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随着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
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几点值得注意:嫉妒虽系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等有关。
3.如何运用嫉妒策略
在得到对方明确的示爱行动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人类普遍具有的嫉妒心理策略性地“逼”对方做出爱的证明,即让伴侣觉得有可能存在第三者,进而煽动他(或她)的嫉妒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对他说“最近有一个某某(异性的名字)总是缠着我”或者“某某(异性的名字)跟我告白了”,探视他的反应。如果他表现出嫉妒或困惑等情感,你就可以感觉到对方还是爱你的。有时,对方甚至为了不让你被别人“抢走”,会采取一些积极的示爱行动,那么,你们的爱情明确度就更高了。
还有一种很典型的情况:男女双方在经过几年的恋爱以后,女性觉得“是时候谈婚论嫁了”,可对方却压根儿不提这件事。嫉妒策略对这种“木头”也是最有效的,可以用“家里让我相亲”或者“有人跟我求婚”这样的话暗示他。这时他会重新认识到女友的魅力和价值,再次认识到自己对女友的爱情,他会产生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将会促使他早日行动,也许,他手捧鲜花和戒指跪在你面前向你求婚的日子就不远了。
危险情境下更易擦出爱情火花
1974年,著名情绪心理学家阿瑟·阿伦曾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卡坡拉诺大吊桥上做过一项被称为吊桥效应的现场实验。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吊桥,全长450英尺,宽5英尺。从100多年前起,吊桥便以2条粗麻绳及木板悬挂在高230英尺的卡坡拉诺河河谷上。悬空的吊桥来回摆动,既动人心魄,又令人心生惧意。阿瑟·阿伦的研究小组让一位美丽的女大学生站在桥中央,等待着18到35岁的没有女性同伴的男性过桥,并告诉那些过桥的男性,她希望他能够参与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她向他提出几个问题,并给他留下了电话。
然后,同样的实验在另一座横跨了一条小溪但只有10英尺高的普通小石桥上进行了一次。同一位美丽的女大学生向过桥的男士出示了同样的调查问卷。
结果呢?走过卡坡拉诺大桥的男性中大概有一半后来给那位女大学生打过电话。而在那个稳固小石桥上经过的16位不知名的男性受试者中,只有两位给她打过电话。
另一项实验与吊桥实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阿瑟·阿伦让一组男大学生跑步10分钟,然后将他们与条件相同的但未跑步的一组作比较。运动后的人更加易被照片上的美女所吸引。
埃伦从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任何生理上的“激活”都可能令人更易心动。情侣们一起坐过山车,一起看喜剧哈哈大笑或者一起逃离着火的建筑物,都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从而激发对对方的感觉。
1.情绪认知的混淆
研究者利用情绪二因素理论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与人们的一般常识不同,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一种两个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的生理感受,然后,人们会在周遭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例如,根据这种理论,在情绪体验的过程中,你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现与以往有所不同,例如,觉得浑身发热、心跳加速、手有点抖,接下来,你会不由自主地到环境中寻找线索来解释此时自己的生理表现:
如果此时你正碰到愤怒的大黑熊,你会感觉“真是可怕”……
如果此时你正碰到令你神魂颠倒的人,你会感觉“这是爱慕或情欲”……
换言之,你的情绪体验,更多取决于你对自身生理唤醒的解释,而不一定来源于你的真实遭遇。然而,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样的生理表现可能会存在着不同的但都是合理的解释,有的时候,人们会很难确定我们的生理表现是由哪一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当你跟一位心仪的异性看恐怖电影时,你感受到自己心在怦怦乱跳,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那么,这是电影情节太过恐怖呢?还是身边的人物令你心动?你不可能说,“此时,我生理表现的57%是来自异性的吸引力,32%来自恐怖电影,另外11%是因为刚吃的零食来不及消化”。很多时候,由于难以准确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现的真正原因,我们会对情绪产生错误认识。比如,将看恐怖电影引起的心跳过速理解为身边异性致命的吸引力。在心理学上,将人们对自己的感受做出错误推论的过程称之为唤醒的错误归因。
现在我们回到阿瑟·阿伦的研究。大家知道,当人处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那些参与调查的男性而言,无疑,那些在危桥上的参与者们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所激动。根据情绪的二因素理论,他们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与另外一组参与者不同的是,对于自己心跳和呼吸的异常表现,在吊桥上的男性可以产生两种都看似合理的解释,一是因为调查者的无穷魅力让自己意乱神迷;二是因为吊桥的危险让自己心如小鹿乱撞。两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都可以接受,而真正的原因却是难以确认的。在这样模糊的情境下,一些男性对自己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对于吊桥上的一些人,本来是危险的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调查者的魅力所致了。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那些处于危险情境中的男性们,与其他环境中的人相比较,对自己身边的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大学生的电话。
2.“吊桥效应”在爱情中的应用
吊桥效应理论也可以解释我们在生活中或者影视中常常看到的场景:漂亮的女士处在危险中,英俊的男性英雄救美后与其喜结良缘;恋爱中的两人在丛林中追来跑去,然后在角落里的深情一吻;为了躲避危险一男一女携手狂奔,然后是彼此情感的进一步升华;玩完刺激无限的过山车,年轻爱侣们的心似乎更贴进了……这所有的场景都有一致之处,首先是相应的场景引发了人们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然后其间的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将这种反应看做了“我为他(她)而心跳”(虽然认识不一定正确),最终导致了更进一步的相亲相爱。
吊桥效应给恋爱中的人一个启示,那就是危险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进彼此的感情。当你心中正有一个心仪的对象,并想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感情,如果你知道了这个效应,那么你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你下次约会的地点了?不过记得要注意安全哦!