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上的冒进错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原文24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说:用脚尖站立不稳,用跨步就前行不了。意在说明跨越“道”的发展规律是不能更好地前进的,在战略问题上,时常发生战略冒进的情况,主观的目的是无可厚非的,都是希望尽快地达成战略目标,而超越了战略本来的进程,战略进程的依据是“道”,道不是随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制约战略进程的决定因素就是“道”——事物的发展规律,任何企图超越规律的做法,无疑是主观的意图与战略进程脱节造成的。
发生战略上的冒进行为,有很多实例,中国家电企业的“金正”,从一个拥有员工7000余人的大型现代化集团公司,到现在裁员3/4。从一个具备月生产50万台影碟机、10万套家庭影院、50万部电话机和50万台复读机能力的大型现代化制造企业,到现在资金链的断裂,靠卖品牌和资源来维持企业的运转。金正的失败是对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市场环境的估计不足,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战略上的冒进。
金正曾经因为率先推出DVD而赚得了“第一桶金”,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其产业品牌战略的指引下,金正开始用资本运作、进入新的行业,空调行业、手机行业、彩电行业,盲目的贪大求全使得资金过于的分散,金正不顾自身情况的多元化,显得有点冒进。而正是冒进,导致了金正的陨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的冒进和贪大求全的行为值得去反思。
战略的冒进,最根本的原因是对“道”不能完全把握。其次,战略上的冒进有其很大的迷惑性,任何一次的冒进,都有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大跃进”的理由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英赶美”,在很短的实践内实现“共产主义”,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中国走向战略冒进的深渊,造成国民经济的衰退。金正企业也是这样,多元化的宏伟目标,使金正的高层对企业发展的战略制定丧失科学性。可见,战略冒进的直接原因是管理层受到了战略目标的诱惑,跨越的应该经历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跨者不行”。事实上,无论是实现国民经济飞跃和企业多元化战略,从战略目标上都没有错误,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急功近利,如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白矜者不长。”只看见自己眼睛就不亮,白以为是就是非不明,自高自大的就没有长进。
任何战略目标的达成都会有一个战略的进程,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当一个人吃了第七张饼,发现自己吃饱了,便感叹说:唉!我真笨,早知道吃第七张饼就能饱,我还费力吃那六张饼干什么?!这是一个简化了的,忽略进程的故事。在现实工作中,的确有这样的管理者,眼睛盯着目标而忘记了脚下的路,这也正是老子反复提醒我们的,作为战略家一定要有某种程度上的“清心寡欲”,只有“寡欲”才能“清心”,老子说:这样的道太明显了,就好像一粒米饭粘人脸上一样,最可恶的是别人特别容易发现,而自己却难以发现,旁观者清不无道理,只有远大的目标而违背发展规律的管理者是不足取的。
二、战略执行的错位——乱之首
原文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在战略执行中,什么是最根本的问题,老子认为是以“道”为根本,而现代的管理者或者是管理理论,却违背的“道”的理智管理,而强调其他不是最主要的东西,比如,强调管理者的德行和仁义,而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客观规律是无情的,它的运行就是最高的法则,既没有“德”的概念,也没有“仁义”可言,所以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都应该以“道”为根本。
老子认为:最好的道德,是不自己认为自己是德,这样才是真正的有德,次一等的道德,是时刻认为自己有德,而把持不放,那样就如同无德一样。
“道”看似无情,而“道”对任何事物没有偏向的运行,表现了最高的理性,同时,也不会产生有德和无德的困惑,在老子看来,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而许多人,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德行,反而违背客观规律的作用,生怕失去“道德”的美名,在老子看来,这不但是境界不高的德,甚至发展下去就失去了道德的根本。
以老子的观点看,只有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失去了“道”的人,才会用德来约束员工,从这一点上看,许多公司制定的员工守则,各种规章制度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想用“德”的框架来使员工执行,当管理者发现员工守则,各种规章制度不能保障执行的力度的时候,就会使用“仁义”的方法,而实行人性化管理,高呼“一人为本”的口号,想以此来感动员工为战略的执行努力工作,事实上,这只是一句口号,因为,企业看重的是利润,当利润得不到提高的时候,管理者就会怀疑“仁义”是不是真的有用,当“仁义”也失去了作用的时候,管理者就用“礼”制来控制员工,提倡各个部门的责任与上下级的命令与执行,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上级可以凭借权威来管理下级,有时甚至是逼迫下级就范,这样做的结果是表面上好像上上下下,长幼尊卑很有秩序,事实上,没有人会在这样的压制之下而心服,时间久了就会引发反抗。所以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过分强调“礼”制的作用,人们的忠诚度就会发生问题,这是造成动乱不安的祸首。
所以,管理者时刻要明白,管理的要诀在于不能违反“道”,如果企业的战略制定违反了“道”,那么,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挽救失败的结局,无论用“德行”“仁义”“礼制”都不可能使败局有所转机。“道”是战略执行的根本,不能发生错位。
老子作出结论说:以前的智者不认识道的精神实质,而去追求一些表面现象,这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采取实际的道,而不采取虚华的仁和礼。
管理者凭借“道”管理,才是根本,而其他的手段只是次要的手段,主要的根本和次要的手段应该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发挥管理的最大的效果,甚至,当“道”一旦真正起作用的时候,此时的管理者便不会有太多的繁琐的工作,战略的执行便可以依照“道”的轨迹而运行,于是便处在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最好的管理状态。
三、战略进程要适应发展阶段——以其生生之后
原文50
出生入死,生之途十有三,死之途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后。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加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抓,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说:人从生到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其中自然老死的之有三,中途夭折的十之有三,为了求生反而一动就死的,也是十之有三。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过度追求生存,而做出了过分的行为,反而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而那些善于生存的人,走路不走到可以碰见犀牛和老虎的地方,在军队则在不被敌人的刀枪所包围的地方,这样牛角刺不到他,虎爪抓不到他,兵器碰不到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走到可以致死的地方。
一个企业的生存,从整个生存的概率来说,生存和死亡有各占30%不同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可能性占30%,失败的可能性也占30%,因行为不当而失败的也占30%,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新兴的企业的死亡率高达60%,事实上,老子对于生存和死亡的推断,是比较符合当今的企业生存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