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某名牌大学新闻系研究生,今年上研三。
按理说,一名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研究生,应该轻松、惬意、神采飞扬才对。而我从4月份开始,就陷入了焦虑与失眠状态中——回想自己读研两年来所走过的路,觉得自己一开始就犯了战略性错误,对很多人而言,“找一个好工作才是读研的根本目标”,而我恰恰忽视了这个根本目标。凭我勤奋爱思考的个性,今天我也应该是硕果累累,起码会有许多实习经历,发了许多模式化的新闻报道,会有一些很功利的获奖证书,有一些为评奖学金而发表的论文(即使这些论文从没有任何人看)——但是现在,当我开始制作毕业简历时,我不由得感到恐慌。
进校时,我计划研究生三年期间,在图书馆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旁听外系名教授的课,广泛地听各种学术讲座……总之,如饥似渴地遨游在知识的殿堂里。时机成熟时,写一些有感而发的文字;深入社会实践,写一些有关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研三时再开始实习找工作写毕业论文。新闻记者应该有广泛的知识面,应该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上研究生以前,我心目中的记者形象是邵飘萍、范长江、邹韬奋、子冈、杨刚、斯诺……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研一时,我老老实实上课、听讲座,在资料室关注报刊上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文字。研一下学期,在上课的同时,为了了解我所在的城市,我做了一学期既浪费时间又不赚钱的家教,那时许多同学已经开始兼职赚钱或者着手发表论文。研二上学期,许多同学都纷纷奔赴实习岗位,我却依然以听课看书为主,我总认为工作的机会以后有的是,而能在校园静心读书,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机会并不是总有的。我多么喜欢在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图书馆阅览室看书思考,多么喜欢听那些睿智、渊博的名家的讲课、讲座,多么喜欢深夜在灯下读那些在许多人看来不实用、不合时宜的书,思考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现实与发展……结果当看到许多同学都在实习或者已发表论文时,我开始陷入莫名的紧张与烦躁之中。一方面想坚持自己的选择,希望大学是净土,不要太早受到干扰,不要带有太多功利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即将来临的压力。因为现在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你的现实成果呀,什么知识面、思想性、社会责任感,什么悲天悯人的情怀、厚积薄发、宁缺毋滥,这些都不如那些“硬件”来得有用。作为新闻系研究生,我的许多同学从不看报,从不听不看新闻,从不关心社会问题,如果有谁谈到沉重的社会话题,必作惊讶无知状。研一时,我的一些同学成天去租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看的粗制滥造的口袋书。我曾亲耳听到我的同学甲与乙的一段对话:甲说她以前还不知道遵义市是在贵州省,因为她除了本省,对外地一无所知。乙说她也是彼此彼此,她以前还以为黑龙江的省会是吉林呢,因为现在班上有哈尔滨的同学才消除了这个误会。
不过不知道遵义在哪个省好像不是很重要,只要实习时去发发模式化的新闻报道就行。至于发表论文,在网上下载拼凑一篇文章还是很容易的,天下文章一大抄,中国的学术是求量不求质,读研又不是为了做学问,谁不心知肚明?我变得越来越浮躁与无所适从,我已经静不下心来读自己原先计划读的书,静不下心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研二上学期末,我对文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系统地读一些这方面的译著,那时我又走火入魔地为长胖了两公斤开始减肥,因为周围同学者那么关注减肥、美容、打扮、保健、小资之类的话题。我去跳很浪费时间的有氧操,并执行节食计划。为此我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更要命的是研二下学期开学,我的减肥计划依然没有结束,减肥影响了我的学习计划,弄得我很焦躁。同时发觉女性主义原来也很有道理,在男权审美观为主导的社会,女人得为“女性时间”分散多少精力啊1 4月份,我总算走出减肥误区,这时我不得不着手找工作,像大多数人一样,奔赴实习岗位。
现在,我已开始实习了。我的胸中有许多想法想一吐为快,但现实却让我为应付任务而写一些枯燥机械的文字,憔悴的身体又不足以支持我同时做几件事。我真想退学算了。生命只有一次,我多想真正享受生命,真正拥抱生命的激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什么工作前途全都见鬼去吧!
回想自己读研两年来,从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轻轻松松看碟片、上网聊天、逛街购物,而是每天行色匆匆,思考很多,感受很多,总是害怕虚度光阴,总想做许多有意义的事,到头来一件事都没有做成,现在不得不为自己毕业简历上空无现实成果而恐慌。症结是不是我太理想化了?把读研究生看得太神圣了?把记者这个职业想象得太神圣了?
也许对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只是一块找工作的敲门砖而已,记者只不过是新闻工匠而已,是信息传递者而已!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可以机械地重复相同的操作就够了。新闻系研究生只要从进校开始实习,把该交的作业交了,写一两篇为应付学校要求或者为评奖学金而发表的论文就够了。我的错误的估计加上自身性格的弱点,使我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记得上研究生以前,我多么喜欢读书看报呀,一副忧国忧民、疾恶如仇的姿态,每每看到不平事,总想拍案而起或者为弱者奔走呼号。上了研究生以后,激情与冲动一点点地逝去。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明智地选择轻轻松松上专业课,认认真真写作业,写几篇为评奖学金而发表的论文,然后集中精力到各媒体实习,老老实实,敬业勤奋地做一个新闻工匠、信息传递者。这样,我也许会生活得轻松而有成就,尽管我不开心。
现在我总算明白了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爱因斯坦、霍金,为什么产生不了学术大师,为什么获不了诺贝尔奖,为什么会出现学术浮躁、学术泡沫,为什么在解放前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却产生了一大批卓越的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而在当代教育条件日益改善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的情况下,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领域,产生的杰出人物都与高等教育的繁荣不相匹配。因为我们的社会都处于急功近利之中,我们的社会不能容忍十年磨一剑,不能容忍厚积薄发,不能容忍不遵守游戏规则,不能容忍不按常理出牌!
《读书》杂志曾刊登文章说:“冯友兰、金岳霖曾多次讲,年轻人读书期间要多读、多听、多想、少写、少发表,甚至不发表。”但是如果多读、多听、多想、少写、少发表、不发表,我们毕业时拿什么“硬件”去找工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