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36300000024

第24章 苦编《四库》 历史丰碑(1)

学术为本

在乾隆盛世中,《四库全书》无疑是文治之盛的主要标志。而纪晓岚的一生心血都交给了这项旷世工程。个人的事业如果能与兴趣结合起来,会感到乐此不疲,也会使事业如日中天,获得巨大成就。但如此幸运的人不多,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按说是一个苦差事,但这是他的兴趣和长处,因而能在繁忙中得到乐趣。

《四库全书》这部耗时二十年,参加者达三干以上的文化大典,是与纪晓岚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在任总纂官的十八个年头中,他走进了华夏绚丽文化的每一座殿堂,也经历了几千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在文网渐严,删毁文献越来越多的日子里,他以一个士人的良知感受了专制帝王的严酷。纪晓岚知道,要表现自己的才气,要隐藏自己的智慧。

《四库全书》的编修,除了乾隆皇帝用来夸耀文治,显示自己尚文好古,博取美名而外,其编书的根本目的,是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借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闰三月,编纂四库全书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乾隆皇帝诏开四库全书馆。馆中首设总裁,总裁之下设总纂、提调、总阅、总校、缮书、监造各处,分别在翰林院及武英殿展开工作。各部分的分校官、纂修官,计有三百多人,誊录员一千人,总共有四千三百多人参与其事。

其编辑规模之庞大,恐怕应为“世界之最”,虽非绝后,确是空前。

《四库全书》的编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个盛举,对于纪晓岚来说,则是他一生的主要成就。

纪晓岚终日坐在书堆,博览群书,寻章逐句,尽读各省进献书籍,历尽艰辛。整整用了八年时间,完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四库总目》或《四库提要》,“总目提要”著录的书共一万多种,基本上概括了清代中叶以前中国的重要著作,这万余部典籍的提要,对了解中国古籍,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作,当朝及后世学者读后,无不惊叹纪晓岚学识渊通,遂享有“通儒”之称,被誉为“一代文宗”。

在编书的头一年,乾隆曾两次提出:编写《四库全书》时,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当删改。第二年八月,他在给几位军机大臣的谕旨中,明确说过:凡“有诋毁本朝之语,正应乘此机会查办一番,尽行销毁,以杜绝、遏止邪言,正人心而厚风俗。”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凡近朝野史及明人有关文集,只要内容稍有嫌疑,对清廷不利的,就一概焚毁。更有甚者,一些并不“诋毁本朝”甚至与政治毫无干系的著述也遭到毁版的厄运,至于那些补删改的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劫掠。据统计,在编书的十年中,仅浙江一省,就毁书二十四次,被毁书籍达五百三十八种,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卷之多。

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四十一年,就搜缴焚书八千多部。就全国来说,焚书数量之巨,实在是惊人之极!要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四库全书》的数量。因此,乾隆焚书之甚,也堪称空前绝后,是中国历史上焚书最多的人。

这八年来,纪晓岚也因自己的苦干,深得乾隆的垂抚,官职屡屡升迁,初任总纂官时,他只是侍读一职,继而为侍读学士,不久升为京察一等,两年后便晋为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

《提要》完成,第一部《四库全书》也初具端倪,这时乾隆皇帝便为御制序文忙碌起来,这样一部旷古奇书,御制序文更极不一般,连皇帝也不轻易下笔。乾隆将纪晓岚留在宫中,要他代做,但又怕别人知道,便让纪晓岚住在御书房里,每日夜晚,两人商量,如何编制,如何措辞,每每忙到深夜。

从开馆修书算起,共经历了十八个年头,才算完成,以十数年之岁月,成如此壮观宏伟之巨构,实在是古今中外所仅见。

编纂期间的校勘工作,费尽周折。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初览进呈的部分抄本,发现错误很多,乾隆批谕,进行了严厉斥责。从此以后,校勘考核更严。

总校官陆费墀,受的处分最重。除了经济制裁他还不算,还要将他免职。不久陆费墀便在忧愁之中死去。这时皇上又下令籍没陆费墀的家产,只剩下干金,用来赡养妻子儿女,其余的全部作为藏书的装治之用。可叹这位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因《四库全书》校书一事,落得个家破人亡。

还有一位名叫陆锡熊的人,与纪晓岚同为总纂官,也遭到了陆费墀相同的命运,被罚了银两不说,没等校书完工,陆锡熊便命归黄泉。

总纂、总校几人中,最幸运的还数纪晓岚。《四库全书》全部告竣时,纪晓岚的官职已升至礼部尚书。这当然是因为与他受命篡改遗诏有关。但皇上深知他勤勉于事,编纂、校正不辞劳苦。那年夏天,乾隆到总纂处巡视,看到纪晓岚脱光膀子苦干的情景,圣心为之感动。

表面上看,纪晓岚豁达、乐观,应付周围,能够左右逢源。但实际上他的处境仍然是非常艰难的。在四库全书馆编纂处,纪晓岚虽然名义上是第一位的总纂官,但是在他之上还有二十几名正副总裁官,乾隆还亲自干预,不断地谕示,要“朕亲批阅厘正”。一部书辑录完稿,待逐层交皇帝御览时,编纂人等便是提心吊胆,以待御批示下。据云,一部书写好进呈时,往往还要在开卷首页故意留下一两处比较明显的错误,以便御览时易于发现改正。

这样做是为了满足皇上比人高一等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钦定”。

乾隆对《四库全书》的评论也有该书“草率讹谬,比比皆是”的话。作为总纂官,怎能不左右为难而头痛呢?乾隆对待当时知识分子的方法,就是恩威兼施,把许多人撵到四库全书馆,做编纂,搞“学问”,发扬汉族传统文化,使之在书海中消磨终身。如稍有逾越者,便采取杀一儆百手段,示意尔辈须俯首帖耳,做御用文人。

至于陆锡熊、陆费墀以下的校勘人员,有很多人所受的处分是很严厉的。很多人在这些年中,白白辛苦了一场,不但得不到升迁,还把这些年积存,全搭进去了。

纪晓岚之所以能保住自己的命,并且还得到了提升,勤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调整了自己做人的方式,学会了在逆境中与强权人物周旋的技巧。在乾隆编书的过程中死去的都是有学问的人,都是正直勤勉的人,但他们只能落下一个含恨而去的下场,连自己的妻儿都不能保全,这里面的含义让人深思。在强权面前,文人如何生存与发展,纪晓岚给大家做了榜样。

让君主“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天,乾隆心中特别高兴。乾隆与纪晓岚和刘墉一起骑马踏青,不知不觉来到一个碑林附近。乾隆高兴时便要出新点子。乾隆知道,他们二人都以博闻强记著称,究竟谁的记性更好,向来没有验证。乾隆今天一高兴,便把他二人叫到跟前,一指前方的一块石碑,对他俩说:“二位爱卿都号称过目不忘。今天朕要当面试试,分个高下,如何?”两人谦逊一番,都说自己不如对方。乾隆执意要试,也只好应允。

乾隆说:“就以此碑文为题,不过三五百字,看你俩谁背诵得最快。”纪晓岚让刘墉先背。刘墉也不客气。他想,人们常用走马观花来形容时间短暂,一晃而过。我何不给他来个走马观碑、也为后人留段美谈。于是他便一挥马鞭,这匹高头大马紧跑几步,来到碑前。刘墉从头到尾默读了一遍,整篇碑文便印在脑子里,回来给乾隆一背,竟然一字不漏,一字不错。

乾隆夸奖一番。回头对纪晓岚说:“轮到你了。”纪晓岚一抖丝缰,那马小翻蹄走开,来到碑前,只见纪晓岚朝碑一瞥,马不停蹄,就又跑了回来,在乾隆面前一背,直如爆豆的一般,背得一点不差。刘墉想不到纪晓岚会背得这么快,暗暗吃惊。

乾隆更是连连称奇,赞道:“世称刘墉一目十行,我看你比一目十行还快得多哩!”

纪晓岚笑了笑说:“哪里一目十行,我根本没往碑文上看。所以要瞥一眼,不过是走走形式,装装样子。其实,他老兄背诵时,我就铭记在心里了。”三人一齐大笑。

审慎的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尊敬的话,就不应该让别人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了解你;没有人看得出你天才的极限,也就没有人感到失望。让别人猜测你的天才究竟有多大,甚至怀疑你的天才,比显示你的天才——无论你的天才多么伟大——更能让你赢得别人的崇拜。

纪晓岚从来没有让乾隆把自己的才华一览无余。一般人只知道纪晓岚有一个纪大烟袋的雅号,殊不知他还有另外一个雅号——两脚书库。纪大烟袋指的是他吸烟量大,两脚书库是说他无书不读,过目不忘。世上任何大才子,都不敢夸口无书不读。可是纪晓岚却敢夸下这个海口。这是时势和机会赐予他的。

这不是吹嘘而是事实,同朝文士都对他十分敬佩。可是这话传到乾隆皇帝耳朵里,乾隆皇帝却有些不高兴,觉得他过于自夸,便想问个究竟。一日,乾隆皇帝问道:“纪爱卿,你学问渊博,遍览群籍,至今还有什么书没有读过?”乾隆皇帝先试探性地问,看纪晓岚如何对答。

纪晓岚随侍乾隆多年,说话随意惯了,一时兴起,便说道:“启禀圣上,臣似乎无书不读。”话刚出口,纪晓岚便觉得说溜了嘴,但话已出口,收不回来,只好等待乾隆皇帝发落。

乾隆皇帝笑笑,说:“既如此,朕明日让你背一部书。”

纪晓岚知道,这下捅了娄子。天下那么多书,哪能都看过。即使阅读过,重要的方能背诵,次要的完全背得下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还有许多三教九流的书,如果任取两本,那怎能对付?下不了台倒不要紧,触怒圣上,吃罪不起。左思右想,不知如何是好。

乾隆皇帝也觉得纪晓岚敏而好学,遍览群籍,经、史、子、集难不倒他,只有从不入流的书中打主意。恰好这时一个太监走过来,手中拿着一本《皇历》。乾隆皇帝一见,忙把它拿过来,心想,这东西纪晓岚可能没有读过,何不一试?

第二天早朝罢,乾隆皇帝便留下纪晓岚,并指明要他背万年《皇历》书。乾隆皇帝没有料到纪晓岚刚好熟读了此书,结果当他翻到哪一页,纪晓岚就能背出哪一页的内容。这下乾隆皇帝没有什么话说,当纪晓岚背完后,乾隆皇帝笑道:“纪爱卿果然名不虚传,朕赐你‘无书不读’四字。”

自此,纪晓岚“两脚书库”的雅号,在士林中更广为流传,成为一时美谈。

纪晓岚陪伴乾隆下江南,在钱塘观潮时,君臣忽见不远处,一家的楼窗半掩,窗中一个少妇,手托香腮,眼望着江潮,杲呆地痴想,而那沉思的神态,更十分令人喜爱。

乾隆皇上问身边的纪晓岚:“纪爱卿,可知道这一女子所思何事?”

纪晓岚向楼上望了一眼说:“她在思夫。”

乾隆道:“这就不对了。你怎么知道她在想丈夫呢?”

纪晓岚笑道:“少妇独自倚窗,定是丈夫不在身边。”

“她丈夫做什么去了?”乾隆问道。

“看这户人家的气势,不像官宦之家,而又十分富有,必然是一商户,丈夫外出做买卖去了。而又长期不归。年轻的妻子,定然要怀念于他。这个女子望湖沉思,臣断定她在思念久别的丈夫。”

乾隆听他说得有趣,含笑点头继而又笑道:“爱卿既知她观潮思夫,那么,朕命你替她作一首诗以记其事。但有一条,句旬都要有个‘潮’字。”

纪晓岚不假思索,随即吟道:

早潮退罢晚潮催,潮去潮来日已回;

潮去不能将妾去,潮来可肯送郎归。

“好诗,好诗。”皇上连声称赞。其实,纪晓岚这首诗,并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但顺口吟来,应对之速确是惊人,因而受到乾隆皇上的称赞。纪晓岚能得到乾隆的青睐除了有才、反应敏捷外,还有就是他具备一种很强的亲和力,那种率真很感染人。纪晓岚善于消除别人的防卫戒备心理,这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一个受到广泛欢迎的人。有的人靠虚伪的矫饰,靠浓妆艳抹,靠装出来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来消除别人的戒备,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天性善良、本性流露,行事风格与个性协调一致,才能产生无穷魅力,打动人,感染人。天真的个性、鲜明的风格,是获得大家认可立身于世的强大武器。

剥去成人面具

内心正直而外表圆滑,日久给人以天真滑稽的印象,讨人喜欢;内心险恶而外表严正,日久给人伪君子的印象,令人生厌。这就是有的人“圆滑”得可爱,而有的人则“正直”得庸俗的原因。事实上,在世人的眼里,内心正直善良、外表严肃的人,不及内心正直善良、而外表行为滑稽放浪之人可爱。

王文治是乾隆二十五年的探花,能诗善画,尤以书法知名。他任翰林院编修期间与纪晓岚过往甚密。

当时京中每逢春节,仕宦人家多爱用雍正皇帝赐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那副对联:“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以示不忘皇恩。纪晓岚看得多了,突然想起这下联头两字,正是王探花的名字,他的幽默劲头来了,决计打趣一下这位探花大人。

趁王文治不在家,他急匆匆赶到王家。郑重其事地对王家仆人说:“特来贺喜,皇上封你们家的夫人为‘光华夫人’,接到圣谕没有?”

仆人听到这个喜讯,哪敢怠慢,急忙进去禀报夫人。王夫人欢喜不迭地接待纪晓岚。

纪晓岚道:“听说皇上为夫人加封,赐为‘光华夫人’,我特先来报个喜讯,准备接旨吧。”说完,便告辞而去。

同类推荐
  •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贾樟柯:From文艺范儿To新生代导演

    著名作家罗银胜的一部倾力之作,演绎了一个文艺青年的梦想之路,同时也是一本内含文艺见解的轻松读物。记述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的成长历程,以及富有个性的独特导演经历,尤其是对贾樟柯心路历程的描写十分细腻,不少是独家披露,一个文艺青年动人的成长故事跃然纸上,相信一定会勾起曾经或正在抱有文艺梦的青年的追忆和共鸣。 生动展现了贾樟柯对电影、文艺理解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认识到,贾樟柯的思考和探索,触及文艺的核心和本质。
  • 释迦牟尼佛传

    释迦牟尼佛传

    佛陀当然是伟大的。他所创立的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他所产生的意义并不在是否真的找到了一种解决宇宙、人生乃至一切有情生命的绝对真理,而在他为了追求真理所付出的真诚的、勇猛的、执著的、永恒的生命,在他付出绝对牺牲的同时他所追求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痛苦,为了解除众生的烦恼,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具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他是带着利益众生的心愿而步入佛的殿堂的。
  • 中国古代名妓传

    中国古代名妓传

    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对妇女的要求甚为苛刻。三从四德就是紧箍咒。《仪礼·丧服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三从,即妇女从生到死,一生都要依从男性,她们没有个人的意志和自由,她们只是男性泄欲和生儿育女的工具。所谓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注云:“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臬。”说明白点,就是妇人对男性,第一要忠贞,第二说话谦恭,第三仪态装束要端庄温柔,第四做好针线茶饭的服务。一句话,妇人的视听言动都要围绕着男性。
  • 《儒藏》春秋——汤一介传

    《儒藏》春秋——汤一介传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儒、道、释历来三分天下。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只有《佛藏》和《道藏》,而没有《儒藏》。21世纪初,这一历史终于得以突破,而改写中国这一历史的带头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一代国学大师汤一介。
  • 萧劲光传

    萧劲光传

    《萧劲光传》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海军有关单位成立编写组撰写。编写组数十次赴萧劲光的故乡长沙,他工作过的延安、东北,以及他长期工作的海军机关和部队,采访调查了许多与萧劲光一起工作、战斗过的老同志,并多次到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海军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历经十一年,终于写成此书。这部《萧劲光传》展示了萧劲光这位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全部战争烽火、政治风雨的杰出人物的一生,再现了他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中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光辉业绩,以及他不懈奋斗、实事求是、忠于党和人民、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风格。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审定。
热门推荐
  • 我的末世游戏不一样了

    我的末世游戏不一样了

    她一直有一个梦想,让世人明白现在的生活有多么美好减少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为此她决定设计一款以末世为题材的全息游戏,利用极端的困境来刺激世人,最后她成功了,但她也失败了,在游戏中玩家更多的是利用暴力释放压抑的情绪,游戏与生活不分的人甚至把暴力蔓延至现实,最终政府责令游戏关闭。但这是她的梦啊,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色都是她熬夜设计出来的,她不舍得。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躺在游戏舱内引爆了住宅,这也算是让梦永恒了吧!但没想到在醒来的时候她来到了自己设计的世界,来到了自己设计的游戏中
  • 且以情深共路瑶

    且以情深共路瑶

    段焰宸,H国尊贵而神秘的男人!很少人知道这个世界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家族,他们掌握了这个世界1/3的财富!而他就是这个家族的王!前世路瑶撞死了这个男人,这一世却被他缠上了!怎么甩也甩不掉!“喂,你总是缠着我干嘛?”“因为我饿了,想吃你。”路瑶怒目圆瞪!在某人的淫威下,男人硬生生的违背良心的改口:“想吃你做的饭。”唉!味觉嗅觉尽失的男人只有吃她做的食物才能尝到味道,他也很委屈的!传说中冷酷无情,杀伐果断,不近女色的男人,自从遇上某人后,令一众手下惨遭虐狗!他们的“王”怎么就成了妻管严了,将那女人宠得无法无天了!而且日日上演着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码戏!
  • 玄门精灵传

    玄门精灵传

    倚天万里长剑,踏浪凌风高歌。既看沧海变换,难忘人世情多。修真干货,修行实践,看似虚构的实在文字。————————————————问:仙可求乎?答:仙可修而不可求也。问:道可得乎?答:道可致而不可得也。问:如何超脱?答:修行修行,且听且看。————————————————破碎山河久横亘,沧桑人间在眼前。万里长天休独倚,千古明月宜谁担?
  • 潋夜未央

    潋夜未央

    白玉招支离破碎,王城再掀波澜,浴火重凤的恶魔之子手持苍穹之刃,横空出世,在波谲云诡中劈开一丝光亮!心力交瘁之际,迷雾般的女子来到他的身边,无微不至地照料命不久矣的他,真心亦或假意?风云残留侠骨香,俊杰露面斩英豪,十大高手身份渐渐地显露,昔日真相重浮水面,兄弟间的矛盾愈加激化。中秋决战即将来临,他呕心沥血,在权谋的棋盘中布下死局,白子是情,黑子是剑……
  • 剑在天山

    剑在天山

    划时代的数位顶尖强者于万界山展开封印鬼帝的旷世大战,鬼帝最后的搏命让数位强者几乎油尽灯枯。但知道鬼帝不可能如此败北,于是数位强者用最后的精元凝聚精魄,期待后世有应造化之人能秉承遗志。彻底消灭鬼帝,还天地自由。
  • 领养小娇妻

    领养小娇妻

    他是黑白通吃的冷面总裁。他收养她,却只是为了掠夺她,折磨她,报复她;她轻灵美丽,宛如天使。只是,一次次的伤害,到底伤害了谁的心,谁又沦陷在了这万劫不覆的爱情里?
  • 花花公子遇上她

    花花公子遇上她

    十六年前,她走丢在大街上,被黑道至尊收养;十六年后,她回到曾经走丢的城市,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脖子上的月牙项链,她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还未去认自己的父母,就发生了车祸…………一切都在改变,失去了原本记忆的她,她的爱情,她的家人还能找回吗………更文慢,请包涵,写得不好勿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余生有你三生有幸

    余生有你三生有幸

    她本来以为,自己可以苦尽甘来,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婚姻然而,就在下一秒,她却发现,自己已然遭遇丈夫背叛,小三算计所有的美好,都变成了泡沫原本幸福的她,成为了最衰的女人。直到那个男人出现他对她说,嫁给我,我替你吊打渣男小三,给你幸福!余生有你,三生有幸!
  • The Peon Book: How to Manage Us

    The Peon Book: How to Manage Us

    Funny, irreverent, and fast - paced, "The Peon Book" is a breath of fresh air and a strong dose of reality that managers may or may not want to swallow. It promotes the crucial viewpoint that is often overlooked by business books: that of the average worker, here called "the P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