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杀气汹汹进逼北京,咸丰闻讯仓皇出逃。一把:中天大火。圆明园化为灰烬。随着战乱皇帝在热河的猝然死去,清王朝的权杖终于无可避免地落到一个女人手中。
百姓仍在热河中
早在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团访华时,一位英国外交官惊奇地发现:“汉人中酝酿着一种强烈的不满,他们若想谋个一官半职,就必须保持沉默,但在内心深处,所有的汉人都一致仇恨鞑靼人。”这位外交官员同时预言,鞑靼人最终会彻底制服汉人,满清王朝最终也会像英国王室一样,历久不衰,世代永存。但他又同时警告,说如果鞑靼人稍有不慎,同样也可能招致可怕的灭顶之灾,因为汉族文化具有无可摧毁的巨大力量——恢复一个真正的汉人帝国,是几乎所有汉人的梦想。
多少年后,这位英国人的预言终于成为现实,满人一下都销声匿迹了,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也不复存在!农民希望很快恢复明朝,然而明朝就是在农民起义的压力下崩溃的——在更多的情况下,革命很少能够达到所有人期待的目标。
毕竟当时的满人没有感受到这种潜在的危机。乾隆皇帝在山庄避暑时,曾不无自豪地对内大臣博尔奔察夸耀:“此地气候极清淑,大胜京师,洵无愧避暑山庄也!”博尔奔察是个糨糊脑子,直爽的有些可爱:“就宫内而言是这样。若看外面,则街道狭隘,房屋低小,民人皆蜗处其中,兼之户灶衔接,炎热实甚,故民间有谚日:‘避暑山庄真避暑,百姓仍在热河中。”’乾隆想不到居然还有如此不识时务的臣子,脸色顿时一沉,没头没脑地教训了博尔奔察一通。
武烈河畔,原来只有热河上营和热河下营这样一些不大的居民点。作为一个城市的兴起,承德和避暑山庄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这就决定了承德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既为避暑山庄服务,又要确立自己独立的位置。
承德坐落在群山环抱的谷地上,避暑山庄则占据了最好的地方。避暑山庄的营建前后经历了八十九年,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周密规划的,它的整体布局和各处风景的设置,既体现了统治者们的最高利益,又符合了他们赏心悦目的要求。而山庄之外则从来没有经过任何规划。一些经常随皇帝来山庄避暑的王公大臣,占据了便于居住的高敞地段,盖起了豪华的府第。康熙时,雍亲王胤稹的藩邸在狮子园,诚亲王胤祉也建立了自己的楼阁花园。康熙之舅佟国维的府邸建在佟山东坡,佟山因此而得名。乾隆时,和砷的府邸建在丽正门外以东,东南隔街相望的有齐王府、郑王府等。甚至一些品级不高的办事官员,也拥有规模宏大的房舍。负责监修普陀宗乘之庙官员之一的三格,自称“热河现有住房三十八间,地六顷九十亩零”。一些蒙古王公也因年年来热河而修建了府邸,乾隆的“四十八旗王公等以执役岁久,此间或有置邸者”,就是最好的证据。
这样,以皇帝为首的王公贵族和官员盘踞了热河最好的地方,占地面积也最大。而人数众多的当地居民,特别是被征调来修建避暑山庄的穷苦百姓,则被迫聚居在狭小的、拥挤不堪的贫民窟中。山庄之内湖光山色,幽静曲折,虽时届酷暑盛夏,但古树生风,微波荡漾,十分凉爽;山庄之外则城市狭隘,杂乱无章,炎热实甚。
乾隆在《荷露煮名茗》一诗的小序中说:“水以轻为贵,常制银斗较之。玉泉水重一两,唯塞上伊逊水尚可相埒;济南珍珠、扬子中泠皆较重二三厘;惠山、虎跑、平山则更重;轻于玉泉者唯雪水及荷露云。”在比较了全国各地的优质饮水之后,乾隆专门喝木兰围场的雪水和避暑山庄的荷露。每天清晨,宫女太监要为他一点一滴地汲取荷叶上的露珠,以供煮茗烹茶之用。而他却以为这是山庄特有的韵事,低首吟唱:“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瓶基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过。”为了延年益寿,还从数千里甚至万里之外运来新鲜水果。《回部四果图跋》记载:“驻回部大臣,每岁秋有所奏请,辄附驿以进。”木瓜、石榴、苹果、梨等从新疆由驿站飞驰献给皇帝享用。从广东运来的龙眼和甘蔗,从福建运来的荔枝,“缀枝颗颗露华鲜,闽峤飞来路六千”。在当时全靠驿站交通的条件下,从六千里外翻山涉水飞驰而来的荔枝,仍然是晶莹欲滴。至于日常生活,衣则绫罗绸缎,用则玉盘金盏,食则山珍海味,在芳园居的库房里,存放着从苏州、杭州运来的特等丝织品,名色繁多,有桩蟒、锦缎、绸、绫、纱、葛,等等,还有从边疆运来的呢、氆氇等,一般都保持在二万匹以上。康熙和乾隆经常用这些上等的丝织品赏赐王公大臣、少数民族领袖以示恩宠。当时有人颇为感慨地说:“余观蒙古、回回诸王所穿衣服,绗字云纹异样纱罗,极度其华鲜,皆苏杭织造,辇输于塞外者。哀哉!苏杭之民也!”山庄内殿阁楼宇,星罗棋布,其中有大量的古玩和各种陈设,皆为旷世稀珍。据统计,松鹤清樾等三十四处的陈设,有铜、瓷、漆、竹、木、石、镶嵌、挂屏、珐琅、玉器等雕镂精美、质地精良的装饰器达六万九千二百五十二件。在芳园居的库房里,还有准备随时更新的古玩、盆景等约三万六干件。临芳墅藏漆木器物等三千件。梨花伴月藏有定窑、均窑、景德镇等地特制的各种名贵瓷器十二万件。这些成千上万的古玩和陈设,是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每一件器物都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血汗。透过这些器物可以看到,康熙和乾隆皇帝在山庄消夏避暑、享受清凉、吟诗作赋、怡然自得的背后,是一幅幅千百万草根百姓穷年累月苦役劳作的图卷,有些人甚至在官府衙门的严厉监督之下,耗尽了毕生精力后悲惨地死去。
乾隆七十大寿时,各级官吏借口向皇帝进贡祝寿,层层勒索贪污,搜刮百姓,直闹得全国上下一片慌乱,鸡犬不宁。官员们争相抢运贡品到避暑山庄,以致古北口外道路阻塞,拥挤不堪。当年的目睹者记载道:“余……出长城,昼夜兼行,道见四方贡献,车三万辆,又人担、驼负、轿驾而去,势如风雨。其杠而担者,物之尤精软云。每车引马骡六七头,轿式联杠驾四骡,上插小黄旗,皆书‘进贡’字。进贡物皆裹猩猩毡、诸色氆氇、竹簟、藤席,皆称玉器。”上万辆骡车、轿、杠,数十万头牲口,无数的人流抢行在古北口外崎岖狭窄的山道上,即使入夜以后,仍“见车乘争道催促,篝火相照,铃铎动地,鞭声震野”。其中还有“虎豹监押者十余乘”,“罴熊虎鹿之类不可胜计”。大量的珊瑚、翡翠、金玉、玛瑙以及奇禽异兽等等贡品,像洪水一样流进山庄的大门,当真是“竭天下之财货,以奉一人”。
英国使团在热河逗留期间,一位外交官员曾详细记录了马戛尔尼等人觐见乾隆皇帝时的情景,以及避暑山庄盛时的辉煌:接见这天,英使等列队由卫队、乐队及坐轿、乘马之官员陪同向万树园行进。马戛尔尼身穿斑点之桑核形天鹅绒服,佩金刚石章。斯当东穿绣花天鹅绒服,外加牛津大学法学博士绯色之带,尽模仿东方风俗习惯,到万树园下车,徒步至御座之侧,约一小时后,大鼓、雅乐齐奏,眼见皇帝坐舆由十六人抬行,文武百官扈从其后,銮驾经过时,中国臣民皆俯伏不敢仰视,英使亦屈膝迎之。皇帝就座后,英使持黄金装饰金刚石之英王书信箱,以慎重之态度,顺石阶而上,向皇帝行跪拜之礼,双手捧着英王书信,呈给皇帝。同时还呈上美丽珐琅所装之钟表、空气枪等礼物,并祝大皇帝御安,万寿无疆,喜中国之民众沐浴皇恩,实为万幸。皇帝也将玉如意回赠英王和英使,然后叙述欲与英王亲善之希望。皇帝威风凛凛,亲善,谦让之德流露于外,可谓殷勤尽至,仪式肃穆而庄严。礼毕,赴宴会厅,厅内壮丽华美,各种悬挂之物,铺设之品,布置得宜,彩色变化巧妙而整齐,虽炫目之虚饰,见之轻快安静,绝无繁杂之感;宴会席上山珍海味,避暑山庄用八种补品自制的“八珍御酒”和用蜂蜜所制之蜜酒,御亲手斟之,饮后,寒冷天气,身心顿觉温暖。宴会后,还观看拳术、走绳、戏剧、焰火等表演,余等观之甚为光荣,以为人间之威福今日实现也。次日,观览盛大之御园,园中行走约三公里,地势互为高低,有林有石,景色天成,山上青松,夹道杨柳。前一大湖,望其对岸,远在渺茫之中,湖中有一大游艇,小艇无数,皆施以彩旗,装饰美丽,在湖中畅游,每逢优美景色即上岸观赏,如此约四五十次,有时泊于奇异宫殿之前,有时停于亭阁之侧面。游船内部装饰物品更为可观,如狩猎巡幸之画,饰以碧玉、玛瑙之珍奇花瓶,精美之陶器,欧洲各种器具及地球仪、太阳系仪、挂钟、自动音乐器等,精巧贵重,余所赠之物,与之比较,逊色多矣!为了满足皇帝出巡及其在山庄的需要,从顺治元年起,就在口外建立了皇庄,到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元),古北口以外“远近悉成皇庄”。康熙末年,古北口外皇庄已达八十三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内务府丈量出口外各庄头奴役壮丁私自瞒垦土地二十万亩,增置粮庄五十三所。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口外皇庄共有土地六十四万多亩。内务府在避暑山庄正门西设置了热河仓,可贮存粮食万石以上。口外皇庄每年交给热河仓的粮食约二万石,杂粮折银共五千六百两。乾隆以后,皇帝及其大批随从在避暑山庄时食用的米粮,大部分是热河仓的仓米。除了沉重的地租剥削外,各皇庄的壮丁还要负担无偿的徭役和种种附加租。
满、蒙、汉族官员的生活同样是穷极奢华。当大批王公大臣、各级官员随从皇帝来到避暑山庄时,他们自己也带有大批的随从和仆役,鲜衣驽马,招摇过市。其他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侍从也达数十百人不等,而六世班禅来热河时,随从者竟达千余人。每到夏季,如此之多的各类人员挤到热河,除有府邸的诸王大臣外,虽将热河文庙、丽正门西的关帝庙充作临时官邸也不敷需要。一些豪华的客栈随之应运而生。这些酒楼修饰得极其华丽,“酒旗飘扬,绿栏行空,金匾映日”。榜联的语气丝毫不亚于京城:“神仙留玉佩,公卿解金貂”;“名驰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当时最著名的酒楼有“流霞亭”、“裘翠楼”,从早到晚,“楼下车骑若干,楼上人声如蜂闹蚊沸”。列坐在一张张八仙桌旁的有满汉官吏、御用文人,还有一席一席蒙古贵族和各民族的上层人物。时人评述说,“热河酒楼繁华,不减皇京,壁上多名人字画”。热河的酒楼居然可与北京相比,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热河市场的寄生性。
当年热河街居的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百姓。这些穷苦的百姓,大都来自山东各地,据康熙四十六年的记载:“各处皆有山东人,或行商,或力田,至数十万人之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热河搭窝棚,住马架,盖起简陋的土坯草房栖身,靠充当工匠、佣工,出卖苦力养家糊口。也有从事手工业的,有为蝇头小利而奔走的小商小贩,还有的则是供人驱使,为人做牛马的役夫,也有靠乞讨度日的。每当滴水成冰的严冬季节,或青黄不接的三月,饥寒交迫的贫苦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痛苦中呻吟。一场暴风雪或遇灾年,在热河市区及郊外一带,往往是哀鸿遍野,饿殍塞路,死亡相继,白骨盈丘。其凄惨之状令人惨不忍睹。
道光以后,清王朝江河日下,英吉利夷人贪婪的目光,终于瞄上了这艘干疮百孔的帝国航船。
印度成为大英帝国的属国后,孟加拉及孟买等地出产的鸦片便由英商专控,并被秘密运往中国,天价兜售。这种东西极易成瘾,初吸时如醉如仙,阳气倍增,一旦成瘾,往往面黄肌瘦,形似鬼魅,一朝断顿,则如万蚁钻心。明万历皇帝尝到甜头后,曾御赐为“福寿膏”。嘉庆时,英国遣使通商,因不肯行天朝跪拜大礼,被嘉庆皇帝骂了个狗血喷头,当即逐出境外,自后英商稍稍收敛。道光即位后虽明令禁止,但海口关津的官员,经不住洋人的百般利诱,致使鸦片长驱直入。时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剀切陈词:“烟不禁绝,国度日贫,百姓日弱,数十年后,不唯饷无可筹,并且兵无可用!”道光阅奏后拍案惊奇,立召林则徐入京面授方略,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广东查禁烟土。
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密切协作下,林则徐将查禁的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鸦片,在虎门海岸付之一炬。不仅如此,林则徐同时警告各国商人:“此后如夹带鸦片,船货没收,人即正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也是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接下来的一切无需过多的笔墨,林则徐最终被革职充军伊犁,道光皇帝拍案惊奇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这次战争中,西方列强中的大英帝国,最终以坚船利炮首次撞开了大清王朝的门户,在黄头发、蓝眼睛,一口流利鸟语的英夷人的威逼下,面黄肌瘦、弱不禁风的道光皇帝,只好代表同样疲惫不堪、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和英吉利签订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大清王朝昔日的辉煌已烟消云散,中华民族终于跌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污流泥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