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
要正视怨恨的存在。许多人都把怨恨隐藏在心底,不愿公开承认自己怨恨别人。但怨恨实际上在损害着人的情感。承认怨恨的存在,就等于是强迫自己对灵魂施行手术,这样才能根除怨恨这块心病。
认识怨恨的危害。怨恨者使自己失去欢乐,损害了自身健康。要知道,怀有怨恨情绪,受害者往往是怨恨者自己,而不是被怨恨的人。
要做到宽恕。消除怨恨的最佳方法是宽恕,要做到宽恕,就要将错事与做错事的人区分开来。要分析被怨恨者的长处和缺点,并体谅做错事的人当时的处境。埋怨错事,但不抱怨做错事的人,只要宽恕了,怨恨也就烟消云散了。
让过去不愉快的事过去吧。沉湎于个人恩怨中,勾起对不愉快的往事的回忆,堆积怨恨。不如让过去的事情过去,争取获得未来的幸福。忘掉过去不愉快的事,压抑的情绪就自然会消失了。
悲观情绪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没有一刻的平静,忽而兴奋.欢乐,忽而沮丧.消极。情绪乐观的人也有不幸与烦恼,但他们善于排遣解脱。持有悲观情绪的人则相反,他们或摇首叹息.灰心丧气,或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把负面的情绪积于心中而无从排解。
调适
别盯住消极面。你是否总是记得别人“抢白”你的时刻或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 你是否总是对自己说“我真倒霉,总被人家误会.欺负”.“我总是运气不好”?如此你当然没有一刻的轻松愉快。要常常告诉自己:别人的误解.敌视其实并不重要,生活中仍有很多美好而令人欣喜的事物,与人为善,关注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你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绪。
不做欲望的奴隶。乐观的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对失败有点可贵的“马大哈”精神。而悲观的人经常焦虑不安,后悔本应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对别人获得的每一个成就.荣誉都想无条件地取得,总是希望尽善尽美。最后总是既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懊悔。
莫过分挑剔。大凡乐观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这才感到顺心。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极易令人产生悲观情绪。怨恨.挑剔是心理软弱.心理“老化”的表现。
学会躲避挫折。遇到情绪一时扭转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回避一下,打破静态体验,用动态活动转换情绪。有时只要一曲音乐,就会将你带到梦想的世界中。如果你能跟随欢乐的歌曲哼起来,手脚打起拍子,无疑,你的心灵会与音乐融化在纯净的世界之中。同样,看场电影.散散步也能把你带到充满欢乐的情绪世界。
偶尔也要屈服。即使在生活中遭受了打击,面临着痛苦,浮躁.悲观也是无济于事的。你不如冷静地承认发生的一切,不被生活中的负担所束缚,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并重新设计新的生活。要做到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过分固执。
不要制造人际隔阂。如果别人在背后说你的坏话,或者轻视.怠慢你,你会不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你又多了一个人际屏障,多了一个生活的对头,也会使你整日诚惶诚恐,生怕他人在背后又要搞什么鬼。
正确的方法是:充满诚意,不回避对方,豁达大度,友善待人。摒弃针锋相对.逃避退缩的行为,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氛围,保持情绪健康。信任.宽容的处世宗旨始终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最佳渠道,在这个基础上设计一条幸福的通道,你就永远不会悲观。
懊丧情绪
懊丧是人自觉言行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它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指责.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感到恐惧的几种心理活动的混合物。
表现
1.懊丧成习的人绝不是马虎的人,他们没学到马虎的人的生活态度,不会得过且过,相反,处事谨慎,处处提醒自己的行为不要出格。一旦有了行为的失检,就会害怕大难临头。同时,容易懊丧的人也有很强的“良心”自监力,即使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他也绝不饶恕自己。
2.容易懊丧的人是与世无争的好人。他们心地善良,洁身自好,习惯在处理事情时忍让.退缩.息事宁人,常常是生活中的弱者,生性胆小.怯懦。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言行不检“负责任”,甚至对别人的过错也“负责”。
3.极端懊丧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护自己。越是怕出错,越是将眼睛盯在过错上。一句话会后悔半天,人家并未介意的事他也感到惴惴不安。这种人对人际冲突极为恐惧,发生冲突时他经常精神过敏.恐惧异常,解决人际冲突的办法也很奇怪,总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自我惩罚,明明自己没有错,也会不安地道歉。
4.普通人也常会有懊丧情绪。表现为事情发生后的自我检查,总结自我的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行动中做积极的调整。就这一点来说,人人都会有懊丧的时候,它是人类进步的矫正器;但极端的懊丧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须进行适当调适。
调适
不要沉湎于后悔体验。有些人总是把自己看做无能的人,受到伤害时,他们往往把罪责强加于自己身上,而不愿指责对方。因此,他们总是处于惶恐不安中,总是为自己的“过错”后悔不已,懊丧情绪由此而生。长此以往,懊丧情绪就成为他们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一种“怪圈”。只有打破这种情感体验的习惯,才能克服懊丧情绪。
不要为他人替罪。要记住,你是你自己,不要成为他人的牺牲品,当他人欲将某些事情强加于你时,要坚决地反抗。否则,由此而产生的懊丧情绪会伴你始终。
培养洒脱.豁达的性格。乐观的人永远把眼光盯在未来的希望上,把烦恼抛在脑后;而悲观者害怕行为失误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其实真正的危险不是危险本身,而是害怕危险的心理。如果你在最担心害怕的时候,向自己大呼一声“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能就不那么担惊受怕了。
急躁情绪
急躁是神经系统兴奋和冲动的表现。犯有急躁情绪者,一遇到事情往往就不慎重地付之行动,结果事与愿违,陷入灰心丧气之中。另外,由于急于求成,产生了情绪紊乱,心态不再和谐与平静,给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调适
加强计划性。办事之前首先要冷静地思索一番,大事订个书面计划,小事做到心中有数。对事情的每个步骤都做出安排,这样做起事来就不会急三火四毛手毛脚了,慢慢就会养成稳重的习惯。
办事前做到自我暗示。办事前心中可以默念“沉着,沉着”.“冷静,冷静”。在暗示下,慢开口后动手,这样就会取得明显效果。
加强素质训练。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习惯性。为了克服急躁情绪,可以通过下棋.画画.做小手工艺品等方法,磨炼自己的耐性和韧性,久而久之会自然就养成不急躁的好习性。
做事始终如一。急躁者做事千万不要虎头蛇尾,在行动时,不但要有良好的开头,还要有令人满意的结尾。因此保持善始善终也是克服急躁情绪的重要环节。
控制急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一个过程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控制急躁需要下决心, 要有毅力才行, 否则就不会取得效果。
完美心态
不能容忍美丽的事物有所缺憾,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对许多人来说,追求尽善尽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从未想过,正是这种似乎无关紧要的生活态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进一步分析,有些渴望完美的人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假如一个人缺乏自信,生活上屡遭挫折,那么他的安全感就受到了伤害。这种伤害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加以补偿。想把每件事都做得完美的人,并不是一个强者。恰恰相反,这些追求完美者之所以期望毫无瑕疵的结局,是因为想把自己保护起来,免受他人的指责和讥讽。
心理学研究证明,试图达到完美境界的人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追求完美给人带来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事情刚开始,他们就在担心着失败,生怕干得不够漂亮而辗转不安,这就妨碍了他们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而一旦遭到失败,他们就会异常灰心,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开来。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获取任何教训,而只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避免尴尬的场面。心理学中,把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偏差现象叫做“追求完美化倾向”。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以理想的模式选择.评价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容不得客观的任何一丝不足,听不得不同意见,常为生活中的挫折而痛不欲生,从而形成孤僻.抑郁的性格。
表现
1.神经非常紧张,以至于连一般的学习任务都不能完成。
2.不愿冒险,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不能尝试任何新的东西;对自己诸多苛求,毫无生活乐趣;总是发现有些事未臻完满,于是精神总是得不到放松,无法休息;对别人也吹毛求疵,人际关系无法协调,得不到别人的合作与帮助。
调适
对自己的潜能有正确的估计。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更不必过于自卑。尽己所能,享受过程,而不刻意追求结果。如果你事事要求完美,这种心理本身就成为你做事的障碍。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而是要在自己的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我满足和学习的兴趣。
重新认识“失败”和“瑕疵”。一次乃至多次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仔细想一下,如果从不经历失败,我们能真正认识生活的真谛吗?我们也许一无所知,沾沾自喜于愚蠢的无知中。因为成功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而失败则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的经验。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考验才能到达成功的巅峰。我们更不必为了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不妨自问:“我们真的能做到尽善尽美吗?”既然不行,就应该尽快放弃这种想法。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刻意追求成功,其实成功与失败只是相对而言,成功只说明某一方面的成绩,因此我们不要把成功绝对化。只要我们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发挥了能力,对自己来说就算是“成功”。
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做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成效。实际上,不刻意地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你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绩。目标切合实际的好处不仅在于此,它还为你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能使你循序渐进地去摘取事业上的桂冠。同时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实起来,变得富有色彩,充满人情味,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暗淡而无希望。
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难以达到时就产生挫折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完成一项目标,除了本身的努力外,还受外部条件制约,因此制定奋斗目标时要把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只有符合实际的目标才是可行的。
在追求中体会快乐,并在学习中逐步走向成熟。成功固然能给人满足和快乐,但那只是一时的,而在为理想目标奋斗进取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才是持久的。单纯.冲动.偏激是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形成完美化倾向的主要原因。应该学会用分析.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克服片面.简单的认识,在遇到挫折时有较强的承受力,让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饱和”心态
“饱和”一词是化学术语。将精盐加入水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即人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厌烦的.不想继续学习或工作的心理状态中。用一个比较通俗的词来解释,就是已经干腻了。
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多年前,著名影星卓别林曾演过一部叫《摩登时代》的影片。那部电影实际上是对近代工厂中把工人当做机器使用的一个讽刺。工人每天在转动的皮带前为半成品拧螺丝。由于长期的同一动作的机械反复,使得工人一拿起扳手就自然地做出拧螺丝的动作来。结果,他看到女人胸前的纽扣也以为是螺丝,伸手就要去拧。这就是“心理饱和”的一个典型代表。
心理饱和多为负面效应。比如,老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始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到后来,速度慢了,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同理,工人做同样工作.干部伏案办公等,都可能出现心理饱和的现象。
心理饱和的能量很大,许多自杀事件均由它而起。所以,有人又把心理饱和现象称为“自杀者的帮凶”。
调适
当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现厌烦情绪时,你不妨自我放松一番: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你带来的精神压力。
至于疑心自己患有绝症而自杀的心理饱和现象不是很多,不过,因对自己疾病是否能治愈而产生的心理饱和现象却是屡见不鲜的。身为病人,首先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战胜病魔。若解不开心中千千结,可以向书本讨教,请医生指导,对亲友倾诉,以求正确答案,将忧虑疏散开来,别让心理饱和成为自己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