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5日至16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本次会议是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开创以来首次在非洲大陆召开,期间温家宝总理访问了埃塞并出席了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我作为国际台特派记者前往亚的斯报道了这次会议。回顾这次报道活动,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亲身体会了一次作为“多媒体”记者的滋味儿;二是作为国际台记者,广播最终是自己的本行,音响是报道的生命。
由于本次中非合作论坛会议是可预见的重要新闻事件,在确定报道任务之后,我从2003年10月份就开始做本次会议的准备工作。我从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弄到了外交部关于本次会议筹备工作的简报,对本次会议的议程安排、要讨论的主要议题和参加会议的非洲国家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从11月份开始,我通过互联网收集了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的新闻报道,以及国内媒体对本次论坛会议的报道。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我对中非合作论坛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本次会议可能突出中非合作的重点和特点也做到了心中有数,并制定了初步的报道计划。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还有一项任务是硬件器材方面的,由于埃塞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通讯设施非常落后,这一点我早有耳闻并向中国驻埃塞使馆咨询了相关事宜。为了保证发稿工作顺利进行,我不仅携带了耦合器等传送音响的设备,为了防止耦合器不能使用带来的麻烦,我还摸索出了把MD机同笔记本电脑联起来,把音响直接录入电脑,然后再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音响的方法。
后来证明,后一种方法果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次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其实是由一系列会议组成的,先是高官会议,然后是中非企业家大会,最后才是部长级会议。在这一系列会议中,企业家大会是本次论坛的亮点,这是中非友好合作历史上首次召开的双方企业家大会。在明确了这个特点之后,我在抵达埃塞之后首先就这次会议的筹备等情况专门采访了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杜起文,并从他那里获得了非常有用的信息。之后,在企业家大会召开前一天,我撰写了一篇《国际纵横:企业家大会展示中非合作的新亮点》。在企业家大会召开后,我又对本次大会期间中非企业家签约总额进行了重点关注,并及时报回了新闻。
针对部长级会议本身的特点,我在采访杜起文司长的时候也获得了有用的信息,即本次论坛的特点:“务实合作,面向行动。”也就是说,论坛即将审议通过的《行动计划》将包含众多实质性内容。
为了尽早获得这些内容,在论坛高官会召开的时候,我就在现场听了近3个小时的讨论。由于高官会是为部长级会议准备的,而且高官们讨论的重点就是《行动计划》的草案,因此听会的过程也使我了解到了《行动计划》中的一些“兴奋点”。其中,中国将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免关税待遇和八个非洲国家将成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两项内容最引人关注。明确了这两个重点,发稿就有目的性了。在后来的发稿中,突出本次会议“务实合作,面向行动”,以及《行动计划》中的实质内容就成了指导思想。
在本次会议召开前,我制定的报道计划主要是文字和音响两个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国际台现在的业务并不局限在广播一个方面,在出发前我就收到了网络部约新闻照片的邮件,自己也答应下来。
这下子,一个人有三项任务同时完成:文字、音响和图片。
在抵达埃塞后,我发现自己成了媒体记者中携带设备最多的人:去会场新闻中心的时候,要带着笔记本电脑、MD机、耦合器和数码相机,这些设备的辅助连线也是一大堆。会议开始后,我往往是一边忙着录音响、记笔记,同时,还得时不时举起数码相机拍下会场的情况。会议结束后,就忙着先写出中文稿,再把中文口播录到电脑里,通过邮件发回去。要是录音报道,就要先整理音响,再写文字稿,最后传音响。在把这些时效强的工作完成后,就该轮到传照片了。这样的操作过程,真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在本次会议的报道中,我深切体会到作为广播记者,音响是报道的生命,如果有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作报道,就一定要有音响的东西,否则广播电台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正是本着这个目的,在此次报道中,音响也成了我格外关注的地方。
在出发前,我就为录制和传送音响设计了两套方案,首选是用MD机连耦合器,然后通过国际长途电话传送;其次,是把MD机和笔记本电脑联起来,用录音软件把音响录成MP3格式的文件,然后用邮件发回去。第一个方案的保障是畅通无阻的电话线,第二方案的保障则是高速互联网。到了埃塞之后,我才发现这里的国际长途都需要转接,这样耦合器就没用了。幸亏论坛会议是在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这里提供了高速的互联网,第二个方案最终保证了这次音响传送的顺利进行。在整个会议报道过程中,我不仅发回了新闻的中文口播报道,而且还采录了两篇录音报道。
在采录音响的过程中,我还遇到了两个小插曲。一个是在企业家大会开幕前一天,我发现会场为记者提供的坐席处,没有扩音器,这样录音就麻烦了。为了录到质量较好的音响,我找到了管理会场音响设备的会议中心负责人,向他说明了我的意图,他把我安排到了一个不用的同声传译室里,这里既安静,音响又是通过讲话人的麦克风直接传过来的。当时,我着实高兴了一阵。结果,等会议开幕那天,通往同声传译室的大门被锁上了,原来这个门也同时通向贵宾室,由于埃塞总理要出席企业家大会开幕式,要在贵宾室休息,为了保证安全,这个门被锁上了。这下,我的计划泡汤了,当时离会议开幕不到10分钟了,我赶快跑到记者席,看看能不能找到补救的办法。这时,我发现会场里每个座位都有同声传译的耳机,其中一个声道是发言者的原声,于是我就把MD机的麦克风直接对着耳机录了一下,结果效果还不错。这时,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
另一个插曲是在部长级会议开幕的时候,有十四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要发言。我的任务就是从中选取几段合适音响作录音报道。首脑们发言的时候,有的用英语,有的用法语,有的用阿拉伯语,我意识到如果能采到不止一种语言的发言将使得录音报道更加丰富。幸好自己除了英语专业以外,还学过法语,尽管很多词汇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发言的大致内容我借助讲话稿还能听个大概。于是在刚果总统发言的时候,我选中了其中一段内容,记了个大概。
等发言结束后,为了确认我翻译的法语内容的准确性,我跑到同声传译室找到一位外交部的同声传译员,请她帮我最后确认了法文翻译成中文的那段文字。
八天的采访工作很快过去了,这次采访经历再次让我体会到记者到新闻现场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新闻事件来说,只有记者身临其境,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鲜活的报道。
周文林江苏扬州人,新华社国内新闻部记者,在新华社从事经济报道工作近十年。曾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硕士学位。
2005年1月独身前往全世界遭受海啸破坏最严重的印尼班达亚齐灾区采访,历时16天。
——在印尼海啸灾区的采访现场
新华社周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