个战略的目的必须是符合企业的全局而制定,不能凭借个人的想象来设定,否则,管理者的战略看似完美,但是,脱离了实际的环境,便达不到管理者的目的。
五、战略的包容性——天之道
原文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俗话说:酒满茶半,这是因为酒是温的,为了表示主人的慷慨,即使是洒了一些,正体现了主人的盛情。而茶是滚烫的,如果招待客人而让客人烫了手,则有失主人的待客之道。所以,倒茶总不能以满杯,这样才不会出纰漏。
而老子正是根据这个社会现象认为,如果一个人打算端起一盆水而不漏洒,并不在于端水的人有多么高超的平衡技巧,关键在于不要把水打得过满。
由此,在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一定要留有余地,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做背水一战的决策,要保持战略的弹性和伸缩性,因为,企业制定的战略除了受企业内部的情况的制约,同时也受企业竞争环境的影响,因此,战术上的调整则是必然要发生的事,而战术上的调整,必须拥有战略的回旋余地,如果战略制定没预留战术的空间,则战术的灵活机动便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的战略往往会因为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执行上的困难,因此,这样的战略也是不利于执行的,这就是战略的控制问题。
战略控制中如果过度控制,频繁干预,容易引起消极反应。如同我们的目的是“端水”因为我们害怕犯错误,而把盆中的水一滴不留,漏洒的错误虽然避免了,但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却无法完成,这就是一种逃避的工作作风,虽然这样的事说起来,有些滑稽,但是,这样的情况,在中层管理人员中,是经常发生的。有许多中层管理者,时常为了避免错误的发生,不惜以损害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代价,高层管理又无暇顾及到中层的所有事务,当战略受到干扰时,回过头来再查,最佳的时机已经丧失了。
因而针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战略控制既需要认真处理,严格控制,也要适度的、弹性的控制。只要能保持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就可以有较大的回旋的余地而具有伸缩性。所以战略控制中只要能保持正确的战略方向,尽可能地减少干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尽可能多的授权下属在自己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对小范围、低层次的问题不要在大范围、高层次上解决,反而能够取得有效的控制,这是战略控制的根本目的。
企业的战略问题,要在不同的层次解决好,企业的全体人员都要具备战略的全局观念,同时,要明确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整体战略之间的关系,这样,企业就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战略则是这个整体的灵魂,而各部门甚至是个个员工则是整体的一个细胞。所以老子所说,如果把刀剑磨的太尖锐了,相反容易变得鲁钝,告诫高层管理者,不可过于干预中层的事物,利剑容易穿刺,而并不利于砍杀,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职能,职能明确了,执行就容易到位,事实上,由于战略位置的不同,各部门的职能也不一样,有些部门需要穿刺如剑,比如企业的技术部门,有些则需要温和似水,例如服务部门,所有这些都必须被包容在企业战略的制定里。但是有许多企业,则是把战略的包容性简化为一句口号,结果造成部门执行的不平衡,关键在于企业战略的包容性不够所导致的错误,战略的包容性也就是战略的制定必须全面,任何片面的思维和做法,都会导致整体的不协调,造成整体的失败,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企业病,正是由于缺乏战略的包容性而造成的整体的竞争力的下降。
无论一个企业是金玉满堂还是富贵而骄,如果缺乏战略的包容性,没有足够的胸怀,就会导致“自遗其咎”“莫之能守”的状态,从而给整个企业带来危机。也就是说,企业战略必须是适宜的,这个战略应该具有实现既定的财务和其他目标的良好的前景。因此,适宜的战略应处于企业希望经营的领域,也必须具有与企业的哲学相协调的文化,如果可能的话,必须在建立优势的基础上,或者以某种人们可能确认的方式弥补企业现有的缺陷。
同时,企业的战略必须考虑到,各个阶层的员工,是否对企业战略的领悟和接受的程度,并且给予支持。一般来说,企业越大,相关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就越多,要保证得到所有的利害相关者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但是,战略必须经过最主要的利害相关者的同意,而在战略被采纳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反对意见。
所以,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一般人的常常理解功成身退,急流勇退的含义,事实上,这只是对老子的战略性思考的片面理解,事实上,老子鼓励人们在制定和执行战略的时候,考虑到天的精神,也就是企业战略必须行“天之道”,在大自然的万千事物中,只有天是最具包容性的,同时,天又因其高远而不可把捉,当世界上的万物各安其为的时候,天却隐含本位,如同企业的战略一样,虽然,战略如天,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谁又能否认它的作用呢,同时,谁又能否认天的包容性呢?
六、发现战略的规律——道纪
原文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战略的制定必须以“道”为基础,脱离了“道”,战略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是,道是非常不易被人发现和掌握的,这也是制定战略的难度所在,战略从“道”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根据“道”而制定的一种规划。
老子说:得“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也就是说它是无色、无声、无形的,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捉摸的。“道”隐含在事物的内部,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道”却始终起着作用。老子又说:它是一个整体,它又是不明不暗上下无光的。朦胧之中看不出什么名堂,最后又复归于无。就是说它是无影无形的,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个现象可以体会得出但捉摸不到的,就叫做“恍惚”吧,当我们观察道的时候,在前面看不到它的头部,在后面看不见它的尾部,把握全局具有相当的难度。
由于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对“道”有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对于“道”认识得越深,战略制定的针对性就越强。但是,我们不可能对未发生的事情做出人为的揣测,比如我们在企业运作之初,管理者不可能有现成的规律性的东西,如果说我们已经拥有前人的经验,那正如老子所说,看不见它的源头,反观我们面临的问题,也看不见它的结局,而战略制定要求管理者一定要了解全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战略的难度。
老子为我们提出了方法,那就是“道纪”,也就是认识规律的方法,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首先,管理者应该做到“持古之道”,管理者应该了解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并且从前人企业的成败中总结出规律。所以,企业的战略制定这一定是一个“博古”的人,老子所说的“古”,在这里我们并不应该片面理解为古代,事实上,管理者必须对于本企业乃至本行业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从中得出规律性的“道”的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得道之人”,否则,该企业的管理者就存在战略上的盲点,抑或拿着自己的企业的命运当实验品,有时候,因为战略的失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第二,管理者应该做到“御今之有”,管理者应该对目前的情况有透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体验现实中的种种状况,尽管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但是,管理者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实践,毕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道”的作用的表现形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更有甚者,有一些新兴的产业和行业的“道”,很难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因为,当代社会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干着一些“前无古人”的事业,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但应该虚心学习,更要善于学习,不但要纵向的向前人学习,也要横向的向现代同行学习,纵向的学习需要管理者的广度和深度,横向学习则需要管理者的速度和专业化。
在此基础上,老子进一步说明,管理者应该“能知古始”,就是说知道古来事物的开端,因为,了解前人经验的难点,并不是难于了解前人的结果,而是难在了解造成这样结果的开端,也就是明白一个事物的前因后果,这样就不会对前人产生“以成败论英雄”的简单定论中,而把注意力放在整个事件的全过程,这就是发现规律的规律,也就是“道纪”的真正含义,当管理者熟练地掌握了“道纪”,战略制定难题就有了解决的方法,这也是发现战略的规律。
七、坚持战略的长期性——善建者不拔
原文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我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