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站第一年,我就遭遇到了阿富汗战争。“9·11”事件后,全世界的目光都紧盯着穆沙拉夫政府和塔利班政权,巴基斯坦站这个过去的三类站也一下子热了起来。工作节奏突然加快、爱人又紧急回国,我当时真恨不得多长几只手去敲打电脑键盘。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美国对阿富汗开始军事打击后,我迅速向国内发回了战争开始的新闻,并不断进行快讯更新。接着,又为国际台的中英文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几家地方台等兄弟单位作了大量口头报道。这期间,我还和美国站记者一起为《世界新闻报》阿富汗战争特刊撰写了头版和末版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休息的时间都是清晨3点到上午9点,因为这一段正好是国内的上午,对稿件的需求量最小。“新世纪第一战”使我忙得晕头转向,有时一天除了口头报道外,还要写近万字的文章。尽管自己“搜捕拉登”的稿件越来越多,但我真怕到最后一打盹儿,却错过了拉登被抓或被击毙的新闻。坚持住,一直是我对自己今后工作的警示。
做一名驻外记者,需要付出很多,比如说和亲人的分离。“9·11”事件后,留在伊斯兰堡的外国人已经不多,除了外交官就是记者。
那时的伊斯兰堡已然成为美国和塔利班“交战”的最前线,双方官员唇枪舌剑,巴基斯坦的宗教狂热分子则在一旁不停地起哄。由于时局的原因,我的爱人也暂时回国了。没有她的“看管”,我每天如果还有闲暇的话,一定要到街上看一看,感受一下前线国家的紧张气氛。我那时觉得,能站在最前线为听众、为读者作报道是很幸福的事情。但家里就不一样了,尽管自己时常向家里报平安,但家里一直很担心我的情况,毕竟巴基斯坦当时已经是领战争补贴的前线国家了。记得有一天,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说宝贝女儿要跟我说话。女儿说:“爸爸,幼儿园的老师说了,菲菲的爸爸是个好记者!”我应该算是个坚强的人,但我的眼圈一下子湿了。“菲菲,爸爸是你的骄傲。但你知道吗?只有到了最前线,爸爸才算是好记者!”我心里说。
“出征”阿富汗
巴基斯坦虽然是前线国家,但只有到了阿富汗,才算是真正到了前线,才对得起记者这个称谓。我当时一直盘算着在合适的时候去阿富汗采访。2001年底,外交部派出了资深外交官张敏带队的中国赴阿富汗工作小组,我当时就向国内提出随小组前往阿富汗,但当时外交部只希望新华社一家记者随行,我只好继续等。2002年初,印巴局势紧张,我克服种种困难、危险,赶往印巴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前线采访。从印巴前线返回后,我再次申请赴硝烟未散的阿富汗采访。经台里批准,我在春节前赶到喀布尔,采访我国大使馆复馆这一重大事件。在喀布尔的短短四天里,我克服停电、停水、通讯、交通、安全等诸多难题,在第一时间发回了使馆复馆的新闻和专稿,并为《世界新闻报》连续撰写了在阿富汗采访的12篇见闻,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去阿富汗采访需要承担很大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的情况下,这也是后方一直慎重考虑的原因,大家都清楚当时已经有多名外国记者在阿富汗殉职。去阿富汗走陆路不安全,记者只好求助于联合国机构,因为他们出于向阿富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考虑,向南非一家公司租了两架小飞机,这是一家专门开辟通往危险地区航线的公司,但他们的飞机很小,条件只是能把你运到喀布尔而已,安全只能听天由命。
到了阿富汗,飞机并不是徐徐降落在地面上。喀布尔机场虽然刚刚修复完毕,但跑道还不是很平,明显感到一种急促的颠簸。在飞机滑行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紧盯着窗外看,因为这里曾是美军轰炸最猛烈的地方。十几架被炸毁飞机的残骸在诉说着这里曾发生的一切,而小心翼翼的排雷工兵则提醒你,阿富汗依旧还是一片雷区。由于天气原因,我乘坐的航班比预定时间晚了一天抵达喀布尔;而通讯条件的限制,我又无法及时与我国赴阿富汗工作小组取得联系,没有人来机场接我,这让我感到有些担心:毕竟这里的治安还存在很大问题,机场之外究竟是什么样,我自己心里一点谱儿也没有。出了机场,很快有人凑上来自我介绍,我找了一个留着大胡子,但看上去性情温和的人当翻译,他的侄子是司机。翻译很热情,连声赞扬中国是朋友,并说自己很喜欢中国功夫,尤其喜欢看成龙的电影。这名叫穆哈法德的翻译还说,他知道中国大使馆要复馆这件事。在得知我是国际台记者后,他同样表示出很高兴的样子,并称愿意以优惠价格让我租他的车。从他开的价钱看,他的高兴绝不是装出来的。
难忘的年夜饭
在阿富汗的采访基本上顺利,尤其是使馆复馆活动。我印象很深的是,2月6日使馆复馆那天,喀布尔前一天夜里一直在下雪。
到了6日早晨,喀布尔已是一片银装素裹。阿富汗人喜欢雪,他们有一句很有名的谚语:喀布尔可以没有黄金,但绝对不能没有降雪。
那场雪是难得的好兆头。复馆仪式上,外交部副部长王毅致词时没有讲话稿。据他讲,在这么激动的时刻,只有看着五星红旗,才能让致词更加激昂。
春节就要到了,这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专程到阿富汗主持中国驻阿使馆复馆仪式的王毅副部长提议,大家和驻阿使馆全体工作人员一起提前吃顿年夜饭,时间就定在6日复馆仪式的当晚。但这顿年夜饭吃得有点艰辛,让我终生难忘。6日下午,复馆仪式后,使馆2号院例行停电。原来准备用传真把稿子发回去,一看停电,我就用卫星电话口述把新闻和专稿念了回去。我原以为只有我的工作受到了干扰,回到屋里才发现,小厨师正摸着黑儿准备凉菜,其他几名刚赶回来的同志也在昏暗的客厅里包着饺子。大家都说,蜡烛还有,但得省着点儿。写完稿子后,我也想帮着包包饺子,毕竟咱也是个北方人。但去洗手时我才知道,停电的同时水也停了。看着一桶矿泉水,我斗争了半天也没下得了手。一天前,我刚刚花10美元买了两桶。在北京,这些钱可以买两大桶色拉油。
因为同样原因,陆续赶回来的同志也只能干些端盆端碗的工作。使馆的2号院只有一个小灶眼儿,一锅煮出来的饺子一人分上一两个也就没了,但这种饺子的滋味却让人终生难忘!
在吃年夜饭之前,大家请王毅副部长讲两句。王毅端起酒杯,看着使馆的工作人员,言语有些哽咽。“在阿富汗这样艰苦的地方,我们的同志在出色地履行中国外交官的职责,在展示中国外交官的风采……”一席话下来,我早已忘了自己还是一名记者,我只能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是一顿年夜饭,一顿不寻常的年夜饭!我躲在角落里,掩饰自己的情感。王毅眼很尖,冲着我说:“这还有一个小伙子。来,喝一杯!”我拿着酒杯的手在抖,但酒还是干干净净地倒进了嗓子眼儿。这是我喝过的最好的酒,一杯就醉了……王毅副部长没忘了鼓励、夸奖我们这些记者。“记者现在更是了不得,有外交官的地方有你们,没有外交官的地方也有你们。在许多危险的地方,你们比我们到得还早!我们向你们表示谢意!”这番话暖人心窝,我一直铭记不忘。记者,就应该站在你该站的地方,危险是你应该在从事这项职业前考虑好的事情。
“移师”伊拉克
2003年初,我正在老家与亲人欢度春节时,一天晚上突然接到台里通知,要我准备前往伊拉克周边国家报道随时可能打响的伊拉克战争。我第二天便买票赶回北京,并利用行前短暂的时间搜集资料,与同志们商量报道计划。从3月7日到4月24日一共近50天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约旦报道有关伊拉克战争的事情。
3月20日清晨,伊拉克战争爆发,我在第一时间抢发消息,连续发回三条最重要的快讯:《巴格达上空响起防空警报》、《巴格达发生巨大爆炸》、《白宫宣布解除伊拉克政权武装的军事行动已经开始》,在时效方面是国际台所有记者中最快的,在所有中国记者中也是非常快的,和新华社的《电视快讯》不相上下。在抢发开战消息方面,我连续不停地为国际台中英文广播和电视节目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做了多篇口头报道。紧接着,又为《世界新闻报》战争特刊头版赶写了文章,报纸的这篇主打文章既包括开战消息、战况进展等最新内容,也有巴格达战争前夜、我国驻伊使馆情况等读者关心的内容介绍。这篇文章不仅被《世界新闻报》刊登,还被许多家地方报纸采用。
其中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湾零距离》节目做现场电话报道,从这一特别节目开播到结束大约60次一天没停。由于战况随时都有进展,我大部分情况是连线前才从导播那里知道要回答的问题。整个战争报道期间,我一直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口头报道语速紧凑、现场播报感觉很好,这一点受到了台里及兄弟单位的好评。根据新闻中心记者管理部的统计,我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所完成的工作量是平时的8倍。
对于伊拉克战事报道,我真是感慨良多,我的家人生日都是我在约旦期间过的:女儿在北京,妻子在巴基斯坦,我在约旦,加上肆虐全国的“非典”。3月31日,我又和往年一样收到记管部各位同仁给我送来的生日贺卡,我心里真的很感动!
带着尿片去采访
在约旦采访期间,有许多感人的小片段。在约旦靠近伊拉克的边境小镇鲁维什德,一个刚刚出生几天的索马里女婴成了各国记者争相接近的对象,这不仅因为她是难民营里最小的成员,更因为她降生在战火中的巴格达,而且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因蒂萨(阿拉伯语胜利的意思)。3月底,小因蒂萨降生在炮火中的巴格达,父母于是就给她起了这个和战争有关的名字。父母给小因蒂萨取这个名字有两个意思,一是他们要表达对伊拉克人民的支持,二是在战火中生下女儿本身就是个胜利。
知道小因蒂萨的故事后,我便和中央电视台的两名记者租车前往鲁维什德。如何击败有着相同想法的一大群外国同行?我们动了不少脑筋,一是利用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二是要使出别人想不到的绝招。半路上,我们找到一家很不错的小商店,专门为因蒂萨采购了纸尿裤、奶粉、奶瓶等婴儿用品。难民营我们已经去过多次,知道住在那里的人员不多,各种食品、用品都很齐全,但要照顾刚出生几天的婴儿,恐怕还真不一定有纸尿裤。
从安曼到鲁维什德难民营距离约300公里。正午时分,我们赶到了难民营。当时,位于戈壁荒漠中的鲁维什德难民营气温高达35度,记者刚一下车便感到有些眩晕。在难民营的管理中心,国际红十字会的官员一听说我们要见小因蒂萨便一个劲儿地摇头,说她妈妈还没有同意任何一个记者见小因蒂萨。记者于是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小因蒂萨的故事,并且在第一时间把消息报回了国内,中国的老百姓现在都很关心小因蒂萨,我们只是想给她送去一些她特别需要的东西。,这位官员看了看我们手上拎着的几个大包,颇有些感动地说:“那就试试?”大约10分钟后,从远处帐篷区返回的这位官员满脸笑容,一切OK。这位官员说:“这是梅里亚姆(小因蒂萨的妈妈)第一次允许记者进入她家住的帐篷。至于男记者,恐怕今后都不会再有。,”我们虽然获准进入梅里亚姆家,但却明确被告之不许摄像、拍照。小因蒂萨家的帐篷约有八九平方米的样子,里面摆了一张大床和两个泡沫床垫,显得非常狭小。帐篷虽然有两个小通风口,但里面的温度明显超过人的体温,只一会儿,记者便满头大汗。
红十字会的官员说,帐篷里的温度已经超过40度。
小因蒂萨非常可爱,一头的小卷毛,在妈妈的怀抱里一会儿打哈欠,一会儿又笑了。梅里亚姆告诉记者,小因蒂萨出生在巴格达的一家医院,刚生出来有3公斤重,是顺产,但她出生时外面的轰炸声很吓人。看着小因蒂萨,我不仅想起自己的女儿,她生下来时也是3公斤重,也是一头小卷毛,也是一会儿打哈欠,一会儿又笑了。
这么可爱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我于是试探着问梅里亚姆:
“我能抱抱她吗?”
真是巧极了,小因蒂萨这时干了一件小坏事,收拾干净后,我们买的纸尿裤派上了用场。梅里亚姆很高兴地把小因蒂萨交到了我的手里,旁边的人告诉我说,梅里亚姆说女儿现在很“安全”。看到梅里亚姆对我们已经没有防备、排斥的心理,我们赶紧提出想抱着孩子照张相,梅里亚姆没有拒绝,只是说她自己刚从伊拉克匆忙逃出来,现在的形象、状态都不好,不要把她拍进去。我们就要离开帐篷时,梅里亚姆说:“谢谢你们,谢谢中国人。战争一结束,我就带着因蒂萨和她哥哥穆罕默德回巴格达,我要把‘胜利’带回伊拉克。”
作为报道伊拉克战争的记者,我真心希望这场战争能早一天结束。只有这样,无辜的伊拉克百姓才能少一些痛苦和蹂躏,我的一小家人也才能早日团聚。但我也担心,我盼望战争结束的那一天,也许正是霸权得逞的日子。事实也正是如此,美国直到现在也没有给世界一个合理的开战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